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零衰老」之謎

▲烏龜老化過程非常緩慢,甚至能夠完全抑制老化。Adobe Stock
第237期
青蓮

生老病死,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規律。但是科學家發現,有一些生物的老化規律和人類差異很大,可以非常緩慢甚至在很多年裡都不會老化,死亡率也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科學家發現,像烏龜、鱷魚以及某些青蛙等動物,身體老化的速度都比人類慢,有的甚至可以接近停止老化的狀態。

烏龜老化過程極其緩慢

美國東北伊利諾伊大學(North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的生物學家貝絲‧萊因克(Beth Reinke)與來自世界各地多達114位科學家,蒐集了77種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其中一些動物老化的速度很慢、壽命很長。而此前,科學家從未就這個課題,對大量物種進行過這樣的研究。科學家認為,如果能了解這背後的原因,也許對人類的老化過程有新的見解。

南丹麥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生物學家麗塔‧達席爾瓦(Rita da Silva)也進行了相同課題的研究。該團隊分析了世界各地生活在動物園、水族館裡多達52個品種的烏龜,發現75%的烏龜老化過程極其緩慢,80%老化的速度都比現代人類慢。

達席爾瓦說:「與普遍認知的老化理論不同的是,我們發現很多品種的龜老化過程非常緩慢,甚至能夠完全抑制老化。這說明老化並不是所有生物都無法避免的規律。」

這兩份研究都發表於2022年6月23日的《科學》(Science)期刊。

「零衰老」的定義

科學家們在這個課題裡指的「老化」,都是特指生物體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亡機率的增加。「零衰老」的意思是,如果一個生物在10歲那年死去的機率是1%,在百歲那年死亡的機率仍然是1%。以人類的數據進行對比,美國成年女性在10歲那年死亡的機率大約是2,500分之1,80歲那年大約是24分之1。一個具有零衰老的生物體,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死亡的機率並不會增加。」

以前有人猜測,冷血動物老化速度慢。但研究發現,與差不多身材的溫血動物相比,很多冷血動物老化速度有的快、有的慢,壽命的長短也是如此。還有一種猜測說,身體代謝的速度慢、老化速度也慢。但研究證實,這種說法只在烏龜的身上成立。

過去科學家一直認為,生物體達到性成熟後,既要維持身體細胞修復功能,又要提供能量繁殖後代,老化過程便是這兩大開支之間實現平衡的一種自我損耗的表現。

修復細胞的能量有助減緩老化

從這個角度來說生物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達到性成熟後就停止了生長,之後會經歷機體各方面功能的損耗,也就是老化的過程。人類和很多哺乳動物都是這種類型。

而另一種則在一生中不斷生長,即使達到性成熟後機體仍然處於生長的狀態。烏龜和一些爬行動物則是這種類型。

按照這種理論,像烏龜這類性成熟後身體仍然能不斷生長的生物,就有可能一直調動身體的能量修復身體細胞的損耗,從而減緩老化的可能。

東北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並不能排除、也不足以證實這種猜測。而南丹麥大學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這種說法。不僅如此,南丹麥大學的研究還發現,生物在動物園或水族館的烏龜老化過程更慢、壽命更長。

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生活在野外的烏龜需要消耗一些能量保護自己,而生活條件更優越的烏龜節省了這部分能量,從而能夠更好地修復細胞的損耗。

不過南丹麥大學的費爾南多‧科爾切羅(Fernando Colchero)再次強調說:「要提到的一點是,這裡所說的零老化現象並不是說這些動物可以永遠活著,只是說它們死亡的風險並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但是死亡的風險仍然大於零。」

生命,非進化而來

▲宇宙有極高度秩序,生命無法碰巧產生。Adobe Stock
第237期
青蓮

大自然紛繁複雜,卻井然有序。從生物世界,到浩瀚的宇宙星際,無不呈現出「極高度的秩序」。精妙的人體、億萬年的化石,這一切都在證明,宇宙無法碰巧產生,生命並非進化而來。

無神論者、進化論者認為,宇宙、生命是碰巧產生,再經過漫長的時間,由低等向高等進化而來。但就進化論而言,不但人體構造的奧妙精細是其無法解釋的,忠實記錄著地球生物歷史的化石,也在無言地告訴人們:進化從未發生過!

生物「退化」勝於「進化」

進化論的法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事實上,許多重要性較低、不至於影響生物生存的器官或特徵仍有其特定功能,如眉毛、頭髮、喜怒哀樂的表情、語言的能力和長相等,缺乏這些器官或特徵並不足以使生物成為「不適者」而滅亡。

而許多較復雜的器官,如眼睛、耳、肺等,在生物尚未逐漸進化至完成時是沒有作用的,他們並不能看、聽、呼吸。按照進化的法則,器官的功能須先顯現出來才能使天擇發揮作用,那麼這些在進化過程中沒有作用的器官,就不該成為「適者」而被保存下來。

進化論認為,生物適者生存的結果就是生物為了「適應環境」,經過一次次突變,最終「由低等向高等進化」。但事實是,突變的結果大多數是有害的,僅約十萬分之一為有益。因此,在累積無數次的有益突變之前,勢必已發生了十萬倍左右的有害突變,造成生物巨大的「遺傳負荷」(Genetic Load),長久下來,生物退化的可能性反而較進化的可能性大得多。

