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北極圈 一個人的極地日記Day2

▲極地日記第二天巧遇山友。
第215期
文、攝影⊙方世宇
方世宇
來自府城台南,台北醫學大學畢業。大學開始熱衷旅行,從俄羅斯冰箱到埃及烤箱,從伊斯蘭世界到古馬雅文明,不是很在意享受一頓美食、住上豪華旅館,卻執著多走一步路、多看一眼風景。2016至2017年間完成為期319天的拉丁美洲18國旅行,2018年完成為期82天的登山徒步旅程,登上南美洲、非洲及歐洲最高峰。曾造訪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以及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基地營。

第一天住的山屋。

▲第一天住的山屋。

山屋內部。

▲山屋內部。

 

(續上期)山屋雖小,睡起來總是比帳篷溫暖。昨天雖然走得很久、很晚,但早上七點多,睡在兩旁的人還沒起床,我就醒來了。昨晚抵達山屋時天已經黑了,身體冷下來後就沒有到河邊取水。我慢慢走下溪谷,濾了兩公升的水,慢條斯理地煮著早餐,等到山屋裡的人都上路之後,我才打包好行囊出發,這時已經超過早上10點。

背上的重量沒有減輕太多,因為乾燥飯不怎麼好吃所以只吃掉一包。我依舊在嘗試適應負重,坡度起伏不大,走起來並不會費力,休息是為了讓肩膀和膝蓋可以放鬆。

我繼續往東走,也許是有些路跡變得不明顯,也許是我顧著看風景沒有注意,腳下的步道不知不覺已經不見了。看了GPS地圖,發現步道就是沿著湖走。我站在平緩的斜坡上,腳下踩的是一片矮樺樹(dwarf birch),於是我決定直接切下去,倒也沒有什麼難度。這種硬切修正路線的方法,在ACT北極圈步道(Arctic Circle Trail)大致上適用,但接下來就踢到鐵板了……

 

一路上遇到溪河。

▲一路上遇到溪河。

 

過了第二座湖,我開始沿著溪流的上游走去,河道稍寬,取水也不難。整體說來,ACT前段的水源通常來自溪河,後半段就只能從湖泊取水。不久河道兩旁的地勢逐漸變高,然後逐漸變成峽谷地形。

我沿著南岸往東走,步道的腳印時有時無,我再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偏離了路線。打開GPS一看,果然正確的路線在對岸!我稍微往回走了一段,但就是找不到很有把握可以安全渡河的踩石。經過第一天踩在岩石上滑落入水的慘痛經驗,現在我是不想冒險的。

 

ACT的紅色石標,代表回到正確的道路上。

▲ACT的紅色石標,代表回到正確的道路上。

 

我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決定沿著南岸繼續往東走,路線上上下下劇烈起伏,爬上一半的峭壁,又下到河面。我心中知道這絕對不是正常的路線,因為有些地方的高度落差,腿力不夠的人背重裝根本踩不上去。我爬上峭壁,終於有明顯的路跡再度出現,接著還看到ACT的紅色石標,這時才鬆了一口氣。

 

沿路景致優美。

▲沿路景致優美。

 

步道終究接回南岸正確的道路。南邊是兩座山丘,我在相同的等高線上繞過去,遠方出現了下一個山屋Nerumaq hut。山屋在溪流的對岸,看來這次勢必要下切過溪。

過溪後抵達山屋休息,此時已經下午六點多。我停下來吃點東西,想著接下來的計畫。風很強,即使穿上羽絨衣仍然開始發抖。為了能夠走完全程,我決定繼續向前,給自己兩個小時的時間,能走到哪就紮營在哪。

 

走了一段平坦的道路後,又開始進入上坡。

▲走了一段平坦的道路後,又開始進入上坡。

遇見ACT第一對馴鹿。

▲遇見ACT第一對馴鹿。

 

溪流逐漸變成河流,離我越來越遠。走了一段平坦的道路後,又開始進入上坡,就在這裡,我見到ACT上第一對馴鹿!牠們是對母子,非常機警,一看到我立刻溜之大吉。我在斜坡上不好找地方紮營,植被又相當多,好不容易在步道旁找到一片乾裂的泥土地,雖然鬆軟到踩上去微微塌陷,但依舊是個不錯的紮營地點。我在日落前搭好帳篷,趕快躲進去等待寒夜的降臨。我身上備有600毫升的水,只煮一包乾燥飯和早上的麥片粥勉強堪用。

第二天沒像昨天一樣摸黑,算是個好現象,畢竟我沒有堅持一定要找到更好的紮營地點。睡在荒山野地中,夜裡可以聽到帳篷外東西被翻動的聲音,不知是野生動物,還是風吹草動……(未完待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獨居有感
長假回鄉。茶餘飯後,我隨口講出的購屋想法成了閒聊的主題。 「房子不要買在海邊,」媽媽搖搖頭,「冬天那麼冷。現在年輕不覺得怎樣,…
中國大學生 搶當掏糞工
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年年說年年難。近日一條「大學生掏糞工上崗」的新聞,又將這個話題推向了風口浪尖。 3月3日,…
用行動關注台灣農業 - 「炸彈客」炸開「台北綠色市集」
楊儒門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有印象。他就是六年多前轟動一時、在台北放置17次爆裂物來表達農業問題而入獄的「白米炸彈客」。…
鳥窩窩私房菜 創意與現代的美味感動
「鳥窩窩」,這是一個讓人感到好奇的名字。它是由劉美伶董事長創立,因為她在海內外辛苦耕耘,深知遊子之苦,希望讓這些鳥兒都能有個家,…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陰陽臉
7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宣布「中國實際上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GDP總量超過日本。這一官方當作是貼金的「經濟成就」,…
香港回憶錄之「末代港督」
(續前期)參與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港督是尤德(Sir Edward Youde),他是英國資深外交官員,熟知中國事務,曾任英國駐華大使。…
木工蓋新房
畫面中以手作方式整理木材的人是誰?沒錯,正是阿丹本人。 在今年5月5日出版的第200期《看》雜誌中,曾介紹阿丹以大型機具切割原木材,…
黑幼龍:找到「三個圓圈重疊」的工作
說起「改變」,卡內基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大半生的經歷,可說是最好的註解。黑幼龍從一個連高中都考不上、只好去從軍的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