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十大經濟現象

全美最大的中小企業商業貸款機構CIT,2009年11月1日正式申請破產保護,成為全美第五大的企業破產案。
Getty Images
第53期
楊嘉玲、林平

1. 倒閉

沒有不會倒閉的企業王國

擁有101年歷史,同時是全美最大的中小企業商業貸款機構CIT,2009年11月1日正式申請破產保護,成為全美第五大的企業破產案。

CIT是由於政府救助跟債務重整失敗,正式向紐約法院聲請破產保護。這家美國百年金融機構,在2009年年中的債務總額,已經高達649億美元。申請破產後成為繼雷曼兄弟、華盛頓互惠銀行、世界通信以及通用汽車之後,全美第五大企業破產案件,也是美國第一家接受政府救助後仍走上破產法庭的企業。

CIT聲請破產保護,早在市場預料之中,不過CIT倒閉對市場的影響,不會如雷曼兄弟倒閉來得大,但卻可能對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貸款造成不小衝擊。CIT集團一直為大約100萬家中小企業提供貸款、融資。在美國所有的短期融資交易,CIT業務占七成多,每年交易總額為400億美元。

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美國很多銀行是接二連三地倒閉。全美2009年已有115家銀行倒閉。

值得矚目的是,美國國際集團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似乎也將打破過去「大者恆大」、「最大的保險公司不會破產」的市場鐵律,從2008年起累計接受1,823億美元政府金融援助,可是卻仍然無法止血,脫離破產的陰影,成為美國政府擺脫不了的錢坑。

這筆已經挹注到AIG集團裡的1,823億美元當中有600億美元來自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亦即美國的中央銀行,另外698億美元來自美國的財政部。AIG集團的困境清楚告訴世人,直到2009年底,經濟的冬天還沒到盡頭,春天離我們還很遠。  

2. 出售資產

《紐約時報》變賣總部 面臨縮減

《紐約時報》於1896年曾經瀕臨破產,在美國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家報業也曾面臨經營困境。但是走在消息尖端的報業巨人,卻在2009年初不得不售出剛剛在2007年竣工的《紐約時報》總部大樓,換取資金維持營運。

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人們買《紐約時報》就是為了能夠得到包括金融、社會、國際局勢在內的廣泛資訊。但這家美國的主流媒體雖然掌握了通路的優勢與讀者的信賴,卻沒有對讀者提出及時的警訊。《紐約時報》自身的困境顯示其經營階層對於全球的金融局勢與自身所面臨的挑戰並沒有足夠的先見之明。

此外,美國發行量最大的雜誌《讀者文摘》出版公司2009年8月18日因債務纏身,決定申請破產保護,以期爭取減輕還債壓力並進行業務重組。根據美國相關的網站統計,自2008年1月起,美國至少有120家報紙倒閉,67家報紙共解聘2.1萬多名工作人員。目前美國報業萎縮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甚至有人預言,至2015年,印刷的報紙將會「消失」。其中擁有《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巴爾的摩太陽報》等10家日報和23家廣播電視台的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論壇公司」(Tribune Company),因廣告量嚴重下滑和網路媒體的衝擊,2008年12月8日正式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網路普及以來首家申請破產的美國主要報業集團。 

3. 舉債

美國國債4年內總額將擴大2倍

美國紐約的國債在2008年底顯示金額已突破10兆美元。但在金融風暴之後,歐巴馬政府已經支出的以及將要支出的費用,將使美國的國債逼近20兆大關。

換言之,美國立國200年來全部總統所留下的債務,將在歐巴馬的一個任期內翻為2倍。憂慮美國債台高築的結果將損傷自身權益以及退休生涯的美國民眾,罕見地集結在華府,舉行了一場數萬民眾的抗議活動。

1989年時,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立起了「國債鐘」,當時美國的國債只有2.7億美元。但在去年,國債陡然增加到超過10兆美元,導致國債鐘上的數字不敷使用。今年美國財政部7月份的統計數字則顯示,美國的國債已達11.5兆,相當於每個國民為國家背了3.7萬美元的債務。

更令人擔心的是,債務繼續以每年超過1兆美元的速度不斷增加。去年單是國債的利息就高達4,520億美元,是僅次於醫療照顧補助、社會安全基金和國防開支外最大的聯邦支出。歐巴馬總統表示,每當想到這些天文數字,就讓他晚上難以成眠。

目前的全部國債,略超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80%。日本、義大利、印度、法國、德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國債占GDP的比率和美國不相上下。

4. 失業

美、中失業率居高不下 

根據美國政府所公布的資料,美國的失業率在2009年10月一舉突破二位數,達到10.2%,11月份失業率下降為10%,但是全美失業總人數仍達1,540萬。經濟學家預測美國的失業率在2010年第一季將再探底,但其期望這就是觸底。

身為美國國債的外國最大持有,以及對美國貿易逆差最大的生產國──中國,官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同一時間卻僅有4.3%的失業率。這個數字不僅外國學者感到不可置信,連中國的社科院都與中央唱反調地公布了一個兩倍於中國國務院所承認的失業率。

但即使是中國社科院在2008年底所公布的中國城鎮失業率已經攀升到9.4%,仍然遭受許多專家的質疑。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教授蕭灼基在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即表示,中國城鎮的實際失業率大概在15%到20%之間,這還不包括農村裡將近一億的失業人口。蕭灼基表示,不管從失業率或者失業人口的數字來看,「中國的失業率都是全世界最嚴重的」!

