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社會系列

中國統計數據的重重迷霧

山東濟南天橋區的趙寶俊一家,突遭拆人員闖進屋裏,趙寶俊欲哭無淚。/中國統計數據的重重迷霧/不許外國機構公布不利中國的數據
2007年11月22日,山東濟南天橋區的趙寶俊一家,突遭拆人員闖進屋裏,不等女主人和孩子穿上衣服,就不由分說將這一家三口拖出門外。不等屋裏的傢俱搬出,來人就把屋頂挑翻了。趙寶俊欲哭無淚。
第2期
何清漣(旅美中國經濟學者)

最近,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國際人權組織「住房權利和驅離中心」把2007年「迫害住房權獎」授予中國政府,指責北京為了籌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迄今已經強行遷移了大約125萬戶居民,平均每個月有約13,000人的住房被強制拆除。2005年,這個人權組織曾將首屆迫害住房權獎授予中國政府,並指出,近十年來,中國有370萬城市居民因政府強制拆遷而失去了住房。

北京視統計真相為國家機密

對北京強制拆遷侵犯人權提出批評的組織雖然很多,但對失去住房的拆遷戶做出統計估算的卻只有這個組織。儘管北京經常傳出拆遷戶以死抗拒的消息,但中國當局一直否認北京居民遭到強迫拆遷和種種不人道待遇,並指責該人權組織所說的迄今為止北京有125萬戶被強迫拆遷的數據是誇大了──有趣的是,北京雖然指責該組織公布的數字誇大,但卻從未向外公布它們認為真實的數據。

其實,北京當局與其為統計數字的「準確性」去責備別的機構,還不如反躬自省。正是中國當局將各種影響中國政府形象的統計數據視為「國家機密」,才導致上述情況發生。

為了讓統計數據保持模糊性,中國當局在這方面設置了種種障礙,再加上「中國特色」的政情,研究者查詢中國統計數據常常面臨各種困難:

一、有意不公布具體數據。以拆遷為例,近十年來,中國各地因拆遷而導致的反抗不斷發生。國家信訪局承認,土地徵收徵用、城市建設拆遷、環境保護、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產、涉法涉訴等五大問題,成為現階段信訪的重點。但要想找到有關城市拆遷總數的公開統計數據卻非常困難。2007年1月23日建設部部長汪光燾在「全國建設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聲稱:「城鎮房屋拆遷規模得到有效控制。前三季度拆遷面積同比下降17.6%」,但他並未提到作為比較基數的拆遷面積的具體數據。如此一來,要想研究拆遷對中國民眾的人權造成的傷害,首先就遇到一個如何將受傷害程度量化的難題。

政府部門之間數據自相矛盾

二、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出入很大。以教育部門亂收費為例,不同的政府部門對此的統計相差甚大。2004年1月6日,教育部部長周濟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2003年中國共查處教育違規收費8.53億元。但就在20天前的2003年12月1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2003年全國治理教育亂收費,專項檢查共查出12,600多件教育亂收費案件,違規收費金額達21.4億元。兩個均為「政府權威部門」,調查的項目同為「2003年教育違規收費」,兩則消息發布時間相差僅二十天,但教育部統計的亂收費竟然只是國家發改會的百分之四十,少了12.87億元。

三、地方政府瞞報、漏報。這方面最典型的例證是GDP(國內生產毛額)增長數據。中國國家計委一位官員曾說過:「從各地和中央往年的統計來看,地方確定的平均增長率往往要比中央高出兩個百分點左右。就是說中央如果定7%,地方可能會定到9%左右。所以如果中央要定8%,地方就會定10%。」這位政府官員還指出,不管地方政府上報的GDP增長率是多少,國家統計局最後會假定其中屬於誇大的部份平均為兩個百分點。