萬物難以「突變」而成

地球上的生物種類繁多,而各種生物亦具有不同套數的染色體。這些染色體數目的差異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如何造成,更是進化論難以解釋的問題。目前遺傳學上染色體四種結構發生突變的現象:缺失、重復、顛倒、移位,均無法使染色體的數目發生改變。

進化論者認為,生物的「微進化」(Microevolution)可無限延伸,超越生物「種」之界限的「廣進化」(Macroevolution)亦可能發生,如魚類進化至人類。

微進化可以因為突變而產生,可導致同種生物的差異性,這是自然界存在的事實。但進化論者將各種生物彼此之間的歧異當作是由連續微小的差異逐漸累積而成,並推出「逐步變異」的論斷。試想,假如生物可藉逐步變異產生「種」以上的差異,那麼現今地球上應當有許多半狗、半牛,或半狗、半貓的生物存在,猿人也應該存在地球上而不會絕種,而不該只有猴子和人存在才對。

事實上,地球萬物恰恰是各有所屬,各從其類。現代遺傳學也證明,由突變或基因重組造成的差異都不會太大。

「考古」推翻進化論

任何一個學說的成立,必須依靠大量的證據支持,這也是進化論面臨的終極問題。如果進化確實發生過,那麼化石紀錄中的中間環節應該如達爾文所預測的那樣隨處可見、「不可勝數」,至少也應該能找到一個確定無疑的中間環節。但事實上,卻一個也沒有!

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兼化石記錄專家大衛.勞普博士(Dr. David Raup)說:「《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的出版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了,我們對化石記錄的認識已經大大地拓展……但諷刺的是,與達爾文時代相比,我們現今所擁有的可以為進化之過渡提供證明的例子,甚至比以前更少了。」因為那些曾經被認為是進化中間環節的證據都被質疑是造假或被推翻了。

考古中還發現,許多化石出現的次序彼此顛倒,例如:在較古老的地層中,出現了高等化石。生物化石的構造和特徵分歧,難以尋索出演化上的共同關系。化石記錄揭示:所有的新物種都是突然出現的,它們沒有任何進化祖先。進化從來沒有發生過。

萬物既然不可能「碰巧」產生,那是否如宗教或神話中所記載,是由造物者有計畫地設計創造的?

旱災肆虐全球 歐洲「饑餓之石」示不祥之兆

▲全球2022年正遭遇罕見高溫和旱災。Adobe Stock
第237期
楊天資

2022年全球持續嚴重乾旱,不僅從中國延伸到歐洲,美國加州農場也傳出重大災情,食物與能源價格走高,已經受到壓力的全球貿易系統不堪負荷,讓全球供應鏈斷鏈問題更加惡化。

中國罕見超強熱浪引爆電荒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某些地區經歷的熱浪侵襲,持續期間之久是1961年以來最長的,水力發電匱乏之下,不少工廠只好暫時停止運作。

中國中部、西南地區6個省級轄區出現旱災,這些地區合計占去年中國糧食產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川受降雨減少的影響最大,因為該省嚴重依賴水力發電,氣溫飆升推高了對空調的需求,使電網超載。當局也宣布「讓電於民」,勒令所有工業電力用戶停產。

中國華中同樣陷入嚴重旱情,長江武漢關水位跌至16.99公尺,刷新武漢自1865年有水文觀測紀錄以來8月最低水位紀錄,今年氣溫也是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

據報導,由於重慶長江水位持續下降,江心洲一處名叫佛爺梁的長型島礁露出,三尊600年歷史的佛像重見天日。考古人員登島視察佛爺梁摩崖造像,初步確定打造年代為明清,其中一個雕像描繪了一位坐在蓮花座上的僧人,推測該造像功能可能是保佑來往船隻能平安航行,也具有指引航道、標記地點的作用。

歐洲「饑餓之石」重現

受到極端氣候影響,今年夏季歐洲頻傳氣候危機。近來,有熱浪、大規模野火的影響,如今歐洲有超過一半的國家,正面臨一場前所未見的嚴重旱災。

持續高溫少雨導致歐國數國嚴重乾旱。歐洲一些河流水位降低,捷克北部一塊有名的「饑餓石」(Hunger Stones)因而重新露出,上面刻有祖先關於艱辛時刻即將到來的不祥警告,它上面記載了包括了幾次嚴重旱災的年代:1417、1616、1707、1746、1790、1800、1811、1830、1842、1868、1892以及1893年,「如果你再見到這塊石頭,你將會哭泣。這就是1417年河水有多淺。」

歐盟執委會旗下聯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er)氣候學者托瑞提(Andrea Toreti)指出,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及義大利也都出現旱災,恐將成為500年來損失最慘重的一波乾旱。根據歐洲乾旱觀測站(European Drought Observatory)的數據,乾旱警告目前正在影響著60%以上的歐洲地區。

法國和西班牙等國家都已經不得不開始限制用水。在這兩國的部分地區,當局還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被迫切斷供水。法國當局在8月7日宣布,該國正面臨自1958年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旱情。

