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東》懶人包:中東勢力關係(12-美俄英法中篇)

kau76901

【美利堅合眾國】(活動區域/勢力範圍:遍及全球)(基督教為主)

美國並不是中東國家。嗯?就講完了啊,到底還能講些什麼呢?就算是以科普為主,在這個世界上不曾聽過美國這個國家的人應該是很稀罕的吧。那究竟為什麼,要把美國這個並不位於中東的國家列進這個中東勢力懶人包呢?也許最大的原因是,如今的美國是對中東局勢影響力最大的外來勢力。

但美國這種強大的影響力也並不是一朝一夕可及的,單以中東這個區域來講,甚至可以說美國的起步相當地晚,落後於大部份其他世界強權數十年。同時,美國也繼承了許多列強在中東地區的格局,並與其他列強的勢力有所衝突和對抗…而本篇主要講解的,將不會是美國這個國家的歷史,而是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變遷。

自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其國土由東部十三州開始不斷經過西部拓荒運動而西擴,到了19世紀末終於將領土擴張至太平洋。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在戰爭期間為了快速運輸士兵而建造的鐵路將廣大的美洲東西兩岸連結在一起,巴拿馬運河的建成使美國軍艦、商船得以自由來往太平洋與大西洋,這個勃興的新銳強權正蓄勢待發踏上往全球的征途。

然而,這個時代的美國儘管正在從自掃門前雪的門羅主義轉向帝國主義,但很快美國人就發現地球上大多數的土地已經被人捷足先登了。與美國同樣是後發國的德國也困於這個問題,因為無法取得殖民地而跟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國爆發了戰爭,而在一次大戰中遭到悲慘的擊敗。

因此,美國意識到使用武力強佔殖民地,正面挑戰英法強權並非明智的行為。相反的,美國應該在英法作黑臉威逼落後國家割地賠款時,扮演和事佬的白臉角色,以「各國利益一致」的門戶開放原則,成為後進國利益的代言人以贏得國際的支持。世界各個弱小落後國家如中國,後進國家如日本,乃至於中東世界的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他們得到美國在外交上的支持,得以免受英法不平等條約的單邊受惠貿易壓榨,而且能向美國借貸大筆貸款,透過美商外資的投資建設發展起本國的工業。

美國的投資、貸款當然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美國也從這樣的關係中得到他的經濟利益,但是對那些後進國來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缺乏常備軍隊的美國並不構成實質的威脅。比起能夠輕易派出十萬、二十萬遠征軍來懲罰不聽話國家的老列強英國來說,承平時代只有四、五萬軍隊的美國光是防衛自己的本土都作不到,根本不可能把遠征軍派到地球的另一邊去佔領另一個國家。可以說,後進國跟英法這種老牌列強合作是對自己有利亦有威脅的雙刃劍,但是跟美國這種新興列強合作則是有百利而無害的好生意。

在1920~30年代,英國殼牌(SHELL)石油公司、法國石油(CFP,今天的道達爾)等老牌企業幾乎完全壟斷了中東地區的石油生產,即使石油的價值隨著飛機、汽車、船隻的增加而水漲船高,但是英帝國卻在其勢力範圍的中東地區以極低的價格收購,產油國如伊拉克本地的政府、百姓是得不到利益的。

而當時美國雖然有標準石油公司(現代的雪佛龍)這種石油財團,但主要採掘的是以美國德州、加州本地的國產油為主,對豐富的中東石油資源是看得到吃不到,缺乏切入的踏腳板。於是美國一方面嘗試投資沙烏地阿拉伯這種當時還沒挖到石油的未開發處女地,並以比較有利於產油國在地人的合約來吸引合作對象,同時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反對英法的殖民帝國擴張政策,聲稱各國民族應該自決,建立獨立自主的國家───像這樣的新興國越多,美國才有作生意的機會而又不致於跟英法老列強開戰搶地盤。