不許外國機構公布不利中國的數據

最令人稱奇的是,外國機構發布有關中國的統計數據,只要中國當局認為不利於中國,都遇到中國當局的抗議,有的被迫修改或刪除。為時不遠的公案有兩樁:2006年5月4日,著名國際會計公司安永公司(Ernst & Young)發布年度報告,稱中國銀行壞帳高達9,110多億美元,這個數字是中國政府公布的壞帳數字的2倍多,總額超過了中國當時的外匯儲備8,536億美元,從而招致中國政府嚴重抗議。儘管此前瑞銀集團(UBS)董事總經理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對中國金融系統壞帳的估算數額與之相差無幾,但安永被中國政府抓住了「痛腳」──這「痛腳」就是這份報告與安永不久前對中國工商銀行的審計結果自相矛盾。

由於此前這項業務,安永陷入了兩難困境:如果堅持年度報告公布的壞帳數據為真,那麼它為中國工商銀行等幾家銀行所做的審計就不真實,其職業信譽將面臨極大損失;如果堅持此前審計報告的真實可靠,那麼這個壞帳報告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兩害相權取其輕,安永只能選擇它自己認為損失最小的一項,被迫收回該報告。另一件發生於2007年6、7月間,中國當局要求世界銀行刪改一份有關中國環境污染狀況的報告,原因是該報告指出污染導致中國每年有75萬人過早死亡。中方要求刪除報告的理由是擔心該報告內容會引起中國的「社會動亂」。

統計數據的不透明與混亂,既使中國當局可以屏蔽許多真相,也使中國研究在「求真」時面臨許多困難──而這正好是中國當局刻意想達到的目的。

清漣簡歷

目前旅居美國的何清漣是中國湖南省邵陽市人。1988年畢業於中國復旦大學經濟系,獲經濟學碩士學位。曾先後在湖南財經學院,暨南大學經濟系任教。2001至2004年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紐約城市大學斯塔騰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做訪問學者。

何清漣近年來專門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在中國及國際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1999年曾將何清漣評為「亞洲之星」,中國的《三聯生活周刊》將其列為影響中國的二十五位時代人物之一。

何清漣著述甚多,最為著名的是《現代化的陷阱──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該書對中國改革以來有關國家資源分配領域內產生的經濟問題,以及這些經濟問題產生的制度環境,尤其是權貴私有化進程及各種事後不良社會反應進行了深刻剖析。台灣Taiwan News 出版社於2004年1月以《中國的陷阱》為名出版修訂版。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台、日、韓「銀髮風暴」,下一步怎麼走?
提到亞洲高齡化國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與台灣平時互動密切的「老人之國」日本,但其實近年來南韓也在老人相關指標上屢創新高,加上台灣,…
政府扮演上帝的惡果
法國工人長達數週的大罷工,被全球媒體注目。電視畫面上,巴黎示威者投擲石塊,砸毀店鋪,甚至放火燒車輛,在火光和濃煙中,跟手持盾牌的警察對抗,…
看清楚最高的海嘯在誰頭上
台灣有部分媒體對中國的經濟實況,總是抱持著比中國媒體還要樂觀的態度:即使全球各大媒體深入分析中國的經濟問題之嚴重,已經超乎人們想像,…
牛津辯論:是否要向共產中國開啟新冷戰?
今年2月初,正當全世界還對中共下令武漢封城感到錯愕,歐洲疫情尚未全面擴散之際,遠在英國的牛津大學黑夜裡上演了一場精采的辯論──「我們(西方…
香港抗爭運動的三大分歧
香港的非建制派,或者說是爭取自由民主而對抗北京與特區政府的反對派,目前是山頭林立,原因是理念與手段都存有許多分歧。…
讓顧客自製蛋糕 Funsiamo開創新型態社交經濟
Funsiamo體驗事蹟: 自助烘焙體驗。 提供活動策畫、包場服務、場地租借、輕食飲品。 提供異業合作。 提供外送體驗。因為時間、…
活動櫥窗
提升職場力商業數據分析與圖像表達 職場必備兩大能力:數據分析力、圖像表達力,讓你一個願望兩種滿足。課程包括:…
累積人脈存摺 中小企業突圍的資源在這裡
眾所周知這是碎片化的時代,不僅資訊碎片化,網路流量、消費者注意力碎片化,事業經營同樣碎片化。 在碎片化的時代,許多零售業者從追求規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