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經驗

甚麼是鎖國和意識型態

馬總統對鎖國下了一個定義:「若把兩岸互動視為統戰、政治動亂,就是鎖國自閉。」圖為5月20日馬總統發表就職週年演說。
馬總統對鎖國下了一個定義:「若把兩岸互動視為統戰、政治動亂,就是鎖國自閉。」圖為5月20日馬總統發表就職週年演說。
Getty Images
第38期
陳博志

鎖國和意識型態是台灣統派人士對非統派人士慣用的批評,但這批評卻並不正確,批評者的講法也常扭曲事實或自相矛盾。

例如最近社會上多數人質疑政府的ECFA等政策會讓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馬總統和政府為了表示經濟傾向中國不是他們的責任,就說民進黨政府才是對中國開放太多的禍首。陸委會鼓吹ECFA的說帖特別說:「在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兩岸貿易總額成長2.8倍,台商赴大陸投資的累計金額成長28倍」。他們也說已開放進口的農產品多是民進黨時期開放的。照這樣的說法,民進黨政府顯然並沒有鎖國,但馬政府卻同時又大駡民進黨鎖國。由此可見馬政府的批評和政策論述完全自相矛盾,缺乏理性而一致的思考。 

鎖國與否自相矛盾

不管責任在誰,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乃是個事實。從客觀資料來看,過去幾年我國出口超過40%是賣到中國,而其他國家對中國出口的比例最高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幾。我國每年拿超過GDP的2%到中國投資,這比例也遠高於其他國家,美國和日本每年到中國投資的金額不到其GDP的千分之一。由此可見我國對中國經濟的利用及依賴程度遠高於其他國家,絕非對中國鎖國。但馬政府卻不願面對這鐵的事實,而仍要藉ECFA等政策而更進一步片面依賴中國。我在4月11日的民間國是會議中質問尹啟銘部長,我國上述兩項比例是否全球最高?第二高的國家是多高?他當時不回答,至今馬政府也不敢回答。顯見馬政府為了更依賴中國,已到了故意忽略和掩蓋事實的地步。

也許是為了逃避依實際資料我國絕非鎖國的事實,馬總統5月19日對鎖國下了另外一個定義。他說:「若把兩岸互動視為統戰、政治動亂,就是鎖國自閉。」這種新定義根本就違反馬總統自己在這句話之前的一句話所說的「主權不能用抽象或感性衡量,須有客觀指標」。馬總統否認兩岸互動有統戰和政治動機的說法,不只是不客觀,根本就是掩耳盜鈴。中共從三十年前恢復和台灣的經貿交流時就說,兩岸經貿往來的目的是要促進祖國統一,上週中國國務院公布的關於支持海峽兩岸經貿特區的意見書,也再度強調這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部署。這麼明白的客觀事實,馬總統可完全忽略,反而閉著眼睛說瞎話,指責質疑兩岸互動有政治動機的人是「鎖國自閉」。馬總統難道不看外界的報導,也不看中國的政策嗎?

鎖國自閉?是鎖國還是自閉?

中共在兩岸經貿往來會不會有統戰和政治動機,由中共的其他行為也可客觀看出來。我在民間國是會議也曾質問尹啟銘部長,看他知不知道中國為了報復法國總統會見達賴喇嘛,而中止對空中巴士的訂單?我也問他有沒有在中國的台商受到中國政治壓力?中國會不會用經濟制裁做為政治手段?尹部長大概比馬總統老實,所以這些問題尹部長一個也不回答,有些較支持兩岸經貿往來的媒體也選擇不報導。但馬總統竟忽略這些客觀事實,而反明確指責認為兩岸經貿往來有政治動機的人為鎖國自閉。

由這些客觀事實來看,質疑兩岸經貿往來有政治動機的看法並不完全出自意識型態,而是有堅強的客觀依據。一口咬定兩岸經貿往來沒有政治動機而政經可以分離的人,才真的是被意識型態掩蔽了思考,忽視了客觀事實,卻又指責別人是意識型態。

意識型態其實幾乎人人都有。人類並沒有偉大到任何事情都能用科學和客觀資料找出最好的選擇。很多政策乃至個人的選擇,都有相當程度取決於個人的價值觀和對好惡的判斷。這種不能由客觀分析來判斷對錯的主觀的價值,就是意識型態。這種意識型態無法避免,而且每個人的看法不同,在民主社會必須大家相互尊重。大部分人的選擇都是綜合客觀資料和自己的意識型態之後才做成。然而在台灣即常有人指責別人有意識型態,好像以為自己沒有意識型態,意識型態甚至成為駡人的用語。