二次大戰則將這種被動的局勢一口氣顛覆翻盤。美國打垮了納粹德國與日本帝國,同時又繼承了英、法兩殖民列強國勢衰弱留下的權力真空,成為與蘇聯並立的全球兩大超強之一……但是,1950年代,當時美國人自己並未認識到這個事實。二次大戰的結束被美國人認為是「消滅一切戰爭的戰爭」,數百萬軍隊復員解散回家,上百艘航空母艦報廢拆毀或作了魚礁,美國政治家相信未來會是數十年的和平,而非突如其來到來的冷戰。

就算是在國共內戰、韓戰與東西德分治之後,美蘇關係開始緊張,美國直到1950年代也都尚未對中東局勢作過什麼重大的影響,可以說美國沿用了數十年來一貫的經濟投資方式來增強對中東的影響力不曾改變。美國當時認為英國法國重返殖民地的努力,如派兵進駐埃及或是越南,乃至於嘗試扶植以色列建國這些都是一些不肯放棄舊日輝煌的小動作而嗤之以鼻,並沒有認識到這些地區新興政權的左傾化、國際主義化與共產化色彩,因此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即蘇伊士運河危機中決定支持埃及,譴責英、法、以色列。

蘇伊士運河危機事件可以說是一次關鍵性的轉折,美國的行動從此永遠地改變了中東局勢。英、法兩國驚訝於美國與他不站在同一陣線,也察覺到自己其實如果在美國不支持的條件下根本沒那個實力再玩殖民帝國主義這一套把戲,英法兩國的退兵讓全世界認知為美國從此取代了英法在中東的國際地位。讓美國料想不到的是,納賽爾食髓知味,認為他既然可以聯美制英法,就可以再用同樣的手法聯蘇制美…英國基於經濟上的依賴被迫向美國委曲求全,而法國從此之後不再信任美國及北約,開始推動獨自路線的戴高樂主義。

埃及在蘇伊士危機後憑著納賽爾的威望開始鼓吹泛阿拉伯主義,中東國家陸續推翻王政建立共和國,如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等國家採用了紅、黑、白色基調的三色旗以表示阿拉伯連合,他們的國旗也因此都長的很相像就是這個原因。對於蘇聯而言這是一個將影響力介入阿拉伯世界的大好機會,於是大力援助這些國家,包括提供先進的武器裝備和軍事顧問等,使得美國大為緊張,擔憂蘇伊士運河這樣的貿易、戰略要衝陷入蘇聯掌控的威脅,而於1950年代後期開始積極的介入中東政治扶植親美國家。到此為止,可以說美國繼承了英國19世紀與俄國的中東大博奕格局,成為美國與蘇聯在全世界進行的冷戰架構其中一幕舞台。

1960年代當時由於伊拉克、敘利亞、埃及同屬泛阿拉伯主義陣營,他們都親蘇、反美且跟以色列作戰,所以美國的中東政策是加強扶植這些泛阿拉伯國家的敵人───包括伊拉克的死敵伊朗,敘利亞的敵人土耳其,埃及的敵人以色列,來防堵親蘇勢力的擴張。但是親美的中東國家也並不是鐵板一塊,畢竟只要是阿拉伯人大概都不會喜歡猶太人的以色列,也不會喜歡波斯人的伊朗,與土耳其人這曾經的壓迫者。

同時美國對這些國家的經濟、軍事援助也在改變其生活模式,刺激這些親美中東國家的價值觀迅速走向西化,而在國內產生改革派、保守派的矛盾衝突使政局動蕩不安。美國擔憂親美現政權的垮台或倒向蘇聯,於是給予其政府高官大量賄賂資助收買,使現政權越來越腐敗墮落,從而更加引起了當地民眾的不滿。

1970年代可以說美國的中東政策面臨到一次翻天覆地的大轉向,反以色列聯合由於以埃達成和談而崩潰,泛阿拉伯主義的熱情退燒,伊朗革命導致親美的巴勒維王朝垮台與什葉派激進勢力的抬頭…以及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決定支持伊拉克來對抗伊朗荷梅尼政權,支持遜尼派瓦哈比宗的基地組織,消耗蘇聯在阿富汗的佔領軍以拖垮其國力。