在歐洲,萊茵河(Rhine)及義大利波河(Po)堪稱兩大貿易動脈,但現在水位都出現歷史新低,導致製造廠商被迫減少出貨。河川水位下降也讓歐洲地區水力發電減少,至於另一個能源管道天然氣,則因俄羅斯減少供應而出現緊縮。

受到高溫影響,法國國內幾座核子反應爐紛紛降低生產,因為用來冷卻的河水如今變得水溫過高。德國是對俄羅斯天然瓦斯仰賴最重的歐洲國家,現在則打算使用更多煤炭發電,卻因為萊茵河水位下降,導致煤炭運送出現耽擱。

過去,包括奧地利、捷克、德國、匈牙利、波蘭和瑞士部分地區的中歐地區都依賴河流兩岸的肥沃土地生產糧食,如今也因乾旱而出現危機。

美西旱災1200年最嚴重

美國西部從20年前開始出現旱災,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項研究指出,如今美西地區旱災幾乎是1,200年來最嚴重的。氣候科學家指出,今年發生乾旱的部分原因是反聖嬰現象的緣故,也就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異常下降,導致氣候異常,歐洲、美國、亞洲部分地區降雨因而減少。

美國紐約非營利氣候風險研究團體「第一街基金會」(First Street Foundation)的一份新報告指出,美國超過攝氏52度的超高溫「極熱帶」(Extreme Heat Blet)地區,在未來30年內會逐漸擴大。「極熱帶」會從2023年的50個郡(County),擴展到2053年超過1,000個郡,且今年熱浪席捲美國,多數地區都創下高溫新紀錄。

根據聯合國統計顯示,受到土地退化(Land Degradation)與氣候變遷的影響,自從2000年以來,全球各地旱災數量增加大約29%。

《華爾街日報》指出,對全球規模最大的幾個經濟體來說,今夏的乾旱對許多產業帶來傷害,包括發電產業、農業、製造業及觀光旅遊業等。因為疫情而衍生的供應鏈中斷問題,有如雪上加霜,加上俄烏戰爭的影響,一路上揚的能源及食物價格,恐將持續攀高。

內外交困 中國晶片產業大地震

▲近年來歐美國家紛紛抵制中共盜竊高科技,「缺芯」的致命軟肋必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影響著中國科技與企業的發展。Adobe Stock
第237期
丁曉雨

晶片,中國稱芯片,是中共跨不過去的一道坎。近年來歐美國家紛紛抵制中共盜竊高科技,尤其對高階晶片技術採用了封鎖政策。為解決「缺芯」問題,中共採取內、外雙管齊下同時突破的方式。

對外,中共試圖借收購國外相關企業獲取高階晶片技術,但屢屢碰壁;對內,則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科技自立」的要求下,掀起「造芯」熱潮,號召國內打攻堅戰,卻在耗費了數兆元巨資後,留下了一堆「爛尾」。「芯片反腐」更導致了晶片行業大地震,多名高官落馬。「缺芯」的致命軟肋必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影響著中國科技與企業的發展。

英美法案加快圍堵

2021年7月中資公司安世半導體(Nexperia)與英國最大晶片廠Newport Wafer Fab(簡稱NWF)達成協議,安世以6,700萬英鎊收購NWF。

除了直接收購國外晶片大廠,中共在國內也以鉅額補貼鼓勵企業「造芯」。截至2020年10月初,中國與晶片相關的企業超過5萬家,僅在2020年前半年新成立的晶片公司就達1.27萬家,行業總投資累計達人民幣10兆元。一時之間,建築工程、醫藥、服裝、水泥等企業紛紛「轉行」造芯片。

中共對芯片(晶片)的重視程度不可謂不高,但結果卻大失所望。由於安世收購案涉及的NWF與英國政府簽訂了十幾項研究契約,其中幾項與國防項目相關,甚至涉及戰鬥機雷達系統晶片等,引發英國政府的關注,決定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其進行全面審查。

不僅如此,日前獲美參眾兩院通過的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讓中共借道竊取晶片技術的路越來越行不通。

中國半導體研究機構「芯謀研究」撰文說,美國在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領先地位,過程中勢必引起歐洲、日本、韓國等地加大對各自本土半導體產業的投資,從而造成產業鏈遷移,削弱中共獲取國際資源的能力。國際大廠過去在中國生產帶來的「技術溢出和人才培養」等好處也會隨之減少。

有分析指出,《晶片與科學法案》中,直接指明接受美國政府資金補助的晶片製造商,不能擴大在中國的投資,此舉直接杜絕了中共透過各種手段盜竊美國核心技術的路徑。

為了阻止美國重塑晶片產業鏈,中共駐華盛頓大使館致函敦促美國會議員放棄晶片法案,警告美國企業將面臨失去在中國市場占有率或收入的風險。

在獲悉美方將主導成立包含日本、韓國、台灣在內的「晶片四方聯盟」之後,中共公開發布對韓國的施壓言論。

造芯熱潮爛尾腐敗

2014年,中共宣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俗稱「國家芯片大基金」)正式設立,首期募集資金超人民幣1,300億元。中國市場開始了「芯片大躍進運動」。最終,鉅額資金催生了大量腐敗,芯片企業集體「爛尾」。

中國財經媒體分析,截至2022年4月底,全國至少有八成芯片項目出現問題。「武漢弘芯」這個號稱投資千億人民幣的芯片項目,連廠房都沒建完,近期業界實權人物更是密集落馬,引發外界熱議。

