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準備 行李打包清單

第257期
文☉愈粼粼 圖☉Adobe Stock
時值旅遊旺季的暑假,相信不少人有出國旅行的計畫。一趟盡興的出遊,事前該做足哪些準備?什麼東西是旅行必備?

時值旅遊旺季的暑假,相信不少人有出國旅行的計畫。一趟盡興的出遊,從機票到住房,伴手禮的採買與景點路線規劃,針對這些旅遊細節,事前該做足哪些準備?又有什麼東西是旅行必備?

 

班機與訂票

 

1.班機與訂票

出國旅遊的第一步,訂機票很重要。班機的起飛時間,將影響抵達當地後的行程。舉個實際例子,從台灣到美國,飛行時長都是10小時起跳,若途中經轉機,飛行時間恐怕超過15小時;又或以中東國家杜拜為例,7天的旅遊行程扣除前後2天的乘機時間,實際在當地遊玩的時間僅剩5天。因此許多人會特意挑選能夠白天抵達、晚上回去的班機,以此延長停留在當地的時間。

機票也往往是一趟旅行中,占比最高昂的花費。要想省錢,有哪些小技巧?除了關注航空公司推出的特價優惠、參與旅遊社群獲取情報外,註冊「飛行常客計畫」以「累積里程數」,更可能換得免費機票!

什麼是「飛行常客計畫」?是由多家航空公司基於減少成本等因素,共同組成「航空聯盟」,搭乘同一「航空聯盟」的班機,即可共同累積里程數,換取商品或服務,如:免費機票、升等艙位等。目前全球最大的三個航空聯盟,包含:長榮航空、全日空等組成的「星空聯盟」(Star Alliance);國泰航空、英國航空等的「寰宇一家」(Oneworld);以及中華航空、達美航空等的「天合聯盟」(Sky Team)。

選擇「廉價航空」(Low-Cost Carrier,簡稱LCC)亦是另一省錢途徑。除此之外,善用KAYAK、Google Flight等「機票搜尋網站」亦可更有效率地比價航班。

而累積里程積分的方式,除了集中搭乘某一聯盟的航空公司以外,辦一張航空聯名信用卡,將消費金額轉換成里程數,也是能夠快速賺取積分的方法。

 

飯店與住宿

 

2.飯店與住宿

 

除了機票之外,住宿也是較需要事先安排、花點心思準備的部分,旅店的地理位置也會影響到旅途中的行程安排。

建議可以先使用Google Map掌握欲拜訪的景點位置,當輸入要去的地點後,其上方會出現一排功能列,其中「飯店」按鈕能夠直接在地圖上顯示該區域的旅店,並可簡易查看房價、其他訪客的評論等資訊。Google Map還有一大優點,就是可以將店家、景點依自己的需求分門別類的儲存下來,對於行程規劃也非常方便。

使用各大訂房網站預定住宿,應該是目前最普遍的方式。如:Agoda.com、Booking.com、Hotels.com都是常見的訂房網站。而主打誰都能當房東的Airbnb,則可找到具有當地特色的旅宿,但存在一定的安全疑慮,要想避雷建議下訂前先查看其他訪客的使用評價,入住後務必檢查房間狀況,並留心周遭環境。

除此之外,像是ezTravel易遊網、KKday這類旅遊網站,則有提供規劃好的團體旅遊行程,機票、住宿皆一手包辦,相當適合懶人旅遊。

 

網路

 

3.網路

身處人生地不熟的國外,不論是走訪景點探詢路線、用翻譯APP解決語言問題、或是購物時換算匯率、在社群上發動態等,自助旅遊絕對需要「網路」!以下就介紹目前主要的4種上網方式:

• 國際漫遊:經由電信公司申請的漫遊服務,多以一天多少費用計價。優點是即使身處國外也可以正常通話、接收簡訊,但價格也較為高昂。

• SIM卡:在各大商城都能買到的流量網路卡,使用時須將原先的電信SIM卡拔除以換卡,普遍以多少天數、每天多少流量計價,如:日本上網卡/每日1GB/共5天。

• e-SIM:所謂的e-SIM就是「虛擬的SIM卡」,初次使用須至電信門市申請,並支付設定費。其計價方式多與一般電信月租費無異,依電信業者推出的方案選擇。使用前建議先在有網路的地方設定好,透過掃描QR-code即可啟用,但須注意不是所有手機型號都能使用e-SIM。

• WiFi機:透過租用WiFi機,走到哪、攜帶到哪即可使用,非常適合多人旅行,大家一起共享。計價方式多採天數計算,如:韓國上網WiFi機/4G網速/每日$120。

除了從方便性與價格上考慮要採用哪種上網方式,去什麼國家也很主要。如台灣人喜愛去的日本,使用e-SIM就很方便,但去東南亞國家使用e-SIM卻可能遇上訊號不良的問題,購買實體SIM卡反而會更加穩定。出遊前可多做功課、了解各種上網方式的優缺點,才能「暢快」出遊!

 

旅遊物品清單

 

4.旅遊物品清單

出國旅遊能攜帶的行李有限,根據航空公司與乘坐的艙位不同,對於手提行李與托運行李的重量限制也不盡相同,也有許多東西是不能帶上飛機的。打包時請務必先了解各航空公司的相關規定。

以下提供一份「旅遊物品清單」供讀者參考,讓打包行李有個大概的方向。

 

旅遊物品清單

穿越時空的旅人 48年只在一瞬間

▲烏克蘭首都基輔的街道示意圖。Adobe Stock
第257期
方清月

1958年4月23日清晨,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街頭,一位年輕的攝影愛好者正在尋找美麗的風景。忽然,一個不明飛行物出現在他的視野中,圓圓的,像一個時鐘,顯然不是一架飛機。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飛碟?年輕人心中一喜,趕緊按下了快門。

 

1958年的烏克蘭男子謝爾蓋(左)和女朋友瓦倫蒂娜(右),無意間打開時空之門,穿越到了2006年。YouTube影片擷圖

▲1958年的烏克蘭男子謝爾蓋(左)和女朋友瓦倫蒂娜(右),無意間打開時空之門,穿越到了2006年。YouTube影片擷圖

 

從1958年瞬間到2006年

當他放下相機時,忽然發現身邊的一切都改變了,街道完全不一樣了,人們的穿著打扮也很奇怪。他很快地發現自己迷路了,「難道這還是我從小長大的基輔嗎?我是在哪裡?」正在彷徨時,警察走過來,並對他說:「小夥子,能不能讓我們看看你的證件?」

他很聽話地掏出了他的身分證。那是一張前蘇聯時期的共青團員證,1958年時烏克蘭還是前蘇聯的一員。只見上面寫著,謝爾蓋‧波諾馬倫科(Sergei Ponomarenko),1932年出生於基輔。然而,警察看完後卻並沒有把證件還給他,又問了一句,「你今年多大了?」

謝爾蓋迷惑了,「證件上面不是寫得很清楚嗎?1932年出生,今年是1958年,當然是26歲了。這有什麼好問的嗎?」沒想到,警察卻告訴他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今年不是1958年,是2006年,今天是2006年4月23日。波諾馬倫科先生,您今年74歲了。」

抽絲剝繭查明真相

這有可能嗎?謝爾蓋嚇得連話都不會說了。警察也覺得不可思議,證件不像是假的,但他看來不像是74歲的老人。然而,他身上那套過時的衣服、他手中的那台古董相機,都顯示著他來自幾十年前的那個時代。問題出在哪裡呢?

