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中的貴族 釉裡紅

真正釉裡紅表面有極細微的結晶狀,清代稱之為「凸起釉面的寶光」。
真正釉裡紅表面有極細微的結晶狀,清代稱之為「凸起釉面的寶光」。
岳翔雲
第34期
張新宸

2006年5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中國宮廷御製藝術精品」拍賣會中,一件32公分高的明朝洪武年間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以7,852萬港元高價成交,創下了明朝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

釉裡紅是「釉下彩」瓷器的一種,以氧化銅做發色劑,彩繪於白色瓷胎上,再施以透明釉,入窯以攝氏1,280度高溫還原氣氛燒成。這種技法始於唐代長沙窯,直至元代中期才有所突破,卻因戰亂,八百年來竟失傳三次。由於史料記載不夠完整,致使今人對「釉裡紅」感覺既神祕又陌生。

釉裡紅雖然最早出現於元代,但元代的釉裡紅色調比較暗淡,紋飾也較簡單,傳世極少,最早見於景德鎮至元四年(1267年)出土的四件器物;明初洪武時期,釉裡紅器較為盛行,但呈現的顏色也極不穩定,直到宣德時期才達到成熟階段;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是釉裡紅極大發展時期,此時不僅紅色發色鮮豔、純正,而且紋飾細膩、層次鮮明,雍正時期更創造性地燒製出「青花釉裡紅」,但到晚清時期再無精品問世。

釉裡紅的紅在中國被稱為是唯一的「正紅」,然而故宮珍藏的「釉裡紅」卻多為黑色或灰綠色、褐色,非正紅色,究其原因是氧化銅極端敏感,燒造過程困難重重,影響成敗的因素太多,如:釉藥配製、厚薄、氣候條件、窯內擺放的位置、疏密、高低、氧氣多少、溫度高低的控制等等,故成功的作品極為稀有,雖然明、清兩代皇帝動用龐大的人力、物力積極找尋、維護,仍難逃失傳的厄運,能夠留傳至今更不多見。

真正的釉裡紅表面有極細微的結晶狀,由裡向外以顆粒狀展現,清代時稱之為「凸起釉面的寶光」,而用人工釉藥燒造的紅色釉則是表面光滑的清紅色,肉眼即可分辨,用手觸摸,一個是立體的,一個是平面的。

被喻為「瓷中極品」的釉裡紅,長期以來被披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顯得高深莫測,現代瓷藝工作者多敬而遠之不願嘗試。王新篤不但成功地將斷代瓷藝重現人間,更突破傳統加以創新,以高難度的「釉下多彩」配以「琺花」技法,將古代官窯才能燒造的「釉裡紅」發揮到極致,堪稱古今中外第一人。

要在傳統的青花釉裡紅裡添加色彩已不容易,配上「琺花」難度更高,因為各色釉料在封閉的窯中會互相干擾導致失敗,而「琺花」的線條在乾燥和燒造過程中可能斷裂脫落或熔化(琺花技法是用泥漿與釉料混合後,以特製的泥漿袋直接擠壓在瓷胎上,因而產生浮雕效果,再以各色釉藥塗於立體圖案內燒造);大量使用金色則是超越巔峰的展現!因為要將金色固定在瓷器表面,必須以攝氏760度再進窯一次,對先前已燒成的釉裡紅而言是二度傷害,極易使紅色飛逝。

古人說燒造釉裡紅「既賴人力,尤關天成」,由於氧化銅的不穩定性,燒造釉裡紅除了經驗還需三分運氣,王新篤雖擁有三十多年經驗,還是無法完全掌握。他說:「今天科技的進步並不會提高成功率,一個窯能有60%的成功就算成功了,有時整窯失敗。」因此,每次進窯都是一番煎熬,開窯時心情更是七上八下,王新篤說:「每一窯燒出來成不成功都是無法掌握的,像這一次那個最大的葫蘆就在展出前兩天出窯時發現它裂了!」那種前功盡棄的感覺難以形容。

歷史上中國以瓷器聞名世界,「China」一詞,國外最早的解讀即是「瓷器」,王新篤將一生的青春歲月完全投入釉裡紅創作,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讓「China」以「瓷器」再度揚名世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5 個年薪10 萬美元的藍領工作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如果選擇了錯誤的行業,工作可能不穩定,經濟條件也受限制。賺取6位數以上的年收入是許多人的美國夢。…
疫情衝擊SPA業 尤妮絲逆勢成長創佳績
▲尤妮絲創辦人,也是現任總經理簡玠士。尤妮絲提供   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屬於近身接觸的SPA業遭受嚴重打擊,…
中國「茉莉花革命」緣起及其影響
2月17日Twitter上出現一條由推友「@mimitree0 祕密樹洞」發出的神祕消息,內容如下:「中國『茉莉花革命』初次集會日期已定,…
網路攻擊加劇 美中陷數位冷戰
國際軍、經、商、政網站遭駭事件,近期正被推向另一個高峰。專家追蹤發現,許多攻擊源頭指向中國,特別是濟南、上海與海南島等地。包括美、英、德、…
關稅戰爭開打 長期投資人該如何面對?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以對等待遇為由,對世界各國祭出關稅戰,連傳統盟友加拿大和歐盟也不例外。接著,各國紛紛宣稱若川普執意提高關稅,…
北京否定香港公務員的風波
今年6月,新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到香港考察。回去後,7月下旬,他與50名參加北京夏令營的香港學生會面時,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
市長推動「打肪」 紐約人壽命全美最長
根據聯合國統計,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是日本人,平均壽命達82歲,而後是瑞典人和冰島人。但調查顯示,紐約人的平均壽命和日本人一樣是82歲。…
如何判讀中國經濟數字?
要判斷中國經濟的走向,首先要正確解讀中國經濟數字。從2009年3月份開始「中國經濟走出低谷」而且可以帶動全球經濟甚至拯救台灣經濟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