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

瀕臨滅絕 人類曾銳減至2,000人

瀕臨滅絕 人類曾銳減至2,000人
世界上最大的巨石林、歐洲最大的史前古蹟,位於英國莎爾斯伯利平原上,研究認為是4,000年前的史前遺蹟。Getting Images
第25期
周正

學家們最近發現,人類曾經在嚴酷的環境下人口銳減,只剩2,000人左右,後來才又漸漸的繁榮起來。

紐約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考古學家Meave Leakey表示,約在7,000年前,氣候變得很惡劣,嚴重的乾旱致使人類接近滅絕邊緣。這是研究人員對基因分析後作出的結論,該成果發表在《美國人類基因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

科學家們對人類歷史的認識是個漸進的過程,經常有一些出乎意料的發現。例如根據進化論,生物是從簡單到複雜。然而,最近科學家們發現,結構複雜的櫛水母(comb jelly)比別的動物出現的早。這無疑對進化論提出了挑戰。

對於人類的文明過程本身也存在著許多不解之謎。一方面,科學家們發現在很遙遠的時期,就出現過許多相當發達的文明。例如科學家們最近在敘利亞發現了6,000年前的古城廢墟,上面有著發達的文明:城市面積達250公頃,而且出土物中包含十分精美的大大小小器皿,甚至有壁厚如鴕鳥蛋殼的陶器等等。另一方面,文化與文化之間有明顯的斷層,比如瑪雅文明的消失、樓蘭古國的興衰。從考古學來看,人類文明似乎很多次的被摧毀,後來又慢慢的發展起來。東西方古代關於洪水的傳說,以及這次石溪大學的發現都說明了這一點。

但如今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已經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我們的生存空間與十幾年前、幾十年前相比都有很大的變化。古人那種「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的田園生活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和現代生活的節奏。

我們看到的是,不僅僅社會風氣與過去相比有很大的變化,人類現代生活對環境的影響也達到很嚴重的程度。

《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2007年10月26日刊載一篇題為〈這個世界對人類已經不夠用了〉的文章中報導,自從1987年以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已經成長了三成。為了維持人類生存,每人至少要有22公頃土地,但事實上只有15公頃。

就生物多樣性而言,人為因素造成了物種大滅絕。物種的滅絕速度是化石平均紀錄的100倍。具體來說,超過30%的兩棲類、12%的鳥類和23%的哺乳類動物都處於危險的邊緣。

就食物供應來說,農作物越來越依靠殺蟲劑和化肥,不知不覺中在毒害人類和各種生物。在用水上,因為對水的大量需求,有的河流還流不到海洋就乾涸了。在未來幾十年間,水污染、用水量的增加都是很嚴峻的問題。這對於缺水的地區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全球暖化現象日益嚴重。例如,科學家們發現格陵蘭島的冬天現在往往姍姍來遲。

一些科學家預言,全球溫度在今後100年裡將再增加3度,這將引發乾旱、饑荒、海水平面增高以及更為頻繁的惡劣氣候。如果地表溫度持續上升,最終會導致格陵蘭的冰蓋完全消融,海平面因此將升高約7公尺。

該報告最後指出,人類為了繼續生存所需要的資源,已經超出地球所能夠提供,我們給下一代留下的是一筆可能無法償還的債。

當回顧人類的歷史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自然界面前,人類的能力還是很有限。當人類不顧後果地為所欲為時,常常會把自己推向危險的邊緣。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水的陰陽平衡
記得去年夏天,所在的城市裡下了幾場暴雨,一時間雨水漲滿了街道,有些低窪的地方,水勢洶洶,淹沒車輛,汽車發動機進水無法啟動,…
保養品電商「童顏有機」 鎖定頂級客群 精準分眾行銷
保養品電商品牌「Inna Organic童顏有機」,看準市場缺口,鎖定高單價客群,推出亞洲第一個「有機」單片紙面膜商品。…
錯誤是投資人的朋友
筆者所研習的二胡班最近舉辦成果發表會。儘管勤於練習,加上老師非常有耐心地鼓勵與教導,我們仍舊頻頻出錯。有的同學因此氣餒,覺得自己實力不夠,…
陳彥誠接手世界版圖 合隆集團走向下個百年
年輕高大的陳彥誠談笑風生走了進來,民國70年次的他剛剛接手「合隆集團」一年多,是第五代經營者。坐在寫著巨大書法字「誠」的辦公桌前,…
承認排華歷史 加州簽署道歉法案
美國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7月21日簽署一項法案,正式承認150年前開始對華裔移民的迫害並致歉,這項對華裔移民致歉的法案從此成為加州法令,…
周永康落馬 下一個是誰?
由現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簡稱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主導的「反腐打虎」,終於進入高潮。 7月28日下午6點左右,…
企業團隊充電!「玩」出職場競爭力
說到「企業培訓」,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大家坐在講堂內,聽老師在台上講得口沫橫飛,或是考取專業證照、回到學校進行二次進修等。這些訓練,…
台灣製造、非常稀有 光速年代的筆墨新生記
文房四寶奠基了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但在台灣發展的歷程不盡相同。清領時期,紙、硯已有零星製造,日治時期方才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