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台湾鲷」这项名列「台湾四大外销旗舰农产品」之一的台湾之光,农委会渔业署养殖渔业组组长石圣龙指出,吴郭鱼(台湾鲷)的适应力极强,养殖技术不是很高深,而台湾导入品种改良、饲料开发等,已有半个世纪的发展,算是比别人走得稍早一些;其中最主要的突破就是「单性养殖」,生下来全是雄性的,以免繁殖过快,密度过高,导致生长缓慢。
从1980年代以来,台湾鲷的养殖面积一直都稳定在七、八千公顷左右,产量也维持在8万公吨左右,其中约有六成外销、四成内销。外销市场第一名是美国,其次是中东、加拿大、韩国。
台湾鲷周边配合设施强
不过,世界各国也全力在发展吴郭鱼产业,甚至连联合国世界农粮组织(FAO)为了解决人类粮食不足的问题,非洲、亚洲、中南美的很多国家,都在推广吴郭鱼,因为可以做为人类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石圣龙认为:「单性养殖大家都会,品种改良、纯化大家也都在努力,但我们的最大的优点是产业周边的配合设施比较强。」
「台湾很注重收获后的处理,比如说鱼抓上来,我们会把活的鱼运到鱼片工厂,在鱼片工厂马上降温,让鱼昏迷,放血,再宰杀。而在东南亚或中国大陆,养殖区离加工的地方很远,运输过程会让质量低落。所以,台湾会被称为养殖王国,周边的产业配合很重要。」石圣龙谈到了我们身为小国的优势。
台湾鲷的发展限制
台湾鲷需要淡水,许多渔民都抽地下水来利用,而目前的台湾鲷主要产区都属于地层下陷区,因此渔业署并不主张过度发展台湾鲷。石圣龙表示:「我们大方向上不希望淡水鱼塭再增加,而且希望逐年减少。政府提供比较干净而充足的海水,让渔民慢慢从淡水养殖转到海水养殖。」
虽然不希望台湾鲷的产量继续增加,但政府还是必须对这个产业的基本环境加以维护。石圣龙表示,最多的经费是投入改善公共设施,包括供水、排水的优质化。其次是协助疾病的控制,以免渔民用药,让药剂残留。而环境的监控也是重点,如水质的监控。此外,政府也会针对各国,如欧美的规范,做信息的收集,提供给渔民。
养殖户西进撤回的多
对于目前台湾急切签署ECFA(两岸经济合作协议)是否会造成养殖户加速西进,石圣龙表示:「台湾有好几家做鱼苗的很早就自己跑过去了,不过种鱼技术他们也不会外流的。以前吴郭鱼做最大的邱益华、蔡永强,都在广东、广西设过厂,不过后来都没有说经营得很好,因为中国还是比较人治的国家,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因素,所以回来的业者比较多,邱益华、蔡永强也都回来了。」
「产量不要再增加,但重点希望放在质量上。」石圣龙以一句话总结了官方对于台湾鲷未来发展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