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窮寇?香港民主黨四處碰壁

▲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花卉市集是黃曆新年購物者必訪之地,攤販出售新年紀念品以及傳統節日鮮花。Getty Images
第251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轉眼正在進入一年之中最後一個月的12月了。依照慣例,黃曆除夕的維多利亞公園,會擺出各式各樣的攤子售賣年貨,尤其是各家各戶過年必備的花卉更是主題。到年初一天快亮時分,若還有花卉賣不出去,就會「辣手摧花」,不會讓其他人坐等拿到免費花卉。即使志不在賺錢的政治團體,也會投標尋覓一個攤檔,售賣一些紀念品,展示若干政治口號,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拉進與民眾的距離。在民主黨元老司徒華在世時,他還會揮毫為支持者書寫春聯。今年香港要以地攤經濟挽救經濟,推展「香港夜繽紛」,除夕的維園年宵地攤經濟當然政府要更加著力鋪排,何況今年是武漢肺炎疫後首次再度舉辦。

維園年宵市場一位難求

今(2023)年的競標活動11月13日開始。維園年宵市場387個攤位一連3日推出競投,當中4個快餐攤位和175個濕貨攤位第一晚全數租出。最靠近銅鑼灣出入口的快餐攤位成交價最高,叫價後以22萬元成交,高出底價約10萬元,以呎價計則比2019年最貴快餐攤位低逾兩成。濕貨(主要是花卉)攤位則競投激烈,最貴攤位以8.4萬元成交,接近底價13倍。花卉攤位競爭過程還爆發對罵,據稱有些生面孔胡亂叫價,被形容為「黐線」(粵語口語,形容電話線路失靈,電話線路纏在一起)。維園乾貨攤首日則有29%以底價成交,平均價約疫前五成。

總體來說市民的反應並不踴躍,維園最貴「主題攤位」及乾貨攤位成交價相比2019年分別下跌36%及59%。乾貨攤位平均不足疫前的二分之一。有參與維園年宵超過20年的攤檔戶說,不少以前的同行今年沒有參與競投,「冇人爭」(無人爭),亦有攤檔戶說:「個個都不出手,肯定是驚。」怕什麼呢?怕沒有人流來買花。因為香港現在處於《香港國安法》下的新政治環境,沒有人知道小市民是不是像以前的心理那樣過年,願意花費巨資快快樂樂過個新春佳節。

第二天的競投,香港民主黨派員投得攤檔,香港食物環境衞生署(簡稱「食環署」)在沒有告知任何原因情況下拒絕簽約。民主黨主席羅健熙表示,該黨派出職員競投,對食環署取消成功競投資格感到詫異。民主黨副主席伍凱欣亦以個人名義投得維園年宵攤檔,同樣被拒簽約。

民主黨並非《香港國安法》下的反革命組織,為何不能參與這種正常的活動?而且食環署拒絕做出任何評論。特首李家超則表示投標按相關規則辦理,不評論個案,但又說被取消資格者應知道相關規定,投標人應「心中有數」。這就像我在1995年回鄉證被深圳海關沒收時他們說的,原因你「心知肚明」。為了這個「心知肚明」,我花了好多年打聽,再回憶我周遭的人事,才明白「匪諜就在你身邊」,我被「南書房行走」(原指清康熙時,翰林官員「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入值)向香港新華社(中聯辦前身)告密了。

「聚餐」四處碰壁

香港民主黨的困境還不止這一樁。他們多次要聚餐,都被早訂下的餐廳臨時回絕,理由都是奇奇怪怪。最新一次是民主黨原定9月4日晚在啟德郵輪碼頭宴會中心舉行籌款晚宴,然而4日宣布收到酒樓通知,因為颱風「蘇拉」吹襲後玻璃窗出現裂痕,需暫停營業維修,取消預訂。這次的籌款晚宴原定於九龍倉集團旗下尖沙咀馬哥孛羅香港酒店舉行,惟酒店突然通知需取消預訂,沒有解釋原因,民主黨遂轉到啟德郵輪碼頭宴會中心舉行,最終仍未能成事。

民主黨去年7月16日曾於尖沙咀帝國中心的ClubONE維港皇宴舉行籌款晚宴,惟ClubONE以商場附近有確診個案為由,指需要關閉清潔,故未能提供場地。然而《香港01》記者致電過去,被問到有指酒樓附近出現群組染疫,才會關閉一日清潔,對方立即說:「唔關係,我哋今日都仲有做生意,冇確診!」(沒關係,我們今天也還有做生意,沒有確診!)記者向商場內多間食肆查詢,都表示未曾聽聞附近有疫情發生,商場方面亦沒相關通知,一切營業如常。

其後,民主黨今年2月21日原定春茗於將軍澳一間酒店的宴會廳,亦是2018年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出席民主黨籌款晚宴的場地,但是最終未能成功預訂;之後另覓酒店又於宴會兩天前,酒店告知需進行緊急維修;輾轉下到葵青區一個屋苑內的酒樓葵芳名門讌客酒樓舉行春茗晚宴,但酒樓在下午突然通知有「突發工程」,無法提供場地。

 

香港的區議會選舉條例全部根本改變,必須是「愛國者治港」。Adobe Stock

▲香港的區議會選舉條例全部根本改變,必須是「愛國者治港」。Adobe Stock

 

「愛國者治港」下哪有選舉空間?

民主黨連「吃飯」都成問題,但是他們還想參選!參加今年12月10日的區議會選舉。其實香港這幾年的巨變就出現在4年前(2019年11月)的區議會選舉上。當時民主派與本土派囊括86%的直選席位,嚇倒中共,才有這幾年利用暴力統治的「二次回歸」。所以2020年的立法會選舉,民主派推出「35+」的選舉策略,就是要在立法會議席取得超過半數35席的議席,被認為是違反其後《香港國安法》的「顛覆」行為。

所以如今的區議會選舉條例全部從根本改變,必須是「愛國者治港」。不但直選議席降低到只占20%,而且規定候選人必須有「三會」(分區會、滅罪會及防火會)提出。這三會完全由政府控制,民主派哪裡有選舉的空間?

香港民主黨為了是否參選,最先是表示看選民的態度。選民如今只能噤聲,有什麼態度?於是他們提出8位參選,到10月份降低到6位。天可憐見,他們竟然找不到「三會」人員為他們提名,也沒有「三會」人員主動表示願意為他們提名。因為沒有「三會」人員敢保證他們是「愛國者」。比香港民主黨更加溫和的民主民生協進會,過去號稱與中共「又傾又砌」(又合作又批評),遭到同樣的命運。

香港民主黨是溫和的民主派,2009年有民主派提出五區公投期間,曾經反對硬碰而與中聯辦妥協,希望「民主」因而可以獲得進展,但也導致民主派內部的分裂,後來衍生了本土派。兩派相鬥不已,到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才逐漸彌合。然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仍然被送進牢裡,只有極少數才得以倖免。然而中共並不因此給他們生存的空間,而是用「陰乾」(陰險毒辣)的手法,讓他們自行滅亡。

妥協者只能自取其辱

這些都是給與中共妥協者一個教訓。一旦發現錯了,就要改變,不要對中共再存有幻想,否則最後只能是自取其辱。如果連飯桌都不給你安放,怎麼會讓你參與政治活動?民主黨今後如何生存下去?只能是繼續為選民服務,等待機會。然而如何獲得財政資源才是最大問題,民眾會輸送小量,然而當局必然嚴密監視,想盡辦法切斷。民主黨非得學會做地下工作的本事不可。

美國國會議員提出要制裁香港的法官後,雖然香港建制派揚言要把人犯送到中國審訊,然而最近這個腔調已經降溫,連好戰的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也要大家別再提此事製造恐慌。進入11月以來,香港對送中案與國安案的處理也在放慢速度。日前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南下深圳會見部分香港高官,香港高官也要組團訪問北京、南京。面對中國與香港的經濟難題,中共將被迫改變政策,習近平在舊金山已經放軟姿態進行新一輪的戰略詐欺,香港會受惠嗎?大家多看一些時間吧。

全球資訊戰,最終「誰」主沉浮?

