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器?金文?鐘鼎文?傻傻搞不清楚的青銅器

▲戰國早期,齊陳曼簠。
第242期
文⊙謝平平 圖版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新展中的「嬰祖丁鼎」,為故宮典藏品中最大的青銅器,因此近期被媒體大量報導。但青銅器除了有「家國重器」的意義之外,器身橫看、豎看都是「黑青」,這是因為青銅器表面的錫、鉛等金屬,經過千年鏽蝕、氧化而致。數千年前的青銅器文化雖然消失了,但它還存在我們的語言中。

青銅器質地堅硬,夏、商、周三代以此作為祭祀用的禮器,或是生活用的食器、酒器、水器等,同時也作為樂器、兵器等不同用途。

西周制禮作樂 以器物代制度

講到祭祀,自然就是王、貴族的生活器物,今日的黑青在當年貴族使用時,應該還是銅器原色——黃澄色,而不是今日我們看到的「黑青色」,因此有些研究會寫「銅器」,而非「青銅器」。

西周由周公制禮作樂,相傳規定為周天子使用「九鼎八簋(音同軌)」,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為五鼎四簋。

鼎與簋都是食器,前者裝肉食、後者置放黍麥等糧作,也可以說,鼎裝葷食、簋裝素食。幾千年前的人們就能這樣分類食物,可見文明的先進不輸今日的大餐廳;此外,我們常聽到的甗(音同眼)也是食器的一種。

 

商晚期,獸面紋斝。

▲商晚期,獸面紋斝。

 

吃飯皇帝大 銅器亦復如此

商朝國祚四百五十年,周朝八百年,隨著改朝換代,青銅器的形制也有變化,新造型或新紋飾也陸續出現,如:簠(音同府)、大卷尾鳳鳥紋等;而有的銅器消失不見,如:飲酒用的觚(音同估)、斝(音同假)等;而簋在後來則是加上了握把,學者猜測是因此方便拿取。

時序轉到東周後,禮樂制度崩壞,諸侯也自行打造青銅器,不守禮制,連「問鼎中原」都不必了。而鐵器、漆器的興起,使得吃東西不再使用銅器,也讓銅器文化逐漸消失。

但如今台語中的鍋子發音仍是「鼎」,就能印證台語反應的文化內涵是相當久遠的,而甗後來也慢慢演變成了蒸籠。

 

嬰祖丁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西元前1300~771年),高85.5公分,口徑59.4公分,重94.65公斤。

▲嬰祖丁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西元前1300~771年),高85.5公分,口徑59.4公分,重94.65公斤。

 

「嬰祖丁鼎」——祖丁何許人也?

這次,南部院區展出的「嬰祖丁鼎」高85.5公分,與二歲半的幼童差不多高,但重達一百公斤,是故宮收藏形體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有的讀者可能有疑問:故宮外面也有一只四條腿的鼎,形體更大呢!可那是現代鑄造的作品,並非夏、商、周三代或唐之後的青銅器,所以不算在故宮典藏品中。

青銅器鑄造不容易,只有貴族才有能力訂製青銅器,為了紀念某件事情,就會訂製一款青銅器,並在器物上銘刻當時發生的事情,例如哪國來犯、何人出征、或周天子賞賜誰等;也有因為紀念某人而鑄造青銅器,如「嬰祖丁鼎」就是為了紀念一位被取名為「丁」的祖先(或祖父)而鑄造的鼎,「嬰」是其族號。

銘刻在青銅器腹部的文字,有的極長、有的很短,「嬰祖丁鼎」就相當短,只有這四個字,所以後人並不知道當時為了什麼事情,要鑄造一只鼎來紀念他。

金文?鐘鼎文?

青銅器上的字體,也不是今人都看得懂的楷書或隸書,而是當時的文字,稱為「金文」——因為當時的青銅器都是黃銅色。

那為什麼偶爾也會聽到「鐘鼎文」呢?因為周朝建立了禮樂制度,禮器中最重要的是「鼎」,而樂器最重要的則是「編鐘」,上面都有銘文,因此,以「鐘鼎文」代稱這些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雖然東、西方都有青銅器文化,上面也都有鍍錫,不過,方法不一樣,代表的意義也不同。民眾也可以在故宮北部院區觀賞「吉金耀采-院藏銅器精華展」,或是到嘉義南部院區觀賞「嬰祖丁鼎」,展覽中都有相當詳細的說明,相信大家都能獲得豐富的知識。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布托遇襲身亡 子繼母職續推民主
巴基斯坦前總理碧娜芝.布托(Benazir Bhutto)於2007年12月27日遇刺身亡,在國際上引起巨大震動,各國領袖紛紛譴責暗殺事件…
救貧助人 從小培養子女同情心
  在美國,志願者以各種方式向他們的社區提供幫助。他們捐款、給窮人送去食物、為無家可歸的人建造住房等等。志願者認為,…
重慶「悟空單車」 5個月失蹤九成
在台灣,「微笑單車」YouBike已經深入民眾生活,目前已遍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台中市、彰化縣等地區。尤其是台北市,…
健行仁山步道 遊賞山中花園
仁山自然步道為宜蘭縣冬山鄉頗具規模的區域步道,路徑連接仁山植物園,構成一條完整的步道系統。前往仁山步道多次,每回都因路線迥異而有不同的感觸…
2-12. 心往神馳
本期登場人物: 趙之柱(東科媒體集團資通部軟體開發組專案經理) 英雄型(EM) 主導性很強。 人如其名,體型就跟柱子沒兩樣。 陳億同(…
林慈棋折服五大髮廊 締造本土美髮品牌奇蹟
走進「蕾娜塔」髮品公司(Renata-Hair)位於桃園市八德區的廠辦,一樓倉庫裡陳列了滿滿的美髮用品。在前往二樓辦公區的樓梯間,…
中國一帶一路遭歐盟27國批評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今(2018)年4月17日刊文揭露,歐盟27國駐中國大使(匈牙利除外),聯合簽署一份報告,…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
有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總覺得這句話與實際情況不符,因為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報刊雜誌上總會報導一些奇聞軼事,而近幾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