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貴的股市大崩逃

▲金融市場的逃難,連溫文儒雅的人也會突然變了一個樣,判若兩人。Adobe Stock
第240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戰爭片電影裡的逃難情節,大家應該很熟悉:我軍節節敗退,敵人日益逼近,這時候,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市井小民,無不帶著簡單行囊,爭先恐後地買機票、船票、火車票逃難去了。當危機來臨,人們為了求生,願意放棄一切,而機票再貴也要買。這是大時代的無奈,卻不是特例。遇到緊急危難,恐懼感油然而生,不顧一切只為逃命,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你我都有。

逃生模式內建在我們的基因深處,平時毫無異狀,幾乎不被察覺。可是當危機來臨,不論是什麼危機,逃生模式就會瞬間啟動,主導我們的大腦,讓理智失效;直到危機解除,身心舒緩之後,理智才會恢復。可是在股市裡,這個老祖宗的遺傳,會讓投資人暫時失去理智,為了免除痛苦與恐懼,願意付出一切代價。更糟的是,人們會不約而同,發生集體式的大崩逃。

股市難逃「集體恐慌」

但金融市場的逃難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你的股票必須有人接手。如果大家都想拋售,誰來接呢?於是股價加速下跌,進一步提高危險的強度,從而使得投資人更加恐懼。如此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一場所謂「史詩級」的大崩跌。

此時,連溫文儒雅的人也會突然變了一個樣,判若兩人。

我個人就看過不少例子:平常保守穩健的人,總是做足功課理性投資,只用閒錢做股票,絕不融資或槓桿操作,幾年下來成果不錯,堪稱投資的模範生。但問題出在市場大幅下挫,集體恐慌之時。這時候,有的模範生會出現本能反應,為了逃離股市願意犧牲一切。於是幾年累積的成果,一下子就付諸東流。

美國Dalbar研究機構多年前有一份很有名的研究,他們統計了二十年(1996~2015年)各種金融商品的平均年報酬率以及投資人的平均報酬率,股市的報酬率為8.19%,債券5.34%,通貨膨脹率2.20%,而投資人的平均報酬率竟然只有2.11%。我在《股票投資的關鍵能力》一文中曾提到美國跨國金融服務公司「富達投資」的內部報告,也有類似結果:投資名家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投資績效高達年平均29%,但麥哲倫基金投資人平均卻只有7%。彼得‧林區認為,投資人為了避開股市下跌,付出慘重代價。

其實,投資人在恐慌當中,只要有人適時提醒,就能夠恢復理智。記得在2008年股市天天大跌的一個日子裡,我和一個老朋友在餐廳吃飯。老友突然接到一位在大學任教的朋友電話,痛苦地說,再這樣跌下去,他實在受不了了,打算把所有的基金都贖回。但他覺得自己此時已經六神無主,所以想在贖回前聽聽老友的意見。老友當下告訴他:「什麼都不要做!你基金贖回就等於把股票拿到市場上賣掉,你認為這時候進來接手的人是來普渡眾生的嗎?」電話的另一端頓了一下,說;「我懂了!非常感謝。」

就像大自然有颱風、洪水和大地震,股市偶而也會崩盤。而那些10年、20年甚至50年的股市年化報酬率達8%或10%的統計資料,已經把所有的崩盤都算進去了,所以,對長期投資人來說,實在沒有恐慌的必要。恐慌很容易把我們的年化報酬率從8%大幅往下拉,最後只剩2%,連對抗通貨膨脹的能力都失去。

最好「什麼都不做」?

對不顧一切賣股逃生的投資人來說,低價賣股只是故事的前半段而已。當事件落幕,還來不及喘息,股市便在不知不覺當中迅速回升。這時,空手的投資人又會產生「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深怕錯過千載難逢的多頭行情,於是又鬥志高昂地進場搶股票。FOMO也是集體行為,大家搶來搶去,自然又把股價拱到過高的程度。這些不理智行為通常只是短期現象,但就在短短幾天,甚至只有幾小時當中,嚴重侵蝕那些過度反應者的績效。投資人在行情好的時候過度樂觀,在不好的時候過度悲觀,就是所謂的「反應過度/反映不足」(Overreaction/Underreaction)行為模式,筆者以前的文章已經介紹過,就不再贅述了。

對投資大眾來說,我們不必像巴菲特一樣,在市場恐慌時反而貪婪地買進,那太難了。比較容易的做法是「什麼都不做」(just do nothing),就像前面提到那位打電話求助的朋友一樣,不要動就好了。畢竟,手上的持股,代表著對實體公司的權益,只要企業體質健全並努力賺錢,投資人就能分享應有的利潤。而市場的恐慌情緒,總有一天會消逝,我們無須費心去抓最佳進出時機,也沒必要隨著市場起舞。

總之,股票不是固定收益,所謂年平均報酬8%並不是每天漲一點點,連續漲好幾年,沒有一天下跌。投資期間一定是有漲有跌,而我們絕對無法做到股票一買就漲、一賣就跌。因此,長期投資,特別是十年以上的,碰到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崩盤是很正常的事。但長期投資的優點是,在崩盤當中你只要坦然面對,就比倉皇逃脫獲得更好的報酬。因為你不必為了逃難,付出過高的代價。

總之,股市下跌對長期投資人就像家常便飯,用平常心去面對即可。《簡單致富》(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作者柯林斯(JL Collins)前一陣子股市崩跌時,於部落格上引用美國盲人作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的話勉勵投資人:

「平安無事一般而言是一種迷信,大自然沒有這種東西,人類的成長經驗裡也沒有。長期而言,躲避危險並不會比坦然面對更加安全。生命如果不敢冒險,一切都是枉然。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首部空拍紀錄片 齊柏林讓你《看見台灣》
台灣影史首部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由侯孝賢監製、吳念真旁白、何國杰(《賽德克‧巴萊》配樂)配樂、齊柏林執導與拍攝,歷時五年、花費近億,…
九項看似平常卻暗藏危險的食物
食安、茶安問題此起彼落之際,讓人憂心的是,除了農藥或不當化學成分消費者難以辨識之外,一些看起來安全或者你認為乾淨的食物,往往也暗藏危險,…
美國「肥咖法案」上路 中國貪官剉咧等
中美兩國最近就落實俗稱「肥咖法案」的美國《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
魄力從哪裡來?
一個人做事果斷明快,會稱讚他很有魄力;一個人性格豪邁,做事大格局,會說他很有氣魄;一個人體型魁梧,會形容他體魄強健。當一個人老不成材、…
大陸觀光客來台 最想看甚麼?
根據香港《文匯報》的報導,中國國家旅遊局提出陸客赴台四大原則,並且把這四大原則正式通知幾家大型旅行社。這四大要求是:一、誠信,…
執行有溫度的對話 「聊天機器人」創造高效互動
▲學習型臉書社群「讓狂人飛」創辦人洪璿岳早在2016年開始研究並運用聊天機器人。吳長益攝影   你對「聊天機器人」(Chatbot)…
日劇《彼得的葬列》 探討良知問題
有沒有一種東西叫作「良心」?他長得甚麼樣?甚麼顏色的?誰曾經看過他?如果你是藝術家,你如何捕捉良心?你如何呈現他?你如何以良心為主題,…
康維光以璀璨玻璃打造新人生
最近網路上流傳著「來去台灣玻璃館看伍佰燒玻璃!!」「伍佰燒玻璃?」有沒有搞錯?怎麼不是演唱會呢? 位於彰化彰濱工業區的台灣玻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