這一著棋是極為高妙的策略,蘇聯在十年的阿富汗戰爭中陷入彷彿美國在越戰一般的泥沼,國力、經濟力消耗殆盡。然而,在這對抗蘇聯的過程中壯大的基地組織後來則發動了對美國的恐怖攻擊,以及形成了對中東影響甚大的ISIS組織,這都是當初無法預料的發展。

1980年代美蘇關係改善,美國中東政策上的重點逐漸轉移到以色列周邊如黎巴嫩、巴勒斯坦的問題,蘇聯已經無力再像過去一樣提供給PLO源源不絕的支援,喪失武力對抗後援的巴勒斯坦民族運動只能轉向街頭抗爭。而冷戰結束、蘇聯瓦解後,1991年波斯灣戰爭中透過血祭伊拉克這個祭品,更顯示了美國壓倒性的軍事實力與世界唯一超強的單極霸權成形,中東諸國就算不願意,對美國的關係也只能更加依賴。

2001年的911事件後,美國先後派兵攻打阿富汗、伊拉克,在為期十年的所謂反恐戰爭期間,消耗了莫大的精力與蓋達組織對抗。但是美國扶植的兩個新政府均不得人心,軍閥割據不聽政府號令的情形嚴重,如果真要說美國在中東出兵是為了石油之類的陰謀論,那美國一年要付出的額外七千億美金軍事開支也是伊拉克全國石油收入的20倍以上,更別說一滴油都擠不出來的阿富汗,可謂得不償失。

2008年上台執政至今的美國歐巴馬政權則困於經濟、財政上的壓力,希望急於結束在中東的戰事撤軍,而草率地開出了從伊拉克撤兵之競選支票,在現政權尚未穩固之際就決定退出伊拉克,其結果是使得已經元氣大傷的蓋達伊拉克分部死灰復燃,捲土重來後成為現今的ISIS。

在講完了美國在中東扮演的角色後,我們順帶來看一下世界其他主要國家與中東間的關係

【俄羅斯聯邦】(活動區域/勢力範圍:歐亞大陸)(東正教為主)

俄羅斯對中東地區的進出相當的早。於18世紀葉卡傑琳娜女帝在位時,俄國便向西伯利亞、遠東、阿拉斯加大舉擴張領土,並沿途南行伸展他們在高加索、中亞、新疆、蒙古、滿州等地區的影響力。

俄羅斯南下的最主要動機是獲得溫暖且不會被封鎖的不凍港,由於聖彼得堡出海的波羅的海容易受到英國、普魯士的封鎖,而克里米亞半島上塞瓦斯托普出海的黑海則容易被土耳其封鎖,因此這些地方都不是最理想的海港地點。於是,18~19世紀間沙俄諸帝奉行此一南進政策,逐步吞滅了許多自成吉思汗的時代以來殘留的蒙古系中亞汗國,大大地擴張了俄羅斯的領土與勢力範圍。

但是俄羅斯的行動激起了海上殖民帝國的英國警覺,擔憂這個已經稱霸歐亞大陸的陸權強國也成為海上強權,因此英國開始有計畫的在各地布下障礙阻止俄羅斯的南進運動。例如面對沙俄勢力進入新疆,英國以介入西藏作為回應。當沙俄併吞了希瓦汗國,英國則決定派兵進攻阿富汗。當俄羅斯佔領了伊朗北部,英國就派軍進駐伊朗南部。這一連串的較勁被稱之為GREAT GAME,也就是國際政治上通稱的「大博奕」。英俄兩強有如在下西洋棋一樣,以地球為棋盤展開了以數百上千公里的國界為賭注的對局。

這場大博奕的戰線遠至太平洋與黑海間,日俄戰爭與克里米亞戰爭等大多數19世紀戰爭,都是這種英俄地緣政治戰略對抗的產物。但是在日俄戰爭結束後,沙俄逐漸感到與世界首強英國對抗的不利,而且又感受到德皇威廉二世對俄羅斯的敵視由於巴爾幹與外西凡尼亞問題而日漸加深;英國也基於有德國這個共通的敵人而需要拉攏法國、俄國的考量,而在1907年簽署了英法俄三國協約,成立了軍事互助的聯盟協約國,以對抗德奧義的同盟國。