警察把驚恐的謝爾蓋帶到附近的一家心理診所,請心理學專家帕布羅‧克魯蒂科夫(Pablo Kutrikov)醫生跟他聊聊。醫生一見到他,就被他掛在脖子上的相機吸引住了。原來醫生也是攝影愛好者,他初步判斷,那是1970年代就停產的日本Yashima Flex牌子的相機,當時在古董店裡才看得到。然而謝爾蓋的相機看上去卻跟新的一樣,根本不像幾十年的舊物。

醫生很快找來了攝影師瓦吉姆‧莫伊納(Vadim Pozner)做鑑定,順便沖洗底片,莫伊納發現底片是1956年生產的。一般來講,底片的保存期只有2到3年,但這捲已有48年歷史的古董級底片卻仍然可以沖洗出照片,而且圖像十分清晰。

謝爾蓋沒有騙他們,那個不明飛行物確實被他拍到了,而且照片裡基輔街頭的風景跟現在完全不一樣,許多房屋現在都不在了。鏡頭裡還有一個和謝爾蓋長得一模一樣的小夥子,身上穿的衣服都一樣。謝爾蓋說,那就是他自己,1958年的他。

醫生和攝影師都深深困惑了,雖然在老式底片的相片上沒法做PS修圖,但用二次曝光手法也是能做出合成照。但就算謝爾蓋把自己合成到1958年的風景中去了,他又是在哪裡拍到那些古老的風景?難道這些真的是1958年在基輔街頭拍攝的?

 

瓦倫蒂娜在2006年已經74歲了,她證實了照片的真實性。YouTube影片擷圖

▲瓦倫蒂娜在2006年已經74歲了,她證實了照片的真實性。YouTube影片擷圖

 

女友瓦倫蒂娜為人證

剛好兩人發現照片中還有一位美麗的姑娘。謝爾蓋說,那是他的女朋友瓦倫蒂娜‧庫里克(Valentina Kulick)。醫生和攝影師問:「是否能找到這位女朋友,向她了解一下情況呢?」

然而,還沒等找到瓦倫蒂娜,謝爾蓋就先消失不見了。兩天後,也就是4月25日,他進了診所的病房後就再沒出來過。醫護人員打開房門,屋子裡空空如也。病房的窗子都用柵欄封死,病人想出去,只能走大門。然而,門口監控錄影裡卻怎麼也找不到謝爾蓋從門裡走出來的畫面。

難道謝爾蓋真的是穿越過來的,他又回到1958年了嗎?

他的女朋友瓦倫蒂娜說:「是的,他回來了。」

警方找到瓦倫蒂娜時,她已經是一位70多歲的老人了,但關於謝爾蓋的事情,她還是記得很清楚。她說,1958年謝爾蓋的確消失過幾天,後來平安回來了。但到了1970年代,人到中年的他再次消失了,從此再沒回來過。

 

許多案例證實「穿越時空」似乎是真實存在的。Adobe Stock

▲許多案例證實「穿越時空」似乎是真實存在的。Adobe Stock

 

 

說到這兒,瓦倫蒂娜翻找自己的相簿,裡面就有一張她和謝爾蓋的合影,拍攝於1958年,和出現在2006年的謝爾蓋所持相機裡的照片合影一模一樣。她找出一張中年的謝爾蓋照片,並說這是他從2050年寄給她的。相片背後有手寫的文字,寫道:「我挺好的,我會盡力早日歸來。」可惜,他沒有遵守諾言。

故事越來越離奇。警方的好奇心也被勾起來了,決定深入追查。經過一番努力,他們找到了1970年代警方發出的尋人啟事,謝爾蓋果然消失了。他們甚至還找到了1960年謝爾蓋在接受基輔電台訪談時的一個錄音。訪談中謝爾蓋提到了他在診所中看到的微波爐、手機等未來科技。家用微波爐是1970年代才開始普及的,世界上第一台手機也是直到1973年才出現,普及使用則是在1990年代後期了。電台主持人很吃驚地對他說:「如果您沒有講述這些細節,我一定會認為您是瘋子。」

謝爾蓋的穿越故事於2012年開始在網路上流傳。因為內容詳盡,人證、物證俱全,被許多媒體稱為是迄今為止最有說服力的「穿越」案例。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祭反補貼重稅 專家:對華政策重大轉變

▲中共對電動車產業補貼導致廉價電動車傾銷歐洲影響當地汽車業,歐盟宣布加徵高額關稅以降低衝擊。圖為2024年1月14日停在中國重慶市長安汽車公司配送中心的新能源汽車。Getty Images
第257期
哨子先生

歐盟執委會6月12日宣布,7月開始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Battery Electric Vehicle,簡稱BEV)加徵暫時性反補貼關稅,最高課徵48.1%,引發歐洲汽車市場的大震盪。專家認為,雖然歐盟一向對中國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但此次的重拳出擊,意味著歐盟對華政策出現轉變。

調查顯示:中國電動車補貼涵蓋整條供應鏈

中國政府長期對電池和電動車產業過度補貼,導致中國電動車價格過低,傾銷至歐盟後嚴重影響歐盟本地汽車市場。歐盟執委會在2023年10月宣布,針對中國輸入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經過半年多的調查,歐盟發現中國政府的補貼範圍非常廣泛,從鋰電池原料到電動車運輸至歐盟港口,「整條供應鏈」都受到補貼,層級從中央、省到地方政府。

雖然調查尚未完全結束,但歐盟在6月9日歐洲議會改選結束後,立即宣布從7月4日起課徵暫時性的「反補貼稅」(Countervailing Duties),並展開與成員國的諮詢,待11月調查正式完成後,再決定是否持續課徵反補貼稅,這項決定將持續五年。