中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7月30日宣布,「國家芯片大基金」總經理丁文武正在接受調查。7月28日,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落馬。肖是中共企圖打造世界一流芯片產業計畫的帶頭人。7月16日,紫光集團前董事長趙偉國、紫光集團前聯席總裁刁石京,以及北京紫光科技服務集團董事長李祿媛,這三名芯片業巨頭在同一天被帶走調查。稍早,「國家芯片大基金」總裁路軍等數名高管相繼被查。

中國晶片行業的腐敗由來已久。中國財經自媒體「財經十一人」7月31日刊文〈芯片業腐敗簡史〉,疑暗批前中共黨魁江澤民是產業腐敗的始作俑者。公開資料顯示,1999年江澤民就將「芯片自主開發」事宜交給兒子江綿恆主導。

中芯7奈米疑點多

除了芯片行業反腐,近日中國芯片界還有一件引發關注的事,即「中芯國際」出了7奈米芯片。

著名時事評論員橫河解讀,中方如果真能製造出7奈米晶片,絕對不會不聲不響。而中芯這個晶片居然是中共禁止的挖礦機的晶片,如果真的開發出了7奈米的晶片技術,首先就得滿足軍工、航空、太空的要求,而不是挖礦機。

另外,這個晶片被國外機構獨立證實,技術上特別像台積電的7奈米晶片。那可能真的就是台積電生產的,然後把上面的字抹掉,列印自己的字。中共這個事不是沒做過,做了很多次了。因為晶片是不能抄襲的,它跟其他東西不一樣,沒有光刻機,逆向工程是做不出來的。

看雜誌第237期

NT$128

神奇冷鏈 玉荷包外銷記

2021 年,台灣荔枝成功進軍澳洲,這種難以保鮮的水果,究竟如何突破運送限制,運送到航程約九小時的地方?鮮摘荔枝保存不易,為符合澳洲規定的低溫檢疫,從採摘後的保鮮處理就很重要。產、官、學合作,突破冷鏈技術是關鍵!

==============

澳洲首次放行台灣荔枝 推手黃傳殷完成大夢 ☉謝平平

玉荷包耐低溫略勝黑葉一籌 農委會打通外銷冷鏈 ☉謝平平

農糧署冷鏈物流中心 鋪墊台灣農產品外銷之路 ☉謝平平

低溫物流的溫濕監控,如何不失控? ☉謝平平

春日鄉動員令!「銀」來首個屏縣低碳永續家園銀級認證

現勘委員與春日好品產銷據點合影。屏東縣環保局提供
編輯部

屏東縣春日鄉於106年取得低碳永續家園銅級認證後,經過5年準備與精進,於本(111)年5月挑戰現行最高等級。經行政院環保署聘請委員8月11日至現地評鑑,於8月29日公告春日鄉榮獲「銀級」,為本縣首獲低碳永續家園銀級鄉鎮。

春日鄉鄉長柯自強表示,感謝屏東縣環保局團隊多年的協助與指導,春日鄉為山區原鄉,藉由本次銀級殊榮,讓更多人看見原鄉的努力與特色。春日鄉保存完整歷史遺址及原生生態、禁伐補償面積為全縣最高及全鄉採用LED路燈,以「春日綠生活」為目標,致力執行各項低碳永續行動項目。

春日在地有機蔬食

圖說:春日在地有機蔬食。屏東縣環保局提供

鄉公所更以生態保育為原則,低密度開發,修復石板屋等歷史文化及古道,供遊客體驗完全不插電的部落生活,且在保育當地資源的同時,創造經濟利益。另外,雖然當地交通往返不便,透過爭取「推動偏鄉公共運輸計畫」補助,使得就醫、就學及採購等更加便利,也由幸福巴士減少私人運具產生碳排,本次現地評鑑也特別安排幸福巴士讓委員搭乘體驗。柯自強最後也感謝縣府,在士文部落集會所設置緊急防災型微電網,為因地制宜的氣候調適與碳減量設備,並增加用電自由度,成為部落防災後盾。

屏東縣環保局宋增紅副局長表示,在2050年淨零排放願景下,綠色生活至關重要,春日鄉有半數以上村里取得銅級認證,全鄉參與率達100%。顏幸苑局長補充表示,春日鄉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如有機低碳飲食符合SDG 2 糧食安全與永續農業,森林保育、造林與綠化則為SDG 15 陸域生態努力,更不用說其餘SDG 11 打造低碳永續城市作為。

力力溪

圖說:鄉長柯自強說明力力溪伏流水圳。屏東縣環保局提供

宋增紅副局長表示,感謝評鑑委員,讓環保局滾動式修正低碳建構方向,也感謝柯鄉長帶領一級主管與村長們出席現地評鑑,並落實低碳家園、有機飲食與碳減量工作,環保局將持續推動各層級認證工作。淨零與永續發展皆需公、私、產、學及民眾共同努力,深耕至民眾生活態度,全民減碳才有機會達成。

咖啡店與理髮店 哪個能圓夢、哪個是惡夢?