三國協約結成算是暫時使英俄對中東的地盤爭奪告一段落,但也只不過是有了共通敵人的中場休息而已。1917年共產黨推翻沙皇,蘇聯的建國使資本主義的英法美視共產蘇聯為敵人而展開了圍堵,英國為了控制高加索的巴庫油田扶植亞美尼亞民主政府,蘇聯則武力入侵亞美尼亞將之消滅建立了社會主義的亞美尼亞共黨政府;同時在蘇聯支援下阿富汗開始對英國發起聖戰,英國派兵入侵阿富汗反擊,英蘇之間的外交關係於是達到最糟的谷底。

大體上來說,1920~40年代之間的蘇聯中東政策也就僅只於固守沙俄時代勢力範圍的方針,並沒有很積極的進行革命輸出或著擴張的動作。1941年德國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歷史再度重演,英俄兩國再度為了對付德國這個共同敵人而放下大博奕賽局…但同樣的,這只不過是第二回合結束而第三回合敲響前的休息時間。1945年二戰還沒結束,蘇聯就開始往中亞阿富汗、伊朗方向增兵,這遭到了英美的強烈反對並挑起了冷戰時代的大博奕新回合。

在伊朗、阿富汗方面的棋子都遭英美阻截之後,蘇聯將目光轉向了巴勒斯坦周邊。蘇聯意識到猶太人的建國將會在中東世界造成劇烈的政治洗牌,而且也對於跟猶太人國家建立社會主義的聯盟感到頗有興趣,於是在巴勒斯坦分治、以色列建國的聯合國議決上,難得志同道合的與美國一起投了贊成票。蘇聯沒有預料到的是新生的以色列極端親英法同時遭到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群起反對,於是蘇聯很迅速的更換了自己的立場改為支持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看在蘇聯共黨的視角裡,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與英法外資的國有化政策是「社會主義的」,而泛阿拉伯運動則是「國際主義的」不管事實是不是如此。總之,蘇聯很一廂情願的相信挺埃及、敘利亞與伊拉克這些新建立的中東共和國家,就是擴張共產主義的勢力範圍與英美西方國家陣營對抗。

蘇聯大量的供應了這些阿拉伯新興國家先進且大量的武器裝備,提供軍事顧問並出公費支援阿拉伯軍官到蘇俄留學受訓,例如最先進的夜視紅外線,反艦飛彈,噴射機與T-55坦克…但是,蘇聯卻很失望的發現這些阿拉伯國家在面對以色列時總吃敗仗,而蘇聯不管再怎麼對阿拉伯諸國給予大量軍援,美國總有辦法給的比蘇聯更多更好。更要命的是,這些拿了蘇聯如此之多援助的阿拉伯國家事實上並沒有轉向共產主義───他們反英美、反西方,但並不代表他們就願意接受左派的社會主義政治哲學。汎阿拉伯主義很快退燒喪失號召力,這些阿拉伯新興共和國的領袖多半是視國家為個人私有物的獨裁者,對於華約盟友的行動毫無關心,拿著蘇聯製的武器朝同樣是「阿拉伯兄弟」的鄰國相互開火,只為了爭奪國境線附近一兩座水井的使用權。

1973年開始,因為以埃停火,埃及放棄親蘇政策而與美國、以色列修好,蘇聯喪失了在中東世界的著力點,將注意力轉移到阿富汗方面另起爐灶。阿富汗當時發生了推翻王政的革命並組成了一個親社會主義的共和國政府,於是蘇聯開始對阿富汗政府提供軍事與經濟的現代化援助。但蘇聯對於阿富汗共和國貪污腐敗又無能的新政權逐漸感到失望,於是採取了揠苗助長的急進謀略,於1978年發動政變推翻了阿富汗政府並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此一粗糙的手法任誰都看得出陰謀,很快引起中東世界諸國對蘇聯的強烈不信任,接下來美國、中國支援的回教反抗軍開始聚集到阿富汗對蘇聯佔領軍發動對蘇聯共黨無神論者的「聖戰」,而1979年伊朗革命爆發後,阿富汗的聖戰組織更得到了沙烏地阿拉伯遜尼派的支援而更加壯大。