根據調查結果,中國電動車龍頭企業比亞迪(BYD)將被加徵17.4%的關稅,吉利汽車(Geely)20%,上海汽車集團(SAIC)因配合調查度低,將被加徵最高的38.1%。目前歐盟對進口車課徵一般關稅10%,若加上針對中國的臨時關稅,關稅最高將達到48.1%。

歐盟主席立場強硬 加徵關稅是全球趨勢

歐盟會做成這項決定並不讓人意外,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5月8日就表示,歐洲必須阻止中國向歐盟市場提供享有大量補貼的電動車,即使此前幾日她才在巴黎與習近平見面。馮德萊恩說:「公平競爭很好。我們不喜歡的是,我們的市場充斥著獲得大量補貼的中國電動車。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保護我們的工業。」

根據歐盟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間,儘管歐盟市場整體電動車銷量成長,但本地生產的電動車市占率從2020年的68.9%降至59.9%;而中國進口電動車的市占率則從3.9%大幅上升至25%,而且在2019年,這個比例還只有0.4%。預測顯示,2027年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將達到20%。

歐盟不是唯一對中國電動車實施進口限制的國家,美國在今(2024)年5月就宣布對中國進口電動車關稅提高到100%,等於完全阻絕相關進口。土耳其在6月宣布對中國進口車輛加徵40%關稅。歐盟是中國電動車最大出口市場,但目前對中國車僅課徵10%關稅,相較其他國家處於不利地位,這或許也是歐盟無法等到調查結束,必須先實施臨時關稅的原因。

 

歐盟一向對中國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宣布對中國的電動車加徵暫時性反補貼關稅,標誌著貿易政策的重大變化。Adobe Stock

▲歐盟一向對中國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宣布對中國的電動車加徵暫時性反補貼關稅,標誌著貿易政策的重大變化。Adobe Stock

 

中方稱違反自由貿易調查歐盟豬肉作為報復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斯卡納斯(Margaritis Schinas)在宣布加徵關稅的記者會上表示,中國生產的汽車享受了不公平的補貼,對歐盟生產商構成威脅,他也表示委員會已與中國當局聯繫,針對這項調查結果做討論。

不過看來中國方面無法接受歐盟的反補貼關稅策略,中國外交部聲稱歐盟「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並揚言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權益。中國商務部在6月17日宣布,對原產自歐盟的豬肉及其副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被認為是在報復歐盟。

成員國立場分歧 專家:歐盟對華政策調整

歐洲經濟學家肯寧漢姆(Andrew Kenningham)認為,歐盟的決定標誌著貿易政策的重大變化。他說:「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額外關稅的直接影響非常小。截至4月的12個月內,歐盟從中國進口了約44萬輛電動汽車,價值90億歐元,約占家庭汽車支出的4%。但加徵關稅的目的,是限制未來電動汽車進口的增長,而不是阻礙現有的貿易。這一決定標誌著歐盟貿易政策的重大轉變,因為儘管歐盟近年來經常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包括針對中國,但此前從未針對如此重要的行業採取過這樣的措施。自川普(Donald Trump)擔任總統以來,歐洲一直不願採取美國所採取的那種保護主義措施。」

並非所有歐盟成員國都贊成加徵關稅,德國多家汽車廠都認為歐盟此舉在阻礙自由貿易,因為中國是目前所有德國汽車製造商最重要的銷售市場。不過對法國汽車製造商來說,中國並非重要出口地,因此支持加徵關稅以保護國內汽車產業。西班牙同樣支持歐盟執委會的決定。

歐洲議會德國議員費伯爾(Markus Ferber)認為,如果歐盟真的想打造一個有競爭力的電動汽車行業,就需要針對中國的不平等貿易手段進行反擊。

費伯爾說:「我們不能指望歐洲汽車製造商在受到中國傾銷行為的衝擊時大舉投資新產能。我們在太陽能行業已經看到過這樣的故事,而且結局並不美好。我們最好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永遠只是最後的選擇,但如果競爭不公平,那就沒有其他辦法了。這不是保護主義行為,而是一種公平競爭的措施。」

中國車企應變措施多 不影響全球布局

面對歐盟的關稅措施,中國汽車產業已經採取應對策略,包括在歐洲建廠或建立合資企業,或考慮從泰國等第三國向歐洲出口。例如:比亞迪2023年宣布在匈牙利設立其歐洲首家電動車工廠,並考慮在歐洲增設第二家工廠。上汽集團旗下品牌「名爵」(MG)在泰國生產電動汽車,得以繞過歐盟關稅限制。而且泰國如今已成為中國汽車製造商的離岸生產中心,藉此規避歐美的貿易限制。

匈牙利政府目前也正加緊與中國「長城汽車」談判,希望能吸引比亞迪之後,第二家中國汽車大廠進駐。西班牙是僅次於德國的歐洲第二大汽車製造國,中國汽車製造商奇瑞在今年4月已和西班牙簽署協議,採取與當地企業合作生產的方式,正式宣布進駐西班牙,預計今年開始生產。

面對中國廉價電動車湧入,歐洲各國都擔心衝擊當地汽車市場,但同時,他們也在積極爭取中國汽車製造商前來設廠,期待帶來經濟成長和就業機會。因此從長遠來看,歐盟加徵關稅雖讓中國電動車在歐洲的競爭力大減,但並不影響中國電動車企業的長期布局。

《路透社》也報導,這些關稅相當於新增數十億歐元的成本,但不太可能因此阻止中國汽車製造商向歐洲出口,因為他們仍有辦法在消化掉這些額外成本後,繼續賺到錢。要如何順利統整成員國的需求,兼顧經濟發展和保護當地產業,並維持與中國在貿易協商角力戰中的平衡,是歐盟未來與中國貿易往來時最大的挑戰。

中國消費低迷 「窮人三件套」逆向漲價

▲被中國民眾戲稱「窮人三件套」的榨菜、泡麵、飲料等基本消費品,因需求增加而價格飆漲。Getty Images
第257期
李正鑫

中國經濟表現不佳,消費低迷,消費品市場近期出現大幅價格波動,高價商品,如:房屋、車子、茅台酒乃至於牛肉等,價格跌跌不休,但是被中國民眾戲稱「窮人三件套」的榨菜、泡麵、飲料,價格卻持續飆升。在失業大潮湧動、收入降低之際,北京官方促進物價上漲、拉動經濟的意圖也十分明顯,民眾的生活遭到夾擊。

