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首次放行台灣荔枝 推手黃傳殷完成大夢

▲台灣荔枝2021年成為首個成功進入澳洲販售的外國荔枝,紅豔豔的荔枝銷售一空。Adobe Stock
第237期
謝平平

去(2021)年,台灣荔枝成為首個成功進入澳洲販售的外國荔枝,500公斤紅豔豔的荔枝銷售一空。今年再接再厲,數量增加為1.5公噸,通路也從雪梨拓展至墨爾本、布里斯本,讓果農十分振奮,而南奔北走、成功完成外銷任務的漢宇國際董事長黃傳殷也終於圓夢!這種難以保鮮的水果,究竟如何突破運送限制,運送到航程三小時以外的地方呢?

台灣玉荷包荔枝成功輸澳。黃傳殷提供

▲台灣玉荷包荔枝成功輸澳。黃傳殷提供

從台灣直飛雪梨,大約需要九小時,比起飛往日韓的三小時,還要多出二倍的時間,且澳洲檢疫標準與日本採用的蒸熟法不同,澳洲採用低溫檢疫去除病蟲害,但冷鏈產業尚不成熟,少有人思考如何突破低溫運送限制,因此台灣荔枝外銷始終侷限在航程三小時左右的日、韓、星、馬為主。

 

曾任大樹區區長多年的漢宇國際董事長黃傳殷,是台灣荔枝成功外銷澳洲的推手。黃傳殷提供

▲曾任大樹區區長多年的漢宇國際董事長黃傳殷,是台灣荔枝成功外銷澳洲的推手。黃傳殷提供

 

玉荷包荔枝的產地:高雄大樹

台灣荔枝品種多數都是黑葉荔枝,玉荷包約占25%,其中又以高雄市的大樹區為主。大樹區位於阿里山山脈南側的鳳北丘陵,依著高屏溪,隔著屏東平原與中央山脈遙望,特殊的紅棕壤土富含礦物質,在日治時期以種植鳳梨為主。

「鳳梨都種在平地,下雨過後,積水不退,甜度、香氣都會受到影響,只有大樹例外。」黃傳殷又指出,大樹區面對大武山,日照時間特別長,香度、甜度完勝其他產地的鳳梨。

在經濟起飛的1970年代,台灣對水果需求大增,大樹區種植荔枝的面積愈來愈大,其中又以玉荷包品種為主,每年產量超過一千萬公噸。每年的鳳荔節,大樹區就像聚寶盆似的,有吃不完的玉荷包與金鑽鳳梨。

對大樹的特產、地形、人物如數家珍,因為黃傳殷曾任大樹區區長多年,對大樹有一份割捨不下的情感;「國內市場有限,我們再怎麼辦活動,也無法解決滯銷問題,那時我就想走外銷通路,才能解決滯銷問題。」

 

分散風險:外銷農產品不會滯銷

2014年,澳洲農業局核准台灣鳳梨、荔枝、楊桃、芭樂、芒果進口澳洲,黃傳殷看準商機,退休後便開始著手準備將大樹的荔枝、鳳梨銷往澳洲,「一定要分散風險,才不會背負滯銷風險。」相對於目前已經大量外銷到日本,他選擇澳洲作為創業起點。

2017年,黃傳殷成立公司,隔年便開始摸索澳洲檢疫流程,陸續確立台、澳用藥對照表,找到願意劃定「輸澳專區」的果農、共同行銷的夥伴。

2021年,台灣輸澳專區的荔枝終於通過台灣方面的藥檢,黃傳殷決定一搏,便將這批荔枝送往澳洲,「採收期的檢疫沒有過,是到了最後一次才過,雖然有風險,但我決定一定要出口,一定要有一次經驗,不能一直等。」該年,某國銷往澳洲的30噸荔枝,因為檢疫不過,直接在海關銷毀,讓黃傳殷心驚膽跳。

他解釋,每個國家的檢疫標準不同,一定要按照該國的標準用藥照顧荔枝,否則藥檢不過,白忙一場;又因澳洲檢疫標準嚴格,他特別將供果園放在高處、或旁邊沒有種植其他荔枝果樹的地區,以免受到汙染,可說防護嚴密。

許多荔枝果農看到這麼嚴格的檢疫標準,都打了退堂鼓,果農曹班長卻想,既然有藥檢數據可以參考,就可以試試看。他特意選了十年老欉荔枝樹,加上為澳洲客製化的荔枝細蛾防治法是在傍晚至晚間進行,細心的程度像是在照顧自己的孩子。

 

澳洲「美而廉亞洲超市」粉絲專頁販售台灣玉荷包與其他商品。黃傳殷提供

▲澳洲「美而廉亞洲超市」粉絲專頁販售台灣玉荷包與其他商品。黃傳殷提供

 

台商助攻:千里緣分一線牽

除了為檢疫、栽種的事情繁忙,黃傳殷也積極開發澳洲銷售管道。透過立委助理介紹,認識了澳洲台商二代,這些台商特別飛到台灣來看供果園,雙方理念相當契合。「他們都在台灣念過書,因此很懷念台灣水果的味道。」後來在澳洲進行市調時,發現當地民眾對台灣荔枝印象都非常好,原來也是透過台灣人在當地口耳相傳,許多民眾對台灣荔枝相當期待,也因此二年的荔枝外銷都相當成功。

「當你做對的事情,宇宙都來幫你。」黃傳殷在今年也把鳳梨送進澳洲去,荔枝輕、價格高昂,適合走空運,而鳳梨重量重、價格低,只能走海運。他以台灣大學園藝系教授吳俊達研發的氣調櫃,順利完成任務。

台灣玉荷包荔枝在澳洲商店販售。黃傳殷提供

▲台灣玉荷包荔枝在澳洲商店販售。黃傳殷提供

 

外銷關鍵:精準控溫的低溫運送

鮮摘荔枝保存不易,為符合澳洲規定的低溫檢疫,從採摘後的保鮮處理就很重要,今年玉荷包採收後以預冷機統一降低果心溫度,使其在運送過程中的溫度,保持與澳洲檢疫溫度一致,大大幫助了果實的賣相穩定。

這個方法也是今年才研究成功,黃傳殷表示,低溫運送有助於水果外銷,風險是一旦斷鏈,容易造成果損問題,台灣荔枝落地澳洲,在機場等待冷藏車的數小時內,也都小心翼翼做好萬全的保冷措施。

有了二年成功的輸澳經驗,黃傳殷期許未來也能將芒果、芭樂、楊桃等水果送進澳洲市場,讓台灣水果在澳洲打響名號。

 

相關文章:

玉荷包耐低溫略勝黑葉一籌 農委會打通外銷冷鏈

農糧署冷鏈物流中心 鋪墊台灣農產品外銷之路

低溫物流的溫濕監控,如何不失控?

你該如何思考公司的「退場機制」?