▲全球資訊戰,近年來從俄烏戰爭初期的西方主導,變成以巴戰爭以來的平行格局。Adobe Stock
第251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俄烏戰爭之後兩年,世界發生的變化非常劇烈:一是政治上,「全球南方」(Global South,指北半球先進國家以外的發展中國家)興起,挑戰西方國家在二戰之後主導的國際秩序;二是經濟上,以金磚國家(BRICS,或稱金磚五國,指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為主的國家挑戰美歐經濟霸權;三是資訊戰上,從俄烏戰爭初期的西方主導,變成以巴戰爭以來的平行格局。

這種變化,表面上看,反應的是美國政治衰敗引發的地位衰落,但究其實質,是近十多年歐巴馬政府的價值觀偷換引發的價值觀重構。以資訊戰為例,左派主張的「認知戰」——不以事實為基礎,在「政治正確」名義下填充事實片斷行宣傳戰之實,終於開始反噬「認知先於事實」這一左派新聞原則的提倡者與踐行者。

 

曾獲普利茲國際報導獎的美國新聞界資深記者西摩.赫什,從「代表真相」到如今被「取消」並飽受攻擊,是美國新聞界的悲哀。Getty Images

▲曾獲普利茲國際報導獎的美國新聞界資深記者西摩.赫什,從「代表真相」到如今被「取消」並飽受攻擊,是美國新聞界的悲哀。Getty Images

 

俄烏資訊戰嚴重透支了西方媒體的信譽

俄烏戰爭中,以資訊戰而論,俄羅斯完敗。從戰爭開始的2022年3月一直到11月,從美英主流媒體中,人們只能看到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節節慘敗,在美國啟動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系統制裁之下,俄羅斯經濟將立陷崩潰;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強生聲明要將普金政權擊垮的聲明;澤倫斯基更是以世界級英雄形象頻繁出現。概言之,就是俄羅斯必敗,北約與烏克蘭必勝。有心人只能從字裡行間讀出一些真實狀況。比如從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及「非主流」英文媒體偶然披露一些國際軍團(歐美國家赴烏傭兵)的倖存者對戰爭殘酷狀態的描繪,以及西方媒體斥責中國在經濟制裁上不配合導致制裁效果不彰。

在道義上,當然俄羅斯也是完敗。一是戰爭的起因,西方媒體幾乎一邊倒地歸罪於俄羅斯,只有極少數媒體刊發了一些西方俄羅斯專家對這場戰爭起源的分析(多數人只能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發表),指出美國主導的北約東擴要對此負責。瑞士情報部門退休上校雅克.鮑德(Jacques Baud)2022年4月曾發表〈是否有可能真正了解烏克蘭的過去和正在發生的事情?〉(Is It Possible to Actually Know What Has Been and Is Going On in Ukraine?),他這篇文章對於戰爭溯源非常重要。鮑德的身分註定他離真相的距離比99.9%的觀察者更近,因為他是北約在烏克蘭訓練行動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該文內容豐富,僅舉一例,他認為戰爭禍起烏克蘭違反《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s),早在2021年,烏克蘭軍隊就準備進攻頓巴斯(Donbas),在頓巴斯使用無人機進行空中行動,包括在2021年10月對頓內次克(Donetsk)的一個燃料庫進行至少一次襲擊。西方列強為了讓俄羅斯的干預在公眾眼中顯得完全非法,刻意隱瞞事實。戰爭實際上是在2月16日開始的。

年屆86歲的美國新聞界資深記者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對2022年9月發生的最大謎案「北溪2號」(Nord Stream 2)海底天然氣管被炸毀進行調查,並於2023年2月8日在個人部落格上發表了一篇調查,〈美國如何毀了北溪管道〉(How America Took Out The Nord Stream Pipeline),直指拜登政府策劃實施了這次行動。但他的資歷與他發表這篇文章後的遭遇,足以說明美國現在的輿論環境有多惡劣。赫什於1969年揭露越戰期間的美萊村屠殺(My Lai Massacre)而獲得1970年普利茲國際報導獎(Pulitzer Prize for International Reporting)——在歐巴馬時代之前,這個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獎象徵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在1969年、1973年、1974年、1981年、2004年,五次獲得喬治.波爾克獎(George Polk Awards),在美國新聞界,赫什被視為「代表真相」。但在如今美國的輿論環境中,這位集各種美國新聞獎於一身的資深記者,這篇調查報告卻無處發表,只能被迫發表於個人部落格,從左派陣營發出的種種謾罵讓人瞠目。一位獲獎無數的新聞界英雄,從「代表真相」到如今被「取消」(默殺)並飽受攻擊,本身就證明美國極左盛行時代的荒謬,也是美國新聞界的悲哀。

以上兩件最重要的事情,在俄烏資訊戰中的遭遇,足可證明俄烏資訊戰的前一年當中,美歐政府主導資訊戰的能力。

以巴戰爭進入平行敘事

自赫什發表北溪被炸真相之後,外界慢慢失去對主流媒體敘事的信任,這種控制資訊的單方面敘事資訊戰透支了媒體信譽。但相隔1年又7個月後發生的以巴戰爭,美歐已經在全球內失去了按照自己意願主導敘事的能力。這主要表現在:

美歐媒體主流雖然支持以色列,社交媒體如:Facebook、YouTube等禁止反以、反猶言論出現,但Twitter(已更名為X)卻不限制,這就開了一個視窗。

讓西方媒體深感無奈的是:創辦於1996年的《半島電視台》(aljazeera)成了阿拉伯國家媒體的中流砥柱,除了英阿雙語之外,還擁有土耳其語與中文頻道。因其提供阿拉伯視角,成為英國《BBC》、《CNN國際新聞網路》(CNNI)、《今日俄羅斯》(RT)和《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的主要競爭對手,這次在以巴戰爭的資訊戰中起了極大作用。

近年崛起的TikTok(中國背景)這一社交媒體早就成了美歐青年的愛物,這次也參與了以巴戰爭的輿論戰。11月上旬,TikTok上瘋傳蓋達組織(Al Qaeda)領袖賓拉登(Osama binLaden)20多年前寫的〈致美國的信〉(Letter to America),原本載於英國《衛報》旗下的《觀察家報》(The Observer),引發以色列、猶太人與911家庭聯盟的憤怒。《衛報》在壓力之下不得不從該報網站上刪去原件,但TikTok上討論者甚多,都說明了不少原來不知道的事情,有1,400萬人瀏覽過原件。美國國會共和黨議員再次提出對中國參與以巴資訊戰的質疑,要求禁止TikTok——以前數度要求立法禁止,但因青年人是民主黨的主要支持者,考慮選票影響,民主黨不同意。

以上事實說明,以巴戰爭發生於美國衰敗之時,以往由美國主導的西方敘事受到了嚴重挑戰。加上不少歐洲國家的政府本來就沒將哈馬斯(Hamas)定義為恐怖組織,媒體報導的空間比美國要相對寬鬆一些,這就導致以巴戰爭的資訊戰出現美國反哈敘事與世界範圍的反猶敘事這種平行狀態,即使在台灣這個亦步亦趨緊跟美國民主黨政府的島國,也出現反以挺巴遊行。11月18日,數百名示威者高舉巴勒斯坦旗幟,呼喊口號遊行到美國在台協會(AIT),呼籲以哈戰爭立即停火,表達對加薩地帶人民的支持。

 

《紐約時報》著名記者賈茲敏.休斯指責以色列試圖「對巴勒斯坦人民進行種族滅絕」而被迫離開《紐約時報》。Getty Images

▲《紐約時報》著名記者賈茲敏.休斯指責以色列試圖「對巴勒斯坦人民進行種族滅絕」而被迫離開《紐約時報》。Getty Images

 

左派記者遇到政治正確困境

在美國,挺巴反以已經超出「左派」與「保守派」這種政治分野的傳統概括。即使美國拜登政府如此反覆彰明支持以色列的強硬立場,猶太人投資的美媒也禁止記者發表反以報導,美國媒體中還是出現了不少「叛將」。最先被解僱的記者當中包括《紐約時報》一位集政治正確光環(黑人+女性+酷兒)於一身、曾獲多個國家級獎項的《紐約時報》著名記者賈茲敏.休斯(Jazmine Hughes)。以巴戰爭開始後,一個叫做「反對加薩戰爭特設聯盟」(WAWOG)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聲明說:「我們作為作家、記者、學者、藝術家和其他文化工作者聚集在一起,表達我們對巴勒斯坦人民的聲援……我們堅定地支持加薩人民,他們是美國政府繼續資助和提供軍事援助的種族滅絕戰爭的受害者。」並指責以色列試圖「對巴勒斯坦人民進行種族滅絕」。休斯是簽署公開信的7,900多名作家之一。《紐約時報》認定她違反了新聞編輯室政策,被迫於11月7日辭職。據報導,一共有三位LGBTQI+(Lesbian女同性戀者、Gay男同性戀者、Bisexual雙性戀者、Transgender跨性別者、Queer酷兒(疑性戀者)、Intersex雙性人、無性戀等的縮寫)撰稿人因為簽署了上述公開信而被迫離開《紐約時報》。

在《華盛頓郵報》題為〈紐約時報作家因公開信指責以色列「種族滅絕」而辭職〉(N.Y. Times Writer Quits Over Open Letter Accusing Israel of "Genocide")的報導中,還提及多家新聞媒體的記者因報導和評論以色列-加薩戰爭而辭職或被解僱。報導列舉的人士有:在《藝術論壇》(Artforum)發表一封支持巴勒斯坦解放並呼籲停火的公開信後,大衛.韋拉斯科(David Velasco)被免去《藝術論壇》主編的職務。10月份兩名《BBC》記者因與該台戰爭報導存在分歧而辭職。諾亞.亞伯拉罕斯(Noah Abrahams)在電視網未能將哈馬斯稱為恐怖組織後退出。巴薩姆.布南尼(Bassam Bounenni)在Twitter上表示,「出於我的職業良心的要求」,他辭去了駐北非記者的職務。

由於以巴戰爭帶來全球撕裂導致左派媒體記者發生巨大立場分裂。11月9日,來自數十家新聞機構的750多名記者簽署了發表的一封公開信,譴責以色列在加薩殺害記者,並批評西方媒體對戰爭的報導。最新的這封信簽署者當中,包括來自《路透社》、《洛杉磯時報》、《波士頓環球報》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華盛頓郵報》在報導的引言中評論說,這封信「因揭露新聞編輯室內部的分歧和挫敗感而引人注目」。