窮人新三件套:榨菜、泡麵、飲料

近期中國居民維持生活的必需品,從水、電、燃氣、高鐵票,到泡麵、榨菜、飲料,無一不漲價。中國民眾調侃,榨菜、泡麵、飲料是「窮人新三件套」。

泡麵品牌「康師傅」向經銷商發出了調價通知;袋裝麵的建議零售價由2.8元(人民幣,下同。1元人民幣約折合4.5元新台幣)調整至3元,每袋上漲0.2元;碗裝麵的建議零售價由4.5元調整至5元,上漲0.5元。方便麵(速食麵)已經進入了5元時代。

多地經銷商表示,確實收到了漲價通知,價格與爆料訊息相符。有經銷商稱,此前1至2個月,老壇酸菜、紅燒牛肉等口味的經典款產品就已經開始調高零售價格。

一向與方便麵搭配的榨菜也漲價了,而且漲幅驚人。據統計,自2008年以來,涪陵榨菜旗下產品烏江榨菜,或明或暗的漲價多達13次,每一包榨菜的量越來越少,價格卻越來越高,普通包裝的80公克的烏江榨菜規格調整縮減為70公克,終端售價從最初的5毛錢上漲至3元左右,如果按重量計算,每斤的價格超過20元,已經比每斤豬肉價格還貴。近14年烏江榨菜的總漲幅超過6倍,直接晉升為近20年來唯一追上一線城市房價漲幅的產品。

此外,近日多家飲料商證實,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汽水產品價格已經悄然上漲。過去一年已經有多家飲料企業調升了飲料價格。上海、廣州等多地的便利商店,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都調漲了價格,500ml的可樂價格已經從4元漲到4.5元,680ml的可口可樂售價漲到了5元。

基本物價上漲 民眾消費低迷

有北京居民表示,近期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食物價格飆升,為節省家庭開支,許多人已經不敢去餐廳或是買現成食物,「基本食物如方便麵、榨菜、可口可樂都相繼漲價10%。因為物價上漲,導致居民消費意願低迷、需求減少,出門買東西普遍感覺到物價貴,不敢在外吃飯,都是買完食材後回家自己加工,包括買生麵條或自己擀麵條。」

山東居民表示:「基層民眾已經感受到基本消費物價突然上漲,漲得還很快,榨菜、泡麵、飲料最近都在普遍漲價,食物漲價對窮人來講,壓力就很大,比如房子可以不買,車子也可以不買,但飯要吃啊!」

年輕人只能「摳門」當「窮鬼」

外界關注到中國大陸的一個流行現象,中國年輕人青睞的「窮鬼交易」(Poor Man's Deal)越來越流行,最近中國社交媒體上甚至出現許多「窮鬼指南」。

中國網路術語「窮鬼套餐」可以追溯到麥當勞推出13.9元「隨心所欲1+1」的套餐。從麥當勞到新榮記,隨後其他西式速食連鎖店也加入潮流,推出了多款促銷套餐。

這種風潮也從西式速食連鎖店迅速蔓延到中餐店、早餐店和便利商店,例如:9.9元的必勝客早餐 ,以及7-11、羅森、全家等便利商店提供的6元早餐。

除了餐廳、小吃店,被譽為「中產階級超市」的山姆會員店近期也採取了「降價」策略。該店3月在網路發布長期降價清單,對自有品牌Member's Mark下的部分產品進行長期降價。

中國媒體也發現,目前年輕人有很多種「摳門」方式,他們也大方承認自己「摳門」。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有個熱議話題是:「如何用一塊錢吃撐一天?」網友們爭相展現自己的「省錢大法」,有人一把綠豆分成三份,早上綠豆飯、中午綠豆湯、晚上綠豆冰淇淋,還有大饅頭配水吃一天……

年輕人的摳門做法在2023年便推升了一些生意,到了今(2024)年,這股風氣依然有增無減。不少人聲稱自己在「報復性」省錢,要做一個「窮凶極惡」的攢錢人。

因為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中產階級,甚至低階超級富豪階層的資產都在縮水,民眾對高檔消費越來越節制,帶動更多非必需品降價,但低檔產品、次級產品、生活必需品等卻因為需求增加,而推升「窮人三件套」等商品價格。中國消費結構出現這種變化,也體現出中國經濟衰退的複雜性。

鄧小平預言中共走邪路 神祕「遺囑」提到台灣

▲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重啟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圖為2022年7月13日,廣東省深圳一名婦女走過鄧小平的廣告看板。Getty Images
第257期
禾子

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生前有沒有遺囑或稱「政治遺囑」?多年來中國國內政界揣測不一。公開場合,鄧小平在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正式宣布退下後,曾三次表態:「走了,不要搞什麼政治遺囑!」「不需要有什麼遺囑。人走過的路就是留給後代取捨的。」「政治遺囑處理不好,會壞事」。

然而,2003中共十六大三中全會即將召開的關口,香港某出版社突然推出了一本書,叫做《遺囑》,是由作家沙士所寫。其中談到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經過半年考察、思考和反覆徵求其他人的看法,最後留下了未曾公開的神祕「遺囑」。

 

鄧小平曾表示中共政體的解方,就是向美國的憲政學習。Adobe Stock

▲鄧小平曾表示中共政體的解方,就是向美國的憲政學習。Adobe Stock

 

中共「解」方 「向美國的憲政學習」

1992年,因踩著「六四」學生鮮血爬上台的江澤民推行極左路線,鼓吹「反和平演變」,不僅不「改革」,還批判「改革」。當年1月18日到2月21日,鄧小平開始武昌、深圳、珠海、上海之行,外稱「鄧小平南巡」。鄧小平在南巡時發表長篇講話,並向江澤民發出最後通牒:「誰不改革誰下台。」鄧小平還擬讓喬石代替江澤民出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嚇得魂飛魄散,趕緊向鄧小平認錯服軟。

《遺囑》一書透露:南巡後,鄧小平於1992年年6月在北京景山後街家中小院,召來胡錦濤(前中共國家主席)、曾慶紅(前中共國家副主席)及王瑞林(鄧小平政治祕書),對他們說:「趁我還清醒的時候給你們交代些事情。」鄧小平說:「年初我去了一趟南方,後來讓鄭必堅(前中共中央委員)執筆弄出個南方講話要點。很多人講,這是鄧老爺子的臨終遺囑或者說是最後的政治交代。這話不全面,我今後是不會再說什麼太多話了。但真正核心的政治遺囑是不能弄得這樣滿城風雨的。今天,我倒想小範圍地真正講一下我的政治遺囑或者說真正的政治交代。」

《遺囑》一書中提到,鄧小平稱,他對中共政體現狀並不滿意,他是這個政體的創建者之一,「這十幾年也算這個政體的責任者,也是這個政體的受害者。」此話從何講起?鄧小平說,每當看到樸方(鄧小平長子)殘廢的身體,他認為這個政體「最缺的是民主和法制」。

