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令人驚嘆的「機器人」

▲近幾年機器人的技術看似突飛猛進,其實還遠不如中國古代的技術。Adobe Stock
第228期
青蓮

中華5千年文明史上,曾出現過無數神奇的人與物。一些至今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在歷史長河中卻真實存在過。而這些現象並不能用常識去解釋,甚至超越了今天科學的認識。

古代能歌善舞的「偶人」

1978年,山東萊西「點將台」的一座西漢古墓中出土了一批特殊文物:一群大大小小的木偶人,最大的一個身高達1.93公尺。雖然被掩埋了二千多年,但仍可輕鬆操控偶人的站立或跪坐。有學者推測,這些木偶應該是用在喪葬儀式上表演的。

「偶人」又稱「傀儡」,是中國古人製作出來表演歌舞、娛樂的器械。據《列子.湯問》記載:周穆王西行巡查,越過崑崙山到達日落之處的弇茲山,然後返回來,尚未到達中原地區,路上有名叫偃師的人,稱自願奉獻技藝給穆王。

與偃師同來的還有一人,穆王問:「和你同來的人是誰?」偃師答:「是我所造的歌舞藝人。」穆王驚奇地看去,只見那歌舞藝人可以疾走、緩行,俯仰自如,完全像個真人。音樂奏起,那人開始歌舞,舞姿和歌聲千變萬化,且無不合乎節拍韻律。穆王興起,將姬妾都叫來一同觀賞。誰知那偶人竟盯著穆王左右侍妾,好像眉目傳情的樣子。穆王大怒,欲治偃師之罪。偃師立刻剖散機器人讓穆王觀看,穆王一看,原來這個歌舞藝人是由皮革、木料、膠水、漆料,和其他一些黑、白、紅、青的物件構成的。

穆王仔細查看,發現它內部的肝、膽、心、肺、脾、胃、腸和外部的筋骨、肢節、皮毛、齒髮,皆是人工造出來的,無一不像真的。重新組合之後,又如剛才一般能歌舞了。

穆王試著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行。穆王歎道:「真乃巧奪天工!」遂將偃師帶回中原。

關於「偶人」,古籍中記載的還有很多。

西晉傅玄所著的《傅子》一書中說,三國魏明帝時,有一位機械師馬均,善於製作各種能跑能走、還能擊鼓吹蕭、多才多藝的機械人。皇帝聽說後,就召見馬均,讓他當眾表演給大家看。

眾人發現,馬均的機械人都是由木頭製成,在水力的帶動下,擊鼓吹簫、唱歌跳舞、騎馬舞劍、甚至雜耍等,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比真人還要靈活。

諸葛亮「木牛流馬」至今無人破解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把機械技術從單純的娛樂表演應用到了軍事領域,他製作的「木牛流馬」,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它的製作原理至今無人能破解,更難以複製。

到了唐代,機械技術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已經應用於皇室的日常生活。唐玄宗開元初年,東海郡匠人馬待封為皇后製造了一台非常精巧的「自動化」梳妝檯。這座梳妝檯的中間是鏡檯,檯下分兩層,都裝有門戶。皇后要梳妝時,打開裝鏡的匣子,台下的門就會自動打開,並走出來一個手裡拿著梳子的木質婦人。皇后接過梳子之後,木人就返回到門裡。其他的化妝品,比如面脂、妝粉、眉筆、髻花等物,都是由木人自動送交給皇后。每次送完後,木人就會返回到門裡。皇后上好妝,各個門戶就會自動關閉。

在唐朝,還發明了一種專門「勸酒」的機械人。《朝野僉載》記載,洛陽有位縣令叫殷文亮,十分擅長手工機械。因其好酒,就自己做了一個木人,給他穿上粗絲彩衣。每到聚宴飲酒時,小木人就會按次序為賓客敬酒。如果杯裡的酒沒有喝乾,小木人就不給斟酒。

不僅如此,這位縣令還製作了一個會歌舞的女木人,能吹笙唱歌,而且都符合節拍。如果賓客沒有喝到盡興,那個女木人就連唱帶吹地催其繼續飲酒。誰也猜測不出這兩個木製機器人的神妙。

現代的人看來,一個可供人類使用的機器人,至少需要電源、晶片、接收器、傳感器等很多精密儀器才能工作。生活在距今幾千年前的古人,卻能造出與真人相似、能歌善舞、還具有情感功能的偶人,甚至超過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人。尤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偶人是如何接受人的指令呢?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超能力記憶者的得與失
人群中有少數人,他們擁有一種特別的超級記憶能力。但同時,他們也失去了做為普通人的「忘記」能力。忘記有時於人是一種幸福,…
稅改的效益評估亟待改善
美國和希臘等國家先後出現財政危機而重傷其形象與經濟,我國也面臨稅收不足及政府負債太多的問題而令人擔心。有鑑於財政的困難,…
月球是自然天體還是人造衛星?
入夜後,如黑絲絨般的夜幕低垂,除了閃爍的星星、瑰麗的銀河之外,最受人注目的就是月亮了。它的光度柔和、顏色溫暖,…
中共「十九大」換屆 高層博弈登場
每五年舉行一次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由中共中央委員會召集,除討論和決定重大問題外,主要權責在調整和增選中央委員會、…
清水地熱溫暖行
接連的寒流,侵襲年節的熱鬧氛圍,似乎也冷卻了旅行的熱情。難得的團圓相聚之日,我期待寫下回憶,並在記憶裏尋找往昔的跫音。於是,不畏寒冷氣候,…
你不知道的共產主義
中國與台灣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一方是共產世界,一方是民主世界。身在自由民主天空下的台灣人,對於「共產主義」又知道多少?最近,…
台明將林肇睢 領航打造彰濱傳奇
2016年,台灣觀光工廠參訪人數第一名為「台灣玻璃館」,一年有超過138萬觀光人次;2006年開館至今累積超過1,000萬人次。…
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劉德隆與莊麗珠同心成就「中興米」
1990年代,知名藝人張小燕以「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廣告代言詞,一舉打響「中興米」知名度,銷售量與營收成倍數成長,也因此奠定「聯米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