為期10年的阿富汗戰爭使蘇聯軍死傷慘重,戰費債台高築而濱臨崩潰邊緣,而蘇聯也從1960年代在中東世界扮演的「反美帝主義之解放者」形象,變成1980年代中東人眼中的「邪惡紅色帝國、無神論教敵」狀態,俄羅斯從此成為了遜尼派瓦哈比宗聖戰士眼中的惡魔國度。此後蘇聯崩潰、葉爾欽時代的俄羅斯又長期經濟低迷,許多中亞、高加索地區南部的伊斯蘭教徒居多地區如車臣決定趁機驅逐境內的俄羅斯人實施種族淨化,趁亂宣布獨立。破產的俄羅斯連軍餉都發不出來,坦克沒有油料飛機沒有飛行員;而車臣獨立份子卻有伊斯蘭教聖戰份子的支援和經驗交流,於是俄羅斯付出慘重傷亡仍無法將車臣叛軍消滅,只得默認車臣獨立,是為第一次車臣戰爭。

但從1999年起,受葉爾欽總統提拔成為接班人的年輕新銳總理普丁決定以武力手段解決車臣問題,於是派兵進入車臣發動第二次車臣戰爭,車臣共和國被俄軍消滅垮台,其殘部在車臣反抗軍領袖巴薩耶夫指揮下轉入地下發動游擊戰,並策劃了2002年的莫斯科劇院事件、2004年的別斯蘭小學爆破事件。這些死傷慘重的恐怖攻擊使國際震驚,俄羅斯人的民族情緒更加凝聚,普丁獲得了莫大的支持率背書來鐵腕鎮壓中亞地區的少數民族和穆斯林。

同時宛如前兩次因為德國導致英俄放下大博奕的歷史重演一般,俄羅斯也搭上了美國反恐戰爭的順風車,普丁成功說服了美國總統小布希同意「俄羅斯也是對付回教極端勢力的盟友」,贏得了美國的外交支持修補美俄關係,且將俄羅斯鎮壓國內的車臣分離運動獲取了正當大義名份。

……但就好比每一次中場休息結束後,俄羅斯與西方諸國都必然在中東、中亞問題上產生矛盾的歷史一樣;在反恐戰爭畫上句點,美國開始逐步由伊拉克、阿富汗撤軍的歐巴馬政權時代,美國暫時少了穆斯林聖戰士這個死對頭,俄羅斯與歐美西方國家的衝突再度浮上檯面,喬治亞戰爭、克里米亞與東烏克蘭衝突,當俄羅斯逐漸隨著這波東歐紛亂成為北約歐美各國眼中的頭號敵人時,普丁再度重施故技,指稱ISIS是現在全世界最大的公敵,美俄應當放下對於敘利亞政府的偏見,組織一個對回教基本教義派的聯合陣線將之圍堵殲滅在搖籃中。

誠然,塑造一個新的靶子給歐美打或許可以為經濟基盤尚不穩固的俄羅斯,在成為「俄國威脅論」的受害者前再爭取另一個十年的休養生息機會。不過論俄羅斯本身來說,面對國內越益嚴重的民族衝突、宗教衝突問題,一個可能成為國內反抗軍靠山之強大的中東激進宗教政權也是對他不會有任何好處的,因此必將ISIS除之而後快。

【聯合王國】(活動區域/勢力範圍:遍及全球)(英國國教為主)

英國是與俄羅斯進行了長年的大博奕棋局的對手,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幾乎每一個中東國家的近代史背後也都有英國操盤過的痕跡,以巴問題、印巴問題之類的糾紛多半也是英國人沒搞定(或刻意搞不定)留下來的爛攤子遺禍後世。前面幾篇已經解釋過了英俄大博奕到美蘇大博奕的時局變遷就不再多說,英國即使在二次大戰之後國力衰竭,不得不將直接的軍事影響力撤出中東,但是它間接的經濟、文化與外交影響力,即軟實力卻仍然深扎中東世界。

