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器?金文?鐘鼎文?傻傻搞不清楚的青銅器

▲戰國早期,齊陳曼簠。
第242期
文⊙謝平平 圖版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新展中的「嬰祖丁鼎」,為故宮典藏品中最大的青銅器,因此近期被媒體大量報導。但青銅器除了有「家國重器」的意義之外,器身橫看、豎看都是「黑青」,這是因為青銅器表面的錫、鉛等金屬,經過千年鏽蝕、氧化而致。數千年前的青銅器文化雖然消失了,但它還存在我們的語言中。

青銅器質地堅硬,夏、商、周三代以此作為祭祀用的禮器,或是生活用的食器、酒器、水器等,同時也作為樂器、兵器等不同用途。

西周制禮作樂 以器物代制度

講到祭祀,自然就是王、貴族的生活器物,今日的黑青在當年貴族使用時,應該還是銅器原色——黃澄色,而不是今日我們看到的「黑青色」,因此有些研究會寫「銅器」,而非「青銅器」。

西周由周公制禮作樂,相傳規定為周天子使用「九鼎八簋(音同軌)」,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為五鼎四簋。

鼎與簋都是食器,前者裝肉食、後者置放黍麥等糧作,也可以說,鼎裝葷食、簋裝素食。幾千年前的人們就能這樣分類食物,可見文明的先進不輸今日的大餐廳;此外,我們常聽到的甗(音同眼)也是食器的一種。

 

商晚期,獸面紋斝。

▲商晚期,獸面紋斝。

 

吃飯皇帝大 銅器亦復如此

商朝國祚四百五十年,周朝八百年,隨著改朝換代,青銅器的形制也有變化,新造型或新紋飾也陸續出現,如:簠(音同府)、大卷尾鳳鳥紋等;而有的銅器消失不見,如:飲酒用的觚(音同估)、斝(音同假)等;而簋在後來則是加上了握把,學者猜測是因此方便拿取。

時序轉到東周後,禮樂制度崩壞,諸侯也自行打造青銅器,不守禮制,連「問鼎中原」都不必了。而鐵器、漆器的興起,使得吃東西不再使用銅器,也讓銅器文化逐漸消失。

但如今台語中的鍋子發音仍是「鼎」,就能印證台語反應的文化內涵是相當久遠的,而甗後來也慢慢演變成了蒸籠。

 

嬰祖丁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西元前1300~771年),高85.5公分,口徑59.4公分,重94.65公斤。

▲嬰祖丁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西元前1300~771年),高85.5公分,口徑59.4公分,重94.65公斤。

 

「嬰祖丁鼎」——祖丁何許人也?

這次,南部院區展出的「嬰祖丁鼎」高85.5公分,與二歲半的幼童差不多高,但重達一百公斤,是故宮收藏形體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有的讀者可能有疑問:故宮外面也有一只四條腿的鼎,形體更大呢!可那是現代鑄造的作品,並非夏、商、周三代或唐之後的青銅器,所以不算在故宮典藏品中。

青銅器鑄造不容易,只有貴族才有能力訂製青銅器,為了紀念某件事情,就會訂製一款青銅器,並在器物上銘刻當時發生的事情,例如哪國來犯、何人出征、或周天子賞賜誰等;也有因為紀念某人而鑄造青銅器,如「嬰祖丁鼎」就是為了紀念一位被取名為「丁」的祖先(或祖父)而鑄造的鼎,「嬰」是其族號。

銘刻在青銅器腹部的文字,有的極長、有的很短,「嬰祖丁鼎」就相當短,只有這四個字,所以後人並不知道當時為了什麼事情,要鑄造一只鼎來紀念他。

金文?鐘鼎文?

青銅器上的字體,也不是今人都看得懂的楷書或隸書,而是當時的文字,稱為「金文」——因為當時的青銅器都是黃銅色。

那為什麼偶爾也會聽到「鐘鼎文」呢?因為周朝建立了禮樂制度,禮器中最重要的是「鼎」,而樂器最重要的則是「編鐘」,上面都有銘文,因此,以「鐘鼎文」代稱這些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雖然東、西方都有青銅器文化,上面也都有鍍錫,不過,方法不一樣,代表的意義也不同。民眾也可以在故宮北部院區觀賞「吉金耀采-院藏銅器精華展」,或是到嘉義南部院區觀賞「嬰祖丁鼎」,展覽中都有相當詳細的說明,相信大家都能獲得豐富的知識。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獨居有感
長假回鄉。茶餘飯後,我隨口講出的購屋想法成了閒聊的主題。 「房子不要買在海邊,」媽媽搖搖頭,「冬天那麼冷。現在年輕不覺得怎樣,…
中國大學生 搶當掏糞工
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年年說年年難。近日一條「大學生掏糞工上崗」的新聞,又將這個話題推向了風口浪尖。 3月3日,…
用行動關注台灣農業 - 「炸彈客」炸開「台北綠色市集」
楊儒門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有印象。他就是六年多前轟動一時、在台北放置17次爆裂物來表達農業問題而入獄的「白米炸彈客」。…
鳥窩窩私房菜 創意與現代的美味感動
「鳥窩窩」,這是一個讓人感到好奇的名字。它是由劉美伶董事長創立,因為她在海內外辛苦耕耘,深知遊子之苦,希望讓這些鳥兒都能有個家,…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陰陽臉
7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宣布「中國實際上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GDP總量超過日本。這一官方當作是貼金的「經濟成就」,…
香港回憶錄之「末代港督」
(續前期)參與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港督是尤德(Sir Edward Youde),他是英國資深外交官員,熟知中國事務,曾任英國駐華大使。…
木工蓋新房
畫面中以手作方式整理木材的人是誰?沒錯,正是阿丹本人。 在今年5月5日出版的第200期《看》雜誌中,曾介紹阿丹以大型機具切割原木材,…
黑幼龍:找到「三個圓圈重疊」的工作
說起「改變」,卡內基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大半生的經歷,可說是最好的註解。黑幼龍從一個連高中都考不上、只好去從軍的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