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加人禍 印度疫情全面失控

哨子先生

 

焚化爐超過負荷坍塌融化、醫護人力不足忍痛拒收病患讓他們在外頭哭喊直到斷氣、火葬場和墓地滿是屍體,焚燒屍體的熊熊火光照亮了夜空⋯⋯這不是災難電影,而是目前印度正在上演的人間煉獄。

今年二月開始印度爆發第二波疫情,短短時間內,確診數和死亡數急速暴增,五月甚至連續多天「單日新增」確診數超過40萬例,是目前全球疫情第二嚴重的災區(第一嚴重是美國)。德里平均4分鐘就有1人死於武漢肺炎,天天創下全球紀錄的數據,背後都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

為何印度的疫情會突然猛烈反彈?

截至5月11日為止,印度全國確診總數超過2270萬例,24萬人染疫身亡,連續數天單日新增確診數超過40萬例。但在今年初,印度的單日新增病例數才剛降到一萬以下,死亡率也來到新低,整體狀況比去年疫情剛爆發的時候還要好,各國疫苗紛紛問世,印度作為「世界藥廠」功勞不在話下,總理莫迪甚至被吹捧為「疫苗大師」。

當時大家都以為印度終於戰勝病毒,開始「超前慶祝」。

沒想到變種病毒來得又急又猛,英國變異病毒株「B.1.1.7」和印度本土變異病毒株「B.1.617」結合成「雙重突變」病毒株,在今年初於印度境內被發現,正當衛生單位以最快的速度研擬應變策略時,上從官員,下到百姓,沒人察覺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政治、宗教活動吸引大規模群聚

去年底的防疫策略發揮效果,逐步下降的確診病例讓政府和民眾放鬆警惕,各種宗教活動和政治造勢熱鬧上演。看看14日在聖城哈里德瓦慶祝「大壺節」的虔誠印度教徒們興奮擠在恆河裡沐浴,沒有社交距離,更不可能戴上口罩。

政治人物和高層官員們也沒擔任好榜樣,為了選舉造勢,競選活動一場接一場的辦,就連總理莫迪都參與造勢活動,支持者聚集在現場幾乎都沒有戴口罩。

因為鬆懈,疫苗施打速度緩了下來,至今只有不到2%的成年人口接種武漢肺炎疫苗,不夠快的疫苗防護網,當然阻擋不了來勢洶洶的變種病毒。

醫療體系崩潰 民眾上黑市買空氣

外媒報導,除了武漢肺炎感染患者通常都會出現的喉嚨痛、身體酸痛、發燒、嗅覺味覺不靈外,這一波疫情中的新患者還出現了其他症狀,包括腹瀉、腹痛、皮疹、結膜炎、意識模糊,甚至口鼻流血等。因此部份醫學專家擔心變種病毒株甚至可能藉由印度密集的人口和環境變化,進行「三重突變」,但有學者認為不應該這麼快下定論。

最慘重地區是首都新德里(New Delhi),當地醫院已經不堪負荷,醫護人力不足、醫用氧氣及藥品嚴重短缺。根據官方數據,光是德里地區就需要至少5000張重症病床(部分專家懷疑不止)。很多病患連醫院都進不去,必須在門口等待數小時,幸運的人還能拿到一只氧氣罩苟延殘喘,不幸的人只能在醫院門外嚥下最後一口氣。

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在缺乏氧氣和治療藥物的情況下,只好轉向黑市。目前氧氣在黑市的價格,短短幾天已經飆漲十倍,另外緊急治療藥物瑞德西韋(remdesvir)也嚴重短缺,黑市上甚至開始出現假藥。即使如此,印度百姓沒有選擇,為了拯救家人,他們只能將僅有的資源全部投下去。這是有經濟能力的印度家庭,至於那些沒錢沒權的貧困患者呢?

「他們只能像動物般死去。」火葬場員工在接受《BBC》採訪時這麼說。

印度全境擴散 總理莫迪難辭其咎

醫療系統陷入崩潰,經濟民生也搖搖欲墜,目前印度許多州已實施宵禁並關閉電影院、酒吧等娛樂場所,最大城德里宣布地鐵停駛。即使如此,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仍不願意宣布全國進入緊急封鎖,因此招來批評。

有多位印度專家表示,印度政府早在二月初就收到醫療中心發出的訊息,警告境內有發生超級傳播的風險,卻沒有積極應對,而是沈溺於民眾的愛戴、忙於四五月的選舉活動,浪費了去年防疫的成功。

更誇張的是,在爆發大規模疫情時,莫迪政府不僅拿不出有效的配套辦法,反而要求網友撤下印度真實疫情的影片,要求推特刪除批評莫迪和疫情的貼文。著名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直接批評印度政府無視第二波疫情警告,疫情數據不透明,還想控制輿論,認為莫迪領導的政府「不可原諒」。

莫迪的雪崩式支持度,反映在5月2日剛落幕的西孟加拉邦選舉上。為了這場選舉,莫迪耗費大量政治資源,不惜群聚也要舉辦造勢活動,但最後他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仍慘敗給在地政黨「印度草根國大黨」(Trinamool Congress party)。

一位原本長年支持莫迪的計程車司機在接受《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採訪時表示,他從前是閉著眼睛都要投給莫迪的,「但我不會再支持他了,我失去了三個朋友,他們都死於沒有氧氣,來不及到醫院就去世了⋯⋯。」也有不少獨立媒體和學者呼籲針對莫迪政府展開獨立調查,追究他們防疫失當的責任。

一向擅長為自己打造良好公關形象的莫迪,因為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浩劫,可能賠上自己的政治生命。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獨居有感
長假回鄉。茶餘飯後,我隨口講出的購屋想法成了閒聊的主題。 「房子不要買在海邊,」媽媽搖搖頭,「冬天那麼冷。現在年輕不覺得怎樣,…
中國大學生 搶當掏糞工
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年年說年年難。近日一條「大學生掏糞工上崗」的新聞,又將這個話題推向了風口浪尖。 3月3日,…
用行動關注台灣農業 - 「炸彈客」炸開「台北綠色市集」
楊儒門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有印象。他就是六年多前轟動一時、在台北放置17次爆裂物來表達農業問題而入獄的「白米炸彈客」。…
鳥窩窩私房菜 創意與現代的美味感動
「鳥窩窩」,這是一個讓人感到好奇的名字。它是由劉美伶董事長創立,因為她在海內外辛苦耕耘,深知遊子之苦,希望讓這些鳥兒都能有個家,…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陰陽臉
7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宣布「中國實際上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GDP總量超過日本。這一官方當作是貼金的「經濟成就」,…
香港回憶錄之「末代港督」
(續前期)參與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港督是尤德(Sir Edward Youde),他是英國資深外交官員,熟知中國事務,曾任英國駐華大使。…
木工蓋新房
畫面中以手作方式整理木材的人是誰?沒錯,正是阿丹本人。 在今年5月5日出版的第200期《看》雜誌中,曾介紹阿丹以大型機具切割原木材,…
黑幼龍:找到「三個圓圈重疊」的工作
說起「改變」,卡內基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大半生的經歷,可說是最好的註解。黑幼龍從一個連高中都考不上、只好去從軍的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