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賴清德,Good Job!But...

卓爾傑

剛剛在youtube上連看了《問誰未發聲》(香港民主社運歌曲)和《島嶼天光》,很沒用地視線有點模糊,有股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感動…在面對強權壓境、黑雲壓頂的時候,台灣人跟香港人終於一起站起來了。

看了網友的發言,有留言說他們太天真(naive)…心裡笑了一下,沒錯,就是天真呀。長大成人,變成熟,為的是什麼?不是變成一個越來越狡猾越來越世故越來越不敢說真話的人欸,相反的,成長,是為了有更多智慧與勇氣能堅持心底的那份善良與純真。

上禮拜六,台南市長賴清德在上海復旦大學與學者教授對談時脫稿演出,不僅一口氣從六四天安門事件談到太陽花學運,更強調「台灣的前途由二千三百萬人決定。」

六四與台獨這兩個禁忌話題一下被拋出,現場教授們的臉色凝重,當場不知道怎麼反應,回應也不是,不回應也不是,坐立難安。賴清德這位客人還對著復旦學者說六四就有復旦大學生響應,還有四百多位教授連署,支持並且要求政府定位那一次的學運是愛國運動。

另外他還說,台獨是台灣人民極大的共識,並請對岸思考台灣社會到底是先有民進黨才有獨立的主張,還是因為社會先有獨立的主張才有民進黨?「解決民進黨的台獨黨綱,沒有辦法解決台灣主張獨立的主張。」

這番大膽剖白讓人叫好,讓共產黨「這臉被打得像屁股」;但是我們國內卻多半只是著重在台獨相關的討論上,對「民主」這個根本問題沒有更多著墨,有些可惜。

相信嗎?有非常多主流的大陸人其實是支持民主台灣的,現在共產黨在中國人人罵,包括它自己的黨員也敢公開退黨、罵中共,但是他們也因為黨媒天天宣傳民族主義而或多或少遭到洗腦,於是就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面對太陽花學運,很多大陸朋友在網上一方面表示羨慕台灣的民主,另一方面也還是走不出民主妖魔論的桎梏,認為學運「太激進」,「領袖煽動性很強」、「中國十四億人還是要有人管的」。

希望將來我們的官員到大陸,可以不懼壓力直接談談公民抗命、民主推行,檢討民族主義被濫用成為控制思想與言論的工具…這些事實大陸有想法的人不是不知道,但是因為中共的暴力統治,言論與思想表達越過紅線後果嚴重,但我們就沒有這層顧慮了,馬英九總統不是常常講發揮台灣民主自由的軟實力嗎?這就是發揮文化影響力的時候到了。也希望國、民兩黨都看清這個事實,唯唯喏喏,看對方的臉色,只會成為被利用的工具而已;作為談判的一方,台灣唯有先具備自尊與自信,才會得到尊重,也才會在談判時有更多籌碼。

最後讓我們來關注一下香港的情況。香港大學法律系戴耀廷副教授發起「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簡稱「佔中」)運動,將繼承六四精神,在7、8月時以和平佔領中環的方式,爭取2017年香港特首普選。

就在「佔中」活動即將登場的前夕,中共國務院卻在此時發布了「一國兩制」萬言白皮書,重申在「一國與兩制」下香港的自治並非平等,港政府只有地方事務管理權,中央才真正擁有「全面管治權」。香港網友對此感嘆:「北京承諾香港50年不變,根本是騙人的!」

香港《蘋果日報》的社論這麼寫道:「25年前天安門廣場上的非暴力抗爭是被鎮壓下去了,但這不代表公民抗命的虛弱。如甘地所說,非暴力代表的是強大,而暴力在本質上才是虛弱的表現。心理虛弱、缺乏正義的人或政權,才具有恐懼感,才會採用暴力去對待正義抗爭。相反,只有正義在身,視死如歸的人,才敢於運用非暴力的方法,去戰勝邪惡。公民抗命的力量『對於一切暴力、專制、非正義來說,就像是光明對待黑暗一樣。』」

最後的最後,光明終將劃破漫漫長夜,照亮中華民族。

天佑台灣、天佑中華。

 

(本文僅代表作者之意見與立場)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商業用途嚴禁轉載※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百歲不是夢 老人長壽的5大祕訣
百歲不是夢!要老得健康才好,纏綿病榻的老年生活,不但自己受苦,也造成照顧者的負擔。因此,老年人在生活中要學會照顧自己,…
蘇州電視台主管「翻牆」被撤職
中國當局箝制言論,目標從異議人士擴及到關心時政的普通民眾。近日,蘇州市廣播電視總台一名主管,因使用推特(Twitter)…
以舉辦台灣東尼獎為志 科技大老雷輝的音樂劇夢
音樂劇有歌有舞,輕鬆活潑,是吸引民眾走入劇場的最佳表演藝術形式。「綠光劇團」2018年推出台灣原創音樂劇《再會吧 北投》,…
一百個天使的真心大告白
北一女三十重聚:美國篇 打開YouTube北一女重聚「非廣告」,出現幾位熟女「小綠綠」。有人用鍋鏟表演儀隊槍法、…
自然吃、慢慢吃,身體就不老
這幾年常見到雜誌或者電視節目在探索或介紹養生的美食。大概是過去大魚大肉吃多了,年紀有一些了,發現「零件」開始有些故障,因此開始反省生活型態…
為公還是為私? 我們與惡的距離
公視3月底推出的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造成很大迴響,我十分喜歡每集開始的鋪陳,片頭利用「品味新聞台」臉書(FB)專頁的特效鏡頭,…
四川地震帶來的挑戰
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震驚了全世界,也引來澳洲媒體的持久關注。最大量的報導當然集中在災情和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傷害、特別是精神傷害上。…
培育生技人才 「偉喬生醫」勇闖試劑原料市場
2013年創業初期進駐於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南科育成中心的偉喬生醫,切入較少人進入的試劑原料市場,目前已經是台灣最大的CO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