當媒體失去「事實先於一切」這個壓艙石之後

自從2016年以來,左傾非常嚴重的美國媒體一直會有記者因為黨派立場不夠堅定、政治正確不夠最正確而失去工作,比如《紐約時報》不久前被辭退的這位賈茲敏.休斯,前述《華盛頓郵報》的報導曾談到她用「政治正確」之矛攻擊同事的一件往事:2020年,在該報發表了阿肯色州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Tom Cotton)敦促軍隊進入美國城市平定「黑命貴」(BLM)大規模騷亂的文章後,她大力批評該報的專欄編輯部,導致社論頁面編輯詹姆斯.班尼特(James Bennet)被趕出了公司。美歐文化界也如此,曾為左派宗師的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被攻擊禁言;左派標竿人物、《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作者J.P.羅琳(J. K. Rowling)因說「女性有來月經的性徵」被指為攻擊變性女,導致其作品被下架。作為一位研究中國政府如何控制媒體剝奪本國人民的言論自由的專家,我一直在思考:是誰剝奪了他們的新聞與言論自由?罪魁只有一個,就是他們多年奉行的「意識形態站隊高於事實」這個「言論自由新規則」害了他們,他們曾用這個新規則作為長矛去刺殺不同意見者時,已經為自己埋下了隱患,導致這把矛終於反刺自己。

本文標題中的「誰」,就是指「事實」與「意識形態」(立場)兩者當中,誰是新聞報導的首要原則。在2016年以前,被世界奉為楷模的美國媒體奉行「事實是唯一的,評論可以自由」這一新聞原則;2016年之後,「立場優先於事實」已經成為美國主流媒體奉行的首要原則,為了政治正確的目標,立場先行的片面報導幾乎成為普遍做法。

但左派運動的特點就是:左無極限,只有更左才能為左派運動提供養分。在左派的新身分政治中,等級序列的高低全看種族、性別、信仰何種宗教,比 如:BLM是新貴族;LGBTQI+次之;宗教平等則有點「1984情景」:所有宗教都平等,但伊斯蘭教更平等;女權很威風,但遇到變性女與伊斯蘭的女性習俗就必須讓道;很多一向以自己的膚色、性少數群體占了不少政治正確便宜的人,這次忘記了美國政治一個最大的禁忌:猶太人有不可侵犯的法律地位。自從2004年小布希總統簽署《全球反猶太主義審查法》(Global Anti-Semitism Review Act)之後,美歐的反猶主義辦公室尋求在全球禁止反猶言論。賈茲敏.休斯於2015年加入該報,是《紐約時報》精心栽培的愛將,集政治正確的身分「黑+女+酷兒」於一身,以前只有她打擊別人的份兒,這次被打擊,被嘲諷為「拿到主牌(政治正確)卻遇上了王炸(「挺以、挺猶「是政治正確中的王牌」)。

各位讀者,這樣一個只講究政治正確、將事實置於立場之下的媒體「美麗新世界」,會在某個時段因政治正確需要而不斷吞噬不夠「最正確」的親兒女,你們喜歡嗎?由這樣的媒體來充當「社會第四權力」,是不是離真相更遠?須知謊言之上的正義不是正義,雙重標準的道德標準離道德距離最遠。

究竟有多少投資人操作ETF賺錢了?

▲這幾十年來,最成功的金融商品當屬指數股票型基金ETF了。Adobe Stock
第251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這幾十年來,最成功的金融商品當屬「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d Traded Fund,簡稱ETF)了。世界各國的ETF都出現爆炸性成長。不論從淨值、發行檔數、交易金額看,都是如此。根據Statista的統計,全球ETF在2003年有276檔,約2,000億美元的規模,到了2022年計有8,754檔,約10兆美元的規模。台灣的ETF也是百花齊放,首檔0050在2003年發行,規模35億台幣,到2023年已有240檔以上,規模破3兆台幣,受益人人數達640萬,號稱全國每4人即有1人持有ETF。

主動轉被動 不是那麼容易

這當然是投資史上的重大改變:從主動型轉而擁抱被動型投資,而且是在相當短的期間,加速蛻變。但投資人的行為,是否因持有ETF而有所轉換,甚至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從而改善投資報酬率,則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因為行為上的改變非常不容易,而全球這麼多投資人一起改變,更需要時間。主動型投資與被動型投資的行為天差地遠,投資人真能無縫接軌嗎?不無疑問。

首先,許多投資人喜歡把ETF當成股票,進進出出。所以,就算台股平均每年漲15%,也不表示0050投資人每年賺15%。這點在拙文〈股票投資的關鍵能力〉所提的「富達內部報告」已經解釋過了。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年化報酬率高達29%,但投資人進進出出,平均只得到7%。而報酬率最高的客戶竟然是死亡或失聯者,因為他們無法進出。

其次,ETF已經從早期的市值型ETF,以追蹤整體股市為主,發展出主題式、產業型、高股利型等只追蹤市場一小部分股票的ETF。這些ETF理論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非系統性風險,某些主題型ETF的成分股更是彼此高度相關,這樣的設計,和效率投資組合的概念背道而馳。長期而言,投資績效很難打敗大盤。

對德國ETF投資人的實證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的布達加雅(Utpal Bhattacharya)教授曾以德國網路券商約8,000名客戶自2005年至2010年的交易資料,分析投資人買進ETF之後,報酬率的變化。結果頗令人震驚:投資人買進ETF之後,投資組合的報酬率並沒有改善。他認為主要因素有二:一是買到錯誤的ETF,一是買賣時機錯誤。布達加雅教授於是針對每個客戶資料,在第一次買進ETF時,假設性地改為買進MSCI(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是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所編製的證券指數)全球市值型ETF,並設定成買進持有(Buy and Hold),中間沒有進出。結果發現,投資人的ETF部位,年化報酬提升了2%。

換句話說,只要買進持有最原始的市值型ETF,不要交易,就可以有很好的績效。而花心思去挑主題型ETF,並且進出操作,反而影響績效。這個研究結果,對於五花八門、交易熱絡的ETF市場,無疑是一個諷刺。大家忙了半天,到底有沒有賺錢啊?

巴菲特與對沖基金的百萬賭注

巴菲特在2008年1月1日和對沖基金界做了一個一百萬美元的賭注,他賭標普500的指數基金10年的績效會勝過5檔對沖基金的組合。到了2017年12月31日,扣除費用,標普500指數基金的報酬率是125.8%,而對沖基金組只有36.3%。差距之大,令人咋舌。證明買進持有指數型基金十年,勝過主動操作的對沖基金。

但如果你以為買進持有10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就錯了。事實上,標普500指數2008年那一年跌了大約40%,很少人能面不改色繼續持有。而在獲利較高的年度,也很少人能忍住誘惑,不獲利了結。買進持有,是一種很不同的投資行為,一般投資人是做不到的。

 

大多數投資人還是以主動操作的舊思維、舊習慣在玩原本是被動投資工具的ETF。Adobe Stock

▲大多數投資人還是以主動操作的舊思維、舊習慣在玩原本是被動投資工具的ETF。Adobe Stock

 

投資人仍以主動型思維操作ETF

筆者認為,大多數投資人還是以主動操作的舊思維、舊習慣在玩原本是被動投資工具的ETF。由於ETF交易方便,各種主題一應俱全,加上不是個股,投資人不用選股、研究財報,更不用擔心公司被掏空或倒閉,真是太適合波段操作了。

例如:你覺得電動車前景看好,市場就有電動車ETF。人家已經幫你打包好了,你不用研究電動車產業、有哪些公司股票上市、哪一家獲利比較好,也不用擔心買錯股票、不用計算目前股價是否便宜。反正電動車ETF買下去就對了。萬一行情不如預期,很簡單,停損賣掉。

更有甚者,既然主題式ETF是由基金公司構想出來的,與其推出電動車、半導體、人工智慧這類具體產業的主題,不如弄一些抽象而又迎合投資人的形容詞:高成長、高股息、低波動等,再加上槓桿型、反向型ETF可以強化獲利速度,讓投資人幾乎無法拒絕。

市值型ETF買的是市場指數,是一個有效率的投資組合。投資人不用做研究,只要買進市場指數並長期持有,就有難以匹敵的報酬,這是有理論依據的。但跟隨流行,推出各種受歡迎主題的投資組合,則不是這麼一回事。說白一點,不用做功課,買進ETF長期持有就可以發大財,只限於原始的市值型。

如果你認為人工智慧或電動車未來前途無量,千萬不要以為閉著眼睛無腦買進人工智慧或電動車ETF就大功告成了。天下沒有這麼好的事。請花時間好好研究這個產業以及每一家公司,然後再決定如何投資。這個步驟絕不能省略。

別誤會,我不是說人工智慧、電動車、半導體產業的ETF沒有前景或不看好,而是說,這些主題型ETF本質上與台灣50、標普500或MSCI全球指數基金有很大的不同,投資人應當有所認識。

寫到這裡,不禁感嘆:究竟有多少投資人長期操作ETF賺錢了?