大多數中東國家的軍事制度都是效仿了當年的殖民主英國軍制,使用著英國式的軍裝、階級與口令操法,其政府組織、法令規章也基本沿襲英制。幾乎每一位阿拉伯王公貴族,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政治家,中東軍隊的將領都是留英歸國,這些中東國家的將領、政治人物甚至國家領導人對英國抱持著親切感,甚至是英國派駐這些國家的使節可能就是這些大人物在劍橋與牛津乃至桑赫斯特的同學師長。比方說卡達的歷代埃米爾都是留學英國,敘利亞的現任總統小阿薩德是留學英國,杜拜酋長兼現任阿聯酋副首長也是留學英國…因為族繁不及備載所以就不一一舉例,總的來說我們可以理解,由於英國放手讓中東諸國獨立的殖民地放任政策,所以這些英國的前殖民地直到今天都還是與殖民母國的英國保持著深厚關係,乃至於有些還是大英國協的成員。直至今日,英荷合資的皇家殼牌石油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的石化工業集團,在中東的市佔率則是第一,世界前五的石油公司中有兩家是英國的。

但是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選擇與美國親善,而不是像法國那樣自立自強,從此之後一程度上依賴著美國的軍事武力為英國資本在中東鋪路的結果,是使英國與美國的國家利益結為共同體,因此有許多仗不得不打,許多時候就算英國什麼事也沒作,他也會被理所當然的視為「美帝國主義同路人」而遭到攻擊。地小人寡的英國不似美國那樣資本雄厚,也導致它較容易在受到外在壓力時屈服轉換政策,例如美國敢冒著被OPEC制裁提高油價的後果也敢堅持軍援以色列,而英國則承受不起這種打擊所以急忙拋棄了以色列這個自己一手扶起來的小老弟,裝作沒事一樣的站到阿拉伯人那邊去。

儘管如此,容易轉變立場這點也就意味著對阿拉伯諸國而言,英國是個比美國好商量好講話的對象,而英國也由於累積大量對中東問題的研究,長年經營中東的人脈網路,所以比美國要更能瞭解掌握中東的複雜政局。但這不改英國性格很混球的事實。

【法蘭西共和國】(活動區域/勢力範圍:遍及全球)(基督教/天主教)

法國人對中東的熱情可以說是拿破崙帶起來的熱潮,自從這位英雄遠征埃及金字塔獲勝,掀起了一波「埃及熱」的研究風潮,大批法國科學家、藝術家、軍人與技術者前往中東世界,他們的野心逐漸從考古、觀光膨脹到完全征服控制,19世紀的法國於是將攫取海外殖民地作為國策,不願落於英國人後的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話雖如此…但是好地方都被英國佔走了,法國又缺乏一支夠強的海軍能夠常駐印度洋方面,所以法國在中東除了控制紅海出口的戰略要地吉布地以外,法國經營的重心還是比較擺在地中海岸的北非、敘利亞、黎巴嫩這部份。除此之外,法國人卓越的工程技術、領先奇拔的創意也使他們即使是在英國的勢力範圍內也能憑空創造出龐大的商機。例如說蘇伊士運河的建造,不但徹底改寫了海運路線與世界地圖,更使英國不得不與法國合股的方式來共享運河所有權,從此形成英法兩國共建殖民帝國的協作體制。

然而,也是因為如此,追求榮譽的法國與追求利益的英國在殖民地經營的方針上從一開始就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相對於英國委任總督府與當地菁英後就啥都不管的自由放任殖民地政策,法國人強迫殖民地的居民「開化」、「法語化」的同化政策不但造成更多開銷,而且也更激起當地人的不滿和憤怒。當英國人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決定瀟灑離別不帶走一片雲彩之際,已經為殖民地付出大量心血的法國人卻沒辦法這麼拿得起放得下。對法國人而言,殖民地是一種國威榮耀更甚於利益得失。