至於台灣的失業率,根據主計處資料顯示,從9月份6.09%的高峰期,10月份的6.04%,一路下降到11月的5.98%,成為5個月以來的新低。

5. 遷移

油價造成世界工廠轉移 

受到金融風暴的衝擊以及2008年石油價格上漲的刺激,越來越多美商重新評估在中國設廠的利弊得失。

黑心商品的問題使「Made in China」變成問題商品的標籤,加上智財權在中國不受保障,前幾年赴中投資的美商在2009年相繼從中國撤廠,轉往運送成本較低、勞工成本相當但是智財侵權風險較低的墨西哥設廠。

過去吸引廠商赴中投資的低工資優勢不在,由於地方政府還無限度地逐年往上調整,以及與勞動契約相關的法令修改,讓中國這塊市場失去了對外商的吸引力。在精算過勞工成本、運送成本與山寨貨風險之後,許多歐洲的廠商也和美商做了同樣撤廠的決定,並將廠房轉往東歐地區。

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在2009年開始動搖,被中國吸取的工作機會,隨著外商的撤離,轉往印度、墨西哥與東歐等地。

 

6. 股票換手

股市回升 與產業實質表現脫鉤

經濟發展最怕聽到「泡沫」這兩個字。但是泡沫在撐到最大的時候,既是風險最高的時候也是利益最高的時候。

股市與經濟的實體面往往不是一回事,從最近台灣的股市與中國的股市就可以得到實證。儘管廠商的獲益並沒有明顯的改善,但兩岸的股市卻在資金動能的持續供給下,持續翻漲。

以台股為例,在美科技類股走揚帶動下,12月23日終場以7901點作收,與新加坡股市同步創下今年波段新高,領先其他主要亞洲股市。台股截至23日,今年漲幅達72.1%,在亞洲股市中位居第3,僅次於印尼、印度。

至於有全球指標意味的美國股市,在美國商務部23日表示美國11月個人收入出現6個月來最大增長,暗示經濟可能在年底加速上升後,納斯達克和標準普爾指數均創出2009年度盤中新高。德、法股市當天也創年內盤中新高。

股票市場上永遠充斥著熊市與牛市的不同訊息,但如何正確判斷這些訊息,從而在2010年趨吉避凶,將是投資人最大的課題。

7. 房地產泡沫

游資無處去 房產買氣升溫 

有人拋售資產相對的就有人接收資產。與股市的表現相仿,台灣與中國的不動產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之後,一度有滯長的跡象,但在2009年卻一路攀升。台北市甚至出現惜售的現象,致使不動產仲介業者找不到標的可以代銷。

美國的房地產也從谷底回升,但卻不代表美國經濟已經回溫,因為美國的民眾失業率仍然節節攀高。業界普遍看壞明年的景氣,並且預計2010年第一季度時,美國的商用不動產將出現拋售潮。

美國知名雜誌《福布斯》在2009年底評選出2010年或將破滅的泡沫,其中包括黃金、房地產、股市以及國債證券。中國市場在《福布斯》所提到的七大風險中被重複點名。

《福布斯》認為中國不動產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決定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偏低的匯率固然將中國民眾鎖定在國內消費,但也因為人民幣的寬鬆,促成了中國房地產價格與股票價格的虛高。

但是泡沫代表著最大的風險也是最大的利潤。泡沫越大,趨之若鶩的人也就越多。專家的良心建議是:民眾應該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並且要密切注意中國社會的各種現象,以免成為泡沫的最大受害。

8. 大拜拜

G20成為各國代表的紅酒大會

根據CNN的報導,滿口拚經濟的G20高鋒會,已經成為拚紅酒的派對。各國領袖在鋒會裡大啖精緻美食以及一瓶要價500美元以上的高級紅酒。

2008年年11月,G20首次全球金融峰會在華盛頓召開,2009年則在4月和9月分別在倫敦和匹茲堡兩度召開。匹茲堡的G20會議宣布,由世界上20個主要經濟大國組成的G20會議,將永久性地取代運行了20多年的由7個西方主要經濟大國組成的G7峰會,以協調和改革全球的經濟運作。G20並不是20個國家,其中一個是歐盟,代表歐洲27個國家。G7國家大約占全球GDP的七成,G20則占到九成左右。

最近幾次G20會議中,各國領袖念念不忘的是中國帳面上的近2兆美元外匯存底,以及中國高達13億人口的內需市場。既期待中共拿出外匯存底拯救全球經濟,又期待中國的內需市場能夠拉動全球市場。

