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談:金融海嘯下的台灣經濟

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陳添枝教授是國際貿易、產業經濟與經濟發展的專家。
丹尼爾
第28期
採訪:古仁 整理:林平均

總統府右側,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大樓在冬日的暖洋照射下,光彩熠熠。如同它的辦公大樓位置緊緊座落在總統府一側般,經建會是掌管台灣整體經濟建設統籌規劃的最高行政單位。經建會源起於民國37年中美兩國政府在南京簽定〈中美經濟援助協定〉時設立的「美援運用委員會」(簡稱美援會);其後歷經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經合會)、經濟設計委員會(經設會)兩次改組後,民國66年為加強國家經濟建設之有效推動,促進國家經濟之整體發展,將經設會與行政院財經小組合併,改組為目前的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建會)。政府播遷來台後,歷任首長除了經合會時代的嚴家淦、蔣經國之外,經建會主委包括俞國華、趙耀東、錢復、郭婉容、蕭萬長、徐立德、江丙坤、陳博志、林信義、胡勝正、何美玥等一時俊彥,由此也不難看出經建會在推行台灣經濟政策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2008年,政黨二度輪替,新政府上台。全民原本寄望台灣經濟發展有所突破,卻突如其來地遭逢近年來最嚴重的全球性金融風暴以及經濟衰退。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目前仍任職台大經濟系的陳添枝教授,於此時接掌經建會主任委員,面對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本雜誌十分榮幸有此殊榮就這一波金融風暴對台灣的影響、台灣經濟未來的前景,以及兩岸經濟關係等重要議題,專訪陳添枝主委,相信這些議題也都是國人非常關切的國家未來發展方向。

Topic1

金融海嘯對台灣的衝擊有多大?

問:面對這一波世界經濟衰退,您預期台灣會受到多大的影響?最近台灣經濟不景氣,除了世界性的影響外,有沒有台灣自己內部的問題?針對這樣的困局,政府有甚麼因應方針?

答:這一波世界性經濟衰退,對台灣出口造成很大影響。其中台灣對美國出口衰退不多,因為美國經濟最近都是緩慢成長,年初還是正成長,最近幾個月才變成負,但基本幅度不很大,11月才有14%的衰退;我們對日本則是全年都成長,到11月還成長;對歐盟也衰退,但幅度也不是很大。衰退最大的是對中國的出口,11月衰退了38%;對東南亞的出口衰退則將近20%。

對中國和東南亞的間接出口影響最鉅

大家都說中國大陸是台灣的cushion(緩衝),其實不只如此,它還會放大。當初去中國,是因為靠它勞工比較廉價,但景氣一壞,大眾化的大宗的廉價商品,不景氣時受傷最慘。

台灣對外貿易主要有兩塊,一塊是直接出口;另外一塊則是間接出口,把東西賣到中國或東南亞加工後再出去,有這樣兩條路。而間接出口是衰退最嚴重的,衰退幅度是又快又大。由此可以看出台灣的貿易結構,以及全球形勢對我們的影響。台灣過去幾年也都是靠這部分撐起我們的出口產業。國內直接出口的這部分成長一直很慢,因為要一直升級。因此金融風暴一來,間接出口這一塊受傷最重。大家都說中國這一塊是個cushion(緩衝),其實它不只是cushion,從另一角度來看,它還會放大。當初去中國,是因為靠它勞工比較廉價,但景氣一壞,大眾化的大宗的廉價商品,在不景氣時一下子就萎縮。這種大眾化普羅商品,在不景氣時受傷最慘,因為有錢人在不景氣時照花,而我們大眾化的商品都靠中國,所以這一塊會受害最深。

很多人說中國在這一波金融海嘯中還可以維持8%的成長率,那是不可能的。最近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發表預測,說保持5%就不錯,因為中國經濟到目前為止都是靠出口,國內並沒有維持經濟成長的動力,而且出口有很大一部分靠外商,包括台商在內。這一塊會急速凍結。你可以看一些產品別,像台灣最近的LCD面板,衰退達50%,還有其他一些電機產品也是衰退達50%,是非常恐怖的,真的是急凍。