▲咖啡店競爭激烈,利潤微薄,只有少數佼佼者可以生存。Adobe Stock
第237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你想開一家什麼樣的店?」是小學知名的作文題目,如果拿來問大學生,則咖啡店是熱門選項之一,其他還有麵包店、腳踏車店、寵物店等,很少人會想到理髮店。開咖啡店的理想,曾經被指為胸無大志的小確幸,那麼,想開理髮店的,豈不是連小確幸都不要了?但理髮店真的就不能圓夢嗎?

咖啡店要賺錢難如登天?

台灣的咖啡熱是無庸置疑的。據報載,我們的咖啡市場一年約有800億元的規模,換算下來,平均每人每年喝200杯,與歐美相較「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此外,這股咖啡熱,不只是報章雜誌的靜態報導而已,更具體出現在我們身邊:經常聽到有人因為愛喝咖啡、很會泡咖啡,進而決定開一家咖啡店圓夢。然而,大街小巷裡前仆後繼,開了又關、關了又開的咖啡店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為什麼一個快速成長,產品售價不斷攀高的熱門產業,會殺得血流成河?企管專家和成功的咖啡店主分別從不同的面向,給出相同的答案:競爭激烈,利潤微薄,只有少數佼佼者可以生存。從整個市場的大角度看,美式連鎖咖啡店、本土連鎖店、再加上販售咖啡的便利商店,據《經理人》周頌宜的一篇文章顯示,相當於「台灣擁有約1萬5,000家咖啡館,為全球密度最高」。

無所不在的連鎖咖啡店和便利商店,已經為不同等級的咖啡,訂下了難以撼動的價位標準:星巴克、路易莎、cama、超商等,大家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也就是說,咖啡店有一個市場秩序,深深烙印在消費者心目中。而我們圓夢朋友所開的咖啡店,能在既有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生存空間嗎?開過咖啡店的都說,很難很難。網路上有業者詳細分析開店所需的租金、裝潢、生財器具、人員、進貨成本等,再設算你一杯咖啡可以賣多少錢、一天要賣多少杯等。最後得出來的答案是,要賺錢難如登天!

台灣並非特例。在美國大城市開咖啡店也面臨類似困境。許多人在咖啡社群分享痛苦經驗:為了圓夢,在自己所熟悉的都市角落開了一家有特色的咖啡店。既然是圓夢,器材設備當然盡量用好的,籌備時費盡心思,最後終於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事業。但接下來惡夢就開始了:總是有人帶著筆電,點一杯拿鐵,就在店裡待一整天;為了減少人工成本,夫妻一起下去做,最後弄到夫妻反目;入不敷出,財務吃緊,天天為了要不要繼續撐下去輾轉難眠……根據2019年新冠肺炎流行前的一份統計,美國新設咖啡店,有50%~74%在五年內倒閉,約有五分之一撐不過第一年。

冷門的傳統理髮店不好賺?

總之,台灣和美國都出現這麼一個現象:咖啡店是人們心目中的創業首選,卻也是最難經營的事業之一。那麼,逆向思考,最不具創業吸引力的店,是否反而沒那麼困難?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而且集中在藍領階級或新移民所從事的行業,例如理髮店。

筆者絕不是在開玩笑。傳統理髮店的行業特色幾乎和咖啡店相反。泡咖啡在入門階段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興趣;而替別人理髮,總要一段時間磨合,才會漸漸喜愛。幾乎不會有跨國企業進來搶理髮店的生意。失敗收場的咖啡店通常不是因為咖啡不好喝;而理髮店只要有好手藝,讓客人滿意,就不至於關門大吉。客人理完髮之後,絕不會繼續留在店裡玩筆電。理髮廳的裝潢不一定要花大錢,甚至在家裡也可以開張。咖啡店客人喝膩了,隨時可能換到別家;但理髮習慣之後,通常就成為常客。

理髮店當然不是一個輕鬆賺大錢的行業,但只要肯努力,總會有成果。在美國,各州規定略有不同,基本上,理髮師開店需要有學習證明並通過考試。拿到執照後,可以選擇自行開業、到別人的店租個位置、或拆帳分潤。一般來說,好好地做,獨當一面建立口碑之後,其實是很不錯的,真正有自己當老闆的感覺。近年來,理髮業漸漸成為美國底層民眾脫貧圓夢的一條道路。筆者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越南移民家族,經過多年努力,在美國小鎮開了好幾家理髮店的貼文。

脫貧圓夢需評估風險與報酬

很遺憾,台灣的傳統理髮店並不賺錢,也沒有年輕人願意接手。對美髮有興趣的年輕人,都跑去髮廊沙龍闖天下了。但傳統理髮店在台灣還是有穩定的需求,很多男士非常珍惜並享受給老師傅理髮的舒服時刻,因為這些老師傅退一個就少一個。西門町紅玫瑰理髮廳的媒體報導和YouTube影片,總是受到特別的關注。這家老店成立至今已有一甲子以上的歲月,店裡的老師傅幾乎可以說是國寶等級。其實,許多人願意為了享受優質的理髮服務,支付更高的價錢。筆者認為,現在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點。如果有年輕人願意大膽進入市場,帶來新的觀念和活力,同時保持傳統理髮的細膩服務,絕對可以再創高峰,成功圓夢。

