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錢寸步難行。」全球的金融海嘯引爆裁員潮,許多家庭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哀鴻遍野。危機中怎麼換個方式去面對?英國經濟系大學畢業生博伊爾決心用一年的時間挑戰「不用錢也可以生活」。
不用錢真的可以在現代這個社會生存下去嗎?博伊爾表示,在未來的一年,他會用單車代步、燒材生火和用太陽能發電,完全不需要用錢和消費。他打算自己種植食物,或以技能換取食物或向餐廳索取剩餘食物。他說:「我們的祖先就是用以物易物的方法生存的。」
讓我們也來看看,過去的祖先們是怎麼用最少的錢達到最大的自給自足。
夫耕於前,妻鋤於後
「貧賤夫妻百事哀」,經濟不景氣使人煩惱而心浮氣躁,本是同林鳥的夫婦容易為了錢事不合,引爆離婚潮。但是上有老下有小,陶淵明一家子即使面臨生活困境──南面的地裡頭沒剩下一點可以吃的菜,北邊園子裡滿是枯枝敗葉;提起酒壺倒盡殘餘的幾滴酒;灶無炊煙、沒飯可作,甚至到最艱難的時候,餓到得向人乞食──妻子翟氏仍甘願「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吃苦耐勞地幫忙,與之同甘共苦。
愛琳‧詹姆絲(Elaine St. James)在所寫的暢銷書《生活簡單就是享受》(Simplify Your Life)中提倡簡樸生活。我們的祖先其實很早就奉行這樣的生活態度,雖然物質生活極其簡單,愛菊的陶淵明在經濟危機中仍保有自己的啫好,在屋子周遭遍植菊花。在傳頌千古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裡,我們可以想像,窮到「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的陶淵明並未自尋煩惱,反而保持心境清明,穩定地過著正常的生活。
這給了我們重要的提示:維持不花錢的良好休閒活動,或吟詩、或寄情於大自然之中,既能紓解心情,也可以不花錢為心靈充電。
大自然是最好的醫藥
現化人走投無路的時候會想找心理醫生諮詢,當陶淵明心中感慨萬千時,就自己「唱一首悲傷的歌曲抒發情緒」當沒人理解他時,他並未就此憤世嫉俗,反倒「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借酒為題,託意於詩文中抒寫情懷,表達對世事的關懷。就是在這樣的時候,他完成了眾人嚮往的〈桃花源記〉。
因為陶淵明早就瞭解到「大自然是最好的醫藥」,在〈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鄉下生活中,放鬆心情,正面看待事物,在大自然運行不息的規律中,體悟出心得:「富貴於我如浮雲,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
儘管鄉下生活並非完美,親友也曾勸他重返仕途,在利益誘惑下,難道他都沒有動心嗎?有的!「豈忘襲輕裘,苟得非所欽。」陶淵明說自己豈不知輕暖皮衣之舒適保暖,但是不能用苟且、不義的方法來達到富貴。
南宋文帝時,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拜訪,看到陶淵明在床上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於是勸他:「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淵明回答說:「潛(陶淵明)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臨去時送他梁肉,貧餓交迫的陶淵明竟然一揮手把食物揮落到地,因為他知道文帝廢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濟竟然說此乃文明之世,以亂為治,人格就可想而知,因此雖然求飽的生理需求曾經驅使他乞食,但做人有骨氣的陶淵明對人格卑下的人送他的東西卻是不屑一顧。
陶淵明在〈詠貧士〉中曾說:「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為甚麼當求道之心戰勝利慾的誘惑,他便感到怡然自得?
陶淵明瞭解自己要的是甚麼樣的生活:與其為了口腹而將自己困在人事中,不如追求比富貴更高層次的自然,力求生活品質,過自己想要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之快意生活。
重新審視自己的「道」路方向
想來掀起現代「反璞歸真」風潮的人,定是興起了陶淵明昔日之慨:「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不希望自己來世一遭不到百年的短短歲月,為了滿足無休止的慾望,而迷失在金錢物質的追逐裡,使自己身心困頓。就像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最後一次棄官返回家鄉時,他覺得自己好比一隻籠中鳥重回大自然的懷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回想起十三年官場生活,無疑是誤入迷塵。
於是,當金融風暴導致世界整體經濟下滑之際,經濟學博士生博伊爾藉由「不用錢也可以生活」的試驗,希望能喚醒大家的反省。平時購買了那麼多東西,其實也不全是生活的必需品。轉念想想,這也不失為躬身自省、反璞歸真的樂活好時機。
省悟到今是昨非,逝者己矣來者可追。人生短暫,迷途未遠,趁還來得及彌補之時,應當把握當下,順應天命地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