第237期
早安財經提供
如果你是創業家,經營的事業如日中天,業績蒸蒸日上,你可能完全無法想像有一天你得要離開公司的情景。
美國《富比世》(Forbes)雜誌特約作家,著有《師父:那些我在課堂外學會的本事》(The Knack: How Street-Smart Entrepreneurs Learn to Handle Whatever Comes Up)、《小,是我故意的》(Small Giants)與《師父的最後修練》(Finish Big,原中文版書名《大退場》)等暢銷書,備受創業社群推崇的鮑.柏林罕(Bo Burlingham)卻提出一個有趣的「退場思考課」。
他認為不論是年紀的關係、家庭的關係,或甚至是開創另一個事業的關係,終究有一天,我們會離開現在的事業。但柏林罕並不是要你現在就賣掉公司,因為不管你是下個月就想高價賣掉公司,還是二十年之後才退休,你現在能做的,就是增加企業的價值,以及培養接班的團隊。從退場來思考並規劃事業,更能啟發一些你從未想過的事業問題。
柏林罕在《師父的最後修練》這本書裡,介紹了許多企業思考退場的故事,「當你終於開始規劃『退場』時,很可能意外發現那個準備流程,幫你把企業打造得更好」。
從第177期開始,《看》雜誌編輯部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為讀者精選好書,經授權後以小篇文章形式,供讀者吸收好書精華。以下內容摘自原書。

師父的最後修練:創業者如何預見圓滿終局

書名:師父的最後修練:創業者如何預見圓滿終局

作者:鮑.柏林罕(Bo Burlingham)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早安財經文化

類別:創業、創業家、企業經營、商業策略

出版日期:2022年7月30日

 

私人企業的精明業主早就知道,學會專業投資人評估公司的方式多麼好用。他們使用的方式包括找來併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簡稱M&A)專家分析自己的事業,邀請專家加入諮詢委員會,或是透過實質審查來進行模擬測試。市面上也有越來越多的軟體工具,可以幫助你從投資者的觀點來評估事業的優、缺點。

瓦瑞勞就是這種軟體的開發者,他算是湊巧接觸到這種分析工具的市場。第一章提過,2008年他出售第四家公司後,展開了寫作與演講的新職涯。那段期間,他寫了一本書《公司賺錢有這麼難嗎》(Built to Sell),書中是以虛構的方式,描述一位廣告公司業主,如何把原本賣不掉的公司變成可出售的事業。

為了幫書做宣傳,他架設了網站www.builttosell.com,並貼出賣相指數(讓業主概略知道公司賣相的簡單測驗)。他沒料到的是,他開始收到越來越多人使用那個測驗的通知。他說:「我突然明白,這應該是在暗示我什麼吧。」於是,他開始研發更好的評估工具,把它命名為「賣相得分」(The Sellability Score)。

他當然不是唯一一個想到要這麼做的人。亞利桑那州梅薩市的B2B CFO、佛蒙特州諾維奇市的CoreValue Software、喬治亞州賈斯珀市的Inc. Navigator、澳洲新南威爾斯布魯克瓦爾市的MAUS Business Systems都是類似的系統。

這些工具可以幫業主處理最困難、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學習以客觀的方式,從投資人的觀點檢視自家公司,排除創辦人對公司人事物的情感羈絆。學會這種技巧的業主比較不會遇到強制出售的情況。他們在離開公司之前與之後,對自己和公司的狀況都有較多的掌控力。

不過,我必須趕快補充,這些評估系統都沒有提供增加賣相的實務指南,也不保證你的公司將來可以高價求售。他們只是提供一套指標,指出你的公司可以改進的方向。有的系統是以儀表板的方式呈現,你可以用它來追蹤關鍵變數的進展。有的系統是採用定期評估的方式。他們在凸顯關鍵變數方面都做得很好。

例如,「賣相得分」系統是讓業主回答一系列攸關事業的問題,然後算出總分以及影響公司賣相的八大因素得分。不過,我認為對多數業者來說,分數高低不是重點,附帶的報告反而比較重要,裡頭包含改進八大因素的指導課程。

 

第一個因素是財務績效。

這堂課是探討投資人為某事業算出估價的思考流程。裡面有一項練習,說明如何計算公司的「現值」,這個現值會受到投資人感受到的風險程度影響。小公司的風險主要是看其相對規模而定,所以有所謂的「小公司折價」(Small Company Discount)。

 

第二個因素是成長潛力。

這個單元會更進一步展示,成長率對現值計算的影響。當公司的預期成長越快時,現值就越高。所以,就像前面提過的,對買家來說,事業的可擴張性是一大重點。報告中提出業主可以考慮的幾個擴張方法,例如地域擴展、為既有的顧客推出新產品、招攬新顧客以善用閒置產能、為不同的生活方式調整產品或服務。

 

第三個因素是過度依賴。

瓦瑞勞(John Warrillow)稱之為「瑞士結構」,意指中立和獨立的好處。這是指公司要避免過度依賴任一顧客、供應商或員工,以免失去該顧客、供應商或員工之後,公司就一蹶不振了。投資人會特別注意「顧客集中度」,他們覺得業績集中於少數幾位顧客很危險。只要有一個客戶的業績貢獻度占總營收15%以上,公司的現值就會打折。

 

第四個因素是現金流量。

公司越有能力用自己創造的金流來支應事業成長,就越不需要外部資金。買家對不太需要外部資金的事業出價較高,對需要外部資金的事業出價較低,瓦瑞勞稱之為「估價蹺蹺板」(The Valuation Teeter-Totter)。這個單元建議了幾種增加現金流量的方法,例如縮短向顧客收款的時間,延長付款給供應商的時間。

 

第五個因素是重複性收入

。這很重要,因為這點確保了未來的部分營收,從而降低了買家承擔的風險,提升了事業的價值。瓦瑞勞提出六種重複性收入,包括不得不持續消費的耗材(例如牙膏、洗髮精、衛生紙)、可續約的訂閱(例如報紙、雜誌)、沉沒成本式的續約服務(例如彭博金融終端機)(編註:彭博金融終端機是一種金融資料服務設備,多販售給交易員或基金經理人,每台收取年費2.2萬美元,客戶從金控、銀行、投信、相關政府機關到企業財務單位都有)、自動續約服務(例如檔案儲存)、一次綁約多年(例如手機通話費)。未來的營收越確定時,風險就越低,公司的市值也越高。

 

第六個因素是獨特的價值主張。

瓦瑞勞稱之為「獨占優勢」。競爭對手越難模仿你的公司產品,降價的壓力就越低。巴菲特曾經說過,他收購的對象要有「護城河」保護,護城河越寬,越能抵禦競爭對手攻進來搶顧客。當你有堅不可摧的競爭優勢時,護城河最寬,那可以降低收購者承擔的風險,也會提高事業的價值。

 

第七個因素是顧客滿意度。

這裡的重點是公司必須已經建立一套嚴謹又一致的方法,來衡量顧客滿意度。光有滿意顧客的見證以及顧客滿意調查還不夠。忠誠度大師費德列克‧雷克海(Frederick Reichheld)開發出活廣告淨值法(Net Promoter Score),並在其暢銷書《活廣告計分法》(The Ultimate Question)中闡釋說明。瓦瑞勞追蹤了許多經營完善的公司,大大小小都有,他們都採用這個方法。

