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解析日本社會的「稻草人化」

解析日本社會的「稻草人化」
東京4月10日舉行反核大遊行。
Getty Images
第86期
李佳鴻

這次日本大地震中,另一個令人刮目相看的「日本現象」是理性的媒體報導。NHK的「災難採訪守則」中,還特別標明「不要製造恐慌」以及「顧及受訪者心情」。然而,就連這樣的日本媒體也受不了菅直人政府「慢了好幾拍」的反應。日本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讀賣新聞》抨擊政府提供訊息的方式「令人懷疑、反應太慢」,造成民眾不必要的擔憂。《朝日新聞》也批評日政府危機處理雜亂無章,疏散指示不堅決。《紐約時報》更是重炮批評日本政府的領導能力和掌握訊息的能力,並以「坦白之死」形容日本的領導階層怯於發布真實訊息。

堅忍、鮮少表達不滿的日本民眾也坐不住了。3月20日,東京澀谷舉行反核遊行,近二千人舉著「停止核能發電」的標示走過繁華的澀谷街道。4月10日,東京則爆發核輻射危機以來最大規模的遊行。其中一萬五千人響應Twitter網站的號召,到杉並區的日本旅客鐵道高圓寺站外集會,要求停止使用核電;另外二千五百人遊行往中部電力公司在東京的分公司,要求關閉靜岡縣的濱岡核電站;也有部分人遊行到東京電力總公司抗議。遊行隊伍攜老扶幼,大聲表達不滿,這在日本社會相當罕見。

日本在當今世界被視為最進步的國家之一,在亞洲更是國力領先的首善國家。為甚麼日本政府卻禁不起「大地震」的考驗,震垮日本自家百姓與世人的信心?

問題1

首相年年換新人,政府團隊不穩定

2009年,自戰後1955年起一直執政的自民黨失去了政權,民主黨成立新政府。但是民主黨執政不到二年,又換了二任首相。從2005年到2010年,日本歷任首相包括小泉純一郎、安倍晉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鴆山由紀夫,直到目前的菅直人,一年就換一個新政府。

台大政治研究所畢業、曾長駐東京、著有《現代龍馬何處尋》,以日本研究為終身職志的《中國時報》副總編張瑞昌坐直了身軀,直指日本問題的核心:「日本的凡事認真的民族性,也讓他們的政治文化十分嚴格,間接造成政府人事動盪。」

張瑞昌表示,日本一方面對政治獻金規範特別嚴謹,出現醜聞當然只有下台一個選擇;另一方面,整個社會對政治人物聲譽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往往講錯一句話就要下台。「日本人對政治人物下台習以為常。大家動輒道歉、下台,久而久之變成一個不穩定的政府團隊。」

日本首相與內閣的經常變動,甚至讓日本在外交舞台上落人笑柄。張瑞昌說:「國際間開玩笑說,早上見到的日本首相跟下午見的不是同一個人。」這樣變動頻繁的政府,造成永遠是「新人」在處理國事。平時可能沒有甚麼大問題,但在面臨重大變故時,很可能會手忙腳亂。

台大日文系主任徐興慶也有相同見解:「新政府在執政這麼短時間之內,卻發生這麼重大的自然災害,這些領導人沒有經驗,沒有辦法很好地應變。中央政府官僚體系、地方政府的溝通上,橫的、縱的聯繫都出現問題,這是很嚴重的。」

福島核電廠事故發生後,菅直人還公開怪罪各級文官沒有把訊息告訴政府,且中央下達的命令也無法切實在地方上執行。

問題2

政治人物與菁英文官互不信任

雖然政治人物來來去去,但政府各階層的文官長期以來都在同一個崗位上,他們是日本社會最菁英的人才,在二次大戰後指導國家經濟發展,對日本戰後復興居功厥偉。

日本政治文化權威學者、台大與輔大日文系教授何思慎說明,在日本政治中,實際政務的操作是交給訓練有素的專業文官隊伍:「一直以來,日本政治家通常是聽官僚的意見後做出決定。長期下來變成政治家聽命於官僚。」因此,對日本來講,「政治家只是選舉的動物而已。」

但是,長期下來,空有「名分」但少「權力」的政治人物開始不滿。何思慎進一步解釋:「從自民黨的小泉首相開始,就有類似的主張,他講『政治家主導』。到民主黨上台之後,在態度上他們認為應是政治人物當家作主,官僚要聽命於政治家,是政治家的輔政工具,於是在政治家與官僚之間產生了一種緊張關係。」也就是說,日本文官不習慣、也不信任自民黨政府。

