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臉譜

张万欉养蜂一甲子 坚持产销纯正产品

看不出已有81岁高龄的张万欉说:「养蜂让我年轻啦。」
看不出已有81岁高龄的张万欉说:「养蜂让我年轻啦。」
曾汉东
第45期
余立琴

春末夏初的一日,拜访了宜兰员山乡「枕头山休闲农业区」,车行逶迤山谷间,远处云山迤逦,山坡上果园遍布,百花灿烂。

一路上但见农舍前矗立着「自产自销」、「来吃水果」等招揽游客的木制招牌,甚有店家在招牌上写着「欢迎过路客问路」,令人会心一笑。车子行至枕头山山脚下,「兰阳养蜂场休闲农园」乍然出现眼前,花木扶疏的园区内广植各色九重葛,五彩缤纷,吸引我们停车驻足。

因为养蜂,年轻又健康

「欢迎参观!」迎接我们的是热情的蜂场主人张万欉和庭院里成排的蜂箱。他说兰阳养蜂场已有63年历史,养蜂经验则不止。在爽朗的笑声中,好几回我们才猜对看似70岁左右的蜂场主人今年已是81高龄。「养蜂让我年轻啦,因为我吃了很多蜂产品,又常被蜜蜂螫。哈哈哈……」张万欉说,一开始只是想经营个事业,没想到养蜂也为自己带来健康。

谈到养蜂的机缘,张万欉话匣子一开,时光骤然回到六十多年前──

那一年他13岁,甫自宜兰郡员山庄第一公学校(今员山国小)毕业。「没考上高等科(初中),我就到日本政府派驻员山乡的一位公共卫生医师工藤岁三家帮忙。」4年3个月的医师助理生涯,张万欉除了说得一口流利日语,日本人一丝不茍的敬业精神,似乎也对他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

然而,何以一位医生能成就一位养蜂达人?众所周知,日本人十分注重养生,「医师为了吃蜂蜜养生,在家中养了数箱蜜蜂,但是他因为怕被蜜蜂螫,都是叫我去管理,因此我在当时就已学到一些养蜂技术,也很有兴趣。」二战结束后,民国卅五年工藤岁三离开台湾前,将饲养的蜂群赠予张万欉。从此他和蜜蜂结下不解之缘。

台湾光复后,受日本教育的张万欉,利用晚上时间和农林学校(今国立宜兰大学)的张黄曾老师学习汉文。「蜂蜜是传统食品,汉民族很重视,觉得蜂蜜可以入药,对蜂蜜的需求很大。以前的人90%都会给初生婴儿喝蜂蜜水。」日人回去后,张万欉决定以养蜂为事业,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看书、实验,积累经验

术业有专攻,养蜜蜂采花蜜看似简单,可也是一门大学问。首先,得着手研究蜂群生态,然而,六十几年前台湾对蜂产业并未重视与发展,那个年代养蜜蜂的人很少,想要找师傅学习也不得其门而入。张万欉心想,一定有养蜂的相关书籍可以参考,于是专程上台北书店寻找,却遍寻不着,只好直接到书店订购日本养蜂的书籍来学习。

张万欉在不断地实验与磨练中,慢慢积累经验,「养蜜蜂并不是看书、听人讲就会,想要了解蜜蜂的习性,要有实际操作经验,不够专心也做不来。」他说照顾蜜蜂要比照顾小孩更用心,须爱心以对。「年老的蜜蜂颜色较深、皮肤较皱,从外观就看得出来。我常在心里默默感谢牠们贡献一生,给我最大的帮忙。」

龙眼花开,南下采花蜜

台湾的蜂产业在民国五、六十年代蓬勃发展,盛况空前。张万欉因着时机加上用心,养蜂事业蒸蒸日上。每年清明前后中南部龙眼花苞结满枝头之时,是他最忙碌的时候。联络好果农、工人,一切就绪,在龙眼花开之前的五、六天,张万欉就带着蜜蜂南下,逐花而居采集龙眼花蜜,准备度过三、四十天游牧式的生活。

出发当天,工人把二、三百箱蜜蜂扛上15吨的大卡车迭放整齐,再放好摩托车、棉被、衣物、粮食等生活用品后,选在晚上时刻启程。「蜜蜂有趋旋光性,为了避免蜂群聚集在光亮的地方太过疲劳,因此必须在天未亮时到达目的地──乡下没人住没有光线的地方最为理想。」一路上,大伙儿小心翼翼,深怕蜜蜂受到干扰或蜂箱翻倒影响蜜蜂情绪,引起骚动。

一个定点的花蜜采收八至九成后,就得准备转移阵地,往下一处果花盛开的地点。「在高雄冈山停留10天,蜂蜜收成后,当场就有糕饼公司的大盘商、化妆品公司来收购……」事隔多年再谈起南北奔波的辛苦历程,张万欉似已忘却疲累,侃侃而谈的尽是美好回忆。只可惜年纪大了,他说已经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南北征战,现在都是以采收宜兰特产金枣蜜为主。