為甚麼這一波金融風暴大家會措手不及?就是因為上半年,如我們剛上任時,每個月是兩位數成長啊,所以如果國內經濟差一點,出口能維持兩位數成長也很好啊,但最近出口卻從兩位數一下變負。

風暴意想不到但對台灣未來感覺樂觀

雖然有意想不到的狀況,但是我們還是感覺到樂觀。主要原因是台灣金融體系沒有太多受傷;第二個優勢就是台灣民間家戶的負債比例不高,一般民眾存款高、儲蓄率高。

雖然有這樣意想不到的狀況,但是慢慢地我們還是感覺到樂觀。主要原因是台灣金融受到的影響很小,金融體系基本上沒有太多受傷,雖然有幾家銀行買雷曼兄弟、買冰島國債卡到,但那個比例不大,整體銀行體系健全度很高,所以金融機構到目前為止沒有很嚴重的問題,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優勢。

第二個優勢就是台灣民間家戶的負債比例不高,一般民眾負債比例很低,相對來講存款高、儲蓄率高。在這種金融風暴下,就是比現金嘛,你的口袋深,就可以撐得久一點。因此,如果時間拖久的話,對台灣不見得是甚麼壞事。當然,大家是會受傷,民眾會苦,可是在整個產業競爭上面,其實我們反而會獲利。就像我們現在處理DRAM的問題就發現這樣,DRAM看起來滿慘的,因為它沒有技術,就是靠低成本幫人家代工,所以我們希望廠商去和國際大廠整合、整併,你就發現國際大廠很願意。為甚麼樂意?因為我們有財政上的優勢,可以幫助它們。所以在這樣一個產業重整的過程裡面,台灣整體產業反而有優勢。當然,衰退時間也不能拖得太久,否則我們失業的壓力無法處理。

最頭痛的是失業問題

失業人數快速增加,而且一失業,民眾會感覺苦。行政院一直要我們想出甚麼好的方式。從另外角度來說,如何創造一些就業機會,說實話難度也高。

這一波衰退中,我覺得最頭痛的是失業問題,其他台灣大概都有能力解決。例如銀行問題不大,韓國最近提出一個救銀行的方案,台灣就沒有這個煩惱。韓國的銀行非常脆弱,還有消費金融的問題,需要一個救消費者負債的方案,我們也沒有這個煩惱。我們只要煩惱幾個大型的負債產業,如DRAM、LCD這種,它負債非常重,當初就是靠借錢一直蓋,這幾個產業滿慘的,但我們已經有一些腹案可以處理,它們願意配合的話,基本上都可度過這個難關。

但失業就很讓人頭痛,失業人數快速增加,而且一失業,民眾會感覺苦。行政院一直要我們想出甚麼好的方式,但真是很難。還好台灣有失業救濟,可以幫大家撐個6個月。現在也開始設計勞工貸款,但如果失業失去勞工身分,也無法貸款,尤其是失業期拉得太長的話,6個月的失業保險過了,那要怎麼辦?所以這塊我們也在想有甚麼方式。

從另一角度來說,如何創造一些就業機會,說實話難度也高。以前民進黨時代提供一個「以工代賑」的方案,就是由公部門提供就業機會,這部分當然還是可以做,因為在經濟不景氣時代,政府部門是最穩定的,你有預算多多少少可以聘一些人。但也不能過度膨脹,不然這些人就變成了資源浪費,變成閒缺掛在那邊。所以這次做,劉院長也特別交代不能做得太過頭,要找出一些有意義的工作才去聘,所以我們今年的額度也不是放得非常大。另外一個辦法就是鼓勵企業去聘,企業如果在這時聘用一些失業的勞工,就給予補助,因為不景氣時還是有一些企業有一些能量。這些雖然有一些功效,但都不可能做得非常大,做個一、兩萬就非常了不起,而這一波失業潮一來,可能是四、五十萬的失業人口。11月數字還沒出來,10月份已經差不多50萬,所以失業這一塊是最傷腦筋的,在處理這一波不景氣是最花力氣的。

Topic2

政府如何面對經濟負成長的困境?