從經濟學的「雙面獨占」看藍白合

▲經濟學中有一種情況是「雙面獨占」,互相都想用獨占力量把更多對方的利益搶到自己這邊。這種情況很明確難有固定的均衡或穩定的共存方案。Adobe Stock
第251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經濟學在某些假設下,證明「自由競爭」市場可以得到最有效率的生產均衡,而達到某種意義的最大社會福利,因此多數學者在一般情況多主張採取自由競爭。而經濟學用更符合現實的假設就相當清楚證明,「獨占」和「不完全競爭」的市場常會造成低效率和不公平的結果,也會傷害社會福利,因此學者及大部分人都反對獨占。

在獨占市場中很特別的一種情況是「雙面獨占」,即買賣雙方都只有一個,互相都想用獨占力量把更多對方的利益搶到自己這邊。這種情況很明確難有固定的均衡或穩定的共存方案,會造成拖延無法解決的爭議,以及很無效率甚至兩敗俱傷的結果。這次大選藍白合的問題和雙面獨占很類似,可以用雙面獨占的分析來想像其後果。

 

台灣這次大選藍白合的問題和雙面獨占很類似,可以用雙面獨占的分析來想像其後果。Getty Images

▲台灣這次大選藍白合的問題和雙面獨占很類似,可以用雙面獨占的分析來想像其後果。Getty Images

 

戰國時期「雙面獨占」的故事

雙面獨占的傷害不需複雜的經濟理論,只用一個故事就可說明。中國的戰國時期就有個雙面獨占的故事。張三的父親被洪水沖走,李四撿到屍體,他想把屍體還給張三,但希望張三給一點報酬,張三也願意付一點錢,但雙方價碼談不攏,只好改天再談。張三卻一直不再來談,李四急了就去問一位名家學者要怎麼辦?學者說,他父親的屍體只有你有賣,他別無所買,你是獨占者,再拖下去他就會讓步付高價格的。於是李四就拖下去。張三看李四不來降價,也急了去問同一位學者。該學者說,你父親的屍體只有你要買,他別無所賣,你是專買者,可以再拖下去等他降價。於是問題拖下去,到今天經濟學還是沒有一個合理的辦法解決這種雙面獨占的問題。

藍白政黨自認單獨選必輸給民進黨,於是有「藍白合」的想法,但若雙方都只能找對方合作,其利益和權力的分配就是一個雙面獨占的問題,不只是選前要共推候選人的問題成為「藍白拖」而且互出惡言,就算最終用什麼方法得到一個合的型式並在選舉中獲勝,到了執政時仍會淪為不斷的目標爭議和利益鬥爭,而讓政府決策困難且效率低落。

藍白合好比「都更釘子戶」

趙少康先生頗正確地說柯文哲先生在藍白合中像是釘子戶,藉著藍營好像非和他合作不可的想法,一再像都更中的釘子戶一樣要求得到比別人更多的利益。這就是雙面獨占必有的現象。但藍白合比都更釘子戶的問題還要麻煩。釘子戶拿到利益或被黑道威脅而同意都更之後開始都更,釘子戶就不再是釘子戶而難再要求更多。藍白合就算勝選,執政而要做各種決策時雙方還是有不同理念和利益,每一次雙方都可能擺出不惜翻臉使合作破局的釘子戶姿態來要求分到較多利益,而使雙面獨占爭奪利益的戲碼在選後繼續歹戲拖棚四年,使國家政策拖延、混亂和缺乏一致性,而對國家人民造成傷害。

藍白雙方人士並不是沒有想到這種繼續談判鬥爭四年的可能性,因此在談藍白合之初,雙方領導人都曾說要先談好施政理念的合作,形成一致的政策主張,才能談選舉的合作。但後來政策理念乃至國家人民的利益已完全被他們拋到腦後,整個合作談判是以勝選為唯一目標,而以職位和利益的分配為談判的僅有內容。

在選前雙方尚有和諧合作才可能勝選的共同目標或限制,都只為職位的爭奪就已吵得這麼難看,選後若取得四年執政,就不會再因雙方鬥爭而失去的執政權和立法院席次,也就不再有明確的共同目標,雙方為眾多的政策及利益可毫無顧忌的鬥爭時,雙方的鬥爭會如何激烈和不講理可想而知。特別是因為2028年雙方不太可能再合作,因此這四年雙方一定要努力累積自己的實力和利益,設法吃掉對方或者鬥臭對方,以取得2028年選戰時的優勢。

強盜搶到東西後要如何分贓?

幾個強盜可以同心合作去搶東西,搶到之後要如何分贓卻常有衝突和互相暗算,因為他們的共同目標只是搶到東西,搶到後就不再是同志,而是你多拿一萬我就得少拿一萬的敵人在玩零和遊戲。政黨只為選舉時打敗其他政黨而結合,選舉之後就和強盜搶東西之後一樣,搶到了就爭東西的分配,沒搶到則要自己保命,把犯行推給別人政黨理念和政策沒有一致,只為了勝選而合作,或在投票時棄保來使一方勝選,事後都會和搶到錢之後的強盜一樣鬥爭起來。

藍白雙方都有人提到內閣制,但姑且不論內閣制好不好,在我們的現行《憲法》下,藍白合或任何政黨聯合執政都會比內閣制差,而會有很大的問題。內閣制的重要機制之一,是有重大爭議而執政者無法再掌握國會多數時,可以解散國會重新選舉,以最新的民意來解決爭議。所以重大問題就不會因為部分人的爭議而拖延不決,甚至影響其他決策和施政效率。這種解散國會的機制使聯合執政的各政黨非萬不得已,必須盡量協調合作,而不是用雙面獨占,以非有我不可的釘子戶心態來要求得到不恰當的利益。而我們是總統制,倒閣和國會怎麼改選都動不了總統的法定權力和地位,因此沒有這種促使聯合之政黨盡量在政策上合作的機制。所以雙方在選後仍可能像雙面獨占一樣,在很多議題運用獨占力量,以爭取自己最大的利益為己任,置國家人民的死生於度外。

總統制使總統權力四年難被剝奪的制度,也使藍白合的談判變成是為了權力在爭誰要當總統。但由於雙方的人都得不到最高的民意支持和選票,因此即使有人用提名時的政黨合作乃至投票時的棄保等方式而得以當選,他基本上仍是一個不孚眾望的總統,政黨若無法繼續聯合,他有權執政但他的正當性和權威會更受到質疑,原先聯合之政黨改結合其他政黨而抵制總統政策,甚至罷免總統的可能性也都存在。因此結合的各黨可以繼續用雙面獨占的方式搶奪利益。這情況可能造成施政面的無能和動盪。現行制度下政黨聯合以求勝選就像結一個不能離的婚一樣,事先沒談好理念就只能當怨偶和常常打架的家庭,這卻使國家政策變得無效率且受個別政黨乃至少數政客利益的擺布。

借鑑「兄弟或家族爭產」

在經濟或商業上的合作也可能形成雙面獨占,但不像政黨合作有這麼大的問題,因為商業合作的目的常一直很明確是為了賺錢,而賺的錢怎麼分配也有既定的法律制度,爭議無法解決時也可由股東會按持股多寡來做決定,就算雙方想分手,也有法定的制度和程序可循。但政黨的聯合除了勝選搶到權力,並沒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標,在不同的政策各有其利益和主張而難合理分配,彼此可能是下次選舉的對手,而且沒有法律制度可以和平分手,卻很想吃掉對方,所以除非一方潰散、被吃掉或者受到什麼強大外力威脅而不敢有意見,否則爭議和低決策效率是很可能的結果。

在企業經營中常見的一種雙面獨占是兄弟或家族成員相爭,雙方雖同意合則兩利,但不合的個人有時候利益更大。於是為了爭奪經營或主控權,常相互鬥爭不斷而使一家好企業被搞垮。兄弟雙面獨占之爭也常引進外力來協助,有時最後整個企業被外力拿走。

藍白之爭已使雙方去結合原先不齒的黑金力量及所謂牛鬼蛇神,而使原來可能有的理想消逝。若是為了取得較大利益或支配力,而像某些企業爭權時那樣引進外力支持或爭取做外力的代表,那就像引進外力的企業常被外力吃掉一樣,可能會讓國家也被外力吃掉。藍白領導人以及人民應該以那些兄弟相爭而垮掉或被吃掉的企業為鑑。

藍白分合的鬥爭或賽局不是11月15日、11月24日,或者明年1月13日就結束,這是一個連續而非重覆的賽局,而這個連續賽局有一個重要期中條件,就是除非有一黨被消滅,否則2028年大選雙方幾乎一定互為敵人,因此在2028年之前雙方即使一時聯合,也一定會找很多藉口繼續鬥爭,甚至用引清兵入關的方式來鬥爭,而把政府的效率和國家都鬥爭掉。看到藍白合過程中的那麼多變化、心機、鬥爭、祕室協商以及謊言,包括藍白支持者在內的台灣人民應該警覺這種合作將來會帶給我們的傷害。

液蛋市占率高達45% 勤億液蛋解密食安疑慮

▲勤億蛋品是台灣最大的液蛋供應商,以烘焙的用量為大宗。Adobe Stock
第251期
曾允盈

根據農委會2022年第三季畜禽調查統計資料顯示,全台共有約2,118個蛋雞戶,養4,492萬隻雞,一年產83億顆蛋,產值超過200億元,其中「液蛋」(Liquid Eggs)占兩成。

「液蛋」是一種去殼蛋品,依使用目的分成全蛋、蛋黃及蛋白液,歐美不少先進國家皆使用液蛋取代傳統粒蛋。

成立於1981年的「勤億蛋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說是台灣蛋業龍頭,是目前產能最大、服務範圍最廣的蛋品公司。從前端的蛋雞飼養,銷售粒蛋、液蛋,中段的蛋品加工製造,到末端80輛自有車隊的物流配送,再到2019年成立開發永續原料的「蛋寶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勤億蛋品」成為蛋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推手,服務範圍全面廣闊。

 

