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樹社區的靈魂人物江鳳英常說,自己只是一根繩子,把願意付出的人串在一起,就像樂曲演奏,只要起個音,把各種音符串起來,就能譜成一首悅耳的交響樂。
江鳳英彷彿有用不完的精力和創意,規劃活動常常突發奇想,只要是「該做的事」就一定想辦法完成。她的助手黃品恩說:「看江老師做社造以為很有趣,參與之後才知道其實很辛苦!」或許這就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到底是甚麼力量,能夠支撐江鳳英在社區改造的路上無怨無悔、有恃無恐?
阿嬤似「桶箍」,愛的種子處處播
楓樹古巷道和自行車道設置很多椅子,讓社區民眾和參訪者有一個歇腳的地方。江鳳英說這是一種愛的方式,並鼓勵左右鄰居和她一起做。而這個構想源自江鳳英阿嬤好客及樂於助人的精神。
江鳳英生長於豐原的一個大家庭,8歲時母親過世,17歲喪父,卻沒有「家庭破碎」的缺憾,依然在充滿愛的環境裡成長。因為她有一位樂善好施的阿嬤,從日據時期到光復初期,物資缺乏、生活困苦的時代,總是盡其所能幫助別人。
阿嬤經營一個雜貨鋪兼賣車票,門口擺著長板凳,家裡時常有人進進出出。「阿嬤用善心對待每一個人,每隔一段時日,會準備豐盛的素食布施乞丐,像對待老朋友一樣。」江鳳英說:「她像一個桶箍(束緊木桶的竹篾),用愛把一家人箍在一起。」在阿嬤的薰陶下,大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願意奉獻自己、為別人付出。
江鳳英承襲了阿嬤樂於助人的精神,當她投入社區營造時,就盡力幫助社區裡最需要關懷的老人和小孩,把他們培養成「愛的種子」到處散播,對於尋求協助的社區總是盡其所能、毫不保留,讓阿嬤的愛生生不息。
如今,為人阿嬤的江鳳英說,不但自己要好好教育孫女,也希望社區居民把女兒教育好,未來再去幫助別人改造社區。「就像我一樣,從豐原嫁來這裡改造楓樹社區。」她認為所有的家庭結構都是靠婚姻來改變的,娶到一個好媳婦才能繼承家業,才能穩定社會。「生女兒最值錢!」她笑著說。
超強後盾:愛怎麼做就怎麼做
而讓江鳳英能夠大刀闊斧、勇往直前,不受外在因素牽制的,則是強而有力的「幕後金主」──她的夫婿林森圳。
林森圳為人正直、熱心,是高科技產業高階主管,收入豐厚。最初,他很反對太太「多管閒事」,但是,江鳳英一閒下來就會生病,只好放手讓她去做,並在精神與金錢上無條件地支持。
江鳳英開始投入社造時,政府尚無社區營造的政策,林森圳就自掏腰包讓她去做「對孩子有利的事情」。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後,公部門的補助總是緩不濟急,還經常被刁難,加上地方派系的利益糾葛,林森圳更是給予資助,讓她「愛怎麼做就怎麼做」,無後顧之憂。
江鳳英對財富有其獨到見解:「財產只是帳面上的東西,有用到的才是財產,沒用到的就變成遺產了;而遺產太多就變成一種罪惡,因為你沒有善用上帝給你的財富。我們給孩子的應該是一個好的『名譽』,那將是他一輩子最好的資產。人最後留下來的是『品德』,那才是可以讓人懷念的。」
一路走來,有了成就之後,申請各部門的補助駕輕就熟,江鳳英說:「現在我努力地寫計畫書,也很努力輔導許多社區去拿到計畫案,把我們繳的稅金拿回來建設自己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