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揣咱的所在 「陳澄波百三特展」解讀台灣島嶼的身世

▲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
第265期
文、攝影⊙靜容

成立於1908年,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向來致力於以豐富的族群、物件、議題,連結台灣這片美麗的土地,共同刻畫島嶼歷史輪廓。

 

陳澄波畫作〈濤聲〉繪出東北季風呼嘯下,台灣東北角的景緻。

▲陳澄波畫作〈濤聲〉繪出東北季風呼嘯下,台灣東北角的景緻。

 

2025年適逢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誕辰130週年誕辰紀念,臺博館攜手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於鐵道部園區共同策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透過陳澄波8件原作和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解讀台灣島嶼的身世,引領大眾重新探索台灣獨特的自然與人文之美。

 

陳澄波為台灣西畫家跨進日本官展門檻的第一人。公有領域

▲陳澄波為台灣西畫家跨進日本官展門檻的第一人。公有領域

 

質樸真誠 「帝展」油畫第一人陳澄波

陳澄波(公元1895∼1947年),嘉義人。自幼喜歡繪畫,13歲入公學校,再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受教於著名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畢業後擔任教職,1924年赴日就讀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是早期留學日本的畫家之一。

1926年以一幅〈嘉義の町はづれ〉(現稱〈嘉義街外〉)入選日本最高美術競賽「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為台灣西畫家跨進日本官展門檻的第一人,轟動全國。其後又數次入選「帝展」和其他展覽。

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赴上海任教,此時期對中國畫的內涵認識更深,影響其後的西畫創作。1933年返台後,繪畫風格逐漸穩定,經常以家鄉嘉義入畫;也和友人創辦「臺陽美術協會」,致力於推動台灣的美術活動,貢獻良多。

陳澄波為人質樸真誠,一生創作不懈。他以畫筆抒懷,禮讚自然,為台灣留下真實的風土人情紀錄,更蘊含貼近土地生生不息的力量,令人感動。

 

北迴歸線周邊大多為乾燥帶,幸運的台灣是少數例外。

▲北迴歸線周邊大多為乾燥帶,幸運的台灣是少數例外。

 

三軸交會 形塑台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

「走揣」(tsáu-tshuē)是台語「追尋」之意。策展團隊指出,此次特展不僅呈現陳澄波的藝術成就,更是一張討論公共議題的邀請卡。邀請參觀民眾藉由畫作一步一步觀察、追尋三股匯聚在台灣的自然力,探索它們如何塑造出台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

 

自菲律賓延伸而來的黑潮,能很好的調節溫度。

▲自菲律賓延伸而來的黑潮,能很好的調節溫度。

 

「咱的所在」,我們腳下的大地母親有著怎樣的面貌?策展團隊以博物學家的視角,在不斷的討論、激盪中,解密形構台灣地貌的「北迴歸線」、「黑潮」、「季風」三大主軸。結合陳澄波畫作中的自然和人文關懷,另闢蹊徑,並搭上新興社群平台「Threads」的熱潮,話題性十足,好評不斷。

 

季風澆灌大地,為台灣帶來充足的水氣。

▲季風澆灌大地,為台灣帶來充足的水氣。

 

北迴歸線彷彿像個詛咒,其周邊大多為北半球著名的乾燥帶。但台灣是少數例外,因為在距今800萬年前,已然形成季風系統。季風為島嶼帶來充足的水氣,加上自菲律賓延伸而來的黑潮,能很好的調節溫度。

陳澄波長孫、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說:「每一股自然力單獨地來都充滿殺傷力,何其有幸這三股自然力在台灣匯集,成為一個宜居的島嶼。想讓年輕人了解到,一百年前這座島嶼就是讓人感到幸福的,如同阿公的畫作所呈現的樣貌。」

 

〈北迴歸線地標〉畫的是嘉義水上機場附近的北迴歸線標誌物。

▲〈北迴歸線地標〉畫的是嘉義水上機場附近的北迴歸線標誌物。

 

觀察推理 解開台灣島嶼的身世之謎

第一展區中央擺放一張模擬德國地理學家洪堡當年在亞馬遜森林從事調查工作的桌子,其上擺放許多科學儀器和標本。參觀民眾在此化身為一位博物學家,走入展場樣區,跟著策展團隊的引導,透過畫作、古文物、文獻、氣象圖、動植物標本等,仔細觀察、研究、歸納、推理,解開台灣島嶼的身世之謎。

 

〈雲海〉畫的是阿里山鄉祝山一帶壯闊動人的雲海景觀。

▲〈雲海〉畫的是阿里山鄉祝山一帶壯闊動人的雲海景觀。

 

〈玉山積雪〉呈現台灣從寒帶至熱帶,層層交錯的風景。

▲〈玉山積雪〉呈現台灣從寒帶至熱帶,層層交錯的風景。

 

日本美術教師鹽月桃甫所畫的〈黑潮〉。

▲日本美術教師鹽月桃甫所畫的〈黑潮〉。

 

9個樣區的精選畫作為〈北迴歸線地標〉、〈展望諸羅城〉、〈雲海〉、〈玉山積雪〉、〈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山居(太魯閣)〉、〈濤聲〉和來自日本美術教師鹽月桃甫的〈黑潮〉。

 

展場三支友達擬真藝屏製作的微動畫讓畫作「動起來」。

▲展場三支友達擬真藝屏製作的微動畫讓畫作「動起來」。

 