問:經建會12月15日公布2009年國家建設計畫目標,經濟成長率2.5%、失業率4.5%、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不超過1%。《經濟學人》則公布台灣明年最新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從原本的3.4%大幅下修為1.3%;外資機構摩根大通與瑞信證券則預測,在外貿出口大幅衰減下,台灣明年經濟將難出現正成長,分別下修為負0.4%、負1.1%。您對於台灣經濟成長的預估如何?面對可能的經濟負成長,政府的主要對策為何?

答:台灣明年的經濟表現還是取決於出口。尤其明年第一季要正成長是非常大的挑戰,因為今年第一季成長很好,而明年一定會下來,這個數字就會非常難看。但今年第一季台灣的消費已經是負成長,因為2007年11月美國次貸問題就已經爆發,民眾心裡馬上就反映出來,所以我們現在也用消費券稍微刺激一下,過年時氣氛吵熱,讓消費活絡一下,說不定明年第一季消費會有正成長的可能。但這挑戰很大,所以主計處第一季還是估負成長,主要是出口還是會疲軟。第二季壓力就小了,因為今年第二季出口本身就在下降了,壓力慢慢會小下來。另外,大部分經濟學家都預測美國的經濟在第二季會到谷底,這當然是比較樂觀的預期,目前來看也不無可能,金融穩下來的話,慢慢就會有一些復甦了。所以第二季我們有機會可以轉正。

民間投資是關鍵

今年第二季廠商投資已經是負9%多了,第三季是負10%多。民間投資對景氣非常敏感,景氣不好就往後延。很多投資案,幾千億啊,燒香破土後,景氣不好就不做了。

台灣比較關鍵的是兩件事,第一個就是公共建設的部分。我們去年搞了一個擴大內需583(擴大內需方案補助地方公共建設583億元),現在已經發包超過90%,預期年底會全部發包完畢,而明年一、二季會是執行的高峰,這部分地方建設會對經濟成長有一些貢獻,同時也會僱用一些人。第二部分是現在弄一個特別預算,希望公共建設再加碼,明年大概會再加700多億。所以公共建設比較沒有問題,而且在不景氣的時候,一般公共建設的執行效率會比較高,因為大家沒有工作做,房地產不太好,蓋房子也沒有人要,所以營造廠、建築商都來標公家的案子。過去的經驗都是在不景氣的時代,公共建設的執行度都會拉高,這塊我想是會有幫助的。

比較關鍵的,我想是民間投資。其實今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為甚麼會是負的?基本上就是廠商投資降下來了,今年第二季就已經是負9%多了,第三季是負10%多,因為民間投資對景氣非常敏感,景氣不好很多投資案就往後延了。很多投資案,幾千億啊,燒香破土後,景氣不好就不做了。經濟部每次開會都說列管的投資案有多少多少,但一不景氣,就沒有落實。現在有很多大投資案,包括台塑六輕擴廠、三輕遷移、國光石化都是很大的案子,友達有一個中科二林廠、奇美電子等,全部都停了。現在行政院想辦法,明年度,至少下半年可以開始動起來。有幾個理由它們會動起來,第一個理由是現在利息很低,這是不景氣時投資最大的優勢;另一個,明年是〈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落日,明年是最後一年。現在把它放開,最後一年去投資,還給你適用,把行業別的限制取消掉,只要你明年投資,都可以享用促產的最後一次優惠。我也和經濟部說,那個條件要設計好,必須做到某一個條件才能算優惠,不能燒一燒香破土以後就沒有了。所以明年我們有機會不要讓這些民間投資拖延那麼久,可以在明年第二季就執行起來,那我想情況就不會太差。

消費券撫慰民心

社會底層的民眾,例如一家四口人,爸爸失業了,怎麼過年?現在有一個14,400元的期待,過年時買點東西過個年。這個刺激消費的設計,在時間點上有很多民眾反應是很好的。

