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觀察

老實的財政祕書馬丁

第88期
樊家忠(澳洲國立大學經濟學研究員)

澳洲政府剛於5月初公布了下一個年度的預算案,其中一些關於澳洲財政與中國經濟的分析,引發了一些疑慮。為了讓大眾消除疑慮,財政祕書馬丁‧派金生(Martin Parkinson)銜命對大眾進行說明。但沒想到滅火變成放火,一發不可收拾。

爭議的焦點主要在於,這份預算書中假設中國經濟將保持高度成長,於是將持續對澳洲礦產高度需求,使得澳洲出口的礦產價格維持在目前超高的水準。由於澳洲政府稅收的一個主要來源就是礦業,所以礦業的發達將使澳洲的財政收入增加,財政看起來更健全。

本來,對中國經濟的預測就呈現諸子百家、眾說紛紜的局面。雖然最近有很多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的經濟發展將趨緩,但總有專家學者出來為政策背書。所以民眾雖然覺得政府的預算書編列得有點奸巧,但也沒有激起太嚴重的質疑。

不料,派金生祕書對媒體的一番談話,卻讓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政府的花招被自己捅破

在澳洲聯邦政府的各部會中,除了部長外,位階最高的官員就是該部會的祕書。由於對該部會的專業政務嫻熟,所以常常扮演對社會大眾說明政策的角色。作為財政祕書,派金生的發言當然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不料,這位上任不久的祕書,不但沒有對輿論的質疑進行說明,反而對媒體發出幾個警告,讓大家跌破眼鏡。第一、他說國際普遍的通貨膨脹趨勢,以及中國本身的通貨膨脹問題,將會威脅已經過熱的中國經濟,也會威脅澳洲的出口煤以及鐵礦價格。中國現在施行的寬鬆貨幣政策,以及刻意壓低的匯率,都增加中國經濟成長的不穩定性。同時,他認為一旦中國經濟下滑,將會重創澳洲經濟。

第二、預算書中估計現在澳洲政府的結構性赤字,將會在2019年轉變為結構性盈餘。但派金生對這個估計準確度存疑,認為有很多變數會影響這個估計結果。他並說財政部並沒有足夠的資料可以對這個結構變化做出足夠準確的估計。他這樣的說法,等於否定了預算書的可靠性。而如果預算書中的估計都不可靠,那民眾如何信任政府可以進行好的財政管理?

第三、說了前面兩點之後,派金生祕書卻強調政府不能降低支出,因為降低支出可能會打擊澳洲經濟成長,使得政府的稅收減少,近一步惡化財政。這個說法簡直讓人啼笑皆非,因為前面兩點等於是在說澳洲的財政收入未來將面臨相當大的風險,所以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是要減少支出,以應付各種變數。可是派金生祕書卻對維持赤字預算進行辯護,而且理由未免太搞笑了──政府減少支出,竟然會讓財政惡化!?

這三點說明甫一出爐,隔天立即成為澳洲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原本滅火的工作變成放火,讓執政的工黨本來就十分慘澹的支持度再度下滑。

中國經濟的前景

儘管這位老實的祕書欠缺政治敏感度,他對中國經濟的分析卻是十分到位的。近來國際上許多報告都提出對中國經濟成長的警告。

例如,在一篇重要的新論文〈中國成長的未來〉(The Future of Chinese Growth)中,投資銀行家出身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貝姆(David Beim)認為,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是透過投資擴張所刺激出來的,而這樣的模式將無法持續。他並預期中國經濟的趨緩將會很快發生。

今年5月12日,高盛資產管理(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主席Jim O’Neill表示,抑制通膨的措施將會引發中國出現增速放緩,而今年下半年就可能會出現這個局面。

至於中國經濟轉型的長期預測,外界的看法也是比較悲觀的。據《澳洲人報》5月18日的分析報導,北京大學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認為,中國政府想要從「投資型」經濟向「消費型」經濟轉型的努力是失敗的。他並強調,目前中國施行的投資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類似的情況曾經出現在60年代的蘇聯、60及70年代的巴西以及80年代的日本,但最後都被沉重的債務與金融危機拖垮。

澳洲民眾期待一個負責任的政府

跟非常意識形態掛帥的台灣輿論比起來,澳洲民眾更關注一個政府是否對民眾展示責任心。這就是為甚麼澳洲輿論會追究政府赤字預算的問題,也是為甚麼當馬丁的實話揭露了未來財政收入可能被高估之後,引起輿論撻伐的原因。

政府的財政赤字只有三種方式可以解決:一是增稅、二是發行債券、三是印鈔票。增稅通常在政治上的可行性很低,而印鈔票則會有嚴重的通貨問題,所以大多數國家都偏好發行債券向國際或者民間借錢來支應。可是借錢總是要還的,所以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在編列赤字預算的時候,必須向社會說明將來如何取得財政盈餘來償還債務。否則,國家財政將會有嚴重惡化的可能,並導致類似希臘等國家去年所經歷的主權債務危機。

老實的馬丁不小心說出的真相,就是澳洲政府所編列的預算,對未來的償債能力嚴重灌水,難怪在澳洲輿論掀起波瀾。

台灣政府的赤字

台灣政府的財政赤字問題目前並不嚴重,但這並不代表國債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台灣的人口將愈來愈老化,而目前台灣的退休制度太過慷慨,健保制度的財政缺口也將愈來愈大。除非有重大轉型,例如建立起私人的醫療與退休帳戶,否則兩個計畫在不久的將來都將面臨破產。此外,隨著兩岸貿易的進展,過度依賴中國經濟將使得台灣承受所有中國經濟波動的風險。理性的民眾應該懂得要求政黨在這兩個議題上,提出適切可行的解決方案。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日籍導演北村豐晴 打造夢想的「小料理屋」
人氣祕訣:1. 北村豐晴導演的知名度+主廚北村爸媽營造的專業招牌與親切形象。2. 以不同於一般日本料理,但又具在地日本風味的菜色,…
當北極熊失去冰棚時……
格陵蘭(Greenland)位於北美洲東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它的西面隔巴芬灣和戴維斯海峽與加拿大的北極島嶼相望,…
焦點3:希臘這一課,世界學到甚麼?
教訓1:過去欠的債,今天都得還! 過去,50多歲就能退休的希臘人,以後得要工作到65歲才可以退休。想領全額退休金的法國人,也得多工作2年,…
YouTuber「時尚老人」 林經甫倡議優雅老去之路
9月底甫從倫敦時裝週回來的「時尚老人」林經甫,儘管身體微恙,依舊不服老地準備於10月22日在台北時裝週亮相,更將於11月11日、…
范進中舉?42歲農民工的碩士之路
「滕振國」這個名字最近在中國引發討論,一下子成為中國教育的話題人物。據報導,42歲的他曾以農民工的身分、高中畢業的學歷、自學數載的堅忍、…
丹麥皇家圖書館 閃耀於河面上的黑鑽石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被稱為設計之都,走在街頭,眼球很難不被兩旁簡約又具設計感的櫥窗吸引。不只是服裝或居家用品,哥本哈根的現代建築也很有看頭,…
就業力:該教嗎?如何學?(之二)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談到,可能有不少人會擔心在高等教育中強調就業力,會不會扭曲教育的目的?但是這種擔憂主要是出自於一種迷思,…
第十三章 人生的角色
她,是一個有數千年文明支撐的人,而他,在她面前只是個渾身銅臭的商人。他手中有的是無盡的物質,但這個女人擁有的是無可替代的一顆纖細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