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子究音樂文化館」館長鄭宏成,高票當選財團法人花蓮縣郭子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八屆董事長。6月11日由花蓮高中校長楊鵬耀代表頒贈聘書,同場舉行郭子究故居首檔藝文展覽,「榫—范志銘個人創作展」、「《時間.器皿》張官瑀辰陶藝個展」開幕。
「榫—范志銘個人創作展」作品。
鄭宏成接任郭子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擔任館長近20年的鄭宏成表示,感謝校方和董事會支持。「郭子究音樂文化館」於96年修復完工對外開放,自己和執行長周耕俐等工作人員都是無給職志工,全力營運活化館舍,服務學子,促進地方藝文教育的發展。
鄭宏成指出,經歷去年0403強震和颱風、暴雨侵襲,各館舍受損嚴重。校方透過校友會、基金會積極對外募款,感謝郭子究老師的兒女們同意並捐款,以及前董事長劉敏賢捐出古早碗盤義賣等,募得逾百萬元搶先修復故居,於去年10月對外開放參觀。
今年5至7月接續修復4棟文化館,完工後將繼續傳承郭子究老師的教育理念,大力推廣藝文活動。
展出作品全部以原皮色的植鞣牛革呈現,讓觀眾聚焦於作品結構上。
榫—范志銘個人創作展
榫卯是中國傳統木工技法中,以凹凸相入接合兩個或多個構件的方式,其中凸的部分即稱為「榫」。范志銘將一種幾乎不用縫線、黏膠,而能接合皮革與皮革或異材質的技法稱為「皮革榫接」。不同於木頭榫接至少必須有2塊部件,具有韌性的植鞣牛革僅需一片即可。
范志銘說:「榫卯不僅是結構的工藝,更是一種設計思維。在創作時,還必須考量皮革受力的方向,確保結構的穩定性與機能性。我希望人們能看到,它如何改變我們對皮革的想像。」
本次展覽將工藝融入生活,既創新又實用。作品全部以原皮色的植鞣牛革呈現,讓觀眾聚焦於作品結構上。展出內容涵蓋托盤、皮包、長夾、吊牌、香插、面紙盒,和出門三寶:手機包、鑰匙包、錢包等,展現材料的純粹與技法的極致運用。
「細膩的榫接結構如同皮革間的隱形之手,穩固而優雅。」范志銘將於6月14、21、27日下午3時現場導覽,邀請所有對工藝設計、材料探索感興趣的朋友,一同來體驗榫接技法之美。
陶器低調、溫潤、耐看,在實際接觸和感受後,人們往往會深深愛上它。
《時間.器皿》展出約70件形色各異的花器、工作室日常創作的器皿。
《時間.器皿》張官瑀辰陶藝個展
《時間.器皿》是小半碗陶工房負責人張官瑀辰首次個展,共展出約70件形色各異的花器、工作室日常創作的器皿,和以花卉植物為主題的「全植系列」陶盤。
張官瑀辰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研究所,曾以作品《蘊生》榮獲「2021國際洄瀾陶瓷工藝設計競賽」銀獎。
張官瑀辰表示,「小半碗」陶工坊以純手工創作、販售獨一無二的個性陶器。其名稱源自於和外公、外婆在眷村生活的美好餐桌記憶。每當外公的碗空了,外婆總會關心地詢問:「要不要再來一碗?」而外公也總會回答:「小半碗就好。」因此,「小半碗」成為溫馨的餐桌時光代名詞。
陶器雖然不是讓人一見鍾情的亮眼媒材,但它低調、溫潤、耐看,在實際接觸和感受後,人們往往會深深愛上它。這項「慢得深刻」的特質,正是當今快節奏環境難尋的珍寶。
館內作品除了觀賞,也能洽詢人員提供實際觸摸作品的體驗和收藏。歡迎對陶藝器皿有興趣的朋友,前來共享這場令人心動的展覽。
榫—范志銘個人創作展
展覽日期:2025年6月7日(六)至6月27日(五)
《時間.器皿》張官瑀辰陶藝個展
展覽日期:2025年6月7日(六)至7月15日(二)
展覽地點:郭子究故居(花蓮市民權七街1巷3號)
展覽時間:每週三到週日 上午9:00至12:00,下午1:00至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