所以我估計明年勝負的關鍵,大概就在民間投資,其他我覺得能做的很少。例如出口你能做的很少,消費我們也盡了最大力,全世界也沒有人做消費券,總統、院長也帶頭買東西,希望把熱度炒熱。消費券的成效,我想至少在第一季不錯。政策當時設計也是壓在第一季,因為出口第一季一定會很慘。然後過年嘛,沒有收入、沒有年終獎金、失業的人,拿這些可以過年,時間點上應該滿好的。尤其是社會底層的民眾,例如一家四口人,爸爸失業了,要怎麼過年?但現在就有了一個14,400元的期待,過年的時候買點東西過個年,這個刺激消費的設計,對底層民眾,在時間點上有很多民眾反應是很好的。現在也把一些比較弱勢的,例如外籍新娘、大陸新娘都包括進來,都可以拿到。

也就是說,消費和政府投資我們都已經盡力,而民間投資因為金額很大,而且大家還在觀望,所以要有一些政策,我想成敗也就在這裡。

Topic3

政府是否把台灣經濟希望寄託在中國?

問:關於兩岸政策,台灣從以前的「戒急用忍」、「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到現在「大三通」,似乎新政府很把台灣的經濟希望寄託在中國上?

答:關於兩岸政策,現在是矯正過去的一些政策,但我認為,應該沒有那樣極端說整個經濟發展要靠中國的想法。

戒急用忍、有效管理都失敗

在過去的兩岸政策之下,對中國投資還是很多,尤其是後期,每年對中國的投資,都占我們總投資的50%以上。

我們認為第一點來說,戒急用忍的政策基本上是失敗的。因為在那個政策之下,對中國投資還是很多,尤其是後期,每年對中國的投資,都占我們總投資的50%以上。台商在中國的出口金額,和台灣現在整體的出口金額,我想現在至少是相等的。我們計算過,幾家大廠,如廣達、鴻海,在中國的出口金額,加起來是台灣整體出口金額的一倍,我們如果把台商的出口納回來,我們的出口就可以加倍,所以那個政策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後來2001年實施「積極開放,有效管理」,那個政策也沒成功,因為它根本沒有辦法達到有效管理,也就沒有辦法去說那個開放,所以大家也都認為這個政策是失敗的。因為你希望台商能夠分散,不要投資太多在中國,希望投資到其他地方多一點,或是台灣和中國的投資能夠平行,一起做,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成。

我長期做中國研究,知道這兩個政策都沒有成功。因此新政府有一個新的想法,既然舊的政策不成功,就改弦更張,乾脆開放,想辦法讓台灣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得到比較大的利益。

像三通,我現在一直在政府裡面推兩個非常重要的政策,第一個一定要建立一個兩岸分工的新的體系,分工的方式要改變,要創造那個條件,讓它可以分工;第二個一定要攻中國的內銷市場,不要靠它去出口,因為到目前為止,都是利用中國去出口,現在中國出口那麼慘,這些台商幾乎都要收光光了。

策略1:建立兩岸新的分工體系

以前想要擋,證明是擋不住的,所以乾脆開放,再去設計它的機制。台灣的優勢:第一是地理位置好,海運、空運可以有效運用服務所有亞洲城市;第二是本身要有能量,產業鍊裡頭有一些比較有優勢的可以留在台灣。

第一就是我們的地理位置好,要服務所有亞洲的城市,這個點非常好,不管是海運、空運,有效運用的話可以創造優勢;第二個你本身一定要有能量。兩岸新的分工體系要怎麼建立?因為台灣小,中國大、人多,所以一定要掌握一些關鍵的東西,然後再利用一些它的力量,把它放大。

舉筆記型電腦為例,台灣筆記型電腦在2001年因為業界的一些壓力開放,開放之後的結果是,台灣的筆記型電腦產業在開放三年以後幾乎就完全消失了,全部都跑到中國去了,台灣這裡沒有一條筆記型電腦生產線,一條都沒有!三年之內全部走光消失掉,所以這是一個完全失敗的政策,沒有一個國家的產業是這樣跑法的。

那問題是甚麼?因為筆記型電腦是一個非常勞力密集的產業,而且上、下游的生產鍊非常長、非常多,一個電腦有幾千個零組件塞進去。所以為了要有國際競爭力,慢慢在中國形成聚落,把上游的零件廠通通抓去,聚落形成後,台灣就沒有存在的空間了。