勤億液蛋市占率高達45%。勤億提供

▲勤億液蛋市占率高達45%。勤億提供

 

液蛋使用族群

台灣液蛋市場,勤億蛋品的市占率約為45%,是台灣最大的液蛋供應商,提供可口奶滋、乖乖等食品廠,以及烘焙業、餐廳使用,以烘焙的用量為大宗。勤億雖然在年初缺蛋時推出過家庭裝的液蛋產品,但市場接受度不高,勤億二代、蛋寶生技總經理古昕平表示:「家庭普遍覺得看得見一顆蛋比較安心。」

勤億創辦人古榮海過去觀察市場發現,許多食品廠或麵包店使用液蛋的時候,有些只需要蛋白,有些只取蛋黃,於是引進一套能將蛋黃和蛋白分離的機器,使得勤億一炮而紅,液蛋銷量因此從原本的每月2萬公斤,提升至150萬公斤,足足成長70倍。

 

勤億蛋品二代古昕平談及進口蛋爭議。葉俊宏攝影

▲勤億蛋品二代古昕平談及進口蛋爭議。葉俊宏攝影

 

然而勤億二代古昕平提到,今年9月由於進口雞蛋問題延燒,媒體揭露進口蛋加工成液蛋後,產地標示為「台灣」,混淆產地來源,液蛋從原本多為加工業者使用的原料,一夕之間成為爭議產品,導致包括雙北、基隆、台中市等10個地方政府宣布學校營養午餐禁用液蛋。

 

自動打蛋機。勤億提供

▲自動打蛋機。勤億提供

 

液蛋製程嚴格

古昕平除了強調此次為初次使用進口蛋,皆是依法標示,更表示問題不在液蛋。依據衛福部訂定的《液蛋衛生標準》,破殼蛋不得作為液蛋的原料,加工業者只能使用蛋殼完整,或是蛋殼雖受損但蛋殼膜完整的裂殼蛋,無汙垢黏附且內容物無洩漏之蛋品,才能作為原料;且最終產品「殺菌液蛋」不得檢出沙門氏菌,「未殺菌液蛋」之生菌數要在為10萬CFU/g以下。

一般來說從養雞場將蛋載到工廠,到做成液蛋之前,要先進行預冷,大概一天到兩天,溫度設定在約12到15度,再進入流程,這樣做可以減少蛋白殘留在蛋殼上,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浪費。

古昕平認為,要保持液蛋最好品質,就是新鮮,「短時間投產到液蛋廠生產,如同我們自己在雞場旁邊有洗選蛋室,像美國一座雞場是1,000萬隻雞,一定是前店後廠的概念。」

 

液蛋製作流程示意圖。勤億提供

▲液蛋製作流程示意圖。勤億提供

 

勤億的液蛋進入流程後,首先打蛋去殼、照蛋檢驗,再過濾液蛋,均質、殺菌,最後封膜充填,冷藏並維持在7℃以下運輸及儲存。全程於高架且密閉管路內進行,徹底隔絕外部汙染,自動化去殼、自動充填成袋式包裝或新鮮屋包裝,不假他人之手,減少人為汙染的風險。保鮮部分,未殺菌液蛋冷藏至多14天,殺菌液蛋最長約至21天,因品項與包裝方式而有不同。

因此,液蛋是經過嚴格的清洗、殺菌步驟的嚴格品管食品。古昕平補充,法規允許液蛋可以使用「格外蛋」,也就是無法裝入市售盒裝,過大或過小的洗選蛋;洗選蛋會透過超音波偵測器判別蛋膜是否有裂縫。

至於外界質疑廠商拿破掉的蛋或是快要到期的蛋作成液蛋,古昕平強調:「不可能刻意這樣做,成本並不划算,因為會嚴重影響製成率。」她不否認可能有黑心廠商,但是大廠不會省小錢反而花大錢,製成率對大廠而言很重要,「我的來源要好,我才可以把菌數降低」、「差1%製成率就損失慘重」,她更表示:「關於製程和安全的把關,政府其實對我們要求很嚴格。」

 

 

 

相關文章:

蛋蛋的哀愁 台灣從「缺蛋」到「剩蛋」的迴圈

雞蛋一身是寶 蛋寶生技推動「蛋循環經濟」

雞蛋一身是寶 蛋寶生技推動「蛋循環經濟」

▲勤億煞費苦心,發展出一套讓蛋殼進入「生物循環」與「工業循環」的模式。勤億提供
第251期
楊戎真

雞蛋是民生必需品,台灣人愛吃雞蛋,一天的需求量約是12萬箱,相當於2,400萬顆。這麼大量的蛋,所產生的蛋殼數也十分可觀,而為了讓蛋殼可以再利用、進入產業循環,台灣蛋業龍頭「勤億蛋品」科技公司早在十年前便開始著手蛋殼的研發與再利用,並與不同業者合作製作手提袋、馬克杯、襪子、陶器、面膜等各類型產品,應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勤億蛋品「金馬60放山蛋禮盒」,選用最高規格的放牧雞蛋,搭配環保材質包裝。勤億提供

▲勤億蛋品「金馬60放山蛋禮盒」,選用最高規格的放牧雞蛋,搭配環保材質包裝。勤億提供

 

液蛋大廠:跨足蛋殼生技

「勤億蛋品」的液蛋供應量大,台灣市占率高達45%,因此產出的蛋殼量也頗驚人,每年約上千噸。為了能夠讓蛋殼有更好的循環利用,勤億於2019年成立「蛋寶生技」公司,將蛋殼、蛋殼膜,融入畜牧、工業、建築等產業鏈中,結合不同原料製成各種用品。

 

蛋寶生技總經理古昕平。葉俊宏攝影

▲蛋寶生技總經理古昕平。葉俊宏攝影

 

勤億蛋品第二代、蛋寶生技總經理古昕平表示,其實早在2013年,考慮到台灣畜牧業大環境不佳,加上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2025年勞動力會大幅度下降,而勤億的人力需求大,除了以液蛋為主軸,為了永續經營開始思考:「還可以額外做什麼?」因此公司的十年計畫中,便已擬定蛋殼的各方面研究。

 

作為液蛋龍頭,勤億致力於推動蛋的循環經濟。葉俊宏攝影

▲作為液蛋龍頭,勤億致力於推動蛋的循環經濟。葉俊宏攝影

 

蛋寶生技後續便陸陸續續與國外廠商接觸,並與產業界、學界、法人等一起展開研究,推出「雞」與「蛋」可分別發展的生技原料,例如:雞隻能夠發展出「雞肉胜肽」、「玻尿酸」、「膠原蛋白」、「有機糞便」等;而蛋則可以發展出「卵黃油」、「卵磷脂」、「卵殼膜」、「蛋白胜肽」、「脫脂蛋白」以及「蛋殼粉」。

 

蛋黃是主要營養來源,裡面的營養萃取出來,很適合防止人體腦部老化以及心血管疾病。勤億提供

▲蛋黃是主要營養來源,裡面的營養萃取出來,很適合防止人體腦部老化以及心血管疾病。勤億提供

 

蛋殼膜有非常高含量的膠原蛋白3型。勤億提供

▲蛋殼膜有非常高含量的膠原蛋白3型。勤億提供

 

蛋一身是寶:蛋黃、蛋白、蛋殼、蛋殼膜

古昕平表示,將蛋拆分成蛋黃、蛋白、蛋殼、蛋殼膜來分析,發現一顆蛋的利用率是很高的:蛋黃是主要營養來源,裡面的營養萃取出來,很適合防止人體腦部老化以及心血管疾病;蛋白可以增加蛋白質,但蛋白質分子大,吃蛋白不好消化,變成胜肽(小分子的蛋白質)後,就變得更好吸收。

 

蛋殼是很好的鈣質來源。葉俊宏攝影

▲蛋殼是很好的鈣質來源。葉俊宏攝影

 

蛋殼則是鈣質的補充來源,將蛋殼磨成粉,可以和非常多的原物料做搭配。而蛋殼膜則有非常高含量的「膠原蛋白3型」,古昕平笑著說,嬰兒一出生時的臉蛋很嫩、很「膨皮」,就是膠原蛋白3型,但隨著年紀增長會逐漸流失。

加強產業鏈:創造蛋殼的循環經濟

既然雞蛋的蛋殼、蛋殼膜這麼有用,勤億作為液蛋的大宗蛋商,自然不應該讓這些蛋殼成為工業廢棄物。為了讓蛋殼、蛋殼膜成為產業鏈中有用的一環,勤億煞費苦心,發展出一套讓蛋殼進入「生物循環」與「工業循環」的模式。

1.生物循環

古昕平說明,蛋殼粉經過殺菌、滅菌處理後,可以成為飼料的補充劑,也可以添加到鈣片中,成為補充鈣質的營養品,相較於合成鈣片,更好消化吸收。而蛋殼粉用來種植農作物,則可以讓植物更「挺力」,例如日本拿去種稻米,稱之為「蛋殼米」。

蛋殼加在雞糞裡,則可以讓其含磷度下降。雞糞雖然是很好的肥料,但由於酸度、磷度很高,會傷害土地,如果加入蛋殼粉,就可降低對土壤的傷害。

2.工業循環

在工業循環方面,蛋殼粉可以用來清洗雞蛋。由於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經過處理後能分解出「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透過製程使其具有強鹼性,很適合用來清洗雞蛋,殺大腸桿菌與沙門氏桿菌,可說是「從雞而生,再回歸到雞」,成為很好的循環。

