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記者該轉行當小說家?

從清大澳洲苦勞事件 談雜誌操作內幕

到澳洲度假打工,賺錢兼體驗文化,是台灣青年學子的好選擇?還是經濟低迷、薪資低落下不得不的選項?
Getty Images
李唐峰
《今周刊》一篇〈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苦勞〉被受訪者踢爆為「移花接木、指鹿為馬」,與受訪者所言事實有極大出入,而《今周刊》澄清是為保護當事人,所以採取「三合一」的整理方式,把3個受訪者的內容整合成像是一個人說的。身為雜誌同業,我們就談談雜誌的特性吧……

《今周刊》9月中出刊的第821期,封面幾個大字〈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苦勞〉非常顯眼,上標並加註〈搶救無望世代 台灣經濟20年沉淪大解析〉。雜誌一上線,立即引發全台網友、媒體、新聞台的熱烈討論,尤其是封面故事其中一篇文章〈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更是被爆量轉載,文中呈現出台灣向外輸出「台勞」已是現在進行式,就像是台灣的泰勞、菲勞也有很多是當地大學畢業生一般。

「一位台灣一流大學畢業生,為何寧願遠走6000公里,淪為異邦苦勞?」

「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使用了如此極端反差的對比,《今周刊》希望呈現出台灣的經濟困局。

今周刊驚爆造假 稱保護當事人

但沒想到,全台熱烈討論3天之後,《今周刊》的報導竟被質疑為造假。一位網友自稱就是〈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一文的受訪者,他指出該篇全文以他的第一人稱去表達,但實際上是多位受訪者合併的內容,「十足移花接木,指鹿為馬」,因此專題內文與他所言的事實有嚴重出入。

《今周刊》隨後召開記者會,並發表聲明,針對他們將3位受訪者的採訪內容合併成看似一個人的自述,說法如下:「這次報導,為了保護當事人,我們匯總整理了三位赴澳洲打工者的經驗,除了該位清大生之外,還有一部分內容是來自另二位受訪者。」此外,《今周刊》呼籲希望透過這樣的打工事件報導,讓政府、全民更關心台灣經濟,並期望各界努力、提出處理,以給年輕人更好的機會與選擇。

也就是說,《今周刊》並不認為這樣的新聞處理方式是錯誤的,更認為他們的行為是為了讓台灣更加重視這個議題,是立基為善的。然而,該篇〈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文章在《今周刊》官網上也隨後改成3個受訪者各別的訪談內容,文章名稱也改為〈我是台勞,我來賺錢!〉。

針對這起事件,許多媒體同業都痛批《今周刊》造假新聞,標題、引言都直白地表述「一名清大畢業生、一名一流大學畢業生、一名打工仔」,全文從未提到是3位受訪者內容的整併,認為《今周刊》必須誠心道歉。此外,原文「身上背著30幾萬元學貸」在3人的版本中卻消失,也令人質疑《今周刊》還自己加油添醋。

前段時間正致力於反旺中、反媒體壟斷的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陳曉宜也指出,媒體要維持信賴度與公信力,任何地方都不能造假,若新聞寫作誇大、拼湊、捏造部分事實,都會毀掉原本立意良善的新聞題材。

報導灌水 竟是雜誌業常態?

因為這起事件,《看》雜誌電話採訪了一位前《今周刊》的記者(以下簡稱記者A),記者A表示,這樣的情況在雜誌圈裡,十分常見,絕不止《今周刊》。他自己在《今周刊》任職時,許多受訪者在看到刊出內容之後常會跟他說,「你們中間灌很多水、故事講很多,但真正的趨勢與現象卻講得太少。」

記者A認為這個現象的根源在於雜誌不同於一般日報新聞,雜誌有它的不同特性。日報或通訊社的稿件,必須很嚴謹的交待新聞對象的全名、原話,不能添加評論,要求的就是新聞的事實呈現。但雜誌則是以議題報導為主,要求較為深入,較有故事性,這樣才會好看,有人味。

但正因為這樣,雜誌文章容易會有灰色地帶,記者編輯在撰文時,會加以渲染。為了故事的可看性,會對受訪者的話加以「潤飾」,加以「起承轉合」,甚至會突顯「對立、反差」。記者A認為這些是為了讓嚴肅的議題變成容易閱讀,在不違背事實的情況下,還可以允許。

然而更嚴重的不止如此,有些雜誌記者在採訪時會「掛羊頭賣狗肉」,或是進行「套話」,有時採訪1小時,但其實最重要他想套的話是在最後10分鐘。這次《今周刊》事件就是如此,只在閒聊最後記者詢問了一下為什麼清大畢業卻想到澳洲打工,但整個專題卻以「清大」來特別突顯「台勞」。