然而一年過去了,這樣的幻想也沉寂了。中共外匯存底早已經套牢在美國債券與股市,無法拿出任何真金白銀拯救全球經濟;至於中國的廣大人口更不代表廣大的消費力,中國至今仍然是個人均GDP排名全球第104的國家。

9. 絕望

富豪與銀行家從雲端跌倒在地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讓許多踩在雲端的富豪與銀行家們重重地跌倒在地。有些銀行家與富豪因為承受不了壓力,在展望未來看不見明朗局勢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之路。

在2009年雖然金融風暴的力道轉弱,但名列2008年《福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排行榜第94位的德國億萬富翁默克勒(Adolf Merckle),2009年1月選擇臥軌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默克勒曾經擁有淨資產高達92億美元。他在2008年底錯誤投資福斯汽車(Volkswagen)股票而遭受重大損失。

同樣發生在2009年初,美國房地產大亨史蒂文‧古德(Steven Good)也在芝加哥郊外飲彈自殺身亡。52歲的古德是古德國際拍賣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自古德的父親1965年創辦公司以來,該公司成功進行了數萬起房地產拍賣,收入超過95億美元。

7月間荷蘭銀行前任首席財務官CFO鮑米斯特(Huibert Boumeester)的屍體則在距離倫敦25英里處的的溫菲爾德一處林地裡被發現。警方判斷鮑米斯特是飲彈自殺。

另一個自殺者是洛克菲勒投資管理公司的CEO詹姆斯‧麥克唐納(James McDonald)。他在9月間於美國麻薩諸塞州自殺身亡。 

10. 困乏

經濟低迷帶給藝術溫和負效應

在金融風暴的衝擊下,人們最需要的是心靈的滋養與信心的重建。但隨著經濟的衰退,各類藝術團體在財團削減預算、贊助者停止支持的情況下,面臨結束營運的窘境。

根據美國之音的報導,藝術活動占美國全部商業活動4%以上。但在這波金融風暴下,即使是知名的老劇團也面臨盈利銳減,劇團無以為繼的困局。

例如美國首都華盛頓DC的星座劇院就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星座劇院創始人及藝術總監艾利森表示,今年她們的劇團在台上和台下都不得不發揮創造力──在台上要繼續表演,在台下則要設法把票賣出去。

像星座劇院這樣的藝術團體在美國約有10萬多個,提供了570萬個就業機會。但在金融風暴衝擊之下,超過10%的藝術團體面臨倒閉或者被迫取消整個演出季。另外90%的團體則面臨超過20%的預算縮減。約有75萬個工作機會隨風蒸發。

「國際藝術文化聯盟」(www.ifacca.org)2009年6月公布了「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對藝術的影響」,其中行家們普遍認為,經濟的低迷將給藝術帶來「持續溫和的負面效應」,而且這種負面影響至少會持續兩年。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贊助、慈善捐贈和稅收捐助。藝術團隊的演員被解僱、新劇目的減少是常見後果,那些沒有政府資助從事表演藝術,或觀眾不瞭解的劇目,受到的影響更大;儘管在蕭條時期,人們會藉助於藝術活動來讓自己的心情好一點。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他的夢想
和先生認識有三十年了。我們是鄰居,窄仄的巷子裡,他家後門與我家前門僅是咫尺之隔。經朋友介紹相識後,才發現原來我們住得這樣近。「…
鐵粉就是員工、朋友 臭味滾營造品牌超強黏著術
專營寵物清潔用品的「臭味滾」創辦人夏綾那,從家庭工廠起家自產自銷,至今已15年有餘。常常有鐵粉主動免費到展場上幫忙推廣叫賣;…
北京奧運 世界會「看」到甚麼?
即將對全球數十億觀眾進行奧運轉播的西方電視媒體,5月28日仍在和北京的新聞審查抗爭。包括美國NBC在內的9家轉播奧運會的電視台,…
第20集:例中學 精熟型的學習者
「小王,你覺得今天來上課的老師講得如何?」 「我覺得他講得很清楚,只是還少一點甚麼東西。」 「我倒是覺得反覆講一個主題很囉嗦。…
選帳篷就是挑房子
在露營中,帳篷是我們很重要的家,同時也替我們遮風擋雨、避暑禦寒、驅蟲等等,是保護著我們的避風港。在喜歡的時刻、喜歡的地點設置一個帳篷,…
「北大醉俠」教授 飆三字經吸睛
網路時代出現的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公共知識分子中,人稱「北大醉俠」的孔慶東因評論辛辣、直白、幽默,甚至「暴力」聞名。其言論也讓他屢屢成為「…
從陳冠希事件談電腦資料的安全防護
  香港藝人陳冠希的私人照片不慎流出,進而在網路上散播,成為今年過年期間的一大話題。這些照片的流出,散播之快之廣,對陳冠希、對當事人、…
中國城管──中共鎮壓百姓的黑手
2014年10月某日,中國大陸江蘇省鎮江市,曾發生過如下的場景與對話。朱姓「城管」與當地超時擺攤的早餐攤販爆發衝突。朱姓城管惡狠很地叫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