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

台灣人看不懂的中國國情

台灣人看不懂的中國國情
「有人說薄書記是大陸的馬英九,也許馬英九才是台灣的薄熙來!」馬英九總統現在要是聽到這話,可能會痛哭流涕。Getty Images
第112期
李佳鴻

號稱中國「西南王」的薄熙來,繼丟掉重慶市委書記的官位後,又從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中被拉下馬,並由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對其立案,進行調查。此案已被國際媒體認定是中共即將全面內鬥的徵兆。

不過,台灣媒體由於對中國政情與薄案的瞭解不深,在報導上呈現「落差」。例如有報導題目將薄妻谷開來比作「賈姬」,貽笑大方。

此前,台灣某政黨高層人士第一次到重慶時還曾高調表示,雖然是第一次見到薄熙來,但已經久仰大名,「有人說薄書記是大陸的馬英九,也許馬英九才是台灣的薄熙來!」馬英九總統現在要是聽到這話,可能會痛哭流涕。

薄熙來夫妻到底是何許人?他們涉嫌好幾起命案,目前最受關注的案子是谷開來涉嫌殺害英國人海伍德,全案已經移送司法機關;而薄熙來也不清白,他被指控在大連和重慶共謀殺六人。

而駭人聽聞的法輪功學員遭活摘器官案與薄熙來也密切相關。有美國官員透露,王立軍給美國駐成都領事館的資料中,就有薄熙來、周永康涉及活摘器官的相關證據。

在私德方面,谷開來其實是薄熙來的外遇,而且谷還是薄前妻李丹宇的親戚,所以薄熙來還有另一稱號「現代陳世美」;誇張的是,薄熙來為阻前妻在中共十八大擋其仕途,竟下令將自己與前妻的親生兒子送入監獄。

台灣社會看不清中國大陸的真實情況,薄熙來案當然不是唯一案例。

4月初,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與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來台參訪。俞可平高調宣稱「中國的民主已有很大進展」,已從「人治走向法治」;余克禮則老調重彈「中國國情論」與「素質論」,暗示中國不適合民主。而台灣媒體竟給予二人高規格報導,標題為「中國的民主已有很大進展」。

前台灣國家政策顧問、曾任中共總書記胡耀邦智囊的學者阮銘表示,1993年他到政大參加一場兩岸關係研討會,余克禮當時帶領一群年輕的大陸學者出席。等到阮銘發言時,他們集體退席表示抗議。之後,阮銘在電梯中巧遇這群學者,阮銘問他們為何退席,對方透露自己其實不想退席,是余克禮帶他們走的。阮銘表示,余克禮其實是被中共官方派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管好學者」,跟中共情治機關也有密切關係。

俞可平則是胡錦濤的智囊,對中共政治輿論宣傳不遺餘力,在中國政治思想統戰界可說是第一把手。他曾在書中表示,鄧小平在1978年12月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談話足以證明中國已進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他也承認如果按照普世的民主價值觀(他稱之為「西方標準」)來衡量,中國的政治體制基本上沒有變化,但是,「照中國的特殊國情,大陸不適合民主。」

那麼,四川大震時震出的「豆腐渣」學校建築,造成6,581名(這只是官方公布的數據)學生死亡;浙江溫州發生「動車事故」,造成數百人死傷,當局在還有不少失蹤者的情況下,不但未持續搶救,反而急忙清理事故現場;中央電視台記者王青雷因為對動車的報導遭停職,事先沒有警告,也沒有任何解釋;今年3月以來西藏僧侶自焚、師生抗議當局「限制使用藏語」、打壓西藏文化的政策被拘補、判刑等,這些大概都屬於「中國的特殊國情」而可以犧牲。

面對中國的即將上演的政爭,薄案或是台灣人開始真正「透視中國」的開始。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迎戰iPhone 5 科技三巨頭推新產品
蘋果公司在9月12日召開記者會,發布新款智慧型手機iPhone 5,也推出新版的iTunes與iPod。在蘋果發布iPhone 5前夕,…
冬遊國姓鄉北港溪山林之美
提到南投縣國姓鄉,你可能腦海中閃過令人震撼的921大地震原爆點──九份二山,另外大家熟知的就是草莓、鄭成功石雕像與糯米橋的景致。三級古蹟「…
吃「夠了」就好
最近有本新書名稱叫做《夠了》,是一位著名財經專家談有關財富的知足常樂以及對於這波金融海嘯對人性貪婪的反省。裡面的一些思維頗發人深省,其實,…
外星生命可能存在的種種跡象
過去人們認為: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由於環境惡劣等因素,並沒有生命的存在。近年來一些新的研究卻指出,生命可生存於極端的環境下。另一方面,…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人 有特色?
在地球村裡,中國人算是人口較多的族群,中國人在村民眼中是甚麼印象?網路上有人討論美國人怎樣看中國和中國人,不妨看看是否如此。 一、…
中國暴力救市 香港是沾光還是遭殃?
中國用《港區國安法》控制香港後,香港這個全球金融中心變成金融遺址,港股指數也被台股追上及超過。而中國股市更不必說了。而中國的經濟下行,…
從留級生到傑出校友 「大樹教練」願為培訓界清流
吳大樹小檔案 現任 • 大樹教育顧問創辦人 • BNI大台南市區執行董事 • 海餅乾俱樂部創辦人 授課主題:人際關係、情緒管理、擁有自信、…
職涯規劃六步驟(之八):決策與計畫(中)
要理解我們可以如何比較有系統、有條理地進行職涯決策,一個不錯的方法是:想一想,我們是如何進行每天都要做的一個決策──出門以後,往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