鄧小平稱,他負責的這些年,「有個問題目前並沒有解決,十年以後別人當政也未必有解。」什麼問題?老邁的鄧小平竟然解釋道:「這個問題,其實『解』還是存在的,這就是向美國的憲政學習,美國成為超一流強國靠的就是這個東西。」

提到台灣 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遺囑》中,鄧小平還談到台灣問題。他說,香港問題解決之後,中國最大的統一問題就是台灣問題,「台灣問題之所在,是現在政體上差距太大。解決這個問題我是看不到了,你們那一代人也未必能解決。但我想有三點你們要把握好。」

鄧小平提出三點:「一是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動武,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二是大陸的經濟要奮起直追,你一直窮下去就永無希望;三是在政體上大概『一國兩制』還不夠,總可能的方式是聯邦制憲政之路。中國經濟上強大了,政治上又有民主和法制的共和體,台灣問題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此外,鄧小平還談到發展問題、中美關係、「六四」問題及制度問題。

《遺囑》一書的可信度眾說紛紜。不過,在中共公開資料中,鄧小平說過:「打好民主和法制的基礎,還要三代人時間。」1991年6月17日,在人民大會堂北京廳,他對政治局成員說:「一場政治風暴後,是不是要等一等,甚至要退一退呢?共產黨講民主、講法制,不是今天才提出來的。早在建國初,董必武、宋慶齡、李濟深、黃炎培就敦促推翻舊制度後,務必建立新的制度,在《憲法》上體現。一段政治折騰歲月的因素,是多種的。鏟除三座大山不完全,還有大半座山(指封建主義)自己壓著自己,要鏟除。打好民主和法制的基礎,還要三代人時間。國內、國際環境好些,可以快些。」

鄧小平預言:中共走邪路

鄧小平真的那麼在意民主和法治嗎?1985年3月7日,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說:「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真是走了邪路了。」

鄧小平提出要注意社會矛盾引發的各種危機,實際上,這正說明,鄧小平心裡也承認他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等「理論」後患無窮,包括:社會上貧富懸殊、特權階層出現、工農抗爭活動加劇等等。鄧小平雖然表面上也提到制度和「民主基礎」問題,但只強調在共產黨執政框框內尋求解決,半步也沒有離開他的「四項基本原則」。他打擊趙紫陽將其趕下台,用的就是「四項基本原則」這個大棒子。這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1993年新年,鄧在上海西郊賓館對江澤民(前國家領導人)、李鵬(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喬石(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等人說:「社會公平問題要引起注意。不少遊行、示威、集會,和社會不公有關。凡是社會出現兩極化,形成特權階層,政治不會穩定,社會不會安定,就會發生職工上街鬧革命、農民抗稅鬧革命。」

以上雖然不是遺囑,但是鄧小平的「預言」的確實現了。事實證明,當年鄧小平死死堅守的「改革」到底是什麼?再加上之後江澤民的貪腐治國,所謂的改革開放只是造就了中共幾大家族的億兆億萬財富而已。當今中國如此嚴重的兩極分化,如此富可敵國的權貴資產階級的存在,說明中共多年來吹噓的所謂「經濟成就」,根本就是為特權階級獨享的。

現在的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國家,貧富兩極分化已經到了危險的引爆點。中國家庭淨財產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數值介於0、1之間,0代表絕對平均,1代表絕對不平均),1995年為0.45,2002年為0.55,2012年達到0.73,富裕的1%的家庭占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財產,貧窮的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有1%左右。表示中國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民不聊生,而權貴們則富可敵國。(轉載自《看中國》)

科技巨擘新焦點:AI與人類永生

▲馬斯克表示,他才是為ChatGPT母公司OpenAI取名的人,並對該公司自他離開後的發展軌跡提出了批評。Adobe Stock
第257期
楊天資、方清月

人工智慧(AI)無疑是近期全球科技公司的焦點。然而,可堪玩味的是,幾乎所有科技公司的大老闆,也都同時關注並投資人類永生產業。

在今(2024)年6月18至21日舉辦的「坎城國際創意節」(Cannes Lion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reativity)上,人工智慧無疑是熱門話題。特斯拉(Tesla)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首席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接受了全球最大廣告傳播集團WPP首席執行長馬克‧里德(Mark Read)的專訪。馬斯克在訪談中預測,AI領域未來將迎來更為激進的變革,「我認為這將是一場顛覆性的變革。在2025年你就會看到人工智慧的顯著進步,五年內變革將更為深刻。能最有效地整合和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的公司,將最終勝出。」

隨著谷歌(Google)推出AI Overview功能、ChatGPT取得顯著進展,馬斯克預測:「這將徹底改變網際網路搜索。一旦人工智慧能提供更精準、更符合用戶需求的結果,人們自然會轉而使用它。」

馬斯克再批OpenAI背離初衷

在採訪中,馬斯克提醒大眾,他才是為ChatGPT母公司OpenAI取名的人,並對該公司自他離開後的發展軌跡提出了批評。2015年,馬斯克與人共同創立OpenAI,但三年後他因觀點不合離開。他與OpenAI現任首席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在人工智慧的未來方向上意見分歧,甚至曾因公司背離初衷而提起訴訟,不過最近他撤回了這一訴訟。

談及創立OpenAI的初衷,馬斯克透露是為了對抗谷歌在AI領域的主導地位。「這曾是谷歌主導的單極世界。」他補充說,OpenAI成立初衷是基於一種良好願景,「『開放』意味著『開源』,這個名稱正是由我來命名的。」這不是馬斯克首次提及他在OpenAI命名過程中的角色。

馬斯克對OpenAI的現狀再次表示擔憂,並諷刺道:「如今,它已變成一個追求最大利潤、封閉源代碼的人工智慧公司,這與初衷完全背道而馳。我不理解它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

這一態度與馬斯克對OpenAI當前發展方向的不滿相符。OpenAI原為非營利組織,2019年與微軟建立合作關係,微軟初始投資了10億美元。自2022年11月ChatGPT正式上線以來,短短兩個月內吸引了1億用戶。據悉,微軟後續對這家AI公司追加了超過100億美元的投資。

馬斯克一直對AI行業的商業化持批評態度。他談到了與營利性實體相關的AI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在2020年,他對谷歌的DeepMind可能控制世界表示擔憂。

