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大陸

「中國第一貪紀委書記」臨刑前還想升官發財

「中國第一貪紀委書記」臨刑前還想升官發財
湖南郴州原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曾錦春伏法前的網路視頻。
網路擷圖
第84期
金曉剛

據《廣州日報》3月20日消息,有「中國第一貪紀委書記」之稱的湖南郴州原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曾錦春於2010年12月30日被執行槍決。日前,曾錦春行刑前的對話被公布,臨刑前坦承「思想深處還是有升官發財」,引起一陣討論。 第一貪紀委書記被捕,民眾放鞭炮慶祝 2010年12月30日,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最高人民法院死刑核准裁定和下達死刑執行命令,對犯受賄罪、鉅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湖南省郴州市原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曾錦春驗明正身,押赴刑場,執行槍決。

據當時大陸媒體報導,最高人民法院覆核確認,1997年下半年至2006年9月期間,被告人曾錦春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有關礦產承包及糾紛處理、幹部選拔任用、工程承攬及招投標、稅費的減免、違紀違法案件的查辦及訴訟案件的處理等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單獨或夥同其妻、子女、情婦收受或索取首某某等四十餘人賄賂,折合人民幣共計3,123.82萬元,其中索賄數額計人民幣329萬元。曾尚有折合人民幣共計952.72萬的財產不能說明來源。

曾錦春的案件又稱郴州腐敗窩案,當時涉及158名幹部,包括市委書記、副市長、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國土局長、公安局副局長等。有官員稱曾錦春在郴州官場,「誰也莫敢拂其意,攖其鋒」。2006年9月19日,曾錦春及其家屬被湖南省檢察院帶走,在其後庭審中辯稱起訴書中不少指控事實並非受賄。曾錦春還自認為他的案件沒有造成甚麼民憤。不過,諷刺的是,曾錦春被捕消息傳開後,民眾奔相走告,隨後幾天內,郴州市及下屬縣市,鞭炮聲此起彼伏,幹部群眾還自發走上街頭,鳴放煙花爆竹,敲鑼打鼓,舞龍舞獅。 「光成績好,政治不進步沒用」 曾錦春行刑前的對話被公布,「首次也是最後一次」向外界披露了他漸變腐敗的心路歷程。在湖南省長沙市第一看守所詢問室裡,曾錦春坦言:「我當時有個想法:作為一個男人,要嘛當官、要嘛發財,能光宗耀祖,我思想深處還是有升官發財的想法。畢業之後,雖然我發表文章說要為人民服務,但思想上還是想發財。」

從委辦當祕書,到後來擔任縣委辦主任、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一步步走上來的曾錦春稱:「從小就想做大事,想出人頭地。」言語中毫不避諱自己一直以來升官發財的想法。其父親曾教育他:「你光成績好,政治不進步沒用,你要想『事有所成』就得入黨。」

對於曾錦春「雖然說要為人民服務,但思想上還是想發財」的言論,不少網友認為:「是實話,而且這話不是一個人的想法。」也有網友說:「天朝最大的特色就是出貪官,十官九貪!只是沒有人查而已!如果真地嚴格查的話,中國的公務員恐怕要大換血!」還有網友調侃:「當官不為斂橫財,轎子抬我都不來!」 貪官折射社會問題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在網上有一則被炒得沸沸揚揚的視頻,視頻中有的中國小孩在被問及長大後的理想時,竟表示「想當貪官」,想先當班幹部後當貪官,因為貪官掙錢多。小學生竟有如此「理想」,恐怕也是一項「中國特色」了。

在中國南都網關於怎麼看一年級小學生理想是當貪官的投票中,只有10%的網友選擇了「童言無忌」,而有55%的網友認為「折射社會現實」。

而中國成年人是怎麼看呢?一般人大概不太好意思直說要當「貪官」,但一項由《中國青年報》委託中國網和新浪網進行的調查結果,則可以略窺端倪:在中國,有66.6%的受訪者表示「想當領導」,不想當領導的人僅有4.8%。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195 國大團結 巴黎氣候協定抗暖化
2015年12月12日,在一片掌聲中,全球氣候峰會終於通過了由195個參與國共同協商完成的氣候協議草案。…
中國樓市「金九銀十」今何在?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的十餘年裡,每年的9月至10月都會迎來一波銷售高峰,被業內人士稱為「金九銀十」。然而2017年中國各地在限購、限貸…
解讀人類十大常見夢境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在現實中做不到、沒勇氣做的事情,在睡夢中卻有出乎意料的表現和結果;在夢中發生驚恐、遺憾的事,醒來後慶幸那只是一場夢境。…
令人神馳的花蓮海岸之旅
有句話說:「花蓮的土會黏人。」是壯濶的大山大海孕育出寬宏的特性來廣納異己,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在此定居。 得天獨厚的海岸線,…
他們,為何選擇扶輪?
談起扶輪社,一般人膚淺的印象是──這是一群「有錢人」參加的社團,是老闆們交際聯誼,行有餘力捐錢做公益的組織。事實並非如此。在其中,…
菫色的大稻埕碼頭
菫色的橋、菫色的微光、菫色的招牌,連空氣也充滿了菫色的紫羅蘭花語,這是大稻埕碼頭給我的夜晚印象。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錦瑟〉,真切卻又感傷,…
排灣族迎親隊伍
這是阿丹記錄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土坂部落原住民婚禮的完結篇。婚禮當天,排灣族新郎會率領載著禮物的轎子隊伍,浩浩蕩蕩地親自到新娘家迎親。畫面中…
香港關注溫州鐵路災難
由於香港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每發生甚麼大事件,香港市民都有「患難與共」的心情,覺得不知道甚麼時候,類似的事件也可能在香港發生。於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