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論人計酬,台灣準備好了嗎?

論人計酬,台灣準備好了嗎?
健保「論人計酬」試辦計畫,今年7月1日正式啟動。支持者樂見其成,期待新制度的試辦能給台灣全民健保帶來新的契機。Getty Images
第96期
鄭少凡

由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推出的健保「論人計酬」試辦計畫,今年7月1日正式啟動。支持者樂見其成,期待新制度的試辦能給台灣全民健保帶來新的契機。但畢竟「論人計酬」與現行的「論量計酬」屬於兩個極端,相關配套是否完善、台灣社會從醫院到民眾整體心態是否準備妥善,許多觀察家還持保留態度。

探索1

台灣論人計酬對照美國HMO

談到論人計酬的爭議,一般都會論及美國的經驗。美國執行論人計酬的醫療組織統稱為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健康維護組織),從1973年美國國會通過相關法案實行至今。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鄭守夏表示,很多論文都談及HMO以論人計酬提供醫療保險服務,會讓醫療費用降低、醫療利用率減少,相對來講,民眾交給HMO的保費也較低,只有醫療品質下降這點並沒有統計顯著。

HMO最被詬病之處在於,美國的健保是多元的商業保險,民眾可以自由選擇保險公司。然而民眾一旦選擇加入某個HMO後,就只能在HMO指定的醫療場所就醫,如果民眾要到非指定場所就醫,費用負擔會增加二至四倍。此外,HMO可能會出現篩選病人的情況,也就是HMO為了省錢會挑選健康的人,拒絕多病的殘障老弱。

不過,醫院篩選病人的情況在台灣並不會發生。醫改會副研究員黃經祥表示,因為台灣是單一保險人(健保局),而參與論人計酬的民眾並不會被限制就醫,仍然可以選擇到其他醫院看病。也因為如此,承擔的財務風險就更大。一位醫院的院長被問到台灣實施論人計酬能否成功時,搖頭推斷,就是因為台灣並沒限制就醫,試辦論人計酬並不會成功。

探索2

醫院能否提供全人、全方位照顧?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王惠玄表示,實施論人計酬,衛生署必須鋪設配套制度,來創造可行的客觀條件。但楊志良提出論人計酬時,是希望在現有制度變動最小的情況下試辦。王惠玄指出,這是讓很多人對其可行性感到悲觀的原因。

王惠玄解釋,論人計酬成功的客觀條件,就是病人與醫院有密切的信任關係;而在台灣,這種信任關係比較存在於病人和醫師個人之間。「論人計酬比較強調的是,這個病人相信這個組織能夠提供給他全人的、全家的、全年的、全時刻的照顧,但是目前在台灣能夠建立起這種信任關係的醫療機構和病人是少數。」

除此之外,台灣的醫師所受的訓練,能否讓其承擔起病人全年、全方位的健康照顧,也是讓很多醫師怯步的原因,王惠玄說:「台灣的醫學訓練強調專科訓練,眼科、心臟科,或是某一領域,醫生很有信心;但是講論人計酬就是說這個人這一整年的健康照護都包在這醫療費用裡,而醫師的養成過程也沒碰過財務,醫師當然會忐忑不安。」

探索3

經濟學家怎麼看論人計酬?

台大經濟系助理教授樊家忠談道,「論人計酬」從經濟學家的角度來看,並不能增加醫療資源使用的效率。

他解釋,政府實施論人計酬,或許可以減少醫療開支。但站在醫院的角度來看,醫院的誘因是賺錢,在論人計酬制度下,為了減少開支,就得減少病人來看病的機會,這其中就會出現問題。樊家忠指出:「一個醫療制度有效地使用是在於提供有需要的人所需要的東西,可是我們看到這個誘因並不存在於論人計酬的系統裡,這樣就不會是醫療制度的有效運用。」

「你提供醫院的誘因不對,這誘因不是讓醫院提供好的醫療服務,而是醫院得把成本降到最低,所以醫療品質一定是向下降,這不是民眾樂見的結果!」樊家忠感嘆道。

醫療經濟學家、政大財政系教授連賢明,對於論人計酬能否在台灣施行成功,也持保留態度。他解釋,健保局從以前到現在實施多種健保支付制度,從小總額預算、大總額預算、2004年的「醫院卓越計畫」,加上實施才一年的DRG(論病計酬),先前制度的成效尚未有足夠的討論與分析前,又推出新的論人計酬試辦計畫,健保局如何吃得消?「DRG去年推出來,很多醫生罵得要死,健保局現在就在檢討DRG到底有甚麼問題,現在又搞了論人計酬,到底效果是甚麼?真的沒有人知道。」

連賢明並不贊成一直試驗新的支付制度。但因為醫療費用不斷成長,健保局有壓力,而解決之道不外開源找錢,或是節流壓制費用成長。而開源會有政治上的壓力,壓制費用醫界也不滿。連賢明悲觀地判斷:「要解決健保的財務困難,或許只剩下增加健保費用一途。」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郵政博物館 縱橫兩千年郵驛古今世界
中國的郵驛制度始於何時?岳飛一天收到的十二道緊急金牌如何運送?哪個朝代出現最早的郵筒?世界第一枚郵票長怎樣?最貴的郵票又是哪一枚………
蒜頭糖廠蛻變展風華
午後的嘉南平原,天朗氣清,蒸溽的熱氣伴隨我們來到嘉義的蒜頭糖廠。因此地早年聚集很多有錢人家,算來是頭,即稱「算頭」;後這個村落通稱蒜頭村,…
香港主權轉移11週年
正當台灣因為馬英九當選總統加速兩岸統合步伐,中國觀光客在7月4日駕臨台灣,是福還是禍引發激烈爭議時,7月1日,…
旱災肆虐全球 歐洲「饑餓之石」示不祥之兆
2022年全球持續嚴重乾旱,不僅從中國延伸到歐洲,美國加州農場也傳出重大災情,食物與能源價格走高,已經受到壓力的全球貿易系統不堪負荷,…
加拿大布查特花園紀行
布查特花園堪稱「花卉博物館」,廣受全世界園藝愛好者的青睞。以前曾在名不見經傳的日本三重縣鳥羽市,參觀過一個內容豐富的「海洋博物館」。…
懂得感恩 身心更健康
人生追求甚麼?有名、有利,都不如擁有「健康」實在。錢能買藥,卻不一定買得了健康生活。 感謝神、感謝他人,或僅僅有感恩之心,多說「謝謝」,…
「馬習會」對台灣政治影響有多大?
11月7日的「馬習會」,不少觀察者都用放大鏡找尋其積極意義,比如習打破兩岸領導人不相見的慣例,互稱「先生」,因此算是承認一國兩府的平等地位…
東莞千餘兒童失蹤 父母無奈巡街
「我親愛的寶貝,你離開媽媽已經486天,寶貝你一定覺得奇怪怎麼會離開媽媽?媽媽沒有離開你喔!媽媽的心永遠都會跟你在一起,媽媽真的很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