科技巨擘熱衷涉獵長壽領域

與此同時,與馬斯克同期的矽谷名人、科技巨擘,許多都有涉獵長壽領域,企圖利用自己的財富來對抗衰老的影響,比如: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PayPal創辦人蒂爾(Peter Thiel)和OpenAI的奧特曼,都有投資研究細胞層面逆轉衰老的公司。谷歌的布林(Sergey Brin),也致力於使用自己的金錢來對抗疾病,例如:癌症和帕金森氏症。

但馬斯克表示,他對長生不老不感興趣。他說:「我認為,我們生命的某個階段應該走向終結。如果我們過分追求長壽,可能會讓社會變得僵化。這可能阻礙新思想的湧現,因為人們不願意改變固有觀念。想像一下,如果世界上一些最具破壞性的人能無限期地生存,你會希望他們活多久?」

其實馬斯克早在2021年就曾直言,人類死亡是「必要的」,並補充說,人們不應「一味追求長壽」。馬斯克長期以來將低出生率視為「文明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他之前警告說,如果人們不積極生育,社會可能面臨「崩潰」的風險。

2023年,全球抗衰老研究權威、哈佛醫學院遺傳學終身教授辛克萊(David Sinclair)在生命科學期刊《細胞》(Cell)發表新發現,「老化並非突變累積所導致,而是細胞損傷,導致遺失運作所需要的關鍵指令。」

辛克萊在2023年告訴《哈佛校報》(Harvard Gazette):「過去20年來,人類發現了許多延緩老化的因子,甚至還可以再發展出一些用於人類的藥物,這讓我樂觀認為,第一位可以活到150歲的人已經誕生了。」

其實早在辛克萊發表期刊前,獲諾貝爾醫學獎的日本生物學家山中伸彌就已發現可以讓細胞年輕化的4種蛋白質,也讓許多新創趨之若鶩。

奧特曼在2023年就被揭露,他為細胞科技新創公司Retro在2022年募集了1億8,000萬美元的投資,而Retro的口號便是「讓人類再多活10年」;貝佐斯則在2021年與俄羅斯投資人等,共同投資30億美元給新創生技公司Altos Labs,這家公司同樣致力於讓細胞變年輕的研究。

日本人的宗教情懷

▲日本的神道崇拜無數的神,天、地、大自然等。Adobe Stock
第257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我在上篇本專欄文章〈沒有「宗教」的日本可否是樣板?〉中提到,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在日本都沒有市場。但絕大多數日本人不是無神論者,他們信神,家裡設有神龕,他們信奉神道和佛教。

戰後日本《憲法》明文規定不可限制宗教,也不可確立國教,基本和美國一樣,推崇宗教自由。那為什麼在可以自由傳道的日本,世界三大宗教就是發展不起來?主要可能有以下三個原因:

三大原因日本人不信三大宗教

一是三大宗教都是「一神論」,他們相信的神是唯一的,這就自然導致排斥其他宗教、其他的神。我上篇文章曾簡略提到,一神論的排他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對其他宗教的鬥爭性,和日本傳統文化相抵觸。日本文化強調「和為貴」,日本是「大和民族」。據統計,信神道和佛教的日本人有二億多,而日本人口才一億多,說明很多日本人同時信兩種或更多的宗教。日本人信很多神,自然就不喜歡具強烈排他性的「一神論」。而日本的神道則是崇拜無數的神,天、地、大自然等,幾萬、幾十萬的神。神不是用來獎勵和懲罰人的,而是能促人達到內心平靜、和諧的某種崇高的東西。

二是日本文化支柱是「常識常理」,這自然導致他們對三大宗教的那些奇蹟、顯靈等缺乏興趣。水可變酒、人死後三天復活、聖戰烈士可在天堂享用72個處女,這對信奉常識常理的日本人來說難以接受,尤其基督教的原罪說。有學者比較說道,基督教是罪感文化,日本人是恥感文化。基督教認為人生下來就是罪人,因遠祖偷吃禁果,所有後代都有了原罪,怎麼努力修煉也無法去掉原罪。這種教義在日本這個根基在現實常理的文化上講不通,日本人看重的是倫理道德的羞恥問題,這與出生和遠祖都沒關係,而是本次人生的現世問題,人有了羞恥心,才會有道德感。日本人的思路想法是世俗性的,遵循常識邏輯,自然就難以接受原罪說等。

三是西方基督教堂時常可見的大喊大叫、引吭高歌的傳道方式,日本人受不了,對伊斯蘭的群體跪地唱腔禱告同樣難以接受。日本的神社或寺廟,都是安靜的。日本文化強調寧靜悠遠、沉思靜默,他們在神社都是靜靜地自我沉思、默禱。大聲傳道他們很難接受,更不可想像一大群信徒連蹦帶跳、又唱又喊,牧師大汗淋漓地呼召布道,日本人想到這種場面都會恐懼。別說那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創唱宗教」式的布道,連西方視為文化瑰寶的莎士比亞戲劇,在日本都難有市場,因為那種激烈情感的表達,和日本文化的哀怨悲寂調子不合拍。所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日本沒有市場,跟他們的傳統文化衝突應是重要原因之一。

上帝被黏在日本文化的蜘蛛網上

所以,不管多少傳教士到日本傳道,基督教都沒在日本興盛起來,更別提伊斯蘭教了。三大宗教到了日本就「水土不服」,難以生存。對這一點,日本知名基督教作家遠藤周作深有感受,他曾形象地說,西方的上帝到了日本,就像一隻蝴蝶被黏在日本文化的蜘蛛網上,最後變成標本。意思是枯萎在那裡,無法存活。如果說能夠倖存,也只有被改造成日本的本土貨。遠藤周作本人就是一個例子,他強調自己是日本基督徒,他的信仰也日本化了,這在他的代表作小說《沉默》中有形象的闡述:為了救人,基督徒主人公寧可踩踏聖像(耶穌像)。這很日本:實用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信條。

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拿來主義」,把外國各種好的拿來。三次重大文化變革,都是學外部。當年學中國盛唐,明治維新學西方,二戰後學美式民主。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和日本著名歷史學家岡田英弘等,都多次強調日本是雜交文化,凡是自認好的東西,就拿過來學習。一位英國駐日本記者寫了一本書,說歐洲人像有殼的雞蛋,具有自我邊際的個體,而日本人相反,廣納百川,像沒殼的雞蛋,黏稠一片,沒有硬質邊緣,難以描述。

其實,上述這兩種說法都沒抓到日本文化的精髓,它表面是雜交,像是「無殼雞蛋」,但其實一直有自己的主體性,從沒失去過。任何外來文化,包括主導西方的宗教,到了日本,都會被她的主體性文化去蕪存菁地潛在篩選。它的「雜交」不是對等的,更不是面目皆非到像「沒殼的雞蛋」,而是稜角分明,這個稜角就是歷史以來支撐日本文化的四字支柱:「常識常理」。

