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雅人生活淳樸,擁有一間胡楊樹木搭蓋成四四方方的房子和一口水井,
也就心滿意足了……
您聽說過「克里雅」嗎?它是大陸新疆極小的一點,在地圖上的名稱叫做「達里雅布依」,翻譯成漢語就是「大河沿」的意思,因為它分布在克里雅河的中下游兩岸。大河沿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于田縣縣城北250公里左右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塔里木盆地中心,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面積33.76平方公里,僅次於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
探險家、考古學家曾有記載
大河沿村落裏,居住著一群生存環境惡劣幾乎與世隔絕的沙漠人,人們稱他們為克里雅人。目前克里雅人約有200多戶1,300多人,分散居住在四周被沙窩分隔的村落裏,至今仍過著半定居、半遊牧的生活。
最早將克里雅記載下來的是兩個外國人:一個是瑞典人斯文‧赫定,另一個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藉著這兩位大名鼎鼎的探險家、考古學家的不朽著作,克里雅早在上個世紀初就已名揚海外。但是,歷史並未因斯文‧赫定的記述而在這裏喧囂起來。克里雅人始終離群索居,被人們稱作沙漠裏的「原始部落」。
關於克里雅人的來歷,據說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後裔,為逃避戰亂翻越崑崙山進入這片綠洲;另有一說他們是離群索居在這裏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種說法最傳奇,即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神秘消失的古樓蘭人的一支。
自然環境決定了克里雅人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樸純厚的民俗文化和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多數幾代同堂住在一起,家裏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長輩,族人很少跟外人通婚,他們雖然屬於維吾爾族的分支,說維吾爾語,但有許多生活習慣與維吾爾族不同。
原始胡楊林裏的淳樸人家
克里雅人生活淳樸,不識耕種,以牧羊為生,擁有一間胡楊樹木搭蓋成四四方方的房子和一口水井也就心滿意足了。這裏有全國最大的原始胡楊林,羊群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胡楊樹葉,村民以胡楊、紅柳樹幹搭蓋棚屋,靠放羊和挖掘沙漠藥材維生。生活用品,則依賴商人經營運送。
克里雅人在門廳裏鋪上鬆軟的細沙,牆壁木柱之間特意留著取光的空隙,陽光從中擠進來,各種光影穿插交匯成奇特的幻景,置身其間,給人一種昇華飛騰的感覺。
廚房隸屬於門廳,沒有灶台,只是在沙地上掘出一個淺坑,類似於西南少數民族的火塘。也難怪,克里雅毗鄰大河,只要在沙地上挖下去幾十厘米,濕乎乎的沙子帶著潮熱之氣便會撲面而至。
因為生活環境地處沙漠腹地,夏天地表溫度通常高達攝氏50度以上,克里雅人唯一的選擇就是待在家裏睡大覺。在最熱的時候他們會躲到小黑屋裏,然後隨著氣溫的下降慢慢往外移,到了晚上,索性抱了氈子睡到沙包上去。
克里雅人的飲食也很簡單,以囊(維吾爾麵包,是一種由麵粉和玉米麵烘焙出來的烤餅)和茶水為主,偶爾吃一點羊肉,每逢節日或辦婚、喪事時,也會做些抓飯待客。
被克里雅人稱為母親河的克里雅河,發源於新疆于田以南的崑崙山。深居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克里雅人極其缺水,雖然每家都有水井但井水酸澀,只在七、八月分崑崙山雪融的洪水期,克里雅河才流入沙漠腹地,此時才會有淡水河。
離群索居不敵文明侵蝕
上世紀50年代末,中共當局曾派人到這裏,建立達里雅布依鄉,將鄉政府所在地設在大河沿村。但在「文革」中,克里雅人再次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80年代的某一天,一支石油勘探隊正在塔克拉瑪干距邊緣250公里的沙漠中間進行野外作業,他們是首批進入這一區域進行勘察的人員。當沙漠車翻過一座沙山,眼前的景象令車裏的人都驚呆了--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央,竟然有一個村莊,一座座簡陋的木房子後是驚恐向他們張望的村民,他們發動沙漠車,衝下沙山,準備看個究竟,剎那間,村民們被嚇得四散奔逃......
隨後,很多報刊報導了「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央,發現有原始部落......」
198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派人來到大河沿視察,在這裏建立學校,培訓醫護人員和獸醫,解決用電、用水問題,開辦郵政所和信用社,克里雅人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開始被現代文明所滲透。現在,沙漠克里雅人的生活方式已經漸漸從古老封閉的狀態邁入了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