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北大安區,頂樓加蓋的5坪雅房月租要價1.5萬;台中西屯套房月租年漲10-15%;高雄美術館特區,整層住家租金3年翻倍。
這些場景不僅是市井小民的日常,更折射出全球租屋市場的結構性危機。當各國政府忙著對房東開刀,台灣從租金補貼到囤房稅的藥方,是否也正讓租屋族陷入更深的惡性循環?
全球矛盾的補貼政策 包租代管率台灣僅六成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今年3月的文章〈如果你找不到地方租房,那就怪政府吧〉(If you can’t find a place to rent, blame the government)提到多個歐美國家政府近十年推出許多租管措施,但與台灣的租屋政策同樣充滿矛盾。
如內政部「300億元租金補貼」看似德政,卻因申請門檻與房東抵稅意願形成執行黑洞;政策立意良善,但全台「包租代管」8.6萬戶社宅目標至今達成率僅六成。更別提各縣市蠢蠢欲動的租金漲幅限制,與德國「租金煞車」政策如出一轍。
這些政策背後的思維,與英國向房東課徵額外3%印花稅、加州實施租金凍漲的邏輯無異:將房東妖魔化為貪婪既得利益者。但台灣租屋黑市近百萬戶的現實,正證實了這種思維的簡化與無效。
供需失能 全台30年以上老屋近500萬
台灣住宅存量與家戶數比已達1.1:1,表面看似供過於求,實則存在嚴重錯配。台北市精華區老屋占比逾超過七成,符合現代居住需求的物件極度稀缺。全台30年以上老屋達近500萬戶,近年來也發生多起老屋頹圮的危機事件,都更牛步化讓租屋市場陷入「新屋買不起、老屋租不好」的雙重困境。
各國血淋淋的教訓正在台灣重演。西班牙巴塞隆納租金管制導致租屋量暴跌75%,台灣租金補貼變相成為房東漲租藉口;愛爾蘭租金漲幅限制催生「鑰匙費」黑市,台灣租屋市場盛行「押金抵裝潢」的潛規則。當政府介入扭曲市場機制,房東的理性選擇就是退出或轉嫁成本。
建設成本過高 鬆綁才是解方
解方不在更精妙的管制,而在鬆綁供給枷鎖。德國租金危機催生《建築法典》改革,允許每戶額外興建兩套公寓;日本透過《都市再生特別措置法》加速都更,台灣卻仍困在容積獎勵計算公式與無止境的鄰損協調。當台南市東區平實營區都更案要價每坪60萬、台中14期重劃區新案站上8字頭,租屋市場如何期待合理供給?
德州經驗值得借鏡,該州房價中位數僅全美八成,關鍵在寬鬆建築法規與高效審批流程。反觀台灣,從農地變更到建照取得平均需時3~5年,營建成本年漲幅逾10%,都更案動輒卡關10年以上。當新北塭仔圳重劃區還要再等20年才能供應6萬戶住宅,年輕世代如何看見希望?
市場失靈 連帶造成房東與房客對立
在理想世界,租金應由市場供需決定。但當台北市房價所得比高達16倍、租金收益率跌破1.5%,扭曲的買賣市場早已綁架租賃市場。
台灣租屋族正面臨三重擠壓:少子化卻更擁擠(人均居住面積僅14坪)、薪資停滯但租金追漲、政策美意變相懲罰守法者。
在台北捷運末班車上,無數租屋族正帶著疲憊身影穿梭城市。他們的蝸居困境不是道德劇本,而是複雜的經濟方程式。與其繼續上演房東vs房客的對立戲碼,不如誠實面對供給失能的結構硬傷。畢竟,住不起的世代,終將成為經濟成長最大的未爆彈。
作者許若菱,房地產企劃研究員,專職房地產研究分析多年。擅用數據丈量房市,以社會學和經濟學解讀地產,觀察數據背後的人文經濟紋理與各類社會現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