意識型態人人有但不應背離客觀事實

正確的道理是:意識型態沒有對錯,因為它乃是無法由客觀分析證明對錯的主觀價值。真正錯的是有些人太過執著於這種主觀的價值或信念,而忽略了一些客觀的事實和道理,只依賴主觀的價值或信念來做決定,甚至在其主觀價值已違背客觀事實時,仍然盲目相信。只有這種錯誤的情況才該被指責為意識型態。

台灣的統獨爭議當然都帶有意識型態的成分。因為,不管是統或獨的主張者,多半會有一些自己感情的偏好的成分在內,這些都是民主社會大家廣該相互尊重的。正確的兩岸政策爭議,應該是討論可以客觀分析的部分,以使大家能基於各自的主觀意識型態和共同的客觀分析來做決定。可惜馬政府卻自己忽視前述各種客觀事實,而又妄指反對者是意識型態。

馬總統近日至少有另外兩個展現其好批評別人意識型態,而自己卻不看客觀事實的談話。他在5月19日針對台灣競爭力嚴重衰退,今年排名倒退十名,而韓國卻有進步的問題說,韓國無意識型態,有利的方向就大力投入,這是台灣未來要走的路。然而台灣競爭力排名大降是在他執政一年才發生,難道他認為這是他的意識型態造成的嗎?我國過去幾年經濟是否不如韓國,從不同角度來看有些不同的客觀評價,並難有定論。而過去這一年我國各種國際評價的降低多有客觀事實的背景,其中包括不少政策的錯誤。例如代表主權評等被降級的主要原因就是馬政府違背既有的法律限制而大量舉債。馬總統豈可為推卸政策不當的責任,而歸罪給所謂意識型態?

事實不容否論意識型態太重會誤國

馬總統5月19日也說,兩岸領導人過去一年對兩岸關係所講的16字箴言愈講愈相似,表示雙方都已擺脫意識型態,願意互不否認。但他這種說法也不符事實。中國所謂的16字箴言和馬蕭相似的只有「擱置爭議」、「共利雙贏」、「面向未來」、以及「密切合作」等空泛的用語,馬蕭提到多次的「正視現實」以及「互不否認」,甚至「兩岸和平」等較有實質意義的主張,中國的16字箴言根本不曾提及。而這種特意不提及或因應的情況,其實就是一種否定。但馬總統卻說雙方用語「愈來愈接近」,而且已擺脫意識型態而願意「互不否認」。

這看不到客觀事實的情況,很像是心智被意識型態蒙蔽,或者是明知而要用錯誤的說法來誤導別人。意識型態沒有對錯,但要做為一個好的決策者,一定要先明白承認和瞭解自己的意識型態,才能真正瞭解和尊重客觀的事實,並據以做出正確的決策。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體制和國家目標是中國內外衝突的根本原因
美中經貿爭議以來,很多人都把它看成是美中在爭世界的領導地位,是在爭霸,或者是美國要壓制中國不讓它出頭。但現在真相已漸明朗,…
堅持自我品牌 米錄開創台灣觀光商機
「邵族追著白鹿找到了日月潭,靈鳥貓頭鷹指引邵族的獵人找到回家的路。」這是米錄公司所設計的「日月神話」意象T-shirt裡的故事。…
香港學者:中國禽流感或將大流行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管軼及朱華晨的研究團隊,聯同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汕頭大學醫學院、浙江省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與美、澳科學家合作,…
台灣拚觀光 打響福爾摩沙美譽
觀光產業是無煙囪的產業,與科技產業共同被視為是21世紀的明星產業,順理成章成為各國競相開發中最重要的一環。根據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WTTC…
解析馬江對學生反服貿的答覆
國民黨在《兩岸服貿協議》爭論中不理會反對的意見而一意孤行,使學生發動抗爭,結果國民黨不只以暴力對付,其因應的說法更暴露國民黨嚴重的心態錯誤…
人生一世啊,良心最重要!
曾任教於北京大學法學系的袁紅冰教授,當時被學生譽為「北京大學精神導師」。目前旅居澳洲的袁紅冰為「中國自由文化運動」發起人、首席委員,並擔任…
雲南傣族潑水節 歡樂祈福
雲南「潑水節」是傣族人民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傣曆正月,陽曆4月13日至4月16日之間。潑水節是送舊迎新的日子,…
全方位的保險規劃師──謝志明
現任國泰人壽高雄左楠通訊處襄理的謝志明,擁有豐富的銀行理財專業,但他卻放棄了理專的固定收入,挑戰全新的保險領域。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