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的心理傷害 等同於經歷戰爭

毆打、辱罵是沒有效益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不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靈的創傷和行為的扭曲
Thinkstock
第154期
夏曉言

每個人都反對「打罵」行為,但是,父母毆打和辱罵孩子卻是最常見的。許多試驗與研究已證明,毆打、辱罵是沒有效益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不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靈的創傷和行為的扭曲,孩子長大後患癌症、心臟病和心理疾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被天地遺棄的感覺

在《兒童虐待小論》一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童年時被父親打罵的心理感受:「我永遠無法忘記,那是一種怎樣無助的感覺。當我被呼喚到父親身旁,準備被揍的那一刻,是我12歲之前生活中最大的恐懼與夢魘。不管我到底犯甚麼錯,我永遠感覺到我所受的痛苦比我犯的錯誤可怕十倍以上。……在被打的那一刻,我有股被天地遺棄的感覺,我會痛恨自己為甚麼要生下來,為甚麼要有感覺與生命……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可是,當時那種恐怖與絕望感,至今想起來仍心有餘悸。」

 

家暴的心理傷害與戰爭相當

英國倫敦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2011年12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報告稱,在一項試驗中,研究人員讓40多名兒童分別觀看悲傷、冷靜或生氣等不同表情的圖片,同時用磁共振成像技術掃瞄他們的大腦活動。這些孩子平均年齡12歲,約有一半人曾經遭受家庭暴力,還因此被送入社會救助機構。當他們看到生氣表情的圖片時,大腦中前腦島和杏仁核兩個區域的活動幅度明顯大於正常成長的孩子。

這兩個區域與緊張情緒有關,研究人員也曾在經歷過殘酷戰爭的士兵大腦中發現這種變化。可見,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可與戰爭對成人的影響相提並論。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Plymouth University)心理學院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與健康人群相較,兒時遭毆打的人患癌症的風險增加70%以上,患心臟病風險增加30%,患哮喘風險增加60%,推測這是因為「打罵」教育給孩子造成的壓力所致。

 

患病風險和性格缺陷

另有研究發現,遭受家暴的孩子長大後,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增。心理學上的研究證實,父親經常打兒子,會造成兒子逆反心理、不願服從社會規範或成年後不願面對現實、缺少男子氣等情況;父親經常打女兒,會造成女兒缺乏自尊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現早戀;母親經常打兒子,會造成兒子缺乏自信、性格多疑;母親經常打女兒,會造成女兒嫉妒心強,沒有安全感。

還有研究顯示,從小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極有可能虐待配偶和兒女。有家暴經歷的孩子更有可能成為校園霸凌中的施加者。

 

界定合理管教與過度體罰

不過,父母還是可以打孩子,關鍵是要理智地教育好孩子,要把握好「合理管教」與「過度體罰」的尺度。教育專家認為,在一些涉及道德、倫理的問題上,父母用體罰方法對待孩子有時是必要的。

其實,打或不打孩子只是教育手段不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孩子是對「心」的教育。在教育孩子時,首先家長要清醒理智,不可動氣。動氣打孩子,很大程度是在發洩私憤,而不是教育。柔弱的孩子往往屈服於家長的威勢,而不是真正了解為甚麼錯。外部暴力的強制,只會讓孩子表面屈服,心裡不服氣,反而會產生怨恨。合理適度的管教會讓孩子從心靈上理解,從而主動改過。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美國CEO 印度裔為何完勝華裔?
他們有搞笑的口音,在電影、電視劇裡常常被模仿;他們吃辛辣食物,不辣不爽;男人戴著大大的包頭,女人穿著鮮豔的紗麗。他們,…
南橫公路頂端的人間仙境
想體驗漫步在雲端,和雲霧攜手共譜森林舞曲的夢幻滋味,海拔2,320公尺的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步道,應該是最佳的選擇了!…
江鳳英背後生生不息的愛
楓樹社區的靈魂人物江鳳英常說,自己只是一根繩子,把願意付出的人串在一起,就像樂曲演奏,只要起個音,把各種音符串起來,…
三國戰將趙子龍勇冠三軍的奧祕
古代的三國雖然是動亂的時代,但在這個時代中出現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感動了後世許多人。尤其是現代的商人更看出其中的商機,推出了許多電玩遊戲,…
補助托育政策是不是政策買票?
二十多年來我國出生率逐年下降,少子化問題嚴重,但政府一直拿不出有效的對策,近年來甚至連百萬徵求一句口號這種方法都弄過而沒有甚麼效果。…
外界對中國的三大誤判
過往國內外對中國的觀察經常是「中共團結穩固、中國經濟崛起、中國社會穩定」等樂觀說法,可是事實上,早已有所轉變。…
透視四大奧運女將關鍵成功特質
運動員在競技場上激烈地競賽,體能與技巧表現得好或壞,完全反應出競技場外辛勤付出的多寡。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運動員的汗水背後,…
暌違兩年 中美重啟人權對話
中斷了兩年多的中美人權對話於5月13日和14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這是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以來,中美雙方首次舉行人權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