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非2008年在經濟部與工研院輔導下,大倫氣球成立了觀光工廠及博物館,大家可能還不知道,台灣氣球生產工廠「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只剩一家一定要相挺
「加油!加油!」一位頭戴安全帽、身上繫滿許多氣球的「刺客」,正努力跳上跳下,企圖用帽子上的針頭刺破在空中搖晃的水球。這是2010年大倫氣球50週年慶時,「氣球鐵人大賽」在氣球博物館前熱鬧舉行的場景。參加比賽的沈先生表示,博物館讓他重新認識了台灣氣球的生產與歷史,而且,「只剩一家,一定要相挺!」
來到氣球觀光工廠,首先由手工氣球DIY開始。導覽解說的章魚哥一邊猛力地把氣球越打越大,一邊問道:「會怕氣球爆炸的請舉手!」待有人舉手後,章魚哥突然說:「好,那我把氣球拿到那裡爆炸!」話聲一落,驚叫聲與歡笑聲同時響起,也有小朋友拔腿就跑!
還好,大發慈悲的章魚哥並沒有真正引爆氣球。接下來小朋友們就在連連笑聲中製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顆手工氣球。「自己作的耶!」小朋友高興地秀出作品。
知性之旅、親子共享歡樂 更具教育意義
台灣氣球博物館館長游琬渝表示,氣球總是給人歡樂的感覺,希望藉此提供歡樂給更多小朋友,「我們會透過活動來活潑內容,也藉由導覽解說員的培訓及個人風格的展現,讓每一場解說與導覽充滿樂趣又有知識性。」游琬渝鼓勵家長帶著小朋友來,不只讓小孩自己去體驗,而是一起參與、共享歡樂,因為這也是教育的一環。
氣球DIY後進到博物館內,發現裡面保留了近半世紀的老舊廠房、擋風門板和粗糙的水泥地面,還有過去手工製造時期的老氣球模具、半自動機器等,讓人彷彿踏入時光隧道。舊機器搭配老照片,讓人重溫當時生產的艱辛。博物館裡更以地圖標示出台灣氣球「飄洋過海」後,行銷至哪些國家。最後則展示氣球在婚禮喜慶、派對宴會以及重要節慶上的運用,甚至連放和平鴿時,通常也伴有氣球施放。
實地來到氣球製造的現場,就像走進「大燜鍋」。看解說員講得口沫橫飛外加汗流浹背,就可以想見線上工人一定更是難熬。
不這麼走一趟,不會瞭解看似簡單的氣球生產,竟然需要上膠、灌模、脫粉、上色等許多工續,其中還要經過多次的沖洗與三溫暖,才能製作出一顆繽紛多彩的氣球。沒真正體驗過這又悶又熱的環境,很難想像五顏六色、象徵歡樂的氣球,竟是這樣製造出來。
台灣氣球觀光工廠成立後,讓沒沒無聞的大倫躍上檯面,也讓稀鬆平常的氣球引起注意,就像帶給人們歡笑的小丑,卸下了神祕面紗。
(我吹我吹、我吹吹吹,吹雞胿ㄚ(吹氣球)比賽。)
繽紛氣球 創造多彩歡樂活動
此外,博物館還會適時推出活動,如父親節「鐵人大賽」(頭戴附針頭安全帽刺空中水球、水球擲準、吹氣球速度等)、母親節「媽咪我愛你大聲公比賽」(攀岩爬上屋頂高處,大喊我愛你)、「吹雞胿(台語,意為吹牛)比賽」(用台語吹牛講故事,參賽者總是「講不輪轉」笑料百出,逗得觀眾哈哈大笑),還有讓人驚呼連連,大喊過癮的打水球大戰、氣球裡放紅豆當配樂樂器的聖誕節音樂會、化妝舞會以及攝影比賽等,讓民眾在歡樂中認識氣球。
充滿創意的游琬渝館長表示,不斷創造活動,展現創意,才能吸引客人、甚至回流。她同時幫公司設計制服,以活力兔代表公司的形象與品牌,並以紅色象徵喜氣、熱情與歡樂。
導覽後,還有櫻桃姊姊帶著小朋友玩氣球「直升機」。裝上葉片的氣球手一放鬆,氣球直升機就飛天而去,讓小朋友興奮不已,忍不住衝去販賣部「血拚」一番,帶些好玩又新奇的氣球,如直升機、賽車、海豚、蘋果等回去秀一下。如果想發揮創意做不同造型的氣球動物或其他花式變化,還可買本氣球工具書回去研究參考。
海外交流 弘揚台灣氣球文化與歡樂
每當遊覽車來時,許多小朋友總是衝著進來,可見氣球在小朋友心目中的地位與期待。結束時,再看著小朋友人手一包,彼此談論著:「你買了甚麼?」也可想見他們必定開心地結束一場充滿知性與樂趣的參觀行程。
看到遊客的驚訝、認同與讚美,游琬渝雖然覺得成立博物館的初衷已經達成,但她並不因此而滿足。展現企圖心的游琬渝,積極參加觀光工廠促進協會舉辦的觀摩活動以及南港展覽館創意博覽會,並受邀前往澳洲、澳門交流學習。她深深期許,藉由不斷參與交流吸取經驗以及大步邁向國際化,讓更多海外人士都能認識到台灣氣球文化與歡樂。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努力不懈,大倫氣球在眾多競爭者中,因為能彰顯產業特色並完整呈現觀光工廠之空間、形象、設施與服務品質等五大元素,通過經濟部的評選肯定,獲得2012年優良觀光工廠評鑑。
走一趟台灣氣球博物館,親眼看見氣球是怎麼「吹」出來的,不僅讓小孩享受歡樂,也讓大人重溫童年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