活廣告淨值法能預測「顧客再次回購」以及「推薦其他客人來買」的可能性,這兩點都是驅動業績成長的主要因素。它只問一個問題:「以一到十分來評估,你向朋友或同事推薦我們公司的可能性有多高?」答九或十分的顧客算是「活廣告」(P),他們最有可能回購及推薦他人來消費。答七或八分的顧客算是中性或所謂的「被動滿意」,其他的顧客都是「負宣傳」(D)。

活廣告淨值的算法是:P的百分比減去D的百分比。瓦瑞勞指出,這種方法對中小企業特別有效,因為:(一)容易衡量,(二)和投資者採用共同的語言,(三)便宜,(四)具預測性。

 

第八個因素是管理團隊的實力。

這一點其實是指業主的決策角色。如果關鍵決策都是由業主決定,業主離開以後,難免會出現公司如何繼續營運下去的問題。潛在買家會特別注意顧客關係,因為顧客可能是對業主忠誠,而不是對公司忠誠。公司在少了業主之後,如果能運作得更好,公司的賣相就越好。

當然,如果你能吸引多種潛在買家(包括財務型買家、策略型買家、員工、管理者或家族成員),你在決定交易對象時,籌碼也越高。只要把事業打造成私募公司想收購的樣子,你就能吸引到各種類型的買家。

(以上節選自《師父的最後修練》第3章〈能不能成交,關鍵是什麼?〉第86頁~第91頁)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在熱情、興趣、現實之中做出選擇?

▲工作需要熱情,如何在熱情、興趣、現實之中做出選擇?Adobe Stock
第237期
椪皮仔
椪皮仔,畢業於輔大食品科學系,身為食品技師,幾年後開啟「椪一下麻辣火鍋湯底」創業之路,開始學習各類商業知識,現任椪一下執行長。2020年起透過寫作,分享在創業路上,從學習到應用的故事與體悟,希望自身經歷能幫助或鼓勵其他人。部落格文章目前超過六萬人次閱覽。

創業日記角色

我:椪皮仔,椪一下的創辦人。

釋滄:大老闆,我的老爸,椪牌麻辣醬的創辦人。

珮綾:大老闆的頂頭上司,我的老媽。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一個大哉問,在一年多前時突然讓我心頭一顫。不知道為什麼,龐大的自我價值低落席捲而來,我覺得自己並沒有發揮擁有的價值。

越是認真生活,越認真經營部落格,卻感到越空虛。因為我不知道為了什麼努力,也不知道我要去哪裡。當時我找不到工作上的成就感與動力,只覺得自己越活越回去,甚至覺得其實一切好像不需要那麼努力追求,人生好像不用活得這麼累。我被這個想法驚呆了,曾經野心勃勃的我,竟然那麼缺乏鬥志。

「懂得滿足」與「缺乏幹勁」是相同的嗎?

懂得滿足,所以無慾無求不想努力,所以沒有幹勁,是真的嗎?我認為不是。我一直覺得「懂得滿足」跟「沒有衝勁」是不同的事情。我渴望「心流」(Flow,心流理論是一種描述人類完全沉浸專注、完全投入於活動本身的振奮狀態),渴望在工作上找到成就感與價值感,但我沒有動力與衝勁。我期待一個能夠有動力與衝勁的環境,同時懂得為已經擁有的人、事、物感到滿足。但只有一樣東西永遠不會感到滿足,就是自我成長。

為什麼在工作上沒有動力?

為什麼在工作上沒有動力?因為不夠投入,也不夠想要。我一方面期待老闆重用我的idea,然後給我資源,一方面又沒有動力去投入,總是期待一個明確的答案。身為家裡事業的接班人,明明我應該是那個最有「為自己工作」想法的人,卻還是只能把工作當作工作。或許是因為有退路,又或是因為仗勢自己的身分,安逸度日,又或許,我根本不了解自己。

自我探索的過程

我開始用各種手段探索自己,不管是使用「熱情」、「優勢」、「價值」來評斷自己喜歡的事物,還是用做過的工作作為時間軸來檢討,抑或列出一個又一個的方向、選擇以及風險,甚至是問過一個又一個的老師與朋友。最後,我好像理出了一些什麼。

 

我熱愛當老師,但一個工作占了人生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如果沒有熱情,要怎麼持續下去?Adobe Stock

▲我熱愛當老師,但一個工作占了人生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如果沒有熱情,要怎麼持續下去?Adobe Stock

 

從熱情出發:熱情對於工作的影響?

我熱愛教育,曾經,我想成為一名老師。是因為我非常熱愛小朋友嗎?並不是,是因為我享受被肯定以及看見別人受到啟發的樣子,那是種無可取代的成就感。記得小時候,大家都在睡午覺的時候,校園一片寧靜,我都會偷偷跑到空的教室,在台上模擬老師上課,那時候我國小六年級。我從小的志向就是當老師,也相信教育可以改變世界。或許是我人生當中遇過幾個非常用心的老師,深信老師透過教育影響我一輩子,自己也想要這樣影響別人。

直到今年,我加入商業思維學院,甚至開始接觸心理相關的課程,了解「教育」是如何改變一個人,我更確定這件事是我的熱情所在。「你憑什麼教人?憑什麼幫助別人?」這是Paul老師在與我的咖啡時間問我的話,一如往常的,我不知道怎麼確定自己能夠幫助別人,但我很想。一個工作占了人生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如果沒有熱情,要怎麼持續下去?只是熱情是會被消耗的。唯一不會被消耗的是知道這是熱情所在後,試著在每一件事上,找到有趣的時刻,並在不有趣的時候,接受那個不完美。

從興趣出發:興趣能否當作工作?

我很熱愛英文,我覺得英文是人生中最喜愛的東西。我喜歡的是閱讀、是弄懂文法的過程、是把單字背起來的快感,但這些等於教學嗎?當家教轉為職業,不論是自由工作者或是補習班老師,我沒有辦法只選擇我想要教的人時,這還是會是我喜歡的事嗎?我不知道。

曾經看過一個非常熱愛玩模型飛機的老闆,自己開了模型飛機店以後,在空閒的時間不再選擇飛飛機。我也才知道那位我以為熱愛英文的老師,其實最愛的是音樂而不是英文。我也看過那些把扯鈴扯得神乎其技的街頭藝人,若沒有興趣,怎麼能夠堅持好幾十年,就為了一場比賽或表演呢?

興趣能當工作嗎?分兩個面向問自己:一、價值夠高嗎?會的人夠少嗎?市場所需夠大嗎?答案是夠高,英語學習是一個剛需,市場也非常大,但是會的人也非常多,比我更有能力、經歷、學歷的人數不清;二、現在在做這些職業的人過的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不是,我不想單純當一個英文老師,我想當一個擁有商務能力的英文老師。我想又能教商務技能又能教英文。

所以對我來說,這個興趣只適合成為工作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從現實出發:想像的未來是否能養活自己?

夢想的確可貴,但是我們只是想要那個義無反顧的熱血時刻,卻往往不想承擔那背後隨之而來的代價。

現實是我必須先養活自己,要選擇一條結合熱情跟興趣的路,要做什麼?

