亞洲偶戲文物典藏家 林經甫的斷捨離之道

▲林經甫熱愛偶戲,從小看布袋戲長大。莊粵盛攝影
第244期
曾允盈
婦產科名醫林經甫收藏來自世界各地的偶戲文物,卻在2020年一口氣全數捐給台灣博物館,奉行斷捨離人生之道。不僅文物收藏,更成立台原偶戲團、納豆劇團,延續偶戲文化不遺餘力。熱愛藝術、對美學有所堅持的林經甫,如何活出優雅自信人生?

「以前我讀日新國小,去學校一定會在書包放布袋戲偶。」大稻埕納豆劇場裡,林經甫細數與偶戲的淵源:「下課10分鐘趕快拿起來,人不能打架,但可以用戲偶跟隔壁翻來翻去。」右手掌比著飛天遁地的手勢,彷彿戲偶在手,林經甫笑著說,布袋戲是他這個世代的集體記憶。

林經甫是婦產科退休名醫,協和婦女醫院前院長、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收藏世界各地的偶戲文物,成立「台原大稻埕偶戲館」,後於2005年11月進駐西寧北路現址,為了紀念父親,改名為「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的前身),2020年更將一萬多件偶戲文物全數捐給台灣博物館,台灣因此成為全亞洲偶戲文物典藏的重鎮。

 

流淌著藝術家的血液,林經甫熱愛藝文,對美學有自己的堅持。吳長益攝影

▲流淌著藝術家的血液,林經甫熱愛藝文,對美學有自己的堅持。吳長益攝影

 

從西洋藝術回到台灣在地工藝

流淌著藝術家的血液,林經甫熱愛藝文,對美學有自己的堅持。1970年代曾在倫敦念書,宿舍就在大英博物館隔壁,當時英國因為全球紡織業走下坡,經濟蕭條,英國人仍然以國家的文化資產為傲,博物館展示著帝國的悠久歷史,當時林經甫開始收藏西洋畫。

1984年,回台投入家族事業「協和婦女醫院」,經常出差日本。某日在天理大學附近的博物館,看到來自台灣的文物,包括無比精緻的布袋戲彩樓、懸絲傀儡,還有清朝乾隆年間的音樂戲劇保護之神「田都元帥」木雕,「我當時嚇了一跳!好精緻!」

小時候對民俗技藝的甜蜜回憶湧上心頭,阿姑帶他去看殺豬公、到勝利戲院看布袋戲,那些精緻的工藝,都是台灣在地文化的映照,「從前我怎麼顧著收藏西洋美術,沒有注意到本土藝術?」林經甫形容,當時心裡頭的價值觀,完全從國際的文化轉移到台灣土地自身。

 

林經甫收藏的偶戲文物工藝精緻。林經甫提供

▲林經甫收藏的偶戲文物工藝精緻。林經甫提供

 

決定投入偶戲文物的收藏,林經甫借重全球化思考,必須讓全世界最大的偶戲博物館落腳台灣。他踏遍世界各地,從中國全境、東南亞、東北亞再到歐洲,一通電話就飛出國,收藏的文物涵蓋緬甸、越南、印尼、泰國、日本、歐洲、非洲的傀儡等,日治時代真西園掌中戲團的六角彩樓、印尼皮影、雲貴川「儺」面具,還有知名泉州「花園頭」雕刻大師江加走的親刻作品都在其中。

 

林經甫創立「納豆劇團」,以演員、戲偶、劇場、現代音樂結合現代劇場形式而成。吳長益攝影

▲林經甫創立「納豆劇團」,以演員、戲偶、劇場、現代音樂結合現代劇場形式而成。吳長益攝影

 