福島核能電廠事故讓現任首相菅直人氣得跳腳,因為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的溝通不良,在首相官邸裡面能掌握的資訊極為有限。何思慎表示,東京電力公司雖然是民營企業,但它是一個特許行業,過去其實是國營的,廣義來講還是一個公家機關,公司裡面很多人都是廣義的文官。

「這次或許有人會講說東京電力蒙蔽了首相,但或許沒有,他們只是按照過去日本文官處理事情的態度做事。文官會認為這是一個專業的問題,跟政治家講他也不懂,所以不必甚麼事情都告訴政府。」何思慎表示,東電的立場可能是:「我認為有必要自然會告訴你,認為告訴你也沒用的東西我不會告訴你,但我會處理。」但是處理不好呢?東京電力公司社長清水正孝4月11日親赴福島向居民道歉,但被罵「拿甚麼臉來!」確實,有些事情做錯是沒有機會重來的。

話說回來,日本政府其實仍要負起救災不力的最大責任。畢竟政府有義務徹底瞭解事故的情況,並告知社會大眾,領導救災行動。就算文官沒有主動告知情況,政府也應該積極詢問。

但菅直人顯然並沒有做好,因而成為眾矢之的。3月19日,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承認:「事後檢討,政府原本應該更快一點採取行動,評估災情,並統合所有資訊,更快提供消息。」

但是,再多的道歉,也挽回不了無辜犧牲的災民。

問題3

缺乏強而有力的領導者

《中國時報》副總編張瑞昌認為,在小泉之後,日本政府不管在朝或在野,都缺少具有領袖魅力的政治人物,這是日本政府權威不足的重要原因。首相領導統御的能力不足,救災、應變的措施就不容易推展;日本社會也常對首相的所言所行持保留態度。另一個問題是政治世襲。在自民黨時首相「世襲」的趨勢非常明顯,還被當時在野的民主黨諷刺:「如果不是首相的孫子或兒子就不能當首相。」

張瑞昌笑稱:「這些世襲國會議員只要當上首相,就覺得好像人生沒有缺憾!當不到一年就下台,就輪流,安倍晉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即便後來民主黨的鳩山由紀夫,每一個人都是政治世襲。現在好不容易出了一個來自一般階層的首相菅直人,但是顯然菅直人這次也是左支右絀。所以日本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缺乏具有政治魅力的領導者,這是非常關鍵的。」

描述坂本龍馬一生的日劇,日前在日本熱播。坂本龍馬是日本幕府末期推動大政奉還、明治維新革命的革命性人物,受到日本舉國高度敬仰。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龍馬又回到了日本」,突顯了日本民眾期盼「英雄」的心理。

《紐約時報》的評論認為,日本在戰後的對外政策是由美國主導,對內政策則由官僚策劃;顯見日本沒有明確的國家發展目標。到底日本有沒有可能出現「龍馬二世」?這也是許多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問題4

「稻草人」社會面臨重大挑戰

那麼,是否換一個有魅力的首相,就能解決問題?

對於這次災害突顯出的問題,何思慎認為,不是換首相就能解決的。「換首相,如果首相思維都一樣,那換一百個都沒有用。要有新思維才可能帶來轉變。」日本長期以來缺乏社會的核心價值,這次震災之後,除了硬體的重建之外,日本勢必將面臨「國家精神」的重建。

熟悉日本歷史的台大日文系主任徐興慶表示,日本自古以來就不斷主動接受外來文化,並加以改造,與日本當地文化相融合,形成特殊的日本文化。日本文化研究專家加藤周一,就稱日本為「雜種文化」民族。早在西元五世紀,日本即開始接受儒家文化;六世紀半左右,開始接受佛教文化;七世紀到九世紀末,還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法律制度、文學藝術以及科技發明等,不遺餘力地吸收外來文化。

十九世紀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開始積極接受西方文明。明治時期著名思想家及教育家福澤諭吉於1885年更喊出「脫亞論」,從此日本全力「脫亞入歐」、「脫亞入美」,幾乎全盤西化,發展「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及「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徐興慶解釋:「從此,日本社會經濟利益掛帥、競爭激烈,走向現實主義。」

也因此,日本高速工業化,很快成為軍事強國,並在戰後又快速發展經濟,重新站起來。「日本製造」的商品直到現在仍是品質保證。但是日本雖然學到了西方國家的外形,卻沒有學到他們的精神。何思慎語重心長地說:「西方其實有西方的價值,可是支撐西方的宗教信仰價值並沒有進入到日本。就是說,戰後的日本變成是一個『稻草人』的社會,他們每個人有那個形態,可是沒有靈魂,日本人就像一個個沒有靈魂的稻草人。」