我腦海中出現三條道路:一、繼續在家裡公司上班,努力克服自己的心態,想辦法讓自己投入;二、去唸翻譯所,讓自己的英文達到頂峰,然後再去增進職能,當一個英文很好的商務人士,也可以教書,當一個英文老師;三、直接找商業相關工作,想辦法進修英文到頂尖。

珮綾以媽媽的立場,建議我要調適心情,不要亂換工作。她覺得我已經投入三年了,現在放棄不就前功盡棄嗎?我告訴她,可是我還有三十年要走。

釋滄以爸爸的立場,認為如果要學習一樣東西,那就要全心全意學,因此鼓勵我去唸研究所。如果邊工作邊學,一定會很容易放棄。但是他問我:「你確定有必要唸到那麼頂尖才能達到想要的目標嗎?」可是我覺得有一個達到頂峰的技能,其他的以後在職場上再累積就好了!

朋友以自己的經驗,鼓勵我把家裡的事業發揚光大。朋友說翻譯所跟商業為主的英文老師看起來是不一樣的路,如果是要以商業為主,是不是要先以工作為主?商業思維學院Gipi 老師建議我follow my heart。「得來素」創辦人小關老師建議我年輕可以多嘗試,只要擁有勇氣與決心就好。商業思維學院KT老師建議我不管走什麼路都不會白費,年輕就去做想要做的事吧!Paul老師說:「我不會告訴你答案,但可以透過不停的假設與驗證找到答案。」

數不盡的建議,讓我不斷搖擺,一下子覺得唸研究所是我想要的,一下子覺得教育太累人,應該要專注商業,一下覺得英文教育好,一下覺得商業教育才是對的,一下子覺得先工作好,一下又怕以後沒時間唸研究所。

不知道最終有沒有辦法找到全方位的抉擇,只知道唯有嘗試才能讓自己有不同的想法。或許嘗試了以後會發現跟想像中不同,又或許我的世界更大了,看到更多可能性而找出一條新的路,又或許我會感到後悔。但至少不會為現在的停滯不前感到遺憾。

記得前幾天讀到《躍遷》一書中的一段文字:「熱情是試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與其在小小腦中不斷想像,不如先跨出一步快速迭代,至少離真實世界更近一點。

青農返鄉、友善栽培 張晉銘變身台灣諾麗果王子

▲禾津農場主人、台灣諾麗果王子張晉銘。
第237期
文、攝影⊙岳翔雲
諾麗果有「聖果」、「上帝恩賜之果」的美稱,梵文也有「長壽」之意。諾麗果原產於南太平洋、大溪地等地,台灣先前多以進口產品為主。但您知道,台灣現在也有原生種諾麗果酵素果汁嗎?在地的最新鮮、更營養!

南太平洋上大溪地的原住民平均壽命達80歲,在早期缺乏現代醫療設備下,卻有此神奇事蹟,令人驚訝。據觀察與研究顯示,這與當地居民經常食用一種奇特的水果──諾麗果(Noni)有關。

 

諾麗果接近成熟時為青綠色,有些稜角,被稱為最醜果實。

▲諾麗果接近成熟時為青綠色,有些稜角,被稱為最醜果實。

 

諾麗果其貌不揚,外觀醜陋,有人說比毛毛蟲還醜,也有人說它味道很嘔,但也可能因為這樣,造物者賜給它獨特的價值。

古印度醫書稱原產於南太平洋的諾麗果為Ashyuka,梵文是「長壽」之意,有「聖果」、「上帝恩賜之果」的美稱。諾麗果汁在1990年代引進台灣後引發風潮,但居高不下的價格,也令許多人望之卻步。

想品嚐諾麗果只能靠「舶來品」嗎?台灣號稱水果王國,有沒有台灣原生的諾麗果?

 

禾津果園採低密度種植與草生栽培。

▲禾津果園採低密度種植與草生栽培。

 

青農返鄉》為興趣、夢想、健康打拚

原本在台中從事原木地板業的張晉銘,因為工作壓力與勞累,導致身體不適且難以入眠,在朋友介紹下飲用諾麗果汁,發覺身體情況有所改善。張晉銘因而對諾麗果產生好奇與興趣,上網找了些資料,發覺國外的諾麗果產地都很美。

出生於彰化的張晉銘,原本就嚮往美麗風景與悠閒舒適的環境,突發奇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回鄉種種看。當有此夢想後,非常巧合地,大嫂剛好有一塊農地希望他來耕種。這塊地雖然平坦,但是有河流、有落差,就像一個山谷,他形容:「感覺像來到國外,我就想在那邊築夢。」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張晉銘興奮地踏出第一步,他決定投入栽種諾麗果。「完全是因為興趣,而且諾麗果對人身體健康有益。我喜歡藍天白雲,喜歡徜徉大自然的感覺。」他還開玩笑說,諾麗果的果實很醜,可是葉片、林相很美,「在這工作有另一種享受。」

 

友善耕種也可以結果纍纍。

▲友善耕種也可以結果纍纍。

 

台灣原生諾麗果》營養價值更勝舶來品

台灣原生種諾麗果原本生長於蘭嶼與屏東,張晉銘選擇在彰化溪湖開創農場,除了是故鄉的呼喚之外,「日照充足,氣候條件良好,尤其水質跟土壤是重點。」

溪湖位於彰化平原上,土壤有機質豐富,且擁有完善的濁水溪水源灌溉系統,原本就是台灣巨峰葡萄的重要產地之一。張晉銘的果園在此落地生根,也開創了溪湖另一項經濟農作物。

雖然曾是農村子弟,但張晉銘之前擔任的是業務行銷,對於怎麼種諾麗果一竅不通。2005年回鄉「寥落去做田」,一切重來自己摸索。經過三年研究諾麗果的生長特性與掌握技術後,張晉銘正式成立「禾津農場」投入生產。

禾津農場主要種植台灣原生種諾麗果外,也栽培大溪地品種。張晉銘表示,台灣原生與大溪地品種的差異,在於原生種營養成分多25%,適合發酵作高級酵素,大溪地果實較大、賣相較好且耐貯存,適合青果直接銷售。

上一個工作就已經負債累累的張晉銘,不惜重本投資逾百萬,「最難的是資金壓力,還好有很多貴人,包括鄉親提供土地承租。」不過,財務壓力也因此造成動力與激發潛力:「每次收成都是靠毅力賣完。」張晉銘歷經五年才還清貸款,度過難關。

然而,事情總不是一帆風順,「2015年蘇迪勒颱風幾乎吹垮了整個果園,經過半年重建才又恢復欣欣向榮。」挺起腰桿再次迎接挑戰的張晉銘,談到當時的災損仍然心有餘悸,「困難無所不在,但面對困難要勇敢解決,這些起起浮浮都是磨練,重要的是堅持。」

 

從栽種到加工生產張晉銘總是喜歡親力親為,守護品質。

▲從栽種到加工生產張晉銘總是喜歡親力親為,守護品質。

 

友善耕種》產品安全、大地生生不息

禾津農場採用友善耕作、草木共生的方式種植,人工鋤草,不噴農藥、除草劑。張晉銘表示,「慣行農法要噴農藥,讓我有身心健康的壓力。友善耕種,有利自己,也友善土地、給消費者安心。」