隨著全球ESG(Environmental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縮寫)議題的延燒,蛋殼粉的應用日益普及,但目前國外的接受度較好。古昕平表示,目前歐美、日本、韓國等,均有不同廠商進口蛋殼粉,衍生的應用可謂包羅萬象,包括:紡織品、骨材、陶器、包材、塑膠品、建材等。古昕平說明,蛋殼粉乾燥的特性,很適合添加到不同原物料中,發展出的商品超乎想像,例如:仿木地板、牙醫補骨粉、運輸用的氣泡包材、寵物排泄的保潔墊,還有棧板、馬克杯、瑜珈墊、玩具、塑膠袋、紡織品、襪子、棉被、免洗餐具、藥罐等等。

在台灣,勤億也與不同業者合作開發商品,例如:與台灣紡紗原料廠德春研發含蛋殼粉的紗線,製成襪子、棉被等;與塑膠廠合作,製造更為環保的包材、塑膠袋、馬克杯;與位於水里的百年蛇窯合作,將陶土添加入不同比例的蛋殼粉,燒製出來的陶瓷釉色較為明亮。

勤億還與台灣專門生產手工紙的「廣興紙寮」開發一款「蛋殼紙」,預計做成裡面有種子的小地球,種在小盆栽裡面就會開花,叫「種子紙」。

 

這幾年古昕平帶著團隊,四處推展關於蛋的食農教育。勤億提供

▲這幾年古昕平帶著團隊,四處推展關於蛋的食農教育。勤億提供

 

研發困難:仍堅持善盡社會責任

隨著深入蛋殼的應用,衍生出的商品與領域讓古昕平大開眼界,但開發的過程卻也充滿挑戰,彷彿跟時間賽跑,古昕平坦言:「遇到的難題很大一部分是時間。我們2013年決定『黃金十年計畫』,就是公司要轉型,過程中看到很棒的想法,但更多的時候卻是起了個頭,卻看不到結局。」

她舉例:市場上有高蛋白牛奶飲,雞蛋蛋白的生物利用率是91%,更好吸收,蛋寶生技因此曾想做蛋白飲因應健身需求。不過,牛奶可以滅菌,可製成常溫保存的牛奶;蛋白加熱到100℃卻會熟掉,蛋白質會變性,沒有常溫保存的蛋白。蛋白飲的構想,因而也就作罷。

研發很容易碰到瓶頸,古昕平頗感無奈,好不容易踏出了一步,又被打回去。「每一個研發與創新,對我們來講都充滿困難,蛋白有蛋白的困難,蛋殼粉也是。」面對諸多的困難,難免心生疑慮,「有時候都會想,自己這樣做到底對嗎?」做為經營者,總要回到現實面評估,經過多年推動,蛋殼粉的收益占營收比例非常小,約僅1%,花出去的錢卻數不清。

 

來自公益團體的感謝。葉俊宏攝影

▲來自公益團體的感謝。葉俊宏攝影

 

但勤億董事長古榮海仍堅持從營利中撥出一定比例,做為善盡社會責任的經費。古昕平舉例,勤億每週會提供桃園一家教養院所需的蛋量,「需要幾箱蛋,就給多少箱,這件事董事長做了40年。」

勤億也透過「蛋寶生技不老村」的運作,回饋社會,走入校園,「只要學校申請,我們就是四個人去,帶著雞跟籠子、飼料、雞蛋,讓學生測新鮮度,告訴學生,為什麼有快樂的雞才會有好的蛋。結束後再把那些蛋炒給他們吃,也可以做DIY。」

蛋寶生技不老村雖於2023年6月中旬結束營業,但經營期間,古昕平經常與同仁一個班級、一個班級的去推廣食農教育,曾經在兩個多月辦了71場。現在不老村則與世界和平會、勵馨基金會、華山基金會,針對兒童、受暴婦女與老人,舉辦不同型態的活動。

 

勤億透過「蛋寶生技不老村」的運作回饋社會。勤億提供

▲勤億透過「蛋寶生技不老村」的運作回饋社會。勤億提供

 

善循環:讓蛋殼開花結果

在ESG的浪潮中,勤億希望蛋殼可以進入產業鏈的循環,讓客戶知道勤億可以將液蛋、蛋殼發揮到什麼樣子。古昕平認為,雖然產生的具體效益不多,但過程更像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不論是合作的企業或員工。

她舉例:明年預計把員工的制服換成蛋殼紗材質,讓員工感受到這個循環,「他們會知道,原來我今天賣出去的蛋,最後會回到我自己的身上,它是有用的。」

此外,古昕平也希望透過蛋的研發與應用,帶動產業的變化。不管是協助供應鏈作環境改善、雞糞處理、建置太陽能設備或幫雞農延請獸醫等,勤億希望讓整個產業鏈更為健康,就像那張可以開花的「蛋殼紙」,在適合的土壤上,終將開出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的美麗花朵。

 

 

 

相關文章:

蛋蛋的哀愁 台灣從「缺蛋」到「剩蛋」的迴圈

液蛋市占率高達45% 勤億液蛋解密食安疑慮

蛋蛋的哀愁 台灣從「缺蛋」到「剩蛋」的迴圈

▲2023年台灣蛋價波動猶如洗三溫暖。Adobe Stock
第251期
曾允盈
從缺蛋危機到進口蛋的食安問題,台灣人餐桌上不僅一定有蛋,還有蛋價的話題。台灣真的缺蛋嗎?雞蛋的產銷模式多大程度影響蛋的產業?

今(2023)年台灣蛋價波動猶如洗三溫暖,年初開始蛋價一直居高不下,為緩解蛋荒進口雞蛋後,9月卻又因為進口蛋食安風波、產地標示等爭議,造成雞蛋需求減縮不少,蛋價陡然鬆動。

10月25日,「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台灣蛋雞事業產銷督導委員會」宣布蛋價調降2元,11月1日又降3元,11月8日再降2元,三週內連降7元,每台斤雞蛋產地價從45.5元降至38.5元,批發價則將由55元降到48元,回到年初的蛋價水準。

然而事實上,本土蛋產能不足的危機已經長達三、四年,每年都恐怕會缺蛋。

 

台灣缺蛋第一個原因是致病力與致死率高的「高病原性禽流感」在全球蔓延,造成種雞大量折損。圖為彰化一家養雞農場。Getty Images

▲台灣缺蛋第一個原因是致病力與致死率高的「高病原性禽流感」在全球蔓延,造成種雞大量折損。圖為彰化一家養雞農場。Getty Images

 

觀察1:缺蛋的產地因素

根據農委會2022年底的資料,台灣有超過2,000家雞農,飼養超過4,500萬隻雞,但產蛋率一直無法提高,效能長期陷入低落,甚至有雞越養越多,蛋卻依舊不足,必須要進口的現象。缺蛋成為台灣人日常的話題,什麼因素無法滿足市場遞增的需求?

缺蛋第一個原因是致病力與致死率高的「高病原性禽流感」在全球蔓延,造成種雞大量折損。台灣的雞舍一般為開放式空間,外禽鳥、麻雀會飛進來吃飼料,這些鳥是禽流感的來源,雞隻抵抗力不佳就容易生病。此外雞籠不乾淨,也會成為感染的因素,造成交叉感染。

再者,養蛋雞環境普遍很差,台灣八成左右蛋雞場是以傳統格子籠飼養,平均一張A4紙面積大小,會養2至3隻蛋雞,上下至少3層,每棟雞舍至少2排。蛋雞的生長環境長期緊迫,無法自由活動,雞籠老舊殘破,母雞抵抗力差也是可以想像的事。

加上蛋農人口老化,飼養知識無法升級等結構性問題,導致長期以來飼養蛋雞產業技術落後,無法因應禽流感、極端氣候的威脅。

 

溯源台灣大多數養雞場,仍以格子籠為大宗。Adobe Stock

▲溯源台灣大多數養雞場,仍以格子籠為大宗。Adobe Stock

 

觀察2:「凍漲」與「包銷制」沿襲已久

產地源頭沉痾已久,很大的原因與根深蒂固的產銷機制有關。

從台灣的蛋價來看,雖然蛋源不足以影響價格浮動,但價格不會波動太大的原因是訂價機制。農委會明訂,國內蛋價是由「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台灣蛋雞事業產銷督導委員會」組成的中央畜產會、蛋農、蛋商共同決議,包括雞農收蛋的「產地價」以及售出的「批發價」,官方長年基於「凍漲」機制,必須「兼顧蛋農及國人消費權益,要求業者持續調節雞蛋產銷」,蛋價長達數十年未調漲,不能隨市場供需波動,產業利潤十分微薄。

全台雞蛋供應來源也相當分散,大部分是個體戶,以養2萬隻雞以下的小型農場最多,占63.3%。這些雞蛋八成採「統一包銷制度」,也就是不分品質、大小,蛋商會按盤價全收。

「包銷制」本意或許是保護蛋農,但是長久以來卻可能傷害市場機制。對蛋農來說,不用煩惱銷售,也不用花太多心思提升品質,甚至在供給過剩的時期,蛋商還是必須全盤接收。但是反過來說,缺乏淘汰的因素,也讓沒有競爭力的蛋農存活下來。

 

勤億蛋品二代,蛋寶生技總經理古昕平。葉俊宏攝影

▲勤億蛋品二代,蛋寶生技總經理古昕平。葉俊宏攝影

 

