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古知新

明朝科學家徐光啟 為亞洲農業打下堅實基礎

明朝科學家徐光啟 為亞洲農業打下堅實基礎
Getty Images
第94期
倪健哲
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懂天文與數學,一生寫下不少科學技術的著作。然而他一直不曾間斷的研究卻是農業,生平最偉大的著作,是囊括所有農業知識的《農政全書》,為亞洲農業打下堅實基礎。

最近時常出現農民為權益抗爭的新聞,例如台灣苗栗的大埔事件,以及層出不窮的中國農民維權運動。政府的政策和農民的實際需求總是有一段落差,農民始終處於弱勢。政商一向把焦點放在科技與工業上,以為財富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然而,「農為國本,食為民天」,如果沒有農業,即失去生存的能量,其他一切將毫無意義。

著名的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位居高官,又懂得天文與數學,是一位才華洋溢的菁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是站在時代尖端的科技人才。但是,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他生平最偉大的原創著作,卻是囊括所有農業知識的《農政全書》,為亞洲農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成長於農村

徐光啟的先祖皆以務農為業,雖然祖父曾經商致富,但是到父親這一輩因家道中落又轉回務農。因此,徐光啟的少年時期是在農村度過的。

成長後的徐光啟,歷經各種官職,官位最高曾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同時還是上海地區第一位受洗的基督徒。他參與過戰爭,是一名軍事家;與外國教士利瑪竇合作翻譯數學典籍《幾何原本》、《測量法義》;引進外國的天文觀測儀,修正曆法,並著作《簡平儀說》、《平渾圖說》、《日晷圖說》、《夜晷圖說》等觀測解說書;在他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撰寫過農業相關書籍,如《甘薯疏》、《蕪菁疏》、《吉貝疏》、《種棉花法》、《代園種竹圖說》、《宜墾令》、《農書草稿》等等。這些書成為日後編撰《農政全書》的基礎。

著書立說 為農業盡心力

徐光啟一生寫下不少科學技術的著作,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但是他一直不曾間斷的研究卻是農業。徐光啟曾說農業是「生民率育之源,國家富強之本」。或許是因為在農村長大,讓他瞭解農民辛苦工作卻不得要領的窘境,因此不管他的官位多高,或是調職何處,都會針對當地的農業問題做出解決方案。

《農政全書》是徐光啟一生對農業研究的總和,整部書包含農本三卷、田制二卷、農事六卷、水利九卷、農器四卷、樹藝六卷、蠶桑四卷、蠶桑廣類二卷、種植四卷、牧養一卷、製造一卷、荒政十八卷;共十二部六十卷,總計約五十萬字。從書目便可看出其範圍之廣泛,其中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關係,說明了徐光啟的治國概念──農業與政治並重的「農政思想」。他認為,農業才是真正的立國之本,沒有糧食,軍隊就無法駐紮陣地;沒有畜牧,就沒有良馬和肉食;沒有棉花,紡織業將大受影響……農業牽涉著國家發展的一切。

徐光啟不只是著書立說,也是一位行動家。他分析自春秋到元朝所記載的一百一十一次蝗災,得到「最盛於夏秋之間」、「涸澤者蝗之原本也」的結論,同時研究蝗蟲的生活史,並進行細緻的觀察,提出防治辦法。

實事求是的實驗精神

古代農民若是耕種無果,常會以「風土不服」為理由,但是徐光啟以實驗和改良推翻了「唯風土論」的說法。他會在當地開設實驗農場,引進外地作物,經過土質改良和堆肥的使用,種植出原本無法生長的高產值作物,提高當地農耕經濟。每當成功實驗出一項農耕技術時,他就會將經驗編寫成書,藉以推廣。這些農法至今依然受用,甚至很類似現代「有機農業」的概念,相當科學。

農業的相關知識林林總總,並不只有種植作物本身,農業災害、水利灌溉都是很根本的問題。而徐光啟在這些領域也下了不少功夫。《農政全書》中卷數最多的就是「荒政」,即農業災害的應對法,是古代農書中記載最詳細的備荒知識。他為了讓沒有水田的地方能夠種植水稻,做了許多水利方面的研究,甚至引進外國的技術,目的就是要讓全中國的作物種類達到平衡,讓糧食與經濟充足,免去來往運輸之勞。

徐光啟對於科學研究有著追根究底、鍥而不捨的精神,他「察地理,辨物宜,考之載記,訪之士人。」花費三年的時間編輯《農政全書》。在他離世之後,由文人陳子龍整理後代為發行。陳子龍在書中序言寫到:「總括農家諸書,理為一集,其生平所學,博究天人,而皆主於實用;至於農業,尤所用心,蓋以為生民率育之源,國家富強之本,故嘗躬執耒耜之器,親嚐草木之味,隨時採集,兼之訪問,綴而成書。」

以上序文清楚描述徐光啟實事求是的實驗精神,值得後人學習。反觀今日,農政官員與農民之間的距離,往往是因為官員不瞭解農民真正的需求,只在預算等表面問題上打轉所致。唯有像徐光啟一樣,認真研究適合當今環境的農法,正視「農政」之重要,為農民打造良好的農耕環境,才是解決根本問題之道。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卓文君「數字詩」化解外遇危機
卓文君,西漢臨邛(今四川邛崍)人,為西漢四川巨賈卓王孫之女,貌美有才氣,喜好音律且善鼓琴,是當代才女。十六歲時即嫁給父親同業人之子董家,…
時髦‧迷人‧Longchamp 2014早秋商品登場
來自法國的知名精品品牌Longchamp是由創辦人尚‧卡仕格蘭(Jean Cassegrain)於1948年在巴黎創立,…
「神祕」華裔大富豪的獻金來自何方?
進入7月以來,澳洲媒體廣泛報導了一位「神祕」的華裔大富豪竟已成為澳洲「最大的海外政治獻金捐款人」的消息。在十年之中,…
疫情衝擊 歐美紛立法「防中」
武漢肺炎疫情下,歐美與中國的關係正發生著微妙轉變。 歐盟最首要政治聯盟領導人,歐洲人民黨(European People's Party…
陳思翰 勇闖中國影視市場的台灣囝仔
一頭隨意撥亂的咖啡色捲髮,黑框眼鏡,陳思翰坐在導演椅上,全神貫注地緊盯著畫面中演員的一舉一動。他緊閉雙唇,表情嚴肅,…
牛津博士變身有機菜農 張駿極打造電子厚生市集
為了吃得安心,為了下一代健康,你願意做到甚麼程度?厚生市集創辦人張駿極選擇辭去穩定高薪的科技業,投入農業領域,打造小農生鮮食品交易平台。…
導入數位轉型之前 企業自評方案
首先要先讓各位中小企業老闆知道一件事,不是每一家企業都需要馬上做「數位轉型」。有時在不對的時間點,積極去做反而對公司是個災難。…
FBI突襲賽班島 揭中美政商黑幕
美國聯邦調查局11月7日突襲搜查了美國北馬里亞納聯邦總督的辦公室及住所,以及數個與博華太平洋公司相關的辦公室。據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