雖然辛苦,但是滿園蝴蝶、蜜蜂、金龜、天牛飛舞,讓張晉銘看見大地生生不息的活力。喜歡親力親為的張晉銘認為,為了提供消費者能夠安心食用的諾麗果產品,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目前張晉銘經營的果園面積近3公頃,約有3,000多棵諾麗果果樹,同時也設立工廠生產酵素、果粉、果乾等產品。採用自產自銷的方式,是想給消費者最新鮮、安心的保障,成本上也大幅降低,一改過去舶來品諾麗果讓人「吃不起」的窘境,讓更多人可以輕鬆體驗及享受健康。

 

禾津農場一條龍生產諾麗果與酵素原汁是給消費者新鮮、安心的保障。

▲禾津農場一條龍生產諾麗果與酵素原汁是給消費者新鮮、安心的保障。

 

有別於一些市售諾麗果酵素採短期發酵,禾津主要採用長達二年以上的無糖發酵;為因應消費者的喜愛與習慣,也有部分採含糖發酵。張晉銘表示,「有人就是喜歡喝起來甜甜的,但無論無糖或含糖發酵,營養價值都一樣,只是味道有些不同。」

美國諾麗果之父海尼克博士(Dr. Ralph Heinicke)經研究發現,諾麗果富含「賽洛寧」(Lambda-Cyhalothrin),以及含有高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簡稱SOD,或稱抗氧化酵素),可調整體質、促進新陳代謝、幫助睡眠、增進排便順暢。

禾津諾麗果酵素原汁,純度百分百,但味道較為濃烈,張晉銘建議飲用時可自行添加蜂蜜、葡萄、鳳梨等果汁來稀釋及調配口感與美味。

張晉銘表示,總和來說,諾麗果富含蛋白質、維生素、胺基酸等150種營養素,養顏美容又可促進健康,真的是「上天恩賜的聖果」。

 

張晉銘因為飲用諾麗果汁改善了自身健康狀況,也為自己開創了事業,讓台灣農業綻放光彩。

▲張晉銘因為飲用諾麗果汁改善了自身健康狀況,也為自己開創了事業,讓台灣農業綻放光彩。

 

打響知名度》疫情來襲諾麗果受重視

由於體認到諾麗果對於促進健康的好處,張晉銘除了釀造諾麗果酵素,也生產生果直銷。這幾年也與「GOODS好東西」網路商城合作,成效不錯,打開了知名度,也讓他可以更專注於農場管理與研發新產品。

這兩年因為疫情爆發,無形中提升了大眾的保健與預防認知,連帶增加了諾麗果酵素的需求。「明年預計買廠房增添設備,作為倉儲跟加工」。張晉銘表示,因應產量增加,產品也需要多樣化生產,例如新開發諾麗果茶包與膠囊。其中的膠囊可以提供給不敢吃果粉與酵素液的消費者。

看著張晉銘戴著遮陽帽在大太陽下工作,身手矯健穿梭「林間」鋤草採果,讓人看到青春、活力與健康。張晉銘因為飲用諾麗果汁改善了自身健康狀況,也為自己開創了事業,讓台灣農業綻放光彩。他鼓勵有夢想、肯吃苦的年輕人返鄉,勇敢跨出第一步,困難當然會有,只要透過學習、勇敢面對,一定會有所成。

踏穩腳步之後,張晉銘也不忘回鄉初衷,開始做社區營造,與鄉民一起美化社區,「從本身做起,自己的房子變乾淨漂亮了,鄰居也願意一起來做,社區就會進步。」

走在農村乾淨整潔的鄉間小路,偶而看見古樸的三合院。時代雖然在進步,市區大幅發展,但是在地的純樸依然是台灣最美的景色。

投入「檢測試劑原料」市場 偉喬生醫單月營收破億

▲偉喬生醫董事長莊詠鈞(右)與執行長鄭又瑋(左),創業初期既要做研發又要跑業務。
第237期
文⊙楊戎真 圖⊙偉喬生醫提供
2013年成立的偉喬生醫,從接研究服務案起家,逐步進攻檢測試劑原料市場,成為台灣重組蛋白檢測試劑最大宗的原料供應商,降低了台灣對進口生物原料的依賴。

成立於2013年的偉喬生醫,以500萬起家,使用購自國內外的二手儀器研發產品,投入檢測試劑原料市場9年後,營收年年翻倍,目前已是台灣最大的重組蛋白檢測試劑上游原料供應廠。

COVID-19疫情爆發後,偉喬生醫一個月便研發出檢測試劑原料,提供給各大廠商進行快篩試劑的生產。今(2022)年4月疫情驟然升溫時,台南市長黃偉哲還親自前往訪視,關切原料供貨是否穩定。為了擴大現有試劑原料產能,今年第三季偉喬生醫更規劃在台南設立新廠。

 

偉喬生醫董事長暨技術長莊詠鈞堅持要做好的產品。

▲偉喬生醫董事長暨技術長莊詠鈞堅持要做好的產品。

 

創業初期唯一目標:活下去

偉喬生醫董事長暨技術長莊詠鈞,9年前獲得成功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班學位後,與碩士班的同學、目前擔任執行長的鄭又瑋,一起在台南成功大學育成中心創辦了偉喬生醫。在18坪的實驗室及辦公室裡,兩人既要研發又要接業務,一路在追錢的路上,同時築夢。

生醫業向來給人「燒錢」的印象,但創業初期兩人就決定自給自足賺錢做研發,而非仰賴投資人的資金浥注。只不過兩人才從學術端走出來,自然「不大接地氣」。莊詠鈞表示,當時並不知道實際社會的需求或商業模式是什麼,且首筆資金買完設備後所剩不多。投資人總是希望馬上可以變現,變現的過程卻異常艱難,公司要如何延續下去?

為了盡快有營收,兩人也曾聽從親人的建議做保健、健康食品。然而,實際與理想卻有很大的落差。莊詠鈞回憶道:「我們那時候養過紅蚯蚓,要萃取蚯蚓酵素,卻發現有重金屬;也做過紅麴,過程中卻發現多少會有紅麴毒素。」

 

偉喬生醫日益茁壯的團隊。

▲偉喬生醫日益茁壯的團隊。

 

莊詠鈞表示,由於堅持要做好的產品,就必須花很多的成本去精緻、優化,且會讓時間拉長,投資人卻不見得有耐性。最後兩人決定回歸本行,開始大量接學術研究單位的技術服務案,賺取一、二萬的服務費,依靠微薄的收入支撐偉喬生醫走下去。

幸運的是,客戶對於他們的服務滿意度很高,轉介而來的客戶逐漸增加,開始有了被動的業務案,公司得以維持營運。每當收入再多一點,公司就多投入一點經費在研發上,以點滴累積方式讓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

 

為了彌補產業鏈的不足,偉喬投入重組蛋白檢測試劑上游原料市場。

▲為了彌補產業鏈的不足,偉喬投入重組蛋白檢測試劑上游原料市場。

 

填補試劑市場空缺:專注生物原料

而兩人創業的初衷,是希望為台灣生技人才打造一個可以發揮的舞台,也希望能填補試劑產業鏈中生物原料市場的空缺。鄭又瑋說明,台灣以往在檢測試劑市場上,主要做的是後端成品,鮮少有原料製造商。因為在產製檢測試劑上,製造商傾向直接向國外廠商採買原料,既簡單成本又低,因此不會有台灣廠商願意花時間投入在原料開發上。