中國比你大,資源比你多,所以你看廣達、英業達這種廠,你去中國看,一蓋就是一平方公里,在上面一個、一個廠一直蓋,蓋起來就比台灣大好幾倍,上游、下游通通來,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生產鍊。所以台灣的筆記型電腦在世界的市占率一路提高,可是在台灣的生產是零,全部的生產都在上海周邊,少數在華南。

所以這種政策是失敗的,這種路不能再走。也就是你一直不讓它去,也不通航,那你要守得住,可是你守、守、守,它有一個臨界點,因為成本壓力來了,到了臨界點的時候,你就不得不放,因為你是擋不住的。你說有一些廠商很守法不去,可是一定會有人被先引誘跑,一開始跑掉後,整個社會就破局了,因為有人在那邊做,成本比你便宜,訂單就一直增加,這裡的訂單就一直減少。廠商受不了,就會壓你的政策,那就要放,因為你不放,這個產業就會慢慢消失,訂單就會都被中國搶光,所以這是沒有辦法的。

現在LCD液晶面板廠也面臨相同的危機。我們現在把所有的面板都掌握在自己手裡,這也是一個非常具有規模經濟的產業,做得夠大,玻璃廠才會來。面板玻璃全世界就控制在兩家廠商手裡,一個是CORNING(康寧,全球領先的玻璃基板供應商,提供給顯示器廠商製造LCD顯示器、筆記型電腦及液晶電視),一個是日本Asahi Glass(旭硝子,玻璃基板大廠)。廠商的規模、產業聚落夠大,它就在那裡設玻璃廠。它們在台灣設玻璃廠,也是我們幫它出錢啊,因為它有那個技術,這個產業形成後就會穩固,因為玻璃是很重的東西,不能運來運去。

所以現在LCD面板產業就很危險,筆記型電腦玻璃的利潤還很高,但電視就不行,因為最主要的市場就是中國,有13億人口。所以中國的技術官僚也很厲害,你看陳雲林來台灣要看誰?就是看友達(友達光電為台灣第一大、全球前三大的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製造商),這就是它的目標,它要這個產業。它如何來跟你競爭呢?它有市場,你來中國設廠,我給你優惠,包括土地、租稅,還有保障產品出路,可以用很多政策說動你。一旦這個產業一家、兩家跑,事實上已經有幾家台商跑了,中國地方政府搞的,只是它的技術能力不夠,還不形成威脅。

所以現在不通航,友達現在把LCD面板運到中國去,走基隆港經過石桓島到上海,運輸成本高,不方便。中國就會開始培養它的廠商,進一步就會和友達說你來設廠,給你優惠,保障下游的出路,它遲早有一天會去。一旦去了之後,因為下游很大,那上游生產鍊,包括玻璃工廠就跟著走了,這個產業又消失不見了。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就是這個,你小它大,所以它養得起來。除非你有絕對優勢它拿你沒辦法。

因此政府現在讓你通航,我就和友達、奇美講,我說你將來一定要想一個兩岸的分工方法、成功的辦法,你的玻璃板,上游這些東西一定要在台灣做,不可以過去,做好之後就送到廈門去。很近嘛,這個海運比陸運還便宜,運到那邊去,在下游設下游的組裝。下游那一塊叫LCM(液晶顯示模塊,將LCD液晶面板結合驅動IC、柔性電路板FPC及背光模結合而成),就是你把這個板再兜上一些線路,讓畫面可以跑出來,那一塊是勞力密集,都是手工,就在中國做,那個沒有關係。做完之後,那個板子又賣給中國裝電視,這樣,這個上、下游,中國和台灣的產業鍊就會連在一塊。

那政府讓你非常方便。在台灣做了東西之後,輻射性的運到廈門、深圳、昆山、上海。現在大三通後船直接開到太倉,太倉就在蘇州旁邊,蘇州是台商的重大基地,船直接沿長江進去開到太倉港,這是這次的設計,因為台商要這個東西。再往北就開到大連、天津。在台灣做出來的LCD,不論是北方、南方的點,全部都可以照顧得到。這樣你比在中國設廠都有利,為甚麼?假設你在廈門設廠,它現在就在廈門設廠,要運到大連你要怎麼運?不會比我在台灣運過去便宜,因為如果走陸路,陸路在中國不發達,而且玻璃在路上顛簸,破碎的風險很大。我現在走海上,即使廈門到大連走海上,也不比台灣有優勢。