美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給法國背叛的一巴掌」對法國人而言是極大的精神衝擊,法國總統戴高樂從此不再信任美國、與美國控制的北約,決心自立自強走上不同於美蘇冷戰格局的第三條路,這就是戴高樂主義政策。法國人決心發展強大且不依賴美國援助的國產軍備,包括核能潛艇、氫彈與彈道飛彈,用來武裝一支自己的遠征軍控制他在地中海的殖民地如阿爾及利亞,並藉由核武的威懾力而使法國擁有在國際政治上跟美蘇兩大超強叫板的發言權。對於中東世界對抗美、蘇兩國的勢力並苦惱於怎麼選邊站的各國政治人物來說,戴高樂這麼中二…呃,帥氣的行為,真的是酷斃了,戴高樂主義成為中東諸國效法學習的對象,法國因此意外的在被埃及逐出蘇伊士運河後,幾年之內就以頗受歡迎的姿態回到了中東世界。

法國人會受中東歡迎除了他們敢於同美蘇超強大小聲的高姿態以外,更重要的是法國人作生意沒原則。法國可以對以色列賣戰車,又對埃及賣反戰車飛彈;賣給沙烏地阿拉伯戰機,又賣給伊拉克防空飛彈。不同於美、蘇通常會要求對方選邊站表明政治立場再軍援的作法,法國人搞軍售不太過問政治立場,只要有錢就什麼都敢賣,甚至是核子武器───伊拉克被以色列空襲炸掉的核反應爐就是由法國所承包建造,儘管法國人聲稱這是和平用途。甚至是最近法國人在歐洲面對俄烏衝突時,仍堅持履約把俄國訂造的軍艦賣出去。對於中東國家而言,如果你討厭美國人,又不想買到落後時代30年的三手俄製淘汰裝備,而且急需現貨增強自己的軍事籌碼,那法國奸…朋友會是最理想的選擇。

【中華人民共和國】(活動區域/勢力範圍:亞太地區)(無特定宗教)

早從清末開始,當中國還無人意識到時,中國就已經被捲入了英俄大博奕的棋局中,既是作為棋盤也被作為棋子。俄羅斯對於分離新疆的努力下足苦心,在1930年代,蒙古、新疆事實上已經從國民政府手中被分離出來,若非新疆王盛世才在二戰期間最終倒向國民政府,很可能今日的新疆地區會如同蒙古共和國一樣成為蘇聯扶立的獨立衛星國家。即使後來共產中國建國後與蘇聯有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時期,但是從韓戰爆發而蘇聯不直接參戰的那一瞬間起,中蘇兩國之間就種下了猜忌的種子。其後史達林死後赫魯雪夫發起了反史達林運動,擔憂個人崇拜路線遭到否定的毛澤東於是指稱蘇聯去史達林化是為「蘇修主義」,使中蘇兩個共產主義頭號大國關係陷入冰點。基本上中共自韓戰以後大多數的衝突、戰爭,包括中越戰爭、珍寶島衝突,乃至於國內的紅衛兵、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可以說其動機都是「消滅內外的蘇聯影響力」為著眼點而實施的政策。

當美國決定拋棄台灣、對中國建交之際,就決定了中國在新的大博奕賽局裡扮演的角色───新的一枚反俄國棋子,同時也是一位新玩家。中國支持著巴基斯坦來對抗印度,同時透過打擊越南來防範蘇聯勢力在中南半島的擴張,並為了牽制蘇聯的腳步而大力支援了在阿富汗的反蘇聯游擊武裝,其中亦包括了不少維吾爾人聖戰士與中國製的五六衝鋒槍。中國的軍火工業嘗試與蘇聯競爭市場,輸出比蘇聯更低端廉價的裝備,並打著不干涉內政問題的旗號支援中東諸國,成功地排除了一定程度的蘇聯影響力並確保了市場跟勢力範圍。