看準這個市場空缺後,兩人決定投入檢測試劑的上游原料市場,選定「比較特別」或者「市面上有,但是不夠好」的產品切入,例如:腎毒素檢測試劑,市面上缺乏卻又很重要。

兩人滿懷自信與雄心:「我們有這樣的技術平台,國內也有很好的資源。我們想要去挑戰,而不是去做一個大家都有的,又很容易買得到的原料做開發。」

自己當業務:嘗遍酸甜苦辣

談到那段時間,莊詠鈞說:「喜怒哀樂都有,嘗遍了酸甜苦辣。」為了盡快進入市場,初期沒有多餘經費聘請專職業務,兩人只得自己跑市場,與有關的實驗室與研究單位接洽。

過程中,被「打槍」是常有的事,例如客戶對於沒有看過的品牌不信任,一定要舶來品,不要台灣的;也曾在拜訪客戶時直接被趕出來,或者被破口大罵。

「不過,我們也遇過很多非常好的客戶,幫我們很大的忙。其實很多都是靠學校老師的提攜,讓我們繼續走下去。」兩人很感激過去的經歷與成長。

熬過前三年,偉喬漸入佳境,營業額逐年翻倍。到了2018年,歷時五年開發的腎毒素試劑通過歐盟認證,進入量產階段。偉喬於是增資3,000萬設廠,取得GMP廠認證。偉喬逐漸從初期以研究服務為導向,蛻變成以「固定性產品」為導向、服務性質為輔,在穩健中求突破,根就此札得更深了。

 

鄭又瑋創業的初衷,是希望為台灣生技人才打造一個可以發揮的舞台。

▲鄭又瑋創業的初衷,是希望為台灣生技人才打造一個可以發揮的舞台。

 

疫情助攻:獨霸檢測試劑原料市場

回首這一路的創業過程,可說是「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莊詠鈞感慨道:「創業要衝動。很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學校剛畢業投入產業的時候十分單純,如果剛開始就知道會這麼痛苦,也許不會這麼輕易地就選擇出來做偉喬。但也因為這個單純跟衝勁,讓我們可以有今天這樣的發展。」

莊詠鈞語重心長地建議想要創業的人,「不管再怎麼辛苦,一定要想辦法籌錢出來。因為沒有籌出錢來的時候,別人不會相信我們會全心全意地(fully dedicate)投入在這個工作裡面。」

他也建議,要有使命感,才可以讓公司的目標更明確;此外,要概括承受所有的事情,「公司是你創造的,所以在這個過程裡面,你沒有理由要求別人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必須要概括承受所有的事情。」

疫情爆發後,偉喬快速研發出檢測試劑原料。兩人謙遜地表示,現在市面上看得到的通過衛福部認證的國產COVID-19檢測試劑,約有六、七成都是採用偉喬供應的原料所製成的產品。

挺過一個個關卡,偉喬已然成為台灣「重組蛋白檢測試劑」最大宗的原料供應商,降低了台灣對進口生物原料的依賴。從二、三人的公司,成長至超過40人,2021年營收破億,今年更創下單月營收破億的佳績,莊詠鈞認為,偉喬已經「達到另外一個里程碑」。

為新創3C商品操盤 「智選家」的品牌代理之路

▲智選家創辦人夫婦李恒與朱俐。吳長益攝影
第237期
楊戎真
C世代市場上百家爭鳴,除了大廠獨霸,小廠或新創品牌也逐漸嶄露頭角。創於2018年的智選家,主要引進國外的3C新創品牌,短短幾年幫這些新創品牌打通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也讓自己成為擁有超過40萬會員的台灣新創3C最大電商平台。

3C產品品項眾多,且商品迭代快速,早期市場上是大品牌的天下,近幾年小廠或新創品牌則逐漸嶄露頭角,這些國外品牌進入台灣後,如何能闖出一片天,端賴代理商或經銷商的操作。小品牌最大的問題是,消費者怕買到雷品,或在眾多品項與品牌間,無法找到適合自己需求的商品,因此也衍生出一些賣家依靠精準的選物店解決消費痛點。

 

智選家的特色是:對於用戶來說,如果想要找新潮、CP值高的產品,又沒有大品牌的迷思,他就會到智選家。智選家官網擷圖

▲智選家的特色是:對於用戶來說,如果想要找新潮、CP值高的產品,又沒有大品牌的迷思,他就會到智選家。智選家官網擷圖

 

創立於2018年的「WitsPer智選家」初期便是這樣的選物店,挑選來自中國、美國、丹麥等不為台灣人熟知的3C新創品牌,引進台灣市場,幫消費者與品牌搭建一座橋梁,讓消費者可以縮短購買商品的搜尋或時間成本,買到符合需求且品質有保障的商品。

創辦人李恒簡單點明自家平台的特色:「對於用戶來說,如果想要找新潮、CP值高的產品,又沒有大品牌的迷思,他就會到智選家。」

 

智選家創辦人李恒原本就是3C達人,因此興起把國外3C品牌帶進台灣市場的想法。吳長益攝影

▲智選家創辦人李恒原本就是3C達人,因此興起把國外3C品牌帶進台灣市場的想法。吳長益攝影

 

從小量批發至品牌營運商

李恒做為一個3C達人,從小就浸淫在3C的環境跟氛圍中,過去經常逛亞馬遜、或者Indiegogo類型的群眾募資網站。他曾疑惑,一些很不錯的產品,在台灣卻看不到它們的身影,頂多找到水貨或代購,於是興起把這些品牌帶進台灣市場的想法。

初期,李恒也只是將商品引進台灣,一邊上班,一邊斜槓當賣家。第一個代理的是無線藍牙耳機領導品牌TaoTronics。李恒透過亞馬遜購買該品牌一款運動型、帶線的藍牙耳機,由於好用又便宜,於是透過朋友牽線找到市場端的負責人,展開了商品的銷售。起初只是小量批發,未料成為爆品,一年下來賣了近3萬件。原廠驚訝於一個單品竟然有那麼好的銷量,後續便展開與李恒的代理合作。

有了成功的代理經驗,智選家開展了與其他品牌的代理關係,透過獨家總代理、網路總代理、合法授權代理或網路授權代理等形式,引進台灣的品牌有十多個。由於掌握了訂價權,有了更好的利潤空間,智選家得以為各品牌進行品牌打造,逐漸跳脫只銷售商品的模式,走向複合式品牌營運商的角色。

 

朱俐表示,智選家的品牌營運方式跟以往不太一樣,不但打通所有線上的通路,還做整體的行銷,促進品牌曝光。吳長益攝影

▲朱俐表示,智選家的品牌營運方式跟以往不太一樣,不但打通所有線上的通路,還做整體的行銷,促進品牌曝光。吳長益攝影

 

三大優勢創造品牌營運條件

品牌營運牽涉面很廣,智選家如何脫穎而出,讓品牌商信賴?李恒的另一半,同時也是智選家共同創辦人的朱俐表示,智選家的品牌營運方式跟以往不太一樣,不但打通所有線上的通路,還做整體的行銷,促進品牌曝光,甚至協助品牌商架建官網,經營流量。