這就是你讓產業有機會在台灣留下來。石化業也是一樣,它的下游,這些塑膠板、塑膠管,全部到中國,台灣已經沒有了;紡織纖維也大部分都在中國。六輕那麼大,它一天到晚要去寧波設廠,為甚麼要到寧波設?因為你不到那裡設,這裡進不去嘛,現在一通的話,就直接從六輕送到寧波就好了,還可以服務其他沿海的城市。

當然除了通航之外,還要和對岸完成一些特別的安排,讓台商跟當地的廠商有競爭力,因為進去還是有關稅,這塊也需要有安排。但現在唯有讓兩岸通航,貨物往來非常方便,才有辦法讓生產面保住。

像鴻海最近也是要在高雄港做發貨。如果不通航,它不可能把東西弄到高雄港來做發貨。鴻海的生產線已經在那邊,沒有辦法挽回,現在就是把它在深圳、上海、越南生產的東西,全部匯整到高雄來,再從高雄運到全世界。因為logistic(物流運籌)最有效的匯集點,就是一個。例如聯邦快遞FedEx,就是把全美的東西匯集到曼菲斯(在美國田納西州)再出去。以前它的亞洲發貨點也在桃園,後來撤掉到廣州去。為甚麼?因為你不通,所以它無法運作。台商現在基本上都是全球運籌,但沒有一家是把全球運作點放在台灣,因為你的生產點在中國,你不通,所以不可能把物流點放在台灣。

但是通航後,物流點在台灣就成為可能,就可能把原來失去的東西拿回來。全世界的筆記型電腦都是我們在做嘛,所以我們現在非常希望,先把它的發貨拉回,發貨拉回之後,慢慢就有可能把一部分生產拉回。例如現在有機場條例,有一些組裝、新的機型,就有可能在那邊做,慢慢把這個產業拉一些回來。

這就是一個反向思考過去作法的一個思維。以前想要擋,證明是擋不住的,所以乾脆開放,再去設計它的機制。

那麼,台灣和中國相比它的優勢在哪裡?第一就是我們的地理位置好,要服務所有亞洲的城市,這個點非常好,不管是海運、空運,有效運用的話可以創造優勢;第二個你本身一定要有能量。產業鍊裡頭有一些是比較可以留在台灣的,不一定要出去,看看這一塊是否可以留在台灣。

但是在筆電生產裡面,最大的外移的推手還是戴爾(DELL)和惠普(HP),這些國際大廠要用成本和別人競爭,如果你不去,它就找別人,你的訂單就沒有了,所以你只好去了,因為事實上是它們在決定全球布局。要想擁有一些自己可以掌控的策略性布局的先決條件,一定是要有品牌。現在局勢不一樣,是因為我們已經做到了,例如宏碁ACER現在是第二名、第三名,號稱很快就可以達到第一名;華碩ASUS最近也做得很好。有了品牌之後,區域的分工就可以自己掌控,這時候有一些東西就可以留在台灣。所以品牌本身的建立,也是分工上面非常重要的一塊,你沒有這塊,事實上想要分工你也做不了,因為是別人在指導你,是別人在叫你怎麼做。就像NIKE當初叫寶成去廣東生產,它敢不去嗎?不去就沒有單子啊。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初NIKE要去中國投資,它最大的策略伙伴不是寶成,而是豐泰,但是寶成非常積極配合,所以就成為它的最大伙伴。到了1992年,NIKE就跟寶成講說,中國做太多了,太危險,你去印尼,它就到印尼設廠。後來又說不夠,到越南,它就到越南去了。所以你和這些國際廠的關係,都是任人擺布的,那些大廠在做國際布局,台灣廠商也是配合的。

