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界對12年國教的「108課綱」有很多意見,其中必有不少值得改善之處。最近曾任台大副校長、教育部次長以及科技部長的陳良基教授說,108課綱為了遷就大多數學生,刪除較深入的必修內容,容易引導學生選讀輕鬆的課程,學測又只考高一、高二的必修課,使多數高中生不唸加深、加廣的選修課。他擔心108課綱和招考制度剝奪孩子發現自我潛能的機會,這甚至會讓台灣不再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他的主張是有道理的,但問題和對策應該不只是在課綱和中學教導方式,他也提到的招考制度應是可以更快改善的地方。
本文擬以產品市場為例,指出招考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各大學科系自己能做的努力。
大學選才和高中育才彼此連動
我們想要有好品質的一般產品時,政府可訂定好產品的規格和標準,廠商要滿足這些條件才能得到好品質的標章,甚至才可以上市。若廠商沒有適當的能力做出好產品,政府也可以規範及輔導它們的生產方法。但好產品最後能出現的主要力量,卻是有人識好貨而且有錢購買。譬如政府可規定一般蔬菜水果採收前多少天就不能施用農藥,有機蔬菜水果的農地要斷絶農藥和非有機肥料多久以上。政府也可教導和輔導農民栽種有機蔬菜的方法。
但好的有機蔬菜會被大量生產出來的主要原因,乃是有識貨的人要買。若沒人要買或大家都沒能力分辨好壞,好東西就不太會被生產出來。法拉利跑車和台積電的2奈米技術,都不是因為政府訂了標準所以廠商努力去辦到,而是廠商知道有人認識且要買這些好東西。
把好品質的高中畢業生當成12年國教的產品,課綱是品質和生產方法的一部分基本規格和規範,學校和教師的能力是工廠的生產能力,都值得努力改善。但若大學沒有能力或沒有努力去辨識品質,中學及學生也會像有些農民和工廠一樣,不努力去生產真正的有機蔬菜和高質產品。消費者若自己不小心判斷挑選好產品,就不能全怪政府和生產者沒有好的規格及生產方法。
大學是高中畢業生的直接需求者,若大學招生時不好好挑選適當的學生,在學期間也讓不合適的學生輕易就混畢業,當然就會有不少品質不夠或不夠努力的學生混進去。所以對高中生品質不滿意的大學和教授們在責怪課綱和中學時,也要檢討一下自己的招生和教學要求有沒有可改進的地方。
也許有人會說,只要課綱訂得好,中學教得好,所有高中畢業生都有高品質,大學就不必辛苦地挑人和教導。但這想法不只不切實際,也是不正確。人有天生資質和性向的差異,各學門乃至學校也有不同的能力需求。某高端大學科系希望入學生俱備的能力,既不是所有高中生所能達到,也不是其他某些科系所必要。各學校科系或教授若以自己想要的學生標準來要求所有高中生,則會有很多人辦不到而受害或被犧牲。
108課綱重要目標:差異化的自由
108課綱的重要目標就是要有差異化的自由,讓學生可以有朝不同方向深入發展的自由,也讓大學不同科系有不同興趣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能力和性向的學生也有不同的目標可追求。若某科系以它想要的標準要求所有高中畢業生達到,就像政府要求所有汽車廠都達到法拉利的標準,甚至要麵包廠也要達到台積電2奈米廠的標準一樣。若所有所謂一流大學一流科系都要求所有高中畢業生達到它們分別要求的品質或學習成就,那就像要求所有汽車不只要符合法拉利標準,也符合捷安特腳踏車的節能標準一樣困難。
所以從人才和學問差異化的事實來看,科系希望提高入學生的能力宜由它們招考學生的方式著手。科系可自己訂定它所希望入學生俱備的知識能力,並納入其入學測驗之中。若這是個熱門的科系,想進去的學生自然會去加強學習這些能力,就像有人有夠多錢想要買高級超跑,自然有車廠努力去生產出來一樣,具體的需求會引導生產的方向。如果大家高喊要像法拉利的超跑,實際買車時卻不仔細挑選,而隨便抽籤買一台車甚至買便宜車,法拉利就很難被生產出來。現在有些科系像音樂藝術、和體育,招生時要考術科,想進去的學生也會自己先設法去學。所以頂尖大學頂尖科系應該不難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招生方法中,或者明白宣示說未具某些能力的學生入學後很可能無法順利畢業,而讓有興趣的學生自己朝這些方向加強學習。
或許有的學校科系會擔心,這樣加強特殊入學要求的結果,只有很有興趣的學生會來考,一般性的好學生可能會放棄該科系,以致該科系招不到夠多好學生。但這種想收到一般性好學生的心態,其實表示一般性好學生進來之後也可再加強其專業基礎課程,和入學時那些課程不好就難再強化,因而要他們在高中就須學好那些課程的主張是矛盾的。而且很多學校和科系認為高中生應該加強的科目是相近的,所以它們要求加強的學科也會是類似的,這些相近科系加起來,應不致於因為市場太小或入學機會太少,而少有學生願意加強這些學科。有近似強化要求的學校科系共同討論之後,也許只會有少數幾種要求加強學科的方式,各方式都可以有很多學生參與競爭,不會比以往大學聯考分組的情況複雜多少。
大學宜採「消費者主權」招考學生
經濟學有個名詞叫做「消費者主權」(Consumer Sovereignty),那是說產品生產的質量種類雖然是由廠商決定,但為了要能賣出去,廠商最終必須配合消費者的意願來生產消費者所要的東西。消費者是隱藏的真正有權者。高中畢業生要有什麼專長和品質,做為需求者的大學應該有很大的主導力量。這力量以前被僵化的考試制度限制住,現在大學應該運用他們已有的權限,甚至爭取更大的自主性來決定招考學生的方式,以得到更合適的學生。好的需求者不只該講清楚自己要什麼、弄清楚那些產品符合他的需求,可能時還可以去協助廠商把他要的產品生產出來。例如豐田汽車就曾指導我國某機械廠改善產品以符合豐田標準,然後再向它採購。所以大學也可以更努力輔導中學的教學和學習,不必只是埋怨中學的產品不夠好。
108課綱一定有很多要改進之處,不過那不是本文的主題。但基於人的天生能力和性向、社會需求以及技術等等因素,都很複雜而多樣化的現實,為了因才施教、適性發展以及滿足不同學門和工作機會的需求,我們一定不可能有一套課程可以滿足所有人的希望。所以課綱只能做較基本而必要的規範,留給大家可依個別需要來附加更多東西,以配合不同需求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