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腸胃疾病的10大原因

廖叔叔健康屋

在國人癌症死亡原因中,跟腸胃道有關的是大腸直腸癌,佔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名,僅次於肝癌,而胃癌排名第四。研究指出,腸胃疾病與飲食生活習慣有極大關聯,在此健康屋帶大家一同找出,台灣人容易罹患腸胃疾病的10大原因。

1. 缺乏運動

缺乏運動會使腸道蠕動不良,影響腸胃功能,使食物無法完全消化吸收,產生腐敗物反被人體吸收。

2. 使用不當的鍋具如鋁鍋、鐵鍋

鐵鍋會釋放無機鐵,無法為人體所吸收,反而會誘發腸內腐敗菌增生,影響微量元素的吸收,造成大便惡臭,尤其會誘發幽門螺旋桿菌大量增生,引起胃潰瘍。

而鋁鍋所溶解出來的無機鋁,會影響肉類鐵質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因此,應該要改用玻璃、不銹鋼、陶瓷容器來烹飪食物。

3. 攝取劣質蛋白質

不當烹調、加工製造的蛋白質食物如滷肉、滷蛋、肉鬆、香腸等,不容易消化吸收,會增加腸胃負擔。另外,牛、羊肉以及鮪魚等含有豐富的鐵質,若是過度烹調,則鐵離子與蛋白質結合產生膠質化,而無法吸收,會誘發大量腐敗菌增生。

醫學調查指出,吃紅肉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比例較不吃紅肉者高出數十倍以上,其原因不在紅肉本身,而是紅肉經不當烹調所引發的。一般人只要適可而止的攝取紅色肉類,注意烹調方法,就不會產生大腸病變。

4. 纖維質攝取量不足

研究顯示每天食用40公克纖維質,可使腸道順暢、排便正常。每天食用13毫克的燕麥麩纖維,可預防大腸癌。

纖維質分為可溶性纖維:如蒟弱、果凍、愛玉等膠狀食物含量豐富;不可溶性纖維:如一般的蔬菜、水果。蘋果、糙米兼具可溶跟不可溶性纖維,可多食用。其中糙米必須浸泡8小時以上再煮食,才不易引發腸胃炎。

5. 有經常性服用藥物的習慣

經常性服用藥物會殺死腸胃道腐敗菌,也會殺死有益菌,造成腸道菌叢不平衡,消化功能障礙。

6. 不當瘦身減肥

不當瘦身節食會使蛋白質不足,腸胃道提前老化,引發長期便秘、腹瀉、脹氣、消化不良等,促使營養素不足而影響其他器官機能的健康。

7. 肝臟功能不好

肝臟功能不好,造成膽囊、膽管發炎,也會影響膽汁分泌,如膽汁鹼度不夠或膽汁分泌量不夠,無法中和胃酸,而造成十二指潰瘍。

8. 喜愛爆香炒食蔬菜、使食物失去抗癌力

例如使用沙拉油或回鍋油高溫爆炒蔬菜,不僅營養素喪失,抗癌力也喪失。

9. 低血壓、低代謝、貧血

這類的人血液循環不良,經常感到手腳冰冷、畏寒。以上狀況容易導致消化吸收不良,甚至增加子宮病變、罹患癌症的機率。

10. 排便習慣不正常

沒有固定的排便時間,都是誘發腸道疾病的原因之一。最好的排便習慣是早上5:30~7:30,因為此時人體經絡運行到大腸經,正是排除體內廢物的最好時候。

 

(本文經作者授權使用,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複製)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郵政博物館 縱橫兩千年郵驛古今世界
中國的郵驛制度始於何時?岳飛一天收到的十二道緊急金牌如何運送?哪個朝代出現最早的郵筒?世界第一枚郵票長怎樣?最貴的郵票又是哪一枚………
蒜頭糖廠蛻變展風華
午後的嘉南平原,天朗氣清,蒸溽的熱氣伴隨我們來到嘉義的蒜頭糖廠。因此地早年聚集很多有錢人家,算來是頭,即稱「算頭」;後這個村落通稱蒜頭村,…
香港主權轉移11週年
正當台灣因為馬英九當選總統加速兩岸統合步伐,中國觀光客在7月4日駕臨台灣,是福還是禍引發激烈爭議時,7月1日,…
旱災肆虐全球 歐洲「饑餓之石」示不祥之兆
2022年全球持續嚴重乾旱,不僅從中國延伸到歐洲,美國加州農場也傳出重大災情,食物與能源價格走高,已經受到壓力的全球貿易系統不堪負荷,…
加拿大布查特花園紀行
布查特花園堪稱「花卉博物館」,廣受全世界園藝愛好者的青睞。以前曾在名不見經傳的日本三重縣鳥羽市,參觀過一個內容豐富的「海洋博物館」。…
懂得感恩 身心更健康
人生追求甚麼?有名、有利,都不如擁有「健康」實在。錢能買藥,卻不一定買得了健康生活。 感謝神、感謝他人,或僅僅有感恩之心,多說「謝謝」,…
「馬習會」對台灣政治影響有多大?
11月7日的「馬習會」,不少觀察者都用放大鏡找尋其積極意義,比如習打破兩岸領導人不相見的慣例,互稱「先生」,因此算是承認一國兩府的平等地位…
東莞千餘兒童失蹤 父母無奈巡街
「我親愛的寶貝,你離開媽媽已經486天,寶貝你一定覺得奇怪怎麼會離開媽媽?媽媽沒有離開你喔!媽媽的心永遠都會跟你在一起,媽媽真的很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