朱俐認為,智選家所做的已遠遠超過一般代理與經銷的商業模式,猶如一個經銷商加廣告公司,再加通路商。這樣的營運模式,成功地讓一些新創品牌在台灣被看見,也為智選家創造了年年增高的營收。過程中,智選家甚至參與了品牌創立過程中大大小小的事。2021年,智選家的營收已突破3億元。

因此,後來有不少品牌商主動上門找智選家做代理,其中有些品牌屬於草創階段,創辦人從大公司出來自己新創品牌,基於過去跟智選家的合作經驗,希望再次展開合作。

這些品牌之所以挑選智選家,可歸結以下幾個原因:

1.全方位線上操盤

朱俐表示,有些品牌以前進入過台灣市場,卻因為代理商做得不好,黯然離場。當他們想重新做好,覺得智選家的線上操盤比較厲害,於是展開代理合作關係。其中也不乏一些品牌,原本在台灣已有其他代理商,但看中智選家線上的優勢,於是切割一些品項交給智選家做線上代裡。

李恒強調,商品進入市場的時機很重要。在全球市場中,台灣僅有二千多萬人,相對弱勢,智選家會盡量打通產品面市(Go-To-Market) 的進程,「我要貼齊全球,讓台灣用戶可以第一手享受到最新產品。」

 

智選家的「部落格」有許多KOL專業意見。智選家官網擷圖

▲智選家的「部落格」有許多KOL專業意見。智選家官網擷圖

 

因此當產品舉辦全球發布會時,智選家就會採行鋪天蓋地的PR(Public Relations,公關)與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操作,把整個行銷能量打出來。包括敲定重要的產品性能、打廣告、社群論壇經營、正式發布的內容確認,發布會當天開始收預購、之後應對爆單等,需要執行一系列的操作。李恒認為智選家已經可以把整個市場節奏掌控得很好。

2. 一條龍的代理商業模式

所有合作的品項進來前,智選家都會先經過評測,驗證其產品力符不符合台灣用戶的需求,以及在目前的市場當中,與其他競品相比是否有競爭力。

商品挑選後,朱俐表示,智選家會有一個完整的、有非常多的細節的架構去支撐品牌的經營,包括:產品賣點的打造、確認TA(Target Audience,目標客群)、精心製作與規劃商品頁、呈現給用戶的視覺,乃至於在各個渠道通路的露出方式、價格管控、行銷投入、與KOL的合作等等,品牌經營的4P(Product產品、Price價格、Place通路、Promotion促銷)環節,智選家也會根據產品的生命軸心,規劃營運的節奏。

朱俐表示,智選家會用爆品去帶動消費者對一個品牌的認識。如果消費者在台灣沒見過這個品牌,他一定叫不出名字。但當他用過或看過這個品牌當中的某一、兩個產品的時候,就會對這個品牌產生興趣,後續這個品牌有更多的新品上架,也就會對這個品牌產生印象。

李恒補充說道,一般的選品店並不會有「長期主義」的思維。但智選家會幫品牌做市占率,瞄準特定客群,定位要做怎麼樣的忠誠用戶。

 

美國電競領域創新品牌Turtle Beach逐漸在台打開知名度。智選家提供

▲美國電競領域創新品牌Turtle Beach逐漸在台打開知名度。智選家提供

 

一些新創品牌在智選家一條龍的營運下,逐漸闖出一片天。例如美國電競領域創新品牌Turtle Beach,原本在台灣不為人知,近一、兩年逐漸打開知名度,受到不少玩家的肯定。

3. 搭起原廠與消費者的橋梁

李恒表示,智選家的PM(Product Manager,產品經理)團隊,不乏在不同領域的原廠服務的經驗,如華碩、OPPO、ViewSonic等。因此在代理商品時,容易掌握原廠的想法。

他打趣地說,以往代理商跟原廠的關係很微妙,代理商通常認為原廠就是來塞貨的,永遠搞不懂原廠在想什麼,認為多半只是為了業績。智選家則是與原廠肩並肩討論行銷策略該怎麼做、應開發什麼樣的產品,不只是純粹原廠給什麼就照單全收。

 

智選家的PM團隊,不乏在不同領域的原廠服務的經驗。智選家提供

▲智選家的PM團隊,不乏在不同領域的原廠服務的經驗。智選家提供

 

此外,由於這些PM自己也是用戶,甚至是某個領域商品的愛好者,因此可以從原廠、代理商、用戶等三個角度找到商品的定位。品牌原廠畢竟在其他國家,不一定知道台灣用戶需要什麼,「我們希望搭起兩邊的橋梁,對於品牌方來講,他的行銷策略跟他想要達成的市場目標,我們可以納入考量;在用戶端,他可能需要的產品,或是他覺得解決到他痛點的產品,我們也希望去引進。」

如今,在通盤且成熟的運作下,智選家擁有超過40萬個會員,官網上銷售的品牌超過20個,已然成為新創3C最大的台灣電商平台。

 

相關採訪影音:

企業充電站

第237期
整理☉曾允盈
每月推薦讀者新創投資、管理實務、電子商務、行銷業務、財經資訊等領域之實用課程與論壇資訊。

創業不可不知的智財基本技能

 

創業不可不知的智財基本技能

 

創業不可不知的智慧財產基本觀念和技能,常是許多創業者容易忽略的領域。本課程包括三種內容:認識智慧財產的類型,申請商標法、專利法必須懂的事,與創業案例分享。講師林明璇Sharon為仰正國際法律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執行長與專利師。演講場地優雅客成立於2017年,是台北提供共享辦公環境與隔間的辦公空間,不時邀請創業者分享。

 

時間:2022年9月15日 14:00~15:00

地點: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一段84號

報名費:免費

 

 

影響力知識講堂 文案寫好,世界更好!

 

影響力知識講堂 文案寫好,世界更好!

 

自媒體興起已成趨勢,每個人都想爭一席之地。文案夠力、社群夠強,讓世界都聽你的。六小時課程讓你的文案影響社群,上半場邀請到《加個零》創辦人、社群教母張嘉玲,教你五個一,發揮個人品牌的影響力。下半場邀請到知名廣告導演與作家盧建彰Kurt,帶你寫出具有影響力的文案,與世界接軌。走進影響力知識講堂,有更大的世界等著你。

 

時間:2022年9月17日 9:30~16:30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和平西路一段15號

報名費:單人價1,980元,雙人價每人1,780元,三人價每人1,580元。

 

 

2022成長駭客年會 體驗新革命

 

2022成長駭客年會 體驗新革命

 

疫情催化之下的數位化浪潮、新零售與電商百家爭鳴,不論線上或實體,顧客體驗(Customer Experience)成為品牌企業獲取消費者青睞的重要關鍵。從顧客思維出發,如何應用品牌影響力,結合跨界聯名、網紅IP行銷,創造新流量、突破同溫層、拓廣消費族群,再運用AI及數據創造流暢的消費體驗,同時提升品牌形象及忠誠度。成長駭客年會由阿物awoo主辦,是台灣數位行銷圈最具代表性的年度盛事之一,今年已邁向第7年。

 

