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焦點

金融風暴席捲 美頂尖商學院面臨挑戰

金融風暴席捲 美頂尖商學院面臨挑戰
Getty Images
第64期
劉林

美國擁有多所世界頂級商學院,不少金融界和政界精英都從這裡畢業。然而,2008年一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引發的金融界震盪,也波及到了這些培育人才的搖籃。

昔日輝煌不再

美國商學院在過去的數十年中蓬勃發展,授予的MBA學位人數從1969~1970年間的21,561人發展到了2006~2007間的150,211人,商學院也因此財源滾滾。哈佛商學院接受來自校友的捐贈高達21億美元;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接受一位校友3億美元的贊助後,將學院的名字改成了「布斯」(Booth)。

據《經濟學人》報導,即使如此,在這些頂級學府中也瀰漫著些許不自信,特別是這場經濟危機讓它們的處境雪上加霜。因為金融風暴的始作俑者大多出身於MBA,這讓商學院的名譽受損。金融業就業市場還在萎縮,從2007年中旬以來18個月間,華爾街已裁員24萬人。但是學校面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

面臨的挑戰

美國名校的商學院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很大程度歸因於人們覺得MBA是進入世界最富有的兩大職業──金融業和顧問業的入場券,這兩大行業消化了頂尖商學院一半以上的學生。這讓學生們願意支付昂貴學費,因為他們相信未來的高薪職業,可以把所投入的成本賺回來。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銀行和顧問公司招收沒有MBA學位的人,尤其青睞數學和資訊電腦專業人才。一個勤奮工作的25歲年輕人在公司內部接受一、兩年的定向培訓,與一名必需支付高薪的擁有MBA學歷的僱員相比,前者的物美價廉更有吸引力。現在商界有些人甚至認為MBA不過是一紙文憑,徒有虛名罷了,這種想法也越來越占主導地位。

對MBA的批評不僅僅來自諮詢公司和銀行。許多商業人士擔心商學院教授們更熱衷於理論研究,而不是實用的管理經驗。因為大學教員的升等往往依靠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而不是積累實際管理經驗、傳授生意經得來的。另一方面,教授們甚至也抱怨學生把太多時間用在找工作而不是學習。

兩年的MBA課程一直被視為商學院理想的教學模式。然而,這種模式在近年開始面臨困境。學生們越來越樂於選擇為期一年的短期MBA課程,有70%的歐洲商學院都是這樣的安排。排名殿後的商學院已經發現,想要填滿教室的座位變得越來越難;而頂尖商學院也開始擔心這種趨勢會蔓延到自己學校。

課程改革 尋求突破

美國商學院有個很突出的優勢,那就是它的課程安排很靈活。在這一波金融海嘯之前,許多商學院已經開始推展循序漸進的教學改革。例如史丹佛商學院和耶魯企管學院已經在過去幾年中大幅度改變課程,其他的商學院也隨之跟進。

一項聰明的應對策略就是讓商學院全球化。INSEAD商學院引領潮流,在新加坡開設第二家分校,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研究亞洲經濟或是歐洲經濟。其他商學院紛紛追趕,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在美國本土外開設了3所分校。大多數商學院在全球設有研究中心。外籍學生占美國頂尖商學院學生人數的34%,歐洲商學院中外籍學生比例則高達85%。

商學院還紛紛致力於課程改革,讓課程更加實用,減少枯燥的理論教學。耶魯已經取消了一些傳統的單一科目課程,如市場營銷等,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綜合實用的課程,這些課程更多站在投資者、客戶或是公司僱員的角度。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提供學生在印度醫院或是非洲莫桑比克的能源公司工作的機會。許多學校正在招收越來越多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與過去相比,現在商學院的課程內容更加多樣,方式也更加靈活多變。

但是課程改革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增加了本已昂貴的MBA課程成本。耶魯的課程改革開銷是200~500萬美元。史丹佛也不得不增加10%~15%的教職員。在緊迫的時間裡,商學院必須用有限的資金做更多的事,如吸收其他院校的教授或是校外的金融專業人士。2008~2009學年,哈佛醫學院有教職員工10,884人,但只招收了165個新生,這是因為哈佛醫學院吸收了涉及廣泛的專業人才。相較之下,哈佛商學院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新人新氣象

一些頂級的商學院正在更換他們的領導人物。5月4日,哈佛商學院宣布諾瑞亞(Nitin Nohria)將成為他們的下一任院長,這也是百年來哈佛商學院首位非本土裔校長。

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最近也選出新院長,而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以及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也都在院長換屆選舉的過程中。毫無疑問,人們期待著新院長會帶來新的變革,為商學院注入新的活力。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195 國大團結 巴黎氣候協定抗暖化
2015年12月12日,在一片掌聲中,全球氣候峰會終於通過了由195個參與國共同協商完成的氣候協議草案。…
中國樓市「金九銀十」今何在?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的十餘年裡,每年的9月至10月都會迎來一波銷售高峰,被業內人士稱為「金九銀十」。然而2017年中國各地在限購、限貸…
解讀人類十大常見夢境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在現實中做不到、沒勇氣做的事情,在睡夢中卻有出乎意料的表現和結果;在夢中發生驚恐、遺憾的事,醒來後慶幸那只是一場夢境。…
令人神馳的花蓮海岸之旅
有句話說:「花蓮的土會黏人。」是壯濶的大山大海孕育出寬宏的特性來廣納異己,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在此定居。 得天獨厚的海岸線,…
他們,為何選擇扶輪?
談起扶輪社,一般人膚淺的印象是──這是一群「有錢人」參加的社團,是老闆們交際聯誼,行有餘力捐錢做公益的組織。事實並非如此。在其中,…
菫色的大稻埕碼頭
菫色的橋、菫色的微光、菫色的招牌,連空氣也充滿了菫色的紫羅蘭花語,這是大稻埕碼頭給我的夜晚印象。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錦瑟〉,真切卻又感傷,…
排灣族迎親隊伍
這是阿丹記錄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土坂部落原住民婚禮的完結篇。婚禮當天,排灣族新郎會率領載著禮物的轎子隊伍,浩浩蕩蕩地親自到新娘家迎親。畫面中…
香港關注溫州鐵路災難
由於香港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每發生甚麼大事件,香港市民都有「患難與共」的心情,覺得不知道甚麼時候,類似的事件也可能在香港發生。於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