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開始意識到,通貨膨脹不是一時的風吹草動,而是有可能會持續好幾年的「慢性掏空」。手上的錢好像越來越不夠用,以前100塊可以吃一頓飽,現在可能只能買杯手搖飲,這就是通貨膨脹在作怪——物價一直漲,但薪水不見得跟著漲,現金就越來越不值錢。這時如果只是把錢放在銀行,實際購買力其實是默默縮水。
為什麼不能只是存錢?
假設你現在銀行裡有100萬元,每年通膨率是3%,那麼十年後這筆錢實際的購買力大概只剩下74萬元左右。換句話說,「你不是沒花錢,而是讓通膨幫你花掉了。」
也許有人會想到黃金、石油、農產品這些「大宗商品」。確實,這些商品有時會跟著物價走高,是傳統的「避險資產」。但從長期回報與穩定性來看,還有兩個表現更突出的投資選擇:「房地產」或「標普500」(美國股市指數)。
為何房地產是抗通膨的首選?
首先,買房不用一次拿出幾百萬,只要準備頭期款和貸款能力就能入手,利用銀行的錢幫你買資產。以下再用更多生活化角度來說明:
1. 房子有實體、有剛性需求
不管通膨怎麼變化,人總是需要住的地方。一間實體的房子不會像股市隨時波動,也不像現金會變薄。不論景氣好壞,居住的需求永遠存在,房地產不像某些投資商品會沒人要。即使金融風暴時大家減少消費,但對租房或買房的基本需求仍然穩定存在。
2. 可運用槓桿,放大資產成長
買房可使用貸款,付出部分自備款就能擁有整體資產的增值機會。例如:你買了一間800萬元的房子,貸款640萬元,自己出160萬。5年通膨導致建材、人工成本都上升,周邊房價變成1000萬以上,等於用160萬撐起了200萬以上的資本增值。換個例子,用20%自備款買下一間1000萬的房子,花了200萬,房價漲10%,就賺了100萬,相當於投資報酬率高達50%。
3. 產生穩定的現金流(租金)
如果選擇出租,收入可以還房貸,等於讓資產自己養自己,能從每個月的租金中穩定獲利。相對來說,房東擁有「定價權」,物價上漲,租金也能隨之調整,收入不會被通膨吃掉。比如:出租房子月租2.5萬,每年就是30萬現金收入,並隨著自然通膨與市場行情而調漲租金,成為天然的保值與抗通膨收益。
4. 資產保值性高,波動相對小
不像股市容易受到市場消息、地緣政治風險影響,房地產屬於實體資產,價格波動相對緩慢,有時間讓投資人反應與調整。好比疫情期間股市上下震盪,有人一夜虧光,但房價不會一夜崩跌,對長期投資者來說更安心。
你不理財,通膨就來理你
在高通膨的環境下,光靠存錢是跑不贏物價上漲速度的。與其擔心錢變薄,不如「讓錢變聰明」。從歷史經驗和現實生活來看,房地產雖不是零風險的投資,但如果你掌握好產品與資金規劃,它就是你面對通膨時最穩定、最有槓桿效益的「實體避風港」。
並不是說每個人都得馬上買房,但認識房地產,提早規劃資產配置,是能實際抗通膨、保財富的一步好棋。
延伸閱讀:買房抗通膨?年輕人該買房嗎?
作者許若菱,房地產企劃研究員,專職房地產研究分析多年,擅用數據丈量房市,以經濟學和社會學解讀地產,觀察數據背後的人文經濟紋理與各類社會現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