這也是我們的兩岸政策完全施展不開的一個主要原因,廠商不是聽你的,它是聽它的buyer(買主)的。所以政府非常可憐,雖然你想做甚麼,但廠商的buyer不這樣想,你就做不到。這也是在產業策略上,為甚麼要有自己的品牌。但我們現在型態也有在改變,開始有一些品牌出現,要不然就必須是key player,掌握關鍵技術,要不然人家要我去中國我就沒有辦法。

策略2:進攻中國的內銷市場

台灣現在利用中國做加工出口,產業不斷外移,形成聚落以後,就被淘空。這個型態要翻轉過來,要改變營運模式,把中國看成是一個市場,而不是加工地。

我再講第二個要攻中國的內銷市場,這也和品牌很有關係。台灣現在是利用中國做加工出口,產業就不斷外移,因為它會形成聚落,當產業大了以後,就被淘空。例如在上海的電子產業,我當初去中國時,它們還不會做筆記型電腦,因為一體成型的殼子,它們不會做,不會開模。兩年以後,它們就會了,因為不會沒有關係,台灣人會啊,通通都跑去了,老闆、師傅都跑去了。後來裡面的所有零件,全部都跑光,只剩下玻璃板子。加工的產業型態就是這樣,下游最先跑,因為它要降低成本,要很多人,然後就是上游,像拉肉粽。台灣只剩下玻璃、鋼鐵、石化原料,為甚麼這些東西跑不了,因為重,還有規模經濟。這是加工出口模式的結果。

這個型態要翻轉過來,就要把營運模式改變,應該要把中國看成是一個市場,而不是加工地。這也和中國未來的發展模式相吻合,它也想脫離加工出口的模式,從「十一五」(中國第十一次五年計畫,2006-2010)開始,把這個政策明確,開始減少出口優惠,將經濟成長擺在內需。在長期來講,沒有一個大國可以靠出口來帶動經濟成長,一定要靠內需,所以台灣的廠商也一定要把中國看成是一個市場而不是工廠,這樣也才有比較好的兩岸分工,因為這樣你就會想要做甚麼東西賣給它,而且這個東西要在台灣做。

台灣現在攻中國內需市場的廠商還滿多,但因為沒有品牌,或者這個品牌沒有知名度,只好拚便宜,要便宜就只好在中國生產。這些產品在中國都是不上不下,台商產品只是比中國產品好一點,價格的加成只有一點,對台灣貢獻不大。這塊我們也是要改變,才能向中國內銷市場去拓展。

例如宏碁,可能要到國際上成功再到中國,在台灣維持營運總部,有一個R&D的部門。在心理上台灣人有先天的不安全感,因為中國大、台灣小,但如果是這樣的模式,台灣人會覺得比較舒服,東西是控制在我手裡,這個感覺就不一樣了,感覺和中國是在一個比較良性的合作關係。

台商不管走得多遠,事業做得多大,心都還是在台灣。全世界的多國籍企業都一樣。像SONY在美國做的比日本大太多了,但它還是日本公司。HONDA也是這樣,美國的營運比日本本土大很多,它還是日本公司。企業一旦在本土生根,國際化你是不用怕的,它做得再大,心還是在本國,而且它會把最有價值的東西擺在本國。土地和企業是絕對連結的,看一些國際化的多國籍企業就知道,從來沒有一種「無根的多國籍企業」,有那個根在那兒,才能不斷成長滋潤,才能有保障。其實企業的想法和人一樣,因為企業就是人養出來的。真正跨國型的企業,絕對根基是在母國。

我們就是要讓台灣的企業真正能夠國際化起來,在這個前提下,它要如何利用中國的資源,這個不用太擔心。例如康師傅,你可以講說它根本就是在中國長大的,是利用那個市場。但我去看了那個公司,它們的經營團隊,那是道道地地的台灣公司,唯有這樣,才能發揮它的優勢,如果它的幹部都是中國人,企業優勢就沒有了,就是因為有台灣本土的企業文化,它才能在中國發展出它的優勢出來。這個優勢不是中國給它的,是台灣給它的。是台灣本土的經營概念,在中國發揚光大,這個企業核心的價值,是台灣的東西。康師傅也不敢用中國人當核心決策幹部,因為沒有信賴感,價值觀有差異。

