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民眾到底有沒有能力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掌握資源與權利的人能否放心將資源與權利讓渡給一般民眾?這不但是政治制度上常有的爭議,其實也是許多經濟政策上的基本問題。
許多反對中國民主化的人認為,中國民眾教育程度低落,沒有能力選出「賢人」,不適合採用選舉制度,民眾需要黨政菁英來領導,來替他們做決定。這樣的想法不但在中國很有市場,而且許多民主國家(包括台灣)的知識菁英也持有同樣的看法,雖然對民主有信念的人會對這種想法嗤之以鼻。
給錢要不要附帶條件?
許多政府與國際機構(例如世界銀行)都有針對低所得家庭的金錢援助計畫,例如墨西哥的Oportunidades,尼加拉瓜的Red de Protección Social,以及宏都拉斯的Familiar。這些計畫的共同特色之一是受援助的家庭必須遵守某些規定,例如必須讓小孩上學,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及接種疫苗等等。因此,這些計畫被稱為「有條件現金移轉」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s,簡稱CCTs。
不要附帶條件好不好?
CCTs背後的假設是:如果沒有附帶條件,這些援助金額中,有更多的部分會被父母拿去用作其他的消費。也就是說,或者出於自私,或者出於短視,父母看重子女教育與健康的程度,比CCTs的設計者所希望達到的程度低。如果這個假設是真的,那麼拿掉CCTs附帶條件的「無條件現金移轉」Un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s,簡稱UCTs,雖然可以省下很多行政費用,但將會降低子女的教育與健康程度。
成本與效果的兩難,讓許多政府與國際機構開始思考解決之道。
在非洲的實驗
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Esther Duflo,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發展經濟學家。她近年在非洲進行了許多實驗,大多數都是跟教育制度有關。其中一項實驗就是在尋找CCTs與UCTs之外的「第三條道路」。
她與她的研究團隊在摩洛哥設計的實驗內容包含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跟傳統的CCTs相同,隨機挑出一些低所得的村莊,發放小額的現金援助同時強制每個家庭內所有6至15歲的小孩都得入學,不遵守條件的家庭將會停止援助。
實驗的第二個部分屬於一種特別性質的援助計畫,叫做「標籤現金移轉」Labeled Cash Transfer,簡稱LCT,針對另一些隨機挑出的低所得村莊實施。這個計畫跟CCTs不同的地方在於,政府實施計畫的時候,只告訴各個家庭這個計畫的目的是要增加學齡孩童的就學率,但不具備強制性。
實驗進行了兩年後,研究團隊發現CCT和LCT都大幅(70%)降低了學齡兒童的輟學率。對於已經輟學的孩童,兩種計畫也都鼓勵了重新入學,但LCT的效果竟然還比具有強制力的CCT還要顯著。
重點在認知而不是金錢
Duflo等研究者認為,援助的「標籤效果」很顯著的原因在於,一般父母在領取援助的同時,「標籤」提醒了教育的重要性,改變了父母對於教育的認知。而這樣的提醒就足以產生很顯著的政策效果。
他們的研究成果讓許多研究者與政策制訂者反思「強制」的基本假設──貧窮的父母對於教育的關注不夠,於是需要透過強制手段來提高下一代的教育程度。這樣的假設是否過於簡化?是否只是菁英對於中低所得者的「歧視性想像」?
(本文僅代表作者之意見與立場)
出處:pureluxury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