蘇聯崩潰之後,貧窮而軟弱的新生俄羅斯對中國不再構成威脅,中國更擔憂的是當自己處於坐二望一的位置之後,「中國威脅論」是否會使美國掉轉槍口朝向自己,因此不斷高呼著「和平掘起」的口號嘗試安撫其他國家的不安感;改革開放後的中國面對高速的經濟發展,而新疆地區的民族衝突由於大量漢人移民的遷入而越益加劇,中國決定以打擊東突厥斯坦恐怖份子的名目,加入到國際反恐戰爭的班車上,暫時得以作為美國的盟友避免被美國當成戰略假想敵實行圍堵,與俄羅斯一樣避開了浪頭多掙了幾年光陰。

然而,總的來說中國的意識形態與政治體制仍然與大多數中東國家格格不入。共產主義的無神論中國和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傳統國家難以溝通,就算避談政治問題,中國鎮壓維吾爾穆斯林,而沙烏地阿拉伯輸出神學生到新疆形成聖戰組織,土耳其則輸出泛突厥斯坦主義者鼓動維吾爾獨立,這些根本上的矛盾仍導致中國在中東缺乏可靠的盟友作踏腳板,也很難排除掉在地的美、俄傳統勢力取而代之。某種意義上來說,那些會買中國武器、請中國顧問的中東國家如巴基斯坦或伊朗,他們主要的動機並不是因為「覺得中國值得交往」而是「俄羅斯不可信任」、「美國很危險」、「中國雖然惹人厭但是他沒有那個實力繞過半個地球來欺負我」如此透過刪去法推論得出的理所當然選項而已。就像為什麼冷戰時代阿爾巴尼亞結交中國一樣,蘇聯可以威脅到他,但中國明顯不可能拿他有什麼辦法可言。

不管怎麼說,中國在中東地區仍然只是過客,它的勢力範圍距離中東相當的遠,而且在可見的未來短期內也沒那個投射力量到中東的能力或意願。相對於在非洲地區採取大膽的戰略以確保勢力範圍,中國在中東的經營腳步仍然保守而謹慎。對中國而言,在中東政治問題上保持與美國一致的立場,更有助益於使美國默認中國的維吾爾問題處理方式,同時中國也不必自己冒險火中取粟,而能讓中國資本跟隨著美國大兵的腳步安全地進入中東。(本文僅代表作者之意見與立場)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自PTT歷史版(historia),2014年9月7日,作者kau76901)

延伸閱讀:

看中東》懶人包:中東勢力關係(0-前言篇)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牛耳藝術渡假村──結合文藝與自然
1987年成立的牛耳藝術渡假村,前身為牛耳石雕公園,是專為收藏素人藝術家林淵作品而成立的藝術公園。創辦人黃炳松表示,因為台灣三位名雕刻家…
台灣能做中國的中心和門戶嗎?
自從中國改革開放而台灣也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並允許兩岸經貿往來之後,台灣該和中國發展怎樣的經濟關係,一直是台灣政策爭議的核心。…
香港回憶錄之「見趙紫陽」(下)
(續前期)中國媒體對這場會見的報導根據開放程度的不同而各有千秋。趙紫陽在會見中所提出的今後任務是:價格改革、治理通貨膨脹,…
不能只怪馬英九
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潰敗,外界和國民黨內部都把責任指向馬英九總統。馬總統當然要為近年來我國經濟停滯、食安危機、以及其他很多問題負很大的責任,…
南田石收藏家司木炎 玩賞東海岸雅石之美
開車沿著蜿蜒的東海岸行駛,帶點鹹味的溫熱海風吹拂臉龐。沿路上,時見幾艘漁船歇泊在慵懶的浪潮上、釣客守在釣竿旁打盹,十分愜意。繼續向南行駛,…
中小企業缺錢,怎麼辦?
在今日金融服務發達的時代,經營企業勢必要與銀行打交道;如果缺乏資金,更難免必須向銀行融資借款。台灣中小企業近140萬家,…
反送中運動豈止只是中國內政?
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暴力衝突因為警方的態度而一再升溫,也帶來更激烈的抗爭。聲勢浩大的反送中運動正在影響世界局勢,印尼、智利的學生,…
完成讓小孩「認同媽媽心意」的作品
花了三年完成攝影大師李屏賓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在決定開拍前幾天才意外發現懷了第二胎的導演姜秀瓊,是近年崛起的電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