為什麼大家認為可以圓夢的咖啡店,最後經常變成惡夢?而大多數人認為沒前途的理髮店,只要一步一腳印,反而可以脫貧圓夢?我認為這是人們對行業與社會經濟地位刻板印象的過度反應,以致於錯估產業的風險與報酬。大家在不知不覺中,給予咖啡店過於美好的想像,卻給傳統理髮店過低的評價。從投資的概念來看,都是反轉先兆。

總之,在市場機制之下,熱門行業未必輕鬆獲利,冷門行業也未必沒有前途。

中國統一台灣的理由錯誤且危害中國

▲台海衝突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中國認為台灣是該受中國支配的一部分,但台灣及多數國家都不同意這種主張。Adobe Stock
第237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台灣海峽多年來一直是國際公認最可能爆發嚴重軍事衝突的地方之一。多年來防止爆發戰爭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是要各方自制和忍耐,同時又提高戰備以阻嚇對方發動戰爭。這些以「不改變現狀」為目的之方法當然重要,但消除或降低衝突更根本的原因,也許更為重要且能治本。只是一直存在的威脅,讓很多人很多國家都不敢去碰治本問題,怕一碰就會爆炸,結果那些根本的原因,卻因為沒能得到深入和理性的討論,而變得愈來愈被誇大和不理性,使潛在的衝突變得更大且更容易爆發。

台海衝突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中國認為台灣是該受中國支配的一部分,但台灣及多數國家都不同意這種主張。這像是經濟學上的財產權問題,產權不清會引發很多爭議和無效率的事,必須深入釐清財產的歸屬,以及運用合理的機制來解決爭議。

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國對於台灣是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主張,其實並沒有充分的理由,因此常用一些奇怪的說法而反暴露其強詞奪理。國民黨政府占領台灣時,教育人民說,古時候台灣和中國陸地是連在一起的,所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照這說法那些現在一直和中國連在一起的土地豈不都更該是中國的一部分?現代的理論說世界各大陸以前都是連在一起的,希特勒知道了大概會說他有權統一世界。

 

台北市有38家山東餃子館和67家山西麵館,就可認定台灣是中國一部分?Adobe Stock

▲台北市有38家山東餃子館和67家山西麵館,就可認定台灣是中國一部分?Adobe Stock

 

更好笑的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8月7日說,台北市有38家山東餃子館和67家山西麵館,「口味是不會騙人的,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最終會回家。」結果引來很多人嘲笑,美國國務院前發言人摩根‧奧塔格斯(Morgan Ortagus)就笑說,在中國肯德基餐廳超過8,500家,所以中國向來是肯塔基州的一部分。也有人笑說中國有許多日本餐廳,所以是日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極嚴肅的主權落到要用人民吃了什麼餐廳來證明,就表示該主權主張是很缺乏依據的。

中國一向強調的另一種說法是台灣自古屬於中國,所以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說法好像俄羅斯說烏克蘭是它的一部分一樣,不只錯誤而且非常危險,可能成為中國侵略和支配全世界的理論基礎。中國其實幾乎未曾統治過台灣,最早在台灣建立華人政府的鄭氏王朝,是中國被大清帝國打敗後鄭家海上勢力建立的,並不屬於中國。大清帝國後來雖占領並統治台灣,但那時的大清帝國乃是侵略並占領中國的國家,孫中山先生革命的目標就是要「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所以當時的中國人並不認為滿清是中國。台灣和中國是一起被大清帝國統治,而不是中國統治台灣。

就算中國硬要說滿洲人後來也成為中國人,所以大清帝國也是中國,中國也不能主張大清帝國曾統治過台灣,所以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因為台灣曾被很多國家統治過,為何要獨屬中國?西班牙、荷蘭和日本,若是用武力強占台灣所以不算,大清帝國又何嘗不是用武力強占台灣的?唯一非武力合法得人民同意而占有和統治台灣的,就是台灣現在的民選政府。

若中國或曾經占領中國的國家曾占領的土地就屬於中國,那中國周邊很多國家都要緊張。中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占領部分韓國並設立政府來統治(韓國也可說它曾占領部分中國東北)。中國認為它在兩千多年前秦朝時就擁有越南,唐朝曾設安南都護府在河內。日本福岡地區曾找到應是中國所頒之「漢倭奴國王印」,琉球則曾是長期朝貢中國的「守禮之邦」。照中國的定義,中國北方和西方有更多曾屬於中國的土地。這些地方難道都是中國不可分割而要統一的地方?

而中國自己也曾被蒙古統治,那中國是不是也該是蒙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野心更大時會不會說蒙古統治過的地方也都是曾被中國統治,而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這種我曾統治過,甚至統治我的人曾同時統治過的就都是屬於我的主張,會使天下大亂,大家也會更擔心中國的侵略。

「住民自決」符合民主人權

中國還有一個說法是台灣人民多來自中國,所以血濃於水,台灣人民不接受中國統治乃是背叛或數典忘祖。照中國這說法新加坡和東南亞很多地方也應該小心,因為那邊有很多華人,所以它們遲早該被中國統一。東非國家也可以出來說,科學證明人類都源自東非,所以東非該統治世界。照中國的說法,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及很多國家,都該和英國統一或回歸英國,但事實上這些本屬英國且大部分人祖先來自英國的國家,卻不只相互尊重且極為友好合作。

