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紐約,內心不知何時厭倦了大都市的喧囂。在與朋友閒談時流露了想外出旅遊的心聲,於是受朋友之邀,一起參加了一個尼加拉大瀑布之旅。上個世紀90年代我曾在大瀑布附近的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留學,尼加拉大瀑布對我來說已經是舊地重遊。簡單地收拾了一下外出的行裝之後,在一個週末的早晨就興沖沖地登上了旅行社的專用大巴士。
載客巴士先從紐約法拉盛出發,抵達曼哈頓唐人街之後,按不同的行程又換乘了不同的巴士。中午在康寧玻璃中心略作停留之後,臨近黃昏時分巴士進入了美國與加拿大的邊界區域,在這裡已經可以聽到尼加拉大瀑布的水濤之聲。拿著不同國籍護照的各國遊客在加拿大一側的邊境檢查站排起了長隊,一位面色和藹的加拿大女性移民官針對不同的遊客進行了不同的詢問,然後就例行公事地在每個人的護照上蓋上了一個准許入境的印戳,我們就在這裡踏上了加拿大的國土,開始了觀賞尼加拉大瀑布之旅。
氣勢磅礴
四座瞭望塔可觀看全景
尼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位於加拿大和美國交界的尼加拉河中段,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與南美的伊瓜蘇瀑布(Iguacu Falls)及非洲的維多利亞瀑布(Victoria Falls)合稱世界三大瀑布。她以宏偉而壯觀的氣勢與豐沛而浩瀚的水汽,震撼了前來觀賞的所有遊客。從伊利湖滾滾而來的尼加拉河水流經此地,突然垂直跌落51公尺,巨大的水流以銀河傾倒之勢沖下斷崖,水聲蕩及數里之外,場面氣勢磅礴,震人心魄。
尼加拉大瀑布近景。Thinkstock
「尼加拉」在印第安語中意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認為瀑布的轟鳴是雷神說話的聲音。美、加兩國政府為了讓遊客更好地觀看尼加拉瀑布的全景,修建了錯落有致的四座瞭望塔,三個瞭望塔在加拿大境內,一個在美國境內。距離馬里瀑布最近的一座是施格林瞭望塔(Skylon Tower),是加拿大CP旅館系統最高的塔樓,高達百餘公尺。通往塔頂瞭望台的電梯一半鑲著玻璃,可以在電梯升降的同時欣賞風景。登塔俯瞰,馬蹄瀑布猶如一幅巨大的凹弧形銀幕,又像一個深不可測的巨大洞穴,三面懸流,波瀾壯闊。
我們當晚在旋轉餐廳享用了海鮮大餐,當然比海鮮更美味的是瀑布盛景,那種美景是在地面上無法觀測到的,居高臨下,美不勝收。雖然費用不菲,然而看到了美景之後仍然覺得不虛此行。
記得二十多年之前,康乃爾大學學生的我,前來尼加拉大瀑布之時,因為手持的中國護照入境加拿大很不方便,所以多次只是在美國一側的瞭望塔流連忘返。重遊尼加拉大瀑布,我內心的感慨是山河依舊、人事全非。歷經了二十多年的蹉跎歲月,當年的同學舊友,已經各奔東西,無緣再聚。然而天上日月的升落、奔騰不息的大瀑布,依然如故。
行駛在河中的「霧中少女」(Maid of the Mist)號遊船。Thinkstock
「霧中少女」逆水行舟
飛瀑如雨濺濕肩頭
在尼加拉瀑布,美、加兩國為了讓遊客充分觀賞瀑布並領略瀑布的磅礴氣勢,除準備了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之外,還在河的兩岸各建造了一個碼頭,配備了四艘遊船,每艘能載客數百人,其中「霧中少女」(Maid of the Mist)號遊船最為有名。她自1846年開始,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引領各國遊客與瀑布親密接觸,我們全體遊客既到此地,自然也樂於與大瀑布近距離地接觸,每個人在領到了一件雨衣之後,都毫不猶豫地登上了遊船。
「霧中少女」的乘船碼頭在美國瀑布的正面,遊船先經過美國瀑布,然後開往加拿大瀑布,在這裡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狂瀉直下而產生的巨大水汽與浪花,大瀑布總是敞開胸懷歡迎所有的來訪者,船隻略略靠近瀑布,便被落下的水浪衝擊得大幅擺動,暴風雨般的水珠會劈頭蓋臉地砸來。
「霧中少女」由於逆水行舟,在大水浪的衝擊面前,這艘小型輪船漸顯力薄。但是在波濤洶湧一進一退之中,我突然看到了五彩繽紛的彩虹!雖然身穿雨衣,水花仍然打濕了肩頭和褲筒,在彩虹的時隱時現之中,「霧中少女」已經載著遊興未盡的遊客們返航了。
人間勝景得天獨厚
瀑布夜色賽過白晝
在紅日西墜之時,珠幔般的水花在夕陽映照下,七彩虹霓,燦然入目。夜幕降臨,月色之下的尼加拉瀑布更加多姿多彩。白天的大瀑布波瀾壯闊,入夜後是另一番景象。瀑布水色漸顯灰黯,此時圍繞著瀑布周圍的巨型聚光燈,突然齊放綠光,使原已灰黯的瀑布,頓時大放光彩,變得晶瑩透澈,熠熠生輝。尤其從塔頂望出去,到處是五顏六色的燈光。
美國瀑布和新娘婚紗瀑布在晚上用不同色彩的燈光照去時,大小瀑布的顏色不同,絢麗多彩。馬蹄瀑布在晚上的水流較小,因此浪花和水氣不大,燈光照去,看得比白天更清晰,猶如萬斛珠璣,自天傾瀉,水勢的洶湧、水珠的跳躍、水氣的彌漾,呈現出不同於白天雄偉的神態。此時仰望滿天星斗和清澈的月光,不禁感慨萬千,驚歎大自然的造化和如此得天獨厚的人間勝景,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心中的憂鬱頓時雲消霧散。
歸途走向下榻的旅館之時,突然回憶起唐朝香嚴禪師與唐宣宗李忱合寫的一首讚美瀑布的詩,那也是尼加拉大瀑布的真實寫照:
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