此外,記者A表示,在業界中一般在採訪前都會對報導議題有一定的假設,認為這個議題應該要怎麼做、怎麼報導。「當他們採了10個人,可能發現有3個人說的內容有新聞賣點,另外那些沒有,他們就會只採用了那3個人代表的新聞事實,接下來其它的採訪就等於帶著一種預設的劇本在採訪、寫作了。」記者A進一步舉例解釋:「假如有兩種事實同時存在,一個是在澳洲當屠夫真的錢賺很多,另一個是有人在澳洲其實也蠻辛苦的,錢不好賺,那麼很可能記者會只選第一種事實在報導,而放棄他看到的第二種事實。」

因此,記者A告訴我們,一般的雜誌在經過記者、編輯處理、剪裁、潤飾、改編、甚至斷章取義、擴大解釋後,雜誌出刊的內容常會讓受訪者大吃一驚。他們一拿到雜誌通常會感到震驚:「這真的是我說的嗎?這真的是我傳達給你的現象嗎?」

不得不談談《看》雜誌

講到這兒,我們不得不回到《看》雜誌本身。同樣身為雜誌業,同樣必須考慮市場、考慮讀者,《看》雜誌會不會跟其它同業一樣,為了故事好看而加以渲染、甚至導致偏離事實呢?

我們只舉一個簡單例子就會看到《看》雜誌不同的特點。

《看》雜誌編輯部門也常會接收到受訪者的回饋意見,這些受訪者也是「大吃一驚」,但是這個「大吃一驚」不是「你怎麼寫的跟我講的不一樣」,而是「你們怎麼這麼用心!寫得真深入、真專業、真好!」

同樣寫出精采的故事、同樣寫出感動人心的情節,但《看》雜誌寫的是真實的,不脫離受訪者原意、不違背真實情況的。

《看》雜誌知道,身為雜誌,就是要求故事性,要求深入的議題報導,因此我們在採訪時,通常人物報導至少要採訪1.5小時到2小時之間,甚至常有採訪2、3小時的情況發生,如果是封面人物,我們甚至希望要求採訪時間更長,採訪次數更多,為的就是能夠深入受訪者的世界,了解他的價值理念,了解他的處世態度、人生經驗。此外,我們還會進行各種側訪,佐以各種不同角度向讀者呈現。

若是議題性的報導,我們雖然也會加以研究並帶著一些假設進行採訪,但如果遇到事實與假設不符,很簡單,我們就改題目、改假設,甚至放棄我們原先認為可行的題材,而不會虛構故事。

沒錯,台灣經濟真的很差,經濟議題需要突顯,需要有良方、有勇氣來改變,但如果在敘事方面踩了新聞專業的紅線,將大打社會公器的折扣,失去人民的信賴,那麼身為媒體第四權的重責大任就沒有完成。身為媒體人,我們必定要永遠秉持新聞專業,也請社會大眾持續給我們檢驗與肯定。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穿越時空」的神七太空漫步
藉奧運表演的「盛世和諧」尚未滿月,9月可說是中共的滑鐵盧。三鹿毒奶醜聞和山西潰壩慘禍接連發生,引發全社會震盪,…
牛肉進口衝突 法美恐爆乳酪風波
國際貿易爭端時有所聞,包括美國牛肉、韓國泡菜、中國有毒產品和仿冒品等,都掀起一時巨浪。最近美國以歐洲禁止進口美國含有荷爾蒙的牛肉為藉口,…
引進中國CCTV與政治洗腦
台灣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4月28日在參加辜汪會談座談會時表示,他曾向馬英九提議,要解決台灣媒體亂象,「唯一的辦法是引入外界美好的節目,…
金正恩心慌 北韓人盼叔叔取而代之
據韓國媒體報導,北韓人希望金正恩的叔叔金平日取代金正恩,以結束其「恐怖統治」。北京也似乎正為北韓的即將崩潰,在邊境預作軍事準備。韓國《…
溫情滿人間
1. 紐約的善意披薩 讓生命出現轉機紐約長島披薩店Albert’s Pizza設立於朗肯科瑪(Ronkonkoma),店主理查德.鮑爾(…
奮起湖便當飄香 傳送山城人情味
自從2009年「八八水災」造成阿里山鐵路沿線坍塌以來,已經很久不曾看見火車開進奮起湖車站了。從月台走進這個有「南台灣九份」美名、海拔1,…
台灣品牌前進越南 靈活作戰打國際盃
台灣自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除因應東協國家的逐漸崛起,也為分散過度仰賴中國單一市場所導致的經濟與政治風險,開始推動「新南向」政策,…
股票如果死抱不賣會怎樣?
大多數人的觀念,股票無論如何就是要賣的,尤其是賺錢的時候。股票抱著不放想必有問題。於是,死抱不放常常被聯想成高檔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