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1950年共軍跨越鴨綠江侵略朝鮮半島紀念日),中央電視台播出駐港共軍在24日舉行了一場軍事演習。這場軍演有幾個特點:這是海陸空的聯合軍事演習,這是九七後規模最大的一場軍事演習。
香港軍演目標竟是香港人!
但是最令香港人感到恐怖的,這場演習目標不是針對「外國敵對勢力」,而是針對香港人。因為是模擬香港街道的巷戰,有香港人日常見到的銀行商鋪名稱,例如正體字的匯豐銀行、恆生銀行,尤其後者是香港獨有。除此,更用廣東話喊話:「你地(們)已經被包圍喇,快地(點)放低(下)武器!」也就是要香港人投降!
不要說是專家,就是普通香港人也感覺到這是衝著香港人而來。因為在這以前,一些退休的涉港官員已經像幽靈般漂浮出來,說是香港人在搞「港獨」。
首先是已退休的前港澳辦副主任、九七前是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成員的陳佐洱,9月20日借他的新書發布會發表講話說,他對於有反水貨客示威者,高舉殖民地時代的香港旗感到心痛,認為「這面旗子應該進歷史博物館」。
陳佐洱以「左耳」聞名,只是傾聽「左」的意見,所以表現左就不奇怪了。因此九七前發表聞名的「車毀人亡」論調。這是因為九七前香港經濟高速發展,但是以前太強調自由經濟,社會保障體系很弱,所以這時開始提升市民福利,但是一貫「陰謀論」思維的中共,就認為英國人要掏空香港,促使香港「車毀人亡」,挑撥香港人與港英政府的關係。
實際上,1997年英國人離開香港時,我記得留下的外匯儲備近900億美元,財政儲備3,000億港元,共約1兆港元。1998年香港對抗金融風暴,一天就動用1百億美元承接藍籌股,從而擊退大鱷的進襲。倒是九七後,香港經濟低迷,加上一批低收入者從中國移居香港領取「綜援」(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以及「雙非」產婦(父母皆不是香港居民,但卻在港產子)侵占香港醫療資源,中國民眾搶購香港物質;加上政策失當,貧富差距惡化,導致香港人強烈不滿,激化中港矛盾,而特區政府與中國當局無心解決、甚至有意放縱,以致帶來「車毀人亡」的危機。
捏造港獨樹立「風車」敵人
陳佐洱「博物館」之說,還算客氣,其後又再層層加碼。10月12日,前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在《南華早報》發表評論說:「這些鼓吹香港獨立的人是純粹的傻瓜,沒有內地的支持,香港就會變成一座死城。他們知道每天喝的水從哪裡來的嗎?」10月24日,陳佐洱在人民網作客,就再發揮說:「港獨勢力在抬頭,像病毒一樣蔓延得很快,要提高警惕,嚴正應對。」
龍獅旗等於港獨,這就是這些當年極左官員製造出來的「風車」敵人。龍獅旗是當年英國人統治香港的旗幟,現在中國統治香港的是洋紫荊旗。抬出龍獅旗是表示對英國人統治的緬懷,與是否獨立沒有關係,因為如果香港獨立,就不是這個旗幟了,因為龍代表中國,獅代表英國。
一些年輕人推動的「香港城邦自治運動」就是港獨?香港《基本法》不是規定「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怎麼現在談自治就有罪?古希臘式的城邦自治怎麼就是獨立國家?雅典與斯巴達是脫離希臘的獨立國家?聖約翰大學畢業的魯平也那麼無知?還是年紀大變糊塗了?或是不甘寂寞,充當中聯辦的槍手?
中聯辦與港共之所以捏造「港獨」,很簡單,就是為自己的無能推卸責任。不是認真解決中港關係中存在的問題,而是捏造「港獨」來激化矛盾,更可以為自己推卸責任。尤其中聯辦推出前港澳辦官員出來冷嘲熱諷、揶揄恐嚇,旨在進一步激化矛盾,自己更可以脫身。
實際上這些矛盾的激化,就是「中聯辦治港」產生出來的惡果。照理,懷念英國人的應該是香港的老一輩,尤其是英國人剛撤走時的戀戀不捨,可為何卻是15年之後,沒有經歷過,或對港英統治沒有甚麼印象或沒有親身經歷的80後與90後?
如果再想想,九七後的第一任中聯辦主任姜恩柱,就很少出來講話,只是處理中國與香港的關係,而不是香港甚麼事情都要管,盡量遵守《基本法》的規定,也就根本沒有龍獅旗的出現,也沒有這樣多人出來遊行、集會。不檢討自己,只會怪罪別人,只能把香港搞得愈來愈糟。
現在搬出軍事演習來恐嚇,更是最下流低劣的手段,如果香港人不怕恐嚇,繼續搬出龍獅旗,難道就在香港街頭殺人?北京已經放出空氣可能平反六四,即使不是這樣做,六四給中共的包袱也夠沉重了,難道有膽在眾目睽睽的香港這個國際都會,再次表演六四屠殺?現在科技非常發達,不像23年前,袁木之流還可以說只死23人。而中共,尤其太子黨在香港有許多投資,他們敢把香港變成臭港、死港,損害到自己利益?
我倒想看看中聯辦有沒有這個膽量?共軍也敢這樣做嗎?如果不敢,那不是黔驢技窮,自曝其短?
我不信北京高層會這樣愚蠢,但是高層正在忙著十八大,香港理不過來,中聯辦為了挽救自己支持梁振英,與這些年來的工作失誤,也就是極左路線的錯誤,才出此下策,逼爆矛盾,讓北京來承受惡果。以擴大敵情來顯示自己存在的必要,就像王樂泉在新疆幹的好事,根本就是因為既得利益作怪,不惜毀壞整個大局。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