成立博物館與劇團 戲偶有了生命

借假喻真,是偶戲的特色。掌中操縱著的喜、怒、哀、樂,是戲偶的情感,還是為操偶者代言?虛實之間讓人著迷。

談到藝師操偶栩栩如生,林經甫形容布袋戲偶的樣態,就是在地人的樣貌,傳統藝術記錄著庶民文化。「看那些戲偶,台灣人畫出來的顏色,絕對不是歐洲人畫出來的顏色。比如台北街道巷弄,看起來好像機車亂停,但是你覺得美不美?美啊,看得出生機蓬勃,已經發展出互相共鳴的美學,完全不是專制國家所謂的樣板。」

林經甫放眼世界,深耕台灣,「台北絕對可以成為亞洲的平台。」的確早在宋朝雜記《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中,就有宮廷宴上出現掌中木偶戲的記載,源於閩南泉州的傳統布袋戲,1945年後逐漸式微,卻在台灣土地上大放異彩。

2000年「台原大稻埕偶戲館」幾經波折後正式成立,由創辦人之一的荷蘭籍偶戲研究者羅斌(Robin Ruizendaal)擔任館長,負責館內文物的研究典藏。為推廣偶戲文化,設館隔年邀請布袋戲國寶藝師陳錫煌加入,成立專屬的表演團隊「台原偶戲團」,製作結合在地戲曲和京劇的傳統布袋戲,跨海到國外演出,征服全世界觀眾。

接著戲偶搬家至「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兩棟並立的四層樓建築位於大稻埕,和霞海城隍廟僅一巷之隔,環境古樸,寬敞明亮。林經甫更創立「納豆劇團」,以演員、戲偶、劇場、現代音樂結合現代劇場形式而成。在他心中,深藏在博物館並不是讓戲偶活過來的方式。

 

林經甫將萬件收藏捐贈台博館。林經甫提供

▲林經甫將萬件收藏捐贈台博館。林經甫提供

 

成功人生需斷捨離

「戲偶的價值不在我身上,而是它們本身。我只不過是一個過路者,暫時保管罷了。」2020年他一口氣將所有偶戲文物捐給台灣博物館,「一件都沒有留。」交給國家承繼,可以更有計劃地保存,發揮文物最大的影響力。

這和林經甫的價值觀有直接關係,「生命越來越長的時候,你就要曉得自己到底是什麼人,要回歸或者回饋的是什麼。」林經甫40年時間的收藏品,大大提升了台灣博物館的質與量。對個人而言,是捨去多餘的物品,脫離對事物的執念,以行動落實「斷捨離」之道,對社會來說,則是資源的貢獻。

偶戲文物全數捐出後,西寧北路的「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原名為「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成了閒置空間。2022年逆風劇團進駐,賦予這棟建築嶄新的生命,「逆風樓」就此誕生。林經甫期望逆風劇團能從大稻埕展翅,用藝術、教育與陪伴,協助中輟生、高關懷青少年找到自身價值。

一旁的「納豆劇場」亦是大稻埕地區的指標建物,前身是「周氏進春茶行製茶工廠」,2007年登錄為市定歷史建物,保有傳統閩南式屋頂,清代紅磚牆與石造柱基,走進納豆劇場彷彿墜入歷史記憶。如今劇場不定期舉辦各種活動,與社區連結,落實在地文化,林經甫更表示:「期待納豆劇場未來成為整個台灣社會的文化資產。」為歷史建物注入活力,也與城市共創更多可能。

 

林經甫穿著一套以皮影戲為概念發想的服裝,在大稻埕街頭走秀,照片甚至紅到國外。張智銘攝影

▲林經甫穿著一套以皮影戲為概念發想的服裝,在大稻埕街頭走秀,照片甚至紅到國外。張智銘攝影

 

台灣需要更多思考

林經甫認為這個世代是工具的時代,不是思想的時代,是科技至上的時代,不是對文史價值尊重的時代。加上媒體的渲染,能夠靜下心來創作和論述的機會少之又少,容易隨波逐流。他感嘆:「台灣需要更多的思考。」