何思慎認為,這種「稻草人」現象到了1980年後出生的年輕一代更嚴重了,「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世代,他們或許還可以從他們的父母那一代,從他們身上看到過去的日本;可是在80後出生的,他們根本已經不知道過去真正的日本是甚麼,真正的日本人形象應該是怎樣,甚麼叫日本精神。所以年輕人很多是『宅男』、『宅女』、『草食男』呀,就是生活得很消極,不積極進取。」

日本國立山形大學英語講師蔡少玲也有相同的觀察。她認為日本年輕的一代很沒有責任感,也很怕吃苦,跟他們的父執輩差異很大。「不說大的事,就說課業這方面。父母付學費供你上大學,做為學生應該為自己的前途負責,認真唸書。但他們每天都渾渾噩噩的,不知道他們在想甚麼很令人憂慮,我和我的同事觀察到年輕人對自己很不負責任,一點都不想吃苦。吃一點苦就大叫,抱怨功課太重呀、考試太多,在大學修課都要找輕鬆一點的課。我們老師一提到現在的日本學生都搖頭嘆氣。」

到了9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泡沫化,整個社會氣氛消極不安,張瑞昌認為:「這社會少子化、高齡化,然後社會普遍陷入經濟成長停滯的狀態,讓日本社會產生了一種集體的失落感,我覺得才是日本當前最重要的挑戰。」

日本的未來

經歷這麼大的一場災難之後,徐興慶指出,目前日本的政局比較穩定,整個政治氣氛是以救災、重建為重。「本來在野的自民黨是不讓預算通過的,但是這次地震之後,在野黨就先不批評執政黨了,趕快讓預算通過。國會暫時不會改選,民主黨政府不會倒了。現在日本的政治氣氛是回到了集體主義,這個時候國家是擺第一的。」

徐興慶表示,日本社會也會重新省思,到底該往何處去。「日本這一代的年輕人會看到未來的危機,他們會重新去思考:『我們能夠為這個國家做甚麼?』現在到處看到的都是『日本加油』的看板,很多日本民眾都在放下個人利益,為整個社會多付出一些。」

談到日本的未來,徐興慶也認為多數人還是相當樂觀的。「二次大戰兩顆原子彈重創日本,那時日本就是赤裸裸的甚麼都沒有,從零開始再站起來。」但是現在很迫切的問題是,日本人需要找回他們的「大和魂」,重新定位國家的發展方向。

對此,幾位學者不約而同提到「日本金融之父」澀澤榮一的《論語與算盤》,書中提到「義利合一」的指導原則。這個原則告訴日本人,除了賺錢之外,「義」也是為人處世的重要關鍵──「算盤也要靠《論語》來撥動。」

何思慎認為,日本傳統上是一個非常重視「誠」的民族。從這場震災中,日本人要重新反省過去的生命態度,人跟自然、人跟人互相之間那種「誠」的關係,去思考怎麼樣重新恢復日本精神,「把過去戰後、富裕之後,丟掉的日本價值重新拿回來,讓日本重新變成日本,讓日本人重新成為日本人。這或許也是這場災難中,日本人可以成為浴火鳳凰的途徑。」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對抗景氣衰退 愛沙尼亞將設「快樂銀行」
全球經濟面臨一片愁雲慘霧,世界各國為振興經濟傷透腦筋,企業和民眾想盡辦法開源節流,許多人因為被裁員、家庭經濟陷入困境,…
2-2. 真相大白(下)
本期登場人物:吳金虎(集團副總裁):        …
讓江澤民不敢唱歌的中共元老
前中共人大委員長喬石6月14日逝世。新華網發消息稱,喬石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喬石1924年12月生於上海,…
從毒品合法化談「幸福感」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推行毒品合法化,全球吸食毒品的人數呈幾何級上升,吸食人群也越來越年輕化。隨之而來的是因吸毒死亡的人數千倍飆升,…
他們是誰 ABC萬里追蹤
德國醫生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利用其發明的塑化技術,造出一批神秘屍奴,周遊全球37個城市,展開大規模人體標本展,…
「綏靖政策」與「惠台政策」的反思
3月17日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簽署《台灣旅行法》;4月,知名鷹派人物波頓(John Bolton)出任國家安全顧問;…
開心的美生會:領導即是服務
每月的第三個星期三,台灣有一群人下班後匆匆忙忙、卻面帶興奮之色地趕赴餐廳,互相噓寒問暖之後便圍成數桌,一邊用餐、…
9.勞資矛盾激化 台灣勞工抗爭頻起
台灣勞工與政府、資方的關係,在2012年特別緊張。工廠關廠歇業積欠勞工退休金、資遣費爆發了許多衝突,《勞基法》中的基本工資調漲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