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綱是否有洗腦效果?

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案,引起極大的爭議,並且引發近年來首次的高中生集體抗議風潮。
周博晨
第167期
樊家忠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去年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案,引起極大的爭議,並且引發近年來首次的高中生集體抗議風潮。這個課綱修改的緣由,是馬政府以及統派人士想要透過高中生的教材內容來影響高中生的統獨意識型態。

然而,高中生的教材內容到底能不能影響統獨意識或者其他諸如左右、種族、環保等價值觀,其實是一個需要檢測的問題。一種看法認為高中生的年齡階段剛好在各種價值觀形塑的重要階段,而且如果教材列為升學考試的範圍的話,學生將會很認真地學習該教材,因此教材的內容會對學生產生影響。這當然是教育部課綱審議委員會的委員們所抱持的基本假設。

另外一種對於課綱看法是「洗腦」必須在封閉的環境中才能達到效果,並且需要一定程度的暴力進行強制才能有效。在一個多元社會中,學生除了課本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知識的來源。在這種條件下,單一知識來源的影響力應該有限,尤其是當這個知識內容跟現實脫節的時候,很容易被其他知識推翻。

 

中國的高中課程改革

可想而知,熱衷各種洗腦工作的中共政權當然會積極地透過學生教材來進行政治宣傳。其中,高中教材的修訂屬於非常重要的政治工作,而且每次更換一個領導人推出新的政治方針時,學生的教材通常就會跟著修改,好讓學生「與時俱進」。

因應江澤民上台並推出了「三個代表」的政治方針,2004年6月,中國教育部進行了所謂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出了《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與哲學》等四本教材,作為普通高中的必修課內容。跟此前的教材比起來,這些新的教材目的在灌輸學生以下新的觀點:

1.    學生應了解中國式民主和政治參與。
2.    學生應了解「以法治國」作為中國政府的合法性基礎
3.    學生應學習江澤民闡述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4.    學生應發展對於中國傳統民族傳統的欣賞能力。
5.    學生應該了解並讚賞中國的(非市場)經濟體制。
6.    學生應意識到環境保護的問題。

這次的改革於2004年先在幾個省分試辦,並在以後幾年逐步推廣到全中國。由於教材變更的幅度很大,而且所針對的意識型態內容非常明確,這次課程改革成為研究者估計高中課程改革對學生意識型態的影響的一個好的「自然實驗」。

 

經濟學家的研究設計

Davide Cantoni等五位經濟學家利用實證資料對這個可能的影響進行了估計。在2013年,他們北京大學調查了二千位學生,並在調查表中設計了跟2004課程改革內容相關的題目,來了解學生的想法。他們的研究設計主要是在比較新教材實施前後上高中的學生,是否在上述那些面向上有不同的觀點。同時,由於新教材在各省實施的時間不同,這又給了更豐富的資訊可以進行更準確的估計。

他們的估計結果顯示,接受新教材教育的北大學生,比起受舊教材教育的學生,顯示出以下幾個不同:

第一、對政府的信任度增加。不只是對中央政府,對各級政府、人民解放軍、警察的信任度都增加。唯一沒有變化的是對法院的信任程度。

第二、更加同意中國共產黨不只是代表黨員,而是代表全國人民。

第三、對少數民族的態度基本上沒有明顯變化,除了更加願意跟少數民族通婚之外。同時,更加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第四、對於市場機制抱持更加懷疑的態度。

第五、對於環境保護的態度則沒有明顯變化。

這些結果顯示中國高中課程改革對形塑高中生的意識型態有顯著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似乎在政治、經濟面向,比在文化、生活面向來得顯著。

 

研究結果可否推論到其他國家?

由於中國有特殊的政治與教育環境,所以這個研究結果可否推論到其他國家,例如推論到台灣去(2015)年高中課綱的改革,當然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首先,中國並沒有媒體自由,所有的電子與平面媒體都受到當局的嚴密控制,在政治口徑上非常統一。所以一般民眾包括學生在內,很難從媒體上讀到跟當局不同的政治聲音。媒體報導的一元化,可能使得高中教材的影響力更顯著,因為學生在課外所得到的政治訊息跟課本的內容一致。

台灣的情況則大不相同,雖然媒體普遍專業性不足,但沒有政治宣傳的統一性。尤其是高中生族群大量仰賴的網路媒體與社群媒體,更是呈現多元的內容。當高中生普遍意識到新課綱的目的是要對他們灌輸某種特定的意識型態之後,這樣的灌輸還能有多少效果將令人存疑。

 

短期還是長期效果?

Cantoni等人是以大學生的問卷結果來衡量教材效果,所估計的結果是大學生這個年齡層的影響。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是,這樣的影響是否會隨著年齡逐漸消褪?或者,這些影響會長期持續下去?由於資料的限制,Cantoni等人的論文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但我們也許可以從其他研究的結果來進行推測。

許多心理學的研究結果顯示,關於人在成長過程中個人主要的價值觀與偏好的形成,存在一個所謂的「關鍵年齡假說」(impressionable years hypothesis)。這個假說認為,價值觀與偏好形成的關鍵年齡落在18至25歲,應該是一般人讀大學以及大學畢業後幾年的年齡,比高中年齡來得晚。如果這個假說是對的,這些高中生進入大學之後可能還會繼續經歷意識型態上的變化,Cantoni等人的研究所補捉到的效果未必在學生個人身上長久持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馬斯克出手 擬從6方面改革推特
特斯拉公司(Tesla Inc.)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4月提出擬收購有2億多使用者的推特(Twitter)的消息,…
沿童話風光踏上瑞士少女峰
瑞士南德自助旅行的第六天,終於登上因特拉根(Interlaken)少女峰(Jungfrau)。…
美國有180萬中國移民 高學歷英語差
根據美國移民政策研究院(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1月份公布的資料分析顯示,…
為何歐巴馬拒絕和習近平住同一飯店?
在9月下旬聯合國成立70週年系列峰會期間,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丁、印度總理莫迪都下榻於紐約華爾道夫飯店(Waldorf-…
阿原肥皂:以文案型塑品牌「文化資產」
網路時代中,人們越來越無法潛靜地大量閱讀,轉而重視圖像式的訊息傳遞方式。然而,文字的感染力始終不墜,當大量商品透過各種形式接觸消費者,…
8個變調的中國詞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在文字和詞語方面。某些中文詞語的來歷、含義特別耐人尋味。遺憾的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一些詞語,…
韓國遊子張莉莉 用心經營「媽媽的味道」
人氣祕訣:1. 創業前花兩年時間研究市場。2. 合夥人專業與個性互補,能發揮各自專長並更全面思考。3. 每週一到高級韓式餐廳用餐,…
香港觀選記
大概學校都開學了,進入旅遊淡季,飛機票和酒店費都特價了,於是與楊月清(編按:林保華夫人)突然決定去香港觀選。離開香港十九年,雖然回去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