蜂产品,传统的天然食品

对于近年来世界各地陆续发生大量蜜蜂神秘消失事件,农民忧心花粉传播季节到来时,如果没有蜜蜂授粉,将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这个问题,张万欉说,蜜蜂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农民帮助很大。每当农民告诉他:「你们的蜜蜂来采花蜜了,真是太好了。」他特别感到窝心:「养峰也算是对社会的贡献吧。」

目前台湾的蜂产业虽不如二、三十年前风华,但在现代人「回归自然」、「养生」概念日渐抬头之下,健康传统的蜜蜂相关产品仍普遍受到大众喜爱。张万欉说:「蜂产品是传统的天然食品,无论是蜂蜜、蜂王乳、花粉或蜂胶,对身体都很好。」

隔日一早应邀来到采收蜂蜜现场,张万欉与三个儿子正忙得不亦乐乎,有人依序拿出巢板、有人把巢板放进分离蜂蜜的离心机、有人则把分离出的蜂蜜过滤杂质后装入容器密封。张大哥撕下一小片蜂巢让我品尝,我慢慢咀嚼,浓郁的蜜香瞬间流溢,恰如电视上的广告词──「感动你的味蕾」,果然是「天然的最好」。

工作中,我看到张万欉与儿子们的脖子上有几处蜜蜂螫过的痕迹。张万欉说平均一天要被螫五次以上,采蜜那天有可能被螫二十几次。「我现在被蜜蜂螫到并不觉得会肿、痛,被螫过反倒觉得比较舒服。」张大哥开玩笑问我们要不要让蜜蜂螫一螫,「你有听过蜂针疗法吗?」脑海中顿然浮现韩剧《大长今》里长今为了恢复味觉以蜂针治疗的画面。但是,如你问我想不想尝试看看,嗯,还是算了吧。

蜂蜜处处有,就是要买你的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张万欉不若年轻人体力充沛,采收一百多箱蜂蜜,虽然是四个人分工合作,也是挺辛苦的。他说养蜂并不是能赚很多钱,自己年岁大了偶尔也会萌生退意,但是「不想养也不行」,因为客人会吵着要产品:「蜂蜜到处都有,我就是不要,就是要买你的。」

客人认定他的产品可靠,坚持非他的产品不买,张万欉说这给他莫大的鼓励,也督促他在养蜂路上持续努力不懈,期许能衣钵相传,永续经营。

张万欉一再强调,兰阳养蜂场包括蜂蜜、花粉、蜂王乳都是自产自销。蜂胶与蜂蜜醋是向别人批购的,他会向顾客说明,让他们自己选择。「我不会『卖花说花红』(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我的东西都是质量纯正,绝不掺假。蜂蜜添加物是商业化的行为,政府无法取缔,个人作为全凭自己良心。我从年轻开始就从没有过这样的观念。」他说,有一天如果自产的产品缺货,宁可不卖,也绝对不会拿别人的东西充数。

年轻时有过大抱负,为事业奔忙,如今他视名利如浮云。「我的同窗好友很多人都过世了,因为养蜂对身体有帮助,我才能撑到现在。想法是有阶段性的,我现在觉得做公益比较重要。虽然我们不是大企业家,也没多少钱,但是地方有活动,多少也能出个钱、出个力。」

是认命,抑或看透世情?对于二战后日人回乡,很多人因而升职,张万欉有些感慨:「当年其他医院的医师助理后来都当了医生,我却选择步上养蜂之路,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吧!」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媽媽魚安心超市 科技人用半導體精神賣魚
以媽媽為名,「媽媽魚安心超市」的目標在於提供消費者最新鮮、零汙染的魚貨。從漁船捕撈,上岸清洗、去鱗、去肚,六小時內急速冷凍,直送到店面銷售…
俄羅斯經濟大衰退 傳統年菜吃不起
俄羅斯正面臨經濟衰退,盧布在一年內貶值了20%,加上遭到歐美經濟制裁,在新年來臨之際,許多俄國民眾不但買不起禮物來慶祝,連傳統年菜「…
中國學生壓力大 初中一週上課六天半
考試多如牛毛,家庭作業沒完沒了,是中國「應試教育」的特點。「應試教育」就是學生學習完全是為了考試。…
旱災肆虐全球 歐洲「饑餓之石」示不祥之兆
2022年全球持續嚴重乾旱,不僅從中國延伸到歐洲,美國加州農場也傳出重大災情,食物與能源價格走高,已經受到壓力的全球貿易系統不堪負荷,…
香港回憶錄之「考察承包」
(續前期)中國經濟改革,主要是改革國有企業,因為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主要是全民所有制經濟,其次是農村的集體所有制經濟。…
坐在父親肩上的第一名模
輕輕挽著父親的手,林志玲含笑走來。環抱著父親,鏡頭前兩人自在地相視而笑。2016年甫在台北開了名為「不同繁想」的個人畫展,…
追蹤一隻豬 竟然有185項用途
說到豬,通常大家只認為是人們的一種食物來源,但其實不僅止於此。一名作家因為好奇,想知道豬離開屠宰場以後都發生了甚麼事,…
柯一正順應自然 很多事情意外就成了
「我本來沒有要去參政,我認為我個性裡沒有這個部分。」導演柯一正溫和地說。他翻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裡面畫滿樹屋,空閒的時間時常拿起筆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