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產業如何開創新局?

無論是哪種市場,即使環境再艱難,只要有所創新,一定能開出一條活路。
Thinkstock
第153期
劉佩絨
傳統產業不見得是夕陽產業。窮則變,變則通,只要能夠保持彈性,順應時代,在產業的技術、服務、管理等方面,不斷創新、不斷與時俱進,也能擁有嶄新的未來……

1990年代,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居民僅五百多萬,竟有六十多份報紙、六百多種雜誌。競爭激烈可想而知。

當時,成衣大亨黎智英打算跨行自辦媒體,身邊無人贊成。唯有經濟學者張五常獨排眾議,認為市場沒有飽和問題,只要提高刊物品質、建立特色,便能創造需求。

黎智英決定大膽採納張五常的意見。於是,《壹週刊》1990年在香港創刊,1991年憑著75,000份的發行量成為香港讀者人數最多的雜誌,讀者高達315,000人。根據壹傳媒2014年報統計,《壹週刊》2013年繼續穩坐香港雜誌冠軍寶座,讀者多達593,000人,廣告收益達1.839億港元。

這個例子和台灣有何關係?

 

台灣傳統產業為何能締造經濟奇蹟?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之後,成為「國際孤兒」。當時,不但面臨中國強權欺壓,國際上大小國家也紛紛與我斷交。在處境艱難的情況下,台灣的中小企業卻逆勢創造了亮眼的經濟奇蹟。其中,傳統產業胼手胝足的努力功不可沒。這同樣說明了:只要產品有競爭力,能打動人心,自然能吸引顧客。

可見,無論是哪種市場,即使環境再艱難,只要有所創新,一定能開出一條活路。

舉世皆有中小企業,台灣能創造「經濟奇蹟」的深層原因又是甚麼呢?中華經濟研究院吳惠林教授分析道,台灣中小企業成功的關鍵是「靈活與誠信」。1960、70年代,客戶交付的訂單一定如期完成,能滿足各種要求,故而得到了客戶的信任。然而,1980年代中期之後,政府宣布經濟自由化、國際化,一時之間「台灣錢淹腳目」,於是投機炒作出現,全民追求一夕致富,後果是台灣人勤勞與誠信的美德也從此被破壞。

近年來,台灣傳統產業對內面臨工資上漲、人力短缺、環保意識抬頭、生產成本日益升高等挑戰,對外則面對中國大陸與新興國家技術日漸成熟與低價競爭。

 

「北台塑、南奇美」值得學習

吳惠林建議台灣業者,與其組織團體向政府爭取資源,不如學習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靠自己、不靠政府」的精神,將心力投注在產品升級上才是根本。如果每個產業都找政府爭奪資源,運用關係、走後門的事勢必發生,小企業將很難搶贏大企業。而當官商勾結成為常態,那才是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早在1980年代,美國總統雷根就曾公開發言:「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這番話值得每個人深思。

除了產品的升級以外,吳惠林認為服務也是重要的一環。台灣石化業曾有「北台塑、南奇美」之稱。兩家企業的創辦人管理風格截然不同,但都擁有正直誠信的品格,以及為客戶著想的心,很值得現今的企業借鑑。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從餐廳點菜技巧得到靈感,要求業務人員拜訪客戶時,不需一味鼓勵客戶叫貨,而是幫助客戶盤點進貨數量,在貨物數量已經足夠時,就主動告知客戶停止進貨。如此貼心的服務,讓四處走訪的奇美業務代表受到客戶歡迎,拉開了與同業之間的差距。

而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的故事更是廣為人知。王永慶年輕時曾在嘉義經營米店,當時客戶都有固定買米的店家,於是他便主動上門拜訪客戶,並默默記錄客戶家中人口,估計吃完米的天數。在客戶食米用罄的前幾天,他就載著新米來拜訪,而且在替客戶裝米時,先將陳米倒出,將米缸擦拭乾淨後,再依次倒入新米與陳米,無微不至的服務讓米店生意蒸蒸日上。

這兩位殷實的台灣企業家,寫下了台灣經濟奇蹟的一頁,也是後輩晚生效法的典範。

 

傳統產業並不見得就是夕陽產業。不斷地創新、與時俱進,「傳產」也能擁有嶄新的未來。Thinkstock

 

傳統產業是否還有明天?

在此資訊科技當道的時代,台灣的傳統產業前景如何?還能締造新一頁的經濟奇蹟嗎?本期封面故事介紹了三個努力打拚的傳統產業經營者,從他們的故事中或可窺見台灣傳統產業未來的前景與發展脈絡。

台灣手工具同業公會理事長吳傳福在沒經驗的情況下,自行研究出活動扳手製作技術,創立伯鑫工具股份有限公司。他多次帶領設計團隊得到國內外設計大獎,如德國iF、Reddot大獎、日本G-Mark大獎、台灣精品金質獎等,目前伯鑫申請的專利已超過200件。

八歲赴美國求學的鍾淳仁,2005年因家庭變故,緊急返台接掌當時營業額九億但負債已達八億的台灣老字號金蘭醬油。他花了一年時間穩定了公司財務,並打入美式商場,還推出全球最貴的有機醬油,成功提升了「金蘭」的品牌價值。

擁有台大商學院MBA碩士學歷的朱發展,竟選擇了賣勞力的搬家公司作為職業。他以一人一車開始創業,不選擇輕鬆的路,而是肯吃苦踏實地把事做好。目前,他所創立的「華陽優質搬家」已是年營業額千萬、獲得「消費者金牌獎」的績優公司,也成為全台最大直營連鎖搬家公司。

由以上例證可知,傳統產業並不見得就是夕陽產業。《易經》提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只要能夠保持彈性,順應時代,在產業的技術、服務、管理等方方面面,不斷地創新、不斷地與時俱進,這些所謂的「傳產」也能擁有嶄新的未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百歲不是夢 老人長壽的5大祕訣
百歲不是夢!要老得健康才好,纏綿病榻的老年生活,不但自己受苦,也造成照顧者的負擔。因此,老年人在生活中要學會照顧自己,…
蘇州電視台主管「翻牆」被撤職
中國當局箝制言論,目標從異議人士擴及到關心時政的普通民眾。近日,蘇州市廣播電視總台一名主管,因使用推特(Twitter)…
以舉辦台灣東尼獎為志 科技大老雷輝的音樂劇夢
音樂劇有歌有舞,輕鬆活潑,是吸引民眾走入劇場的最佳表演藝術形式。「綠光劇團」2018年推出台灣原創音樂劇《再會吧 北投》,…
一百個天使的真心大告白
北一女三十重聚:美國篇 打開YouTube北一女重聚「非廣告」,出現幾位熟女「小綠綠」。有人用鍋鏟表演儀隊槍法、…
自然吃、慢慢吃,身體就不老
這幾年常見到雜誌或者電視節目在探索或介紹養生的美食。大概是過去大魚大肉吃多了,年紀有一些了,發現「零件」開始有些故障,因此開始反省生活型態…
為公還是為私? 我們與惡的距離
公視3月底推出的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造成很大迴響,我十分喜歡每集開始的鋪陳,片頭利用「品味新聞台」臉書(FB)專頁的特效鏡頭,…
四川地震帶來的挑戰
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震驚了全世界,也引來澳洲媒體的持久關注。最大量的報導當然集中在災情和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傷害、特別是精神傷害上。…
培育生技人才 「偉喬生醫」勇闖試劑原料市場
2013年創業初期進駐於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南科育成中心的偉喬生醫,切入較少人進入的試劑原料市場,目前已經是台灣最大的CO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