所以兩岸主要還是如何分工,因為中國已經這麼大,以後還會更大。這塊你不能看不到,只能和它建立一個好的分工關係。

雖然全世界多國籍企業在中國吃虧的很多,但是如果有人有優勢可以征服那個市場,那就是台灣人,如果台灣人做不下來,其他人也不用談。而且我並不是說要把所有的資源拿去中國市場,而是說經營中國應該是以內需為主,不要再搞出口外銷,這樣才會有良性關係。而且需要有品牌、研發、行銷,因為你不可能用成本跟它競爭,只有靠別的。這樣才能和它維持一個感覺上比較良性的關係。這樣才會變成它是在幫助你,而不是搶你的工作機會。

應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現在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占台灣總出口的40%,真的太多了。台灣一定要有風險意識,對中國依賴不要太深,這是必然的。台灣應把中國看成全球化的一環,只是全世界的一個市場。

政府對中國採取開放政策後,很多人擔心,是不是更多的台商會過去,更多的資金、更多的貿易依賴中國?關於這個問題,我一直認為,對中國依賴不要太深,這是必然的,台灣一定要有風險意識,我們的主調還是它只是全球化的一環,你只是把它當成全世界的一個市場。中國的GDP現在也不過是全球的5%左右,把它當市場就沒有把太多雞蛋放在那裡。但現在因為你要靠它的工廠去出口,因為它是最便宜的,你才會依賴它那麼深,如果它是市場的話,而且你是全球經營,那它市場就是5%,就算加倍,也是10%就不用太擔心。台灣現在對中國過度依賴,就是因為台商全部在那裡生產,出去的一半以上都是材料,這就是為甚麼會那麼依賴它的最主要原因。

我們主要是想利用這個開放的新局來做一個重新的布局,現在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占台灣總出口的40%,真的太多了。現在因為不景氣,而且國際不好中國衰退的最快,所以如果全世界都不好,對中國的依賴度就會下來。我們為甚麼過去的模式不對,就是因為利用中國便宜的勞工,去維持你原來的出口,而且產品也沒有升級,依賴就會越來越高。一直降低成本的時代過去了,我們一定要改變才能把依賴度降下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這位外科神醫做手術時挺嚇人
現在有些外科醫生做手術時能去接電話,抬槓完了再回來接著做,讓晾在手術台上的病人怨聲載道。 30多年前,巴西有一位非凡的外科醫生,…
孩子,這是真實的掌聲
當槍聲在跑道那一端響起,你邁出了充滿自信的第一步,奔跑中,冬天的風鼓脹了你的小胸膛,頭髮在天空飛揚。孩子,外公在操場這一邊,…
台灣民主再深化的貢獻
本文付梓時台灣已經再度選出下屆的總統。從民國八十五年(西元1996年)第一屆民選總統到現在,台灣民眾已經選出五任總統。民主一次比一次深化,…
字裡行間
小四的姪女上MSN打字聊天一把罩,可是一遇到作文就沒輒。只見她每寫幾句話,就在那兒用手指頭一個字一個字地數,…
世界處在新冷戰前夜嗎?
中美貿易戰的持續,讓國際社會頗為擔心,新冷戰之說已經出現在各大媒體的分析文章中。2018年10月16日《華爾街日報》發表〈…
液蛋市占率高達45% 勤億液蛋解密食安疑慮
根據農委會2022年第三季畜禽調查統計資料顯示,全台共有約2,118個蛋雞戶,養4,492萬隻雞,一年產83億顆蛋,產值超過200億元,…
為所當為 陳為廷挺身對抗不公
旺中併購案延燒全台,使得社會瀰漫著一股疑慮與不安的氛圍。由中研院副研究員黃國昌及多位學者在NCC前發起的抗議行動,更成為後續「走路工」…
日本發表黑鮪魚全新養殖技術
日本豐田通商和近畿大學今年9月發表了共同研究成果──「黑鮪魚完全養殖技術」。以往黑鮪魚的養殖方式是捕捉野生的幼魚後將其飼養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