然而林經甫絕非排斥新工具,而是比任何年輕世代對科技的接受度更高,運用得思考更前端。ChatGPT推出後因為表現得越來越像人類,引發各界關注。「任何領域背後都是大數據,醫生也是,你如果無法駕馭、運用工具,勢必被工具淘汰。」

談到學生可能會用ChatGPT做作業,林經甫更說:「不要制止使用,而且制止不了,工具出來你就沒辦法生存嗎?你要打一隻老虎,已經有劍出來了,幹嘛還要徒手呢?即使用它寫論文,也考驗學生會不會問問題,第一次答案問出來,能不能再問第二次,就是思考的重要。」

林經甫的兒子林冠廷是知名YouTube《台客劇場》的導演,因為與兒子一起拍攝生酮飲食紀錄片,意外在網路上受到注意,開始經營「時尚老人」臉書粉絲專頁,成為一名高齡YouTuber,他用拍片觀察並記錄生活,倡導無齡樂活的人生哲學。2019年還曾受邀全球四大時尚秀之一的紐約時裝秀,成為登台的模特兒,驚豔全場。

 

林經甫積極倡導高齡者優雅老化,幫助熟齡者找回幸福生活。林經甫提供

▲林經甫積極倡導高齡者優雅老化,幫助熟齡者找回幸福生活。林經甫提供

 

隨著歲月流逝,林經甫沒有消極「顧後」,而是積極「瞻前」。他正思考著如何開設年長者的學習館,讓老人活得更幸福、更有質感。

 

林經甫從自身出發,關照生活,貢獻社會,成為一種「時尚」的典範。吳長益攝影

▲林經甫從自身出發,關照生活,貢獻社會,成為一種「時尚」的典範。吳長益攝影

 

自信優雅地裝扮,維持良好體態與社會能力,更有寬闊的胸襟,和站穩這片土地的踏實步伐,奉行著自己重視的人生價值觀,林經甫從自身出發,關照生活,貢獻社會,成為一種「時尚」的典範。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夏山曉行
能讓我願意清晨即起的只有曼妙的風景,大自然的召喚所向披靡。 早晨6點一跨上腳踏車,西南風襲面的沁涼,令人瞬間感到說不出的舒暢!…
吉祥棉被行 堅持「一甲子手工的溫度」
繁華熱鬧的金山老街,曾經是金包里住民農產和漁獲集散地,早在清朝就是商業據點。開了超過一甲子的吉祥棉被行,就隱身在老街裡。…
黃素馨親聞土地芬芳 梭哈下半輩子「花滿蹊農場」
站在「花滿蹊農場」,抬頭就能望見大武山,而周遭一排排大樹是為了區隔慣行農法鄰田種植的隔離帶;農場中與人一般高的玫瑰,花瓣如紅絨般高貴迷人…
億萬富翁巴菲特的平民生活
人稱「股神」的美國86歲的投資家巴菲特(Warren Buffett),雖然富可敵國,但自己一直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並將大量財富捐給慈善事業…
新年快樂
在國家百歲的歡慶鼓舞聲中,我們度過百年。民國一百零一年,又是下一個百歲的開始,未來總是那樣值得期許。 歲末的最後一天,…
北京插手 香港自由黨陷分裂危機
今年9月7日,香港舉行立法會選舉,香港泛民陣營基本上守住版圖,激進意識上揚。正當人們關注新一屆立法會會有怎樣的新政治生態時,…
兩黨協商減赤有望 美市保守樂觀
雖說美國兩黨在11月的首回刪減赤字談判結果樂觀,但是並未維持太久。市場分析師認為,這是因為美國總統歐巴馬所處的政治環境尚未脫離跛腳階段,…
中國官員壟斷近五成美女
大陸國安部一位心戰專家最近透露,繼壟斷權力和金錢外,中共各級官員正在壟斷全國美女,各地美女已有超過45%被霸為二奶或性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