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看

健行仁山步道 遊賞山中花園

仁山植物園經創意的策劃後,處處讓人驚奇。
仁山植物園經創意的策劃後,處處讓人驚奇。
曾漢東
第48期
曾云

仁山自然步道為宜蘭縣冬山鄉頗具規模的區域步道,路徑連接仁山植物園,構成一條完整的步道系統。前往仁山步道多次,每回都因路線迥異而有不同的感觸。

盤繞低海拔,林相多元

這次,我們從新寮產業道路旁仁山自然步道入口啟程。今日風輕日暖,烈陽高照,步道平緩地向上延伸,參天的樹蔭隨緩坡而上的道路高聳入雲,茂密蓊鬱的林木竟成最佳遮蔽。這段路徑相當寬闊,走來涼爽輕鬆,與步道出口大不相同。 

仁山自然步道本身長約2.5公里,走完一趟約需2小時,路線縱橫錯綜,可通往多條登山步道,全程則超過5公里。因盤繞在較低海拔,林相非常多元。沿途中,相思樹、烏心石、樟樹等林木聳立,桂花飄香;近年更於兩旁植滿山櫻花,花開時緋紅優美,點綴整座山林。若一回沒走完,下回再來又能看見不同的景色。我們打算冬季時再來一趟。 

異國植物展示區,特色鮮明

占地約102公頃的仁山步道與仁山植物園,經創意的策劃,處處讓人驚奇。園內規劃多種植物展示區,通過空間設計,帶給遊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依照指示牌,我們首先來到大航海植物展示區。此區栽植多種來自澳洲、非洲、南亞等外來植物,它們歷經多次遷移在台灣落腳,區內以當地的圖騰作為裝飾,營造出特色鮮明的異國情調。

往右行,進入法式庭園植物展示區和英式庭園植物展示區。刻意闢建的西式庭園幅員廣大,噴水池、雕像和碎石台階等模擬西方的特色建築,映襯繁複的花園植栽,讓遊客驚呼連連。植物造景定期修剪保養,維持著整齊有特色的觀景品質。 

苗圃區,花海繽紛

往高處行至苗圃區,井然有序的盆栽和盛開的繽紛花海,讓我眼界大開,心情頓時開朗。仁山植物園的前身是一座造林苗圃,早期生產推廣造林的苗木,如今逐漸轉型培育環境綠美化的苗木。走在方正的苗圃區,花農的身影來回穿梭,植栽有條不紊地排列,幾株杜鵑似乎初綻放,淡淡幽香。

再直行往觀景平台,緯度漸高,視野更開闊,是仁山步道相當為人稱道之處。寬大的觀景涼亭提供遮蔭,居高臨下地向下俯瞰,蘭陽平原盡收眼底。遠山薄霧朦朧我們的視線,與遙遠的海平面似乎難以分辨了,卻無法遮蔽遊人細數遠景的好心情。 

健康體能園區,最受青睞

緊鄰觀景平台的如茵綠地,規劃成健康體能園區,以木頭建造12種簡單運動器材,提醒健行踏青的遊人,身在大自然中不忘運動健身,頗受青睞。我們遇見一位倚著木器伏地挺身的阿伯,身手相當矯健;年輕媽媽一邊吆喝小孩別到處跑,一面支撐著器材拉筋瘦腿。

在仁山亭稍作歇息,汗流浹背的我鬆了口氣。此處是仁山步道海拔較高處,這些爬坡段簡單鋪設原木或石塊階梯,讓遊人以小步伐行走調整呼吸。我們在地勢高聳的仁山亭俯視,下坡路段顯得有些陡峭,頗具挑戰性。然而,正是沿舊有山路修建,沒有過度鋪設,步道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野地風貌,並以維護生態平衡為首要條件。 

中日庭園景觀,相映成趣

步行下山,映入眼簾的是頗具特色的日式庭園──嵐園。園內遍植山櫻花,山石造景也清晰有條,以石缽、石燈籠、石壺等,配置著竹見亭和日式木門,氛圍靜謐,令人感受到精心打造的日式風格。咫尺之遙的艾園,亭台樓閣的配置十分熟悉,以唐式建築的基本要素──迴廊、水榭、樓閣,營造出富有人文氣息的空間。中國傳統園林強調藝術與文化的和諧,師法自然、融於自然,表現在造景和布局上格外突出。我們在艾園賞魚、取景,松、竹、梅錯落其間,彷彿身在千年前的唐朝。

離開艾園,往步道出口行去,則是窄仄而陡峭下行的石階。此時斜陽遠照,在樹影間隱約得見,遠方的龜山島似乎永遠訴說著鄉愁,無論何時何地,都為宜蘭人積澱著那麼深刻的記憶。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企業充電站
16小時的老闆電商求生實戰班     主辦單位Vito.Cool為電商顧問,透過企業內訓幫客戶訓練員工,但幾年下來發現,老闆、…
奇人異事
 俄羅斯夫妻 照顧孤兒小熊23年 人們飼養的寵物無奇不有。俄羅斯有一對夫婦斯韋特蘭娜與尤里潘特利寇(Svetlana…
好劇萬花筒
火雞聲中看見台味──愛琳娜導演:林靖傑主演:陳怡蓉、莊凱勛、龍劭華、戴立忍上映日期:2015年6月5日《愛琳娜》以高雄為背景,…
既理性又迷信的台灣人
台灣的大街小巷少不了宮廟,若再加上神壇,可以說諸神無所不在。老外來台灣,第一個印象常常是台灣人很迷信。連自由行的陸客也覺得,…
8.珊迪颶風重創美東 禍及六千萬人
珊迪(Sandy)颶風於華府時間2012年10月29日橫掃美國東海岸與加拿大,帶來嚴重災難,至少六千萬人受到影響。 美東最黑暗的一夜…
智慧手機對青少年危害加劇
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的資料顯示,2010~2015年美國青少年的自殺率不斷攀升,此前近20年,這項資料一直呈下降趨勢。…
明星咖啡館 台北市文化地標
明星先有一樓的明星西點麵包,才有二、三樓的咖啡館。 84歲的創辦人簡錦錐溫和、內斂的性格,和許多知識分子成為好友。 …
農業復興 台灣青年農夫準備好了嗎?
2015年在米蘭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以「餵養地球,滋養生命」為主題,回歸「吃」的本質探討糧食生產。Getty Imag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