全台蛋商龍頭「勤億蛋品」二代、蛋寶生技總經理古昕平坦言,雖然包括勤億等蛋商都企圖改善養雞環境,自建雞舍並輔導雞農,或為蛋雞請獸醫等,但是溯源台灣大多數養雞場,仍以格子籠為大宗,很難全面改採平飼與放牧,一是受限於土地面積,再者法令對雞舍的建置日益嚴格,改建所費不貲,而台灣蛋價與國際相較起來低廉,多數養雞場並不願意投入心力改建。環環相扣的原因,僵化了蛋雞產業的升級。

 

勤億蛋品科技於2010年12月在阿里山下的嘉義縣中埔鄉,成立全台首座自然放牧的大型蛋雞場,取名「勤億幸福牧場」。勤億提供

▲勤億蛋品科技於2010年12月在阿里山下的嘉義縣中埔鄉,成立全台首座自然放牧的大型蛋雞場,取名「勤億幸福牧場」。勤億提供

 

觀察3:「放牧」與「契約產銷」提升雞蛋產業

然而因為多年來的缺蛋問題、食安問題、動物保護問題、產業無法接班問題,產銷鏈的改變開始逐漸受到重視,市場上也有明顯價格分級。

蛋商包銷制採購之後,超過半數會流通到傳統市場、雜貨店等傳統通路,還有業務通路如早餐店、烘焙業、餐廳販售。這些通路的蛋,是大多民眾認知的平價雞蛋。

至於超市的雞蛋,同樣是蛋商向蛋農以包銷制購買,再篩選出重量約在每顆60克左右的雞蛋,進行洗選、包裝成盒,成本相對較高。

另外是市面上看到的價格較高的雞蛋,則採用非格子籠飼養。2010年「勤億蛋品」創辦人古榮海曾引進歐盟蛋雞放牧飼養法,買下三千多坪土地,讓蛋雞有自由健康的生長空間,當時產下的雞蛋也獲得許多標榜精緻食材的餐廳選用,創造出市價每顆18元的高檔雞蛋。

歐盟早在2012年開始全面禁止以格子籠飼養蛋雞,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也於2017年起成立「友善雞蛋聯盟」,協助台灣蛋農轉型友善飼養。台灣家樂福公司也率先在2021年宣布,自2025年開始,旗下所有量販通路、超市將只販售非籠飼雞蛋。

 

台灣市面上出現各種履歷蛋、動福蛋、機能蛋,高價蛋企圖跳脫傳統包銷制拓展高端市場。勤億提供

▲台灣市面上出現各種履歷蛋、動福蛋、機能蛋,高價蛋企圖跳脫傳統包銷制拓展高端市場。勤億提供

 

如今,台灣市面上有各種履歷蛋、動福蛋、機能蛋,高價蛋企圖跳脫傳統包銷制拓展高端市場。不僅有許多蛋農脫離蛋商、自產自銷;也有越來越多集團用「契約產銷」的方式,與生產方協調排程生產,包括大成集團、樂活牧場、勤億蛋品等,開始主打重視養生的高端族群。

不同於現在的「包銷制度」,無論品質如何蛋商全收,「契約產銷制度」會把非規格品淘汰,才能維持價格和品質的穩定。雖然這些溯源蛋看起來為傳統產銷注入一些改變,但是回到源頭,台灣養蛋雞的生態仍有很大比例須改善,只要禽流感、飼料價格波動,市場上還是有可能持續缺蛋。

 

 

 

相關文章:

雞蛋一身是寶 蛋寶生技推動「蛋循環經濟」

液蛋市占率高達45% 勤億液蛋解密食安疑慮

上班做正經事,也可以很幽默

▲根據研究,98%的人比較喜歡有幽默感的員工,84%的人認為有幽默感的員工比較稱職。Adobe Stock
第251期
星出版提供
身在職場的您,在同事夥伴之間,或是主管與下屬之間的溝通,多是嚴肅的公事討論呢?還是會常有幽默輕鬆的時刻?
在職場上彼此間的溝通用字,是充滿了「依據」、「研究」、「分析」、「教授」、「實證」、「決議」這些字眼?還是至少會混入點溫暖、幽默?
其實,「根據研究」,98%的人比較喜歡有幽默感的員工,84%的人認為有幽默感的員工比較稱職。儘管這麼多人知道幽默威力無窮,卻很少人知道如何善用這股力量。
這本《幽默》的作者珍妮佛.艾克(Jennifer Aaker)與娜歐米.拜格多納斯(Naomi Bagdonas)在史丹佛大學商學院開設「幽默是正經事」(Humor: Serious Business)的課程,引導許多商業人士將輕鬆、幽默融入組織與生活中。她們的課程,集結了「文獻」、「實證」的精華,但這本書的確新奇、深刻,又有趣,有非常實用的幽默學習之道,以及從政界、脫口秀、喜劇現場,一直到許多企業的有趣實例。
正如前美國總統艾森豪曾說:「幽默感是領導力、人際互動、完成任務的必備要件。」這本《幽默》或許可以開啟你的高EQ。
從第177期開始,《看》雜誌編輯部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為讀者精選好書,經授權後以小篇文章形式,供讀者吸收好書精華。以下內容摘自原書。

幽默:面對人生與工作,你最需要的軟實力(Humor, Seriously: Why Humor Is a Secret Weapon in Business and Life)

書名:幽默:面對人生與工作,你最需要的軟實力(Humor, Seriously: Why Humor Is a Secret Weapon in Business and Life)

作者:珍妮佛.艾克(Jennifer Aaker)、娜歐米.拜格多納斯(Naomi Bagdonas)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星出版

類別:幽默、職場、人際關係、領導、管理、EQ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1日

 

 

 

用字遣詞很重要。我們這麼說,並不是因為這本書裡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研究顯示,我們的用字遣詞對心理與行為有深遠的影響。這個原理常稱為「沙皮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聽起來雖然很像《星艦迷航記》(Star Trek)的其中一集,但其實它是指:我們使用的語言,可以塑造認知、行為,以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也表示,我們在職場上的溝通方式,會直接影響專業關係的品質與組織的文化。

我們肯定不是最早注意到溝通能力對專業成就極其重要的人。但隨著遠距工作逐漸增加,數位通訊模式幾乎已經取代茶水間的閒談,想找機會與同事培養情誼並不容易。面對面的交流越少,書面交流就得承擔越來越多的重責大任。

但許多書面交流只達成一半的任務——傳遞資訊,卻沒有建立有效的人際關係。我們寫的電子郵件讀起來完全不像說話的方式,用字遣詞有如機器人或看病一樣枯燥乏味。為什麼那麼多人覺得專業溝通應該完全不帶個性、性格或怪癖呢?

 

你在職場上的樣子

 

說人話

世界各地的人與公司都為這點而苦。舉例來說,在德勤(Deloitte,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商業術語滿天飛,嚴重影響溝通。所以,早在2003年,當時的行銷長布萊恩.費傑爾(Brian Fugere)就開發出一套系統,幫助大家剔除那些在公司內外日益流行的乏味術語。

這個想法是源自於一項使命:改善德勤的大眾形象,使公司從諸多的大型顧問公司中脫穎而出。費傑爾一開始從客戶端蒐集意見,想了解公司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強。他原本以為客戶會要求公司提供更多的產業知識、服務、全球營運範圍等等,沒想到客戶主要抱怨的竟然是他們的溝通方式。他一再聽到大同小異的抱怨內容,而且出人意料:「太多鬼扯行話!我希望他們有話直說。」

德勤的顧問和很多人一樣,不再講通俗易懂的人話。他們的電郵、投影片、電子媒體中充斥著枯燥、籠統的文字。這種形式已滲透到顧問與客戶之間的溝通,以及顧問彼此之間的溝通。費傑爾意識到,他必須設法把人性拉回這個產業。

因此,他與團隊一起開發出一套軟體,找出德勤的員工書寫時經常使用的廢話(bullwords)字詞。他們編了一本詞典,裡面包含所有令人反感的行話術語,還辦了一場比賽,看誰能夠提供最討人厭的「廢話」。(作者注:獲勝者可獲得免費前往加州鬥牛學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Tauromaquia)上課的大獎。〔譯注:Tauromaquia是鬥牛(bullfighting)的意思,而bull除了有「公牛」的意思,也有「廢話」的意思,bullfighting引申「消除廢話」之意。〕)其中,最多人討厭的廢話,包括leverage(利用)、bandwidth(資源與能力)、touch base(聯繫)、incentivize(激勵)、inoculate(灌輸)、bleeding edge(尖端)、robust(穩健)、synergize(產生綜效)、envisioneer(遠見家)。

 

你是機器人嗎

 

然後,他們寫了一個程式,用來掃描電子郵件或文件的內容,計算出一個從1到10的「廢話指數」。10是像口語般平易近人,1是指廢話連篇。

當廢話指數特別低時,也會收到幽默的評語,例如:

診斷:你活在一種晦澀難懂又難以改變的罕見狀態,只有其他一樣晦澀難懂的人了解你想傳達什麼。你的句子裡充滿了查字典也看不懂的單字,廢話研究所的專家會想付費研究你。

這套軟體也提供消除廢話的建議。例如,你在文件中用了bandwidth(資源與能力;原意為「頻寬」)這個英文單字,軟體會標出是廢話,提供實用的替代用語,例如:capacity(能力)或time(時間),然後附上一段打擊自尊的多餘評論:「你已經落到這步田地了:被動地輸送一切,有點像光纖電纜——另一個讓人聯想到1990年代後期科技狂潮的字眼。」好酸!