現在的世界已不是同一族人武力征服別人的時代,而是各地方互相尊重合作的時代。中國這種用「曾統治過」或「有血統關聯」做理由的不合理領土主張,過去在世界上曾造成許多戰爭和傷亡,所以已經被國際社會拋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提出的住民自決,才是較合理而符合民主人權且較能維持和平的原則。

不過有些國家並不接受其統治範圍內部分地區人民自決,有些地區住民意見極為對立,因而自決也可能引發衝突乃至戰爭,統治者也會將大量不同意自決的人民移入有爭議之地區而破壞自決之可能性。因此有些存在主權爭議的地區,要用自決原則來解決問題也有些困難。

台灣的情況卻不是那麼困難,台灣即使不是從不屬於中國,至少是絕大部分時候不屬於中國,而且從來不曾自願受中國管轄,現在也不受中國統治而和中國分離甚至對立七十多年。包括戰後才由中國移居台灣的人民及其後代,也多不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依自決的原則,台灣的未來由台灣住民決定是合理可行的,也已是主要國家的共識,只是為了避免刺激中國,很多人認為不必現在做這件事。

中國自己也知道這原則沒有正當的理由可以阻止,所以除了用前述各種不正確的理由和武力威脅來主張對台灣的控制權,最近又想把它用在維吾爾人的方法用在台灣,而說強制占有台灣之後要對台灣人「再教育」,使台灣人認同中國。但要強迫洗腦這種極權而反人道的主張,恰好暴露中國自己也知道台灣人民並不想被中國統治。有些中國人士所謂武力統一「血洗台灣」和「留島不留人」的說法,更讓人覺得他們對台灣的態度像是要擴張領土的帝國主義者,而不是嘴上有時講的「同胞」。

中國應放棄霸道改行王道

上述分析顯示,台灣並不必然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自己也知道,其實共產黨以前也主張台灣獨立。只是中國力量變大之後,基於過去對外國的仇恨,與國民黨的戰爭,怕西藏、新疆和中國內部少數民族求獨立,以及和美國爭霸的心理,而堅持要「統一」本來不屬於它的台灣。這口號喊久了要改怕失面子,其官員和人民在威權體制和洗腦下也不敢說真話,甚至不知道真相跟著亂喊,所以這口號甚至愈講愈僵化,並使各國也都感到被中國侵略的風險。

因此愛好世界和平的國家和人士,現在應該放棄以前模糊不敢明講的策略,改為委婉而明確地讓中國明白台灣並不屬於中國的道理。中國也該知道威脅要併吞台灣的做法不只沒有道理,更讓其他國家擔心中國可能用類似的理由侵略他們,從而使中國難成為世界重要的領導者。所以讓中國放棄它有權甚至有責任支配台灣的錯誤思想,乃是台灣和世界和平的根本辦法之一。

中國先賢最重要的政治理念就是王道,中國對台灣的主張和做法卻都是先賢所反對的霸道。中國想成為世界重要的領導者,要照先賢的理想採行王道,以尊重和幫助別國的方式來讓別國自願加入合作。而改變觀念,不要再用那些錯誤的理由逼迫台灣,不要再用「台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虛構的枷鎖來困住自己,正是中國放棄霸道而行王道的最佳起點。

低溫物流的溫濕監控,如何不失控?

▲冷鏈的關鍵點為LoRA無線通訊技術的成熟。研華科技提供
第237期
謝平平

近年許多集團紛紛大手筆投資第三方物流,除了倉儲、車隊的搶先建置,全程溫濕度監控,更關乎龐大投資金額的成功與否。低溫物流監控,過往多靠有線設備搭配人工紀錄、雲端傳送,今日則有以LoRA技術(即Long Range,一種可以在低功耗下進行長距離的通訊技術)發展出的無線監控設備,並可上傳雲端,堪稱是未來明日之星。

 

優質農產品仰賴低溫物流監控

在國民所得提高的國家,冷鏈產業也如生活水準一般,正在往上發展。但冷鏈產業涉及各種不同運程,物品會經過產地、處理、貯存、運送、倉儲、配送等過程,再送達消費者、客戶手上。消費者可在一般大賣場、超商的冷藏庫中,看到末端溫濕度監控,或許一旁還有人工紀錄單。

但民眾不清楚的是,其中斷點相當多,因此即使優質農產品外銷,仍偶有「黑心」、「腐爛」新聞,如何做到全程溫濕度監控,近年也成兵家必爭之地。

以目前市場慣用的方法而言,共有四種:溫度計搭配純人工抄錄、有線感測器搭配人工抄錄、有線感測器搭配雲端上傳、無線感測器搭配雲端上傳。「研華」智能物流解決方案產品經理楊凱翔表示,有線的監測方法成本較低,但維護上較為麻煩。十五年前,業界已在嘗試無線感測器,直到近年物聯網技術的成熟,才能做到溫濕度、油電水等三表、甚至空氣品質的無線監測,並能透過雲端得知,溫度是否超標。