此外,展場還以三支友達擬真藝屏製作的微動畫,搭配主題曲〈交會的島〉,讓畫作「動起來」。觀眾不僅欣賞陳澄波畫作之美,更透過文物、影像、聲音等身歷其境,「走揣咱的所在」。

 

〈展望諸羅城〉畫出台灣受季風、北迴歸線影響的自然風貌。

▲〈展望諸羅城〉畫出台灣受季風、北迴歸線影響的自然風貌。

 

〈展望諸羅城〉記錄生氣蓬勃的嘉義風光

陳澄波的故鄉嘉義,正是北迴歸線經過之處,以南就屬於熱帶。日本總督府在此培育熱帶樹種實驗林。〈展望諸羅城〉是陳澄波到嘉義公園和嘉義樹木園一帶寫生的作品。他以捲曲短促的筆觸描繪茂密樹叢,充滿生氣蓬勃的熱帶綠意,也畫出如今中山路兩側的稻田、電線桿,和遠方樓房、廠房煙囪等。

天邊飽含水氣的高層雲和積雨雲,暗示風雨欲來的瞬間。策展團隊根據兩張草稿,推測作畫日期為1934年8月21日。調閱中央氣象署檔案,發現當時台灣南邊海岸有低氣壓,東南方則有一個颱風生成。陳澄波如實記錄颱風侵襲前的景象,見證台灣島受季風、北迴歸線影響的自然風貌。

 

〈東台灣臨海道路〉交織台灣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

▲〈東台灣臨海道路〉交織台灣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

 

〈東台灣臨海道路〉交織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

1930年夏天,陳澄波接受前台灣總督上山滿之進的委託,繪製一幅台灣風景圖,作為總督離職後帶回日本、銘記台灣的紀念品。陳澄波探訪蘇花公路前身,銜接蘇澳、太魯閣的花蓮臨海道路,畫出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交織的〈東台灣臨海道路〉。

陳澄波將臨海道路右側「崇德海灘」,替換為一個在總督府「移住」政策下,被迫遷徙的太魯閣族村落,村落漢字名為「立霧」,是太魯閣峽谷「立霧溪」得名的由來。他在海面上點綴了一艘阿美族傳統的獨木舟,似乎正航向流經島嶼東側,為台灣帶來豐盛漁獲的暖流「黑潮」。此次特展特別向目前收藏畫作的山口縣立美術館跨海借展,成為展場一大亮點。

 

〈農家〉畫出彰化縣八卦山附近,改善治水系統後的農村地景。

▲〈農家〉畫出彰化縣八卦山附近,改善治水系統後的農村地景。

 

發掘台灣之美 珍惜貼近土地的幸福

陳澄波以博物學家所謂「透明之眼」捕捉台灣的美麗風光。他說:「我所不斷嘗試以及極力想表現的是,自然和物體形象的存在,這是第一點;將投射於腦裡的影像,反覆推敲與重新精煉後,捕捉值得描寫的瞬間,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就是作品必須具有something。」

 

〈山居(太魯閣)〉描繪壯麗的太魯閣峽谷和原住民部落耆老。

▲〈山居(太魯閣)〉描繪壯麗的太魯閣峽谷和原住民部落耆老。

 

陳澄波為台灣留下一幅幅寫實動人的風景。臺博館作為自然史博物館,以藝術形式帶領我們追尋前人足跡,發掘台灣之美,並揭開台灣島嶼的身世密碼,從而讓我們更加珍惜、感恩貼近這片土地的幸福。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地點: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展期:2024年12月3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週一公休,遇國定假日或活動另行公告)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中國經濟70年 GDP成長已是強弩之末
中共建政今年滿70週年。70年彈指一揮間,世界處於大變革時期,中國經濟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國內生產總值(GDP)…
10大問題 解析A型H1N1新型流感
世界衛生組織在6月11日宣布H1N1新型流感的警戒等級從第5級提升到最高級的第6級,表示這個新型流感已經進入大流行階段。…
印度祕密軍演 假想敵是中國
《印度斯坦時報》披露說,印度最近舉行了把中國作為假想敵的祕密軍事演習。這個代號為「神聖矩陣」(Divine Matrix)的祕密軍演,…
又見編輯室公約 向報業老闆說不
行政院勞委會2012年12月14日發公文給壹傳媒旗下的台灣《蘋果日報》工會,內容表示:「該企業工會所提《編輯室公約》……雇主不得逕以『…
小養生糖酥大智慧
粒粒可見的渾圓雨滴快速地打在以石板鋪成的街道上,漫起一片由近而遠迷濛濛的白霧,望著視界外漸漸已分不清天與地的蒼茫,心裏想著:「…
布洛灣山月村 創造文化、生態、經濟三贏
沿著險峻蜿蜒的中橫公路進入太魯閣國家公園後,陡峭的斷崖峽谷矗立在立霧溪兩旁。低頭是湍急的河水,嘩嘩地沖刷河道;抬頭是高聳的岩壁,…
香港學生政改先鋒 中共輿論抹黑圍剿
政治改革,涉及香港未來的前途,固然與目前香港民眾的福祉有關,與時下年輕人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他們是未來社會的主體;因此他們對政改的急切心理…
永遠的「媽媽」沈美利
「我的心是很感性的,而在經營事業上我是理性的,我可以切割得很開。」三奇髮型美容公司總經理沈美利這樣描述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