時間:2022年10月4日 9:30~17:30

地點:線上直播 & 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85號

報名費:一般線上票2,000元,單人實體票3,600元。

哈德遜河畔的百年莊園

第237期
攝影⊙丹尼爾 文⊙陳荷
丹尼爾 Daniel Ulrich
來自瑞士的台灣女婿阿丹,在台定居超過十年歲月。在此期間,他上山下海幾乎跑遍台灣大小祕境,足跡甚至遠踏金門、蘭嶼。如今阿丹遷居美國紐約州,除了與太太兩人親手建造自己的屋舍外,依舊不改四處尋幽訪勝的喜好,順便將美國風光介紹給他心繫的台灣朋友。

哈德遜河畔的百年莊園

上一期本欄目,阿丹帶領讀者來到了美國紐約州達奇斯縣(Dutchess County)的萊茵貝克鎮(Rhinebeck Town),一個名為萊茵克利夫(Rhinecliff)的小村莊。

這個緊鄰哈德遜河(Hudson River)河畔的古老村莊,保留了許多百年以上的歷史建築。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畫面中的「維爾德斯坦歷史遺址」(Wilderstein Historic Site)。它是一座19世紀安妮女王風格的三層樓鄉間別墅,有美麗的山牆閣樓,還有一座引人注目的五層圓形塔樓,可以俯瞰周圍景觀。這座別墅擁有奇特的、不對稱的屋頂線,與其壯麗的門廊和寬敞的陽台顯得相得益彰。

當年薩克利(Suckley)家族的主人購得這筆30英畝的河濱地產後,決定興建一座安居樂業的住宅,並將之命名為Wilderstein,意即德語的「野石」,以暗示附近發現的美洲印第安人岩畫,同時也巧妙地賦予這座百年建築與當地文化不可分的歷史意義。

如今,薩克利家族將之捐贈出來成為非營利博物館,並經美國政府認定為「國家歷史地標」(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簡稱NHL),讓更多人得以懷想前塵舊事,一飽思古幽情。

神奇冷鏈 玉荷包外銷記

神奇冷鏈 玉荷包外銷記
第237期 2022年9月5日

哪個能圓夢,哪個是惡夢?

 

文⊙曾允盈

 

 

 

本期「財經搖滾」專欄中,欄主林茂昌說出許多讀者的心聲。他提出不要因為對行業的刻板印象,就錯估產業的風險。開咖啡店「圓夢」不容易,撐過五年更艱難,有可能讓創業變成一場「惡夢」。但就算明白美夢易碎,還是有不少人前仆後繼,衝鋒陷陣。

開咖啡廳始終是創業的前幾名選項,其實投資成本高,回收速度慢。咖啡產業版圖也不斷在變化,8月中,旗下有梁社漢排骨、丹堤咖啡的台灣麵食連鎖店龍頭「八方雲集」宣布,丹堤咖啡成效不如預期,如果第四季業績沒有改善,不排除進一步停損收店。

丹堤咖啡2020年起被八方雲集陸續買下85%的股權,當初看中的是通路資源。八方雲集接手後雖然試圖將品牌年輕化,卻遭逢疫情,以內用客群為主的丹堤因此影響甚大,即使推出轉向外帶客群的「新丹堤」,效益仍然不彰。

回顧這個近三十年的本土咖啡老品牌,丹堤早在1993成立,其後陸續開展加盟機制,台灣咖啡產業也開始走向連鎖經營。1998年統一集團代理星巴克首度引進台灣,2004年85度C成立並且快速展店,接著7-11推出CITY CAFE,開創出帶著走的超商多通路高效率模式。2006年路易莎咖啡與cama成立,各自有品牌利基點,路易莎也在2021年成為台灣店數最多的咖啡連鎖店。

如果不考慮加盟,獨立咖啡廳當然也可以有不同於以上餐飲複合、代理國際品牌或結合零售通路的模式,開創出小眾的獨特優勢和飲品風味。只是無論哪一種型態,開一家咖啡廳的初期投資成本,和每月的營運成本都是大負擔。

本期封面故事報導的是台灣玉荷包首次叩關澳洲的艱辛歷程,產、官歷經多年的努力合作,終於跨出重要的一步,為玉荷包農民開創新通路,其中得以克服藥檢、檢疫關卡,順利保鮮出口,「冷鏈」是關鍵。近期中國不斷以封鎖台灣農產品為政治籌碼,在暫停石斑魚輸入後,農委會隨即宣布兩年126億的農漁畜冷鏈計畫,且該計畫早在今年年初就已核定,相關新聞想必大家記憶猶新。為免後患無窮,「冷鏈」確實攸關農漁產品命脈。關心台灣未來商機與生計的讀者,不妨跟著封面故事一同回顧展望。

封面故事

創業百匯

旅人視野哈德遜河畔的百年莊園攝影⊙丹尼爾 文⊙陳荷
活動櫥窗企業充電站整理☉曾允盈

財經觀點

全球焦點

中國經濟社會系列台灣統一白皮書 vs. 台灣不對稱戰力何清漣
長看天下金恆煒戰勝癌症的祕訣曹長青
大千世界生命,非進化而來青蓮
大千世界動物「零衰老」之謎青蓮

GOODS

GOODS植感風格‧多肉植物文☉李士霆 圖☉Adobe Stock

生活風格

心靈觀點玉不琢,不成器貫明

媒合電商與創作者合作,亞洲創作者大會10月口碑登場

Affiliate Live Asia 亞洲創作者大會提供。
黃昱

隨著網路社群平台的發展,網紅與自媒體創作者,成為企業行銷規劃不可缺少的合作對象。富創藍圖(聯盟網)在今年持續舉辦第二屆「Affiliate Live Asia 亞洲創作者大會」,為電商品牌與自媒體創作者,打造高商業價值的媒合盛會。

Affiliate Live Asia 亞洲創作者大會是專為創作者成長與商業合作舉辦的展會,除了各類文字、影音自媒體創作者可以免費登記入場外,更適合想要創造網路聲量的新創品牌,與有數位轉型需求的中小企業參與。

2022亞洲創作者大會2

2021年首屆創作者大會不畏疫情,獲得了多數參展品牌「明年若還有舉辦,請務必通知我」的一致好評,與創作者們「自媒體經營者一年一度絕對不能錯過的活動」的高度評價。今年也在此基礎上,邀約包含美食飲品、居家生活、服飾配件、3C電子、線上課程、醫療保健、以及各類自媒體創作者等100家國內外優質品牌參展,讓創作者能與更多電商品牌產生媒合火花。

除了商業媒合,大會更邀請21位資深講師來到現場舉辦座談,分享自媒體經營經驗與最新的網路行銷趨勢,並免費提供個人事業職涯顧問讓創作者一對一諮詢,期讓資深與新加入的自媒體創作者皆能滿載而歸。

2022亞洲創作者大會1

展會資訊

日期:2022/10/07(五)

時間:09:15 ~ 17:30 (GMT+8)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植福路8號5樓(台北大直典華 5F繁華似錦廳)

超早鳥限量票價:

8/31前購票,講座區優惠價$1199(原價$1799)

8/31前於Accupass登記,創作者展場區免費入場!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206230557224888523670

活動官網:亞洲創作者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