所以一神論的三大宗教,因與日本文化的主體「常識常理」相抵觸,就沒法在日本扎根成長。佛教不張狂、追求自我內心修練,跟日本文化和神道不抵觸,就可以在日本存活。而且日本政府聲明,神道不是宗教,它是日本的文化傳統,是一些道德訓誡,結果薰陶出日本人獨特的宗教情懷,追求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境界。

日本是世界宗教大國

如前所述,日本人崇拜的神成千上萬,有資料說是幾十萬。其實,說數字已沒有意義,因為日本人崇拜太多內容,都可謂神道的一部分。例如:茶道、劍道、畫道、花道……幾乎什麼領域都有「道」,他們對「道」的規矩、規範、禮儀等,到處都有宗教般的認真。也可以說,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日本人也可能是最有宗教情懷的族群,因為他們把宗教情懷帶到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帶到了很多細節當中。

以茶道為例,絕不是捧起大碗茶一飲而盡、水灑胸襟,而是有「四規」:和、敬、清、寂。「和」指人與大自然的調和;「敬」指主客間的互敬;「清」指心無雜念,淳樸清淨,禪之意境;「寂」指無始無終的寧靜感覺。維基百科把茶道譯成Tea Ceremony,就是喝茶的儀式,而宗教活動就很講究儀式。日本學者岡倉天心曾解釋說,「茶道是一種審美的宗教」,「把禪從寺院伽藍中解放出來,回到自家的露地草庵。」

不僅茶道,日本的建築、庭園、書畫、陶瓷器、竹器、漆器、花道、香道、烹飪、禮儀等,都有一種宗教感,可以說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融入了宗教情懷。甚至禮物的包裝的精緻典雅、商場出售的普通盒飯等,也都很講究裝飾和美感,一個雕花、一片綠葉,到處都可看出匠心,溢出一種宗教感。所以有學者驚嘆:日本人的社會生活「宗教化」了。

宗教,不再是短時間內的在教堂聽道,而是從教堂、寺廟、清真寺裡解放出來,回到千家萬戶、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當每個人都強調和諧、友善、謙恭、自省、自律,尤其為他人著想、注重別人感受等,這種宗教,才可謂是最實用的宗教。它不再是教義,更不是教條,而是和諧生活的滋潤劑。這起碼在社會文明層面上體現的很明顯,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才是世界宗教大國。

中大、港大連續內鬥 管治失靈其樂無窮

▲2019年11月12日,時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段崇智(中)在警方與校園抗議者發生衝突時發射催淚瓦斯後抵達,會見學生和抗議者。Getty Images
第257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雖然出現許多批評,但是香港特區政府卻讚許有加,說是香港局勢從此穩定,眼前是一片光明美好的前途。殊不知,舊的矛盾過去了,新的矛盾接踵而來,否則事物如何進步?何況利用《港區國安法》來鎮壓,真能解決矛盾嗎?學歷很低的習近平與專業有異的武官出身的特首李家超都缺乏這方面的哲學常識,迷信毛澤東的「與人鬥爭,其樂無窮」,因此即使革命加拚命,又豈能管治好中國與香港?

以香港來說,哪怕兩套國安法例(《港區國安法》和《基本法》23條),據稱相互補缺,相當完美了,但是難以解決香港的大學新生出來的矛盾內鬥,即使九七前各個大學校長已經更動換上聽命於北京者。然而事物還是不斷變化,尤其經歷翻天覆地的「反送中」運動,香港中文大學是這運動的舊矛盾根本沒有解決而延續下來。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被迫下台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父親在抗戰期間投筆從戎,在黃埔軍校受訓。1949年後來港,段崇智在港受中小學教育,後來去美國,2017年才回到香港,2018年出任中大校長。2019年遇到反《送中條例》的抗議活動,他沒有反對《送中條例》,但是在目睹警察如何鎮壓學生,自己都被警察的催淚彈擊中而住院,因此他並不完全站在警察一方,一直努力斡旋,旨在保護本校學生,是香港所有大學校長中唯一的一位。但因此得罪了前特首梁振英,不斷發文攻擊他,說他看風使舵,要他在「段狗」與「段爸」之間選邊站。

然而段崇智獲得校董會的支持,因此就由經過《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的清一色立法會的三名議員,分別是自由黨的立法會飲食界議員張宇人、民建聯的新界北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和工聯會的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鄧家彪(他們都是校董會成員)聯合提出修訂《中大條例》。經過無數次紛擾, 2023年11月,在立法會硬碰硬通過修正草案,只有3票棄權,全體通過。中大校董會總人數將由現時的55人降為34人,其中校內成員由27人降為11人;從而校內、校外成員人數比將由原先的約1:1降為1:2,立法會就可以主宰中大的命運。此外,特首委任校董將先前的6人增至9人,增加主導力量,議員校董3名維持不變。校長委任方式亦將改變,由原先的委員會遴選、校董會聘任,改為需由校董會75%成員投票通過。於是反對段崇智的董事占多數,逼迫段崇智辭職。段崇智被逼提出辭職,並將在2025年提前卸任。

立法會通過了草案,必須刊憲讓大家知道執行。刊憲費75萬港元,中文大學拒絕出這筆費用。因為搞這個「改革」,完全無視中大的存在,完全沒有徵詢他們的意見,事後卻要向他們收費。好在這些建制派就是錢不缺,75萬元是區區小事,隨時可以撈回來。但是後來怎麼解決我也懶得理了。

 

2021年10月15日,保安人員站在香港大學校園的「恥辱之柱」雕像前。香港大學要求現已解散的民主聯盟將這件由丹麥藝術家Jens Glaschiot創作,校園內矗立了24年的8公尺高的天安門廣場大屠殺紀念碑移走。Getty Images

▲2021年10月15日,保安人員站在香港大學校園的「恥辱之柱」雕像前。香港大學要求現已解散的民主聯盟將這件由丹麥藝術家Jens Glaschiot創作,校園內矗立了24年的8公尺高的天安門廣場大屠殺紀念碑移走。Getty Images

 