其中的關鍵點為LoRA無線通訊技術的成熟,過往在監測設備上,也嘗試使用藍芽通訊技術,但一般的無線滑鼠、電視、智慧型穿戴裝置,也多使用該頻段,因此雜訊多。Wi-Fi雖然傳輸速度快,但無法穿透牆體,且較為耗電,而5G則有訊號衰竭之慮;因此LoRA的問世,就成了解決冷鏈溫濕度監控的方法。

LoRA具有不受牆體阻礙、超遠距離傳輸、低功耗的優勢,台中市路邊智慧停車系統即是採用此種無線傳輸技術,將民眾停車時間上傳至雲端,民眾拿著單據前往超商,即可得知停車費用若干,省下不少人力。

 

2

▲研華智能物流為世界垂直市場提供解決方案。研華科技提供

 

LoRA技術有助水果冷鏈管理

除了民生消費領域,楊凱翔指出,許多大宗物資走船運,船期少則一個月,長可到三個月,在外銷途中,如何保證不斷鏈,是客戶相當在意的事情;而更重要的是,斷鏈責任歸屬,如何指證?

目前無線感測器除可傳輸溫濕度資料,還能在設備中儲存相關資料。貨品到達目的地時,取出即可檢視該批貨物的低溫斷點,無需與船公司爭執不下。楊凱翔就自己經驗分享,許多船公司得知貨主安裝無線感測器後,在處理貨品上多半會更仔細,甚至刻意選派新車來運送。

無論採用低成本的人工抄錄,還是管理效率高、成本也高的無線感測,業者已從成本考量轉移為品質考量。據了解,目前除高端業者,飯店、美式賣場也擬逐步更換為無線監控;日、韓,以及星、馬、泰、越等也有不少廠商向研華洽詢無線感測設備。

冷鏈產業的快速蓬勃,反應了時代的變化、國民所得提高後對食品的重視,也促使該產業邁向新一波的改朝換代。

 

相關文章:

澳洲首次放行台灣荔枝 推手黃傳殷完成大夢

玉荷包耐低溫略勝黑葉一籌 農委會打通外銷冷鏈

農糧署冷鏈物流中心 鋪墊台灣農產品外銷之路

農糧署冷鏈物流中心 鋪墊台灣農產品外銷之路

▲Adobe Stock
第237期
謝平平

台灣果農擁有優良的育苗、栽培技術,但因多種水果不耐貯運,只能拼內銷市場,近年冷鏈產業興起後,突破其中許多難點,台灣農產品外銷不再遙不可及。

1

▲行政院推動建設農、畜、水產品全國冷鏈物流體系,圖為屏東國際保鮮物流中心。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提供

 

打造二旗艦、五區域冷鏈物流中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為協助台灣水果外銷,綜合國內農、漁、畜產的冷鏈設備、運程、加工、檢疫等需求,打造以外銷為主的屏東、桃園二處旗艦冷鏈物流中心,與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五處區域冷鏈物流中心。

農糧署運銷加工組科長馮詩蘋表示,農產品易受溫濕度影響,在運送過程中,約有10%~25%的損耗,「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的目標,除建構農、漁、畜產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也包含物流中心營運能力,希望降低損耗。而五處區域冷鏈物流中心則可在產季期間,發揮產銷調節,穩定價格的功能。

農民最期待的,莫過於可在當地冷鏈物流中心看到檢疫、預冷設備,可縮短運送時間。今(2022)年底即將完工的屏東旗艦冷鏈物流中心,就設有冷凍倉儲、冷藏倉儲、壓差預冷區、截切處理廠等,並規劃有芒果蒸熱處理廠,未來果農不需再送到台南進行檢疫;而各種蔬果都需要不同冷藏溫度,則委請改良場進行協助規劃。

 

2

▲農糧署運銷加工組科長馮詩蘋。謝平平攝影

 

官民合作拼水果外銷

馮詩蘋表示,該計劃也盤點了民間企業的冷鏈資源,並協助農民團體、企業購置、更新相關設備,例如現行檢疫場的設備等。此外,也將為一等果菜批發市場規劃低溫倉儲、提升冷鏈設備,以符合當地農民需求。

而以雲嘉南、高屏為主的區冷中心則規劃有國際化標準加工廠,鄰近機場的桃園區冷中心則以觀賞水族魚、種子、種苗等國際轉運或包裝理貨設備為主,並包括了保稅、檢驗通關等。

目前五處區冷中心預計在2023年啟用,營運方以縣市政府、農民團體為主,例如雲林區冷中心由目前有243名社員、生產面積達200公頃的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負責營運,將在低溫環境中進行採後預冷、理集貨、清洗、分級、包裝等作業,之後全程保鮮配送到全聯、大潤發、好市多、楓康等各大賣場通路。

至於各地小農、青農的預冷諮詢或服務,則可與當地合作社、農會合作,也可共同組成合作社參與,或與農會策略聯盟。

水果外銷,對台灣來說,並不陌生,但如何能出口到其他國家,「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中」,仍是台灣需要學習的功課,包括各國檢疫標準、低溫運送、蔬果冷藏溫度管控的問題,都亟待解決。但冷鏈物流中心的完工,已為農產品外銷鋪墊一條坦路。

 

相關文章:

澳洲首次放行台灣荔枝 推手黃傳殷完成大夢

玉荷包耐低溫略勝黑葉一籌 農委會打通外銷冷鏈

低溫物流的溫濕監控,如何不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