他們把那個軟體戲稱為「鬥牛士」(bullfighter,「廢話剋星」的意思。)軟體一上線就爆紅,不僅內部員工火速下載,全球各地的外部人士也下載了4萬多次,而且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那個軟體就像住在員工電腦裡的犀利圖書館員,隨時提醒使用者別再使用那些廢話。套用費傑爾的說法,那些字眼「把我們從風趣、誠實、迷人的文人雅士,變成無聊又呆板的生意人。」

不久,溝通的清晰度大幅改善,這也向員工及客戶傳達了重要的訊號。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也發生了:大家的行為開始改變。費傑爾說:「這套軟體讓我們的員工更勇於冒險、敢於嘗試新東西。它讓我們向外人展示——也提醒自己——我們是一家有靈魂的公司。它讓外界知道,我們願意用不同的方式做事,包括(倒抽一口氣!)真正有趣的事。」

最後一句很重要:真正有趣的事。費傑爾與同事所經歷的改變——不只在語言上,還有行為上——讓人回想起前面提到的「沙皮爾-沃爾夫假說」。科學家和語言學家認為,文字不僅是了解我們的為人及言行舉止的途徑,也會塑造我們的為人及言行舉止。簡言之,如果我們書寫用字很像機器人,不久我們的言行也會開始像機器人。但人類和機器人有什麼不同?人類懂得找樂子。

所以,我們要如何改變呢?首先,當然是消除廢話。無論是面對面溝通,還是透過電子郵件交流,都不要把個性排除在外。

接下來,你可以做的就是:實際發送訊息,激勵其他人也這樣做。

(以上節選自《幽默》第4章〈發揮幽默感〉第127頁~第132頁「輕鬆溝通」)

中國公民記者佐拉在台灣

▲佐拉(Zola)是中國首批公民記者,移居花蓮多年。謝平平攝影
第251期
謝平平

佐拉(Zola),本名周曙光,1981年生,是中國首批公民記者。2011年娶台灣妻子後移民花蓮多年,2018年取得台灣公民身分。近期他再以公民記者身分躍上台灣媒體,為民眾所熟悉。

「我是無名小子,直到我發現了網路。」在中國網路興起之時,他以不同新聞的「路過現場」手法報導新聞現況,因此一炮而紅。佐拉透露自己在2022年已經離婚,未來將從事資訊顧問工作,並拍攝文化衝擊影片,作為生活的新起點。

 

中國改革開放,但佐拉的父親在煤碳壩中工作,經濟繁榮如電視上的煙火,模糊不清。Adobe Stock

▲中國改革開放,但佐拉的父親在煤碳壩中工作,經濟繁榮如電視上的煙火,模糊不清。Adobe Stock

 

中國經濟崛起 網路成照妖鏡

1992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展開南巡,特區經濟開放,深圳從小漁村快速蛻變為國際城市。但佐拉家遠在千百里外的湖南寧鄉,父親周國全在煤碳壩中工作,經濟繁榮如電視上的煙火,模糊不清。

直到2000年,佐拉到廣東工作,先在電腦公司擔任業務,再轉其他公司任職網路編輯,再到動畫公司維修電腦。每跳槽一家公司,薪資就漲一倍,「這不是個案,大家都這樣,當時工程師月薪已經高達5,000元人民幣。」

此時的中國經濟每年呈現二位數成長率增長,但各地弊案、維權案件層出不窮,律師陳光誠、廣東中山大學教授艾曉明等透過網路為民眾發聲,中國民眾開始發現,網路世界比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更加真實,Twitter(現改名X)成了大眾發聲渠道,中國菁英、民眾開始以Twitter作為聯絡工具,相互通知各地的維權事件。

 

佐拉的報導方式多為搞笑手法,並實驗「官方說法」有幾成可信。擷圖自紀錄片《High Tech, Low Life》

▲佐拉的報導方式多為搞笑手法,並實驗「官方說法」有幾成可信。擷圖自紀錄片《High Tech, Low Life》

 

經營網站 成首批公民記者

佐拉當時也忙著經營網站,抒發個人看法,網友連動所產生的向心力,足以改變事件的力量,令他著迷。動畫公司中的辦公室人生,宛如劇透的電影,對他毫無吸引力,「我可以預測,接下來就是娶妻生子,所以,我就回去(家鄉)賣菜了。」

電影畫面的跳接,有自己的邏輯,但佐拉人生的跳接,是他硬生生掐斷順風順水之路,突顯他的個性並不乖順。當時他已二十六、七歲,賣菜之餘,同樣關注網路上的聲音,並親身趕赴現場,為網友提供第一手資料,也測試「官方說法」的可信度。

2007年3月,他到重慶採訪最牛釘子戶被拆的消息;6月以Twitter文字直播廈門市民反對興建化工原料「對二甲苯」(PX)工廠。這二件事情讓他聲名大噪。佐拉表示,以文字直播並不是他的創舉,「廈門市民鼓勵大家以文字轉傳遊行事件,是他們的創意。」

當時中國申奧(申辦奧運)成功,官方特意允許外媒到處採訪,佐拉也有了更多發揮空間,「只要這個人跟單位沒意見,我就去抓新聞,外媒來看我怎麼抓新聞。」

事件現場淒風慘雨,他以路人身分、搞笑方式直擊現場,也不說自己是公民記者,「記者,在中國環境中,會被認為有特權。講我是記者,怕民眾認為我招搖撞騙,況且公民記者是臨時身分,也不是一個職業。」

與現在相比,當時的「公民記者」還不是專稱,但在網路上看到現場與當地民眾反映,在缺乏真相報導的當時,也引發了廣大民眾的迴響。毫無意外的,他的網站被封,出席海外技術論壇被攔下,「如果一個系統只讓你接受,不讓你討論,就是洗腦。」

中國年輕人了解「政治迫害」嗎?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震撼全球,但佐拉當年才8歲;1999年中共開始殘暴鎮壓法輪功學員時,正值中國經濟起飛,許多人視而不見。但佐拉對「迫害」卻有極深的感知。

「1942年,我的父親正值青春期,三年大饑荒是你認真工作都不會有吃飽飯的時候。」他描述道,當年的人們只能相互迫害以爭取資源,一個小有權力的人,比如村長、生產隊隊長,都能迫害百姓,「資源不是拿來分配的,是用來收買人心的。」

他說父親不想害人,因此生活相當艱辛,紀錄片《High Tech, Low Life》中也收錄了佐拉的父親對兒子的看法:「他為我爭口氣了。」

台灣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

怎麼形容中國呢?佐拉說,中國有「1949入(中華民國)國軍」的說法,意即一個人做了重大錯誤決策,「但實際上,來台灣可以避開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大饑荒,但大部分知識分子沒有逃過一劫。」

來到台灣前,佐拉對台灣唯一的認識就是小虎隊、林志穎、阿里山與日月潭。來到台灣後,台北街頭各種建築風格林立,他深感,民主社會就是能讓多元文化共存,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樣貌,「台灣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

 

自2023年開始,佐拉開始規劃不同的生活。謝平平攝影

▲自2023年開始,佐拉開始規劃不同的生活。謝平平攝影

 

移居台灣 不忘技術本位

「我回去看以前的影片,覺得自己運氣超好,度過了最輝煌的十年。」佐拉的網站、影片記錄了中國從改革開放後的黃金期。中國黃金40年,也是他人生的少壯時期,雖然因為結婚,佐拉2012年移居花蓮,但仍關注中國現況。眼見最近中國媒體又轉風向,開始吹捧中美友好關係,他猜測中國政府現已山窮水盡。

此外,他也研究最新技術,如:開發地震機器人、幫忙民宿架站,並身兼社運人士資安顧問、非政府組織(NGO)社交媒體顧問等,依靠資訊社,架站、寫銷售系統、會員管理系統賺錢度日。

老車上頭裝著帳篷架,佐拉在好山好水的花蓮東奔西跑,幫助朋友解決事情。他在當地有不少好友,即使離婚後,必須開始專注在賺錢上,也不減他一絲意氣風發。

 

佐拉目前的目標是把影音頻道做到10萬粉絲,拍攝文化衝擊的題材。謝平平攝影

▲佐拉目前的目標是把影音頻道做到10萬粉絲,拍攝文化衝擊的題材。謝平平攝影

 

現在,佐拉的目標是把影音頻道做到10萬粉絲,拍攝文化衝擊的題材。2028年後,他即可參政,屆時或許是他人生的另一個新起點。

看雜誌第251期

NT$128

勤億解密:一顆蛋的旅程 從產地到再生

從缺蛋危機到進口蛋的食安問題,台灣人餐桌上不僅一定有蛋,還有蛋價的話題。台灣真的缺蛋嗎?雞蛋的產銷模式多大程度影響蛋的產業?而為了讓蛋殼可以再利用、進入產業循環,台灣蛋業龍頭「勤億蛋品」早在十年前便開始著手蛋殼的研發與再利用,應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蛋蛋的哀愁 台灣從「缺蛋」到「剩蛋」的迴圈 ⊙曾允盈

雞蛋一身是寶 蛋寶生技推動「蛋循環經濟」 ⊙楊戎真

液蛋市占率高達45% 勤億液蛋解密食安疑慮 ⊙曾允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