香港大學爆發嚴重內鬥

至於建校已達113年,蜚聲國際的香港大學,竟也不遑多讓,爆發嚴重內鬥。2021年,特首林鄭月娥委任王沛詩出任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取代做滿兩屆任期的「教育沙王」李國章。李是前任特首梁振英任命的,在任期間用粗暴手法改變港大人事,令港大急轉彎,聘請中裔美國學者張翔為校長。張翔是2017年12月被提名委任港大校長以接替英國人的馬斐森(Peter Mathieson),雖然他的親中,有不少人表示反對。張翔上任後即委任北京清華大學的宮鵬與申作軍做副校長,申作軍還是清華大學的黨委委員,申作軍則表示是「名譽」性質,後再表示網路誤植,簡直愈描愈黑。而王沛詩本是港大校務委員,又是監警會主席,道地建制派人士,老公廖長江還是行政會議成員兼立法會建制派的「班長」(協調者),此兩人應該是合作無間,作為京共與港共的合作模範。

然而兩人的矛盾不久就爆發。2023年10月3日,港大校委會原定緊急召開特別會議,據報將處理對張翔的投訴,但張翔在10月2日委託律師向校委會發出電郵,指會議涉及對他「極度嚴重指控」,提出押後會議,又要求由律師陪同出席該會議及日後所有討論他品行的會議。而校委會指的投訴,是指張翔花鉅款聘請美國獵頭公司尋找合適的副校長人選,而王沛詩認為港大的人事是公開、平等的招聘,不涉及特定的國家。因而張翔被懷疑是否又要找自己的朋友來港大擔任副校長。雙方就此互相攻訐。

後來經有關方面調查,認為投訴的證據不足。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在2024年4月12日晚公布,表示接納專責小組的報告,認為「吹哨者」的電郵指控校長張翔行為不當的證據不足。張翔在13日凌晨聲明回應指調查結論證明,一連串匿名舉報屬子虛烏有,對於造謠者透過匿名電郵做出嚴重誹謗,理應受到強烈譴責。

然而香港《南華早報》及多家傳媒報導,港大校委會今年3至4月五度致函張翔,要求他解釋不同事宜。在3月5日的信件,暫任教務長兼校委會祕書余嘉雯指出,張翔2018年上任以來,身為教務會議主席,在18次會議只出席過1次,要求張翔解釋。另有信件指港大2018至2023年的19次校園發展及規劃委員會會議中,張翔缺席17次,又指張翔只出席三分之一的財務委員會會議。報導另引述文件指今年4月2日余嘉雯另函張翔,稱張翔過去20次外訪的16次,即199天中的146.5天(73.6%)出差欠交代每天詳細行程。另有信函要求張翔交代校長辦公室架構是否需要60人,以及港大深圳校園進展。張翔接連面對不同指控,2023年底被指不當處理內地捐款、遴選要職時無招標揀選獵頭公司等,被校委會調查,但校委會主席王沛詩今年4月宣布指控「不足以確立」。

然而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校政風波還是不斷,校長張翔5月29日深夜發放信息,點名批評校委會主席王沛詩28日會議「突襲」加入審議多名副校長人選程序,繞過既定做法,他事前亦不知情。校委會當日會議表決通過任命多名暫任副校長人選,副校長由4人增至9人,即時生效,當中5名學者晉升副校長,布局新加副校人數超越校長張翔原有班底。會議上,化學學者任詠華取代王于漸暫任首席副校長,王于漸轉為負責「大學拓展」,原副校長(學術發展)宮鵬調任管理「環球事務」,張翔表示這有違王于漸、宮鵬意願。5月29日傍晚,港大於校網上載校委會28日討論事項,羅列最新副校長名單,即時生效。當中6人屬「暫任」性質,同時新增兩個全新副校長職位,包括:副校長(健康事務)、副校長(商業事務),分別由港大醫學院長劉澤星、經管學院長蔡洪濱出任;代替王于漸暫任首副由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出任,她是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翔則在6月5日致函全校教職員、師生及校友,首次承認港大過去一年內部紛爭不斷,斥責校委會在他及校委成員毫不知情下,提出決議任命幾名暫任副校長,「動搖港大學術自主的百年基石」,並違反由校長提交人選的既定程序,認為必須尋求解決之道,以捍衛大學尊嚴。

兵遇到秀才,會怎樣?

內鬥再次浮起,輿論多在搖頭與勸和。教育局長蔡若蓮希望大家求同存異,政府則組織調研小組要調查真相。特首李家超是港大校監,但他卻不以校監身分從內部解決,而是聲稱港大接受政府資助是有條件的,暗示若鬧下去將停止資助,迫令雙方噤聲。特首是武官出身,遇到知識分子鬧事,有些手足失措。俗語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然而兵遇到秀才,會怎樣呢?所以有些人表示對香港的管治失去信心,因為一場風波大半年都沒有解決好,反而越鬧越大。這場京共與土共之爭,北京能用《港區國安法》來解決嗎?

2024美國大選的幾個變數

▲2024美國大選面臨的變數不少,可以預言,大選揭曉之後美國會發生什麼?誰也無法準確預估。Adobe Stock
第257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之一。

自7月中旬開始,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都將召開全國代表大會(Republican National Convention與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英文簡稱分別為RNC與DNC),目前兩黨都無新的總統候選人,按照常規,應該就是民主黨一方是現任總統拜登、共和黨一方是前任總統川普二人對決。但今年大選的奇特,就在於存在幾大變數(其中兩個是民主黨刻意營造),此刻還沒人能夠斷言就是這兩個人代表本黨出征。

 

2024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一方是現任總統拜登、共和黨一方是前任總統川普二人對決。Getty Images

▲2024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一方是現任總統拜登、共和黨一方是前任總統川普二人對決。Getty Images

 

第一大變數:民主黨想廢掉兩個候選人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現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將於6月27日進行2024年大選的首次面對面辯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able News Network,簡稱CNN)已於6月15日公布了與兩方競選團隊商定的規則細節,最顯眼的是轉播現場將無觀眾。

這一辯論場地選CNN這家媒體,對川普並不有利。但拜登拒絕以《福斯廣播公司》(Fox Broadcasting Company,簡稱Fox)作為辯論平台。根據《路透社》看到的競選備忘錄,拜登的首選辯論主題包括:墮胎權、美國民主現狀和經濟。川普的團隊日前表明,川普的辯論關鍵議題包括:移民問題、公共安全和通貨膨脹。

這次辯論之所以被認為「奇特」,一是在於辯論規則充分照顧了拜登時常失語的健康狀態,但川普既然接受了,外人也無從置喙;二是時間選在兩黨都未正式推定候選人之前,這在美國大選史上從未有過。為什麼會這樣挑選時間?只因民主黨內掌握主導權的精英對兩位總統候選人都不滿意。

民主黨深知自己是通過無法驗證選民身分的郵寄選票、多米尼(Dominion)投票機與無限延長選舉時間灌票來贏得2020大選,對擁有8,000多萬真實選民的川普2024年參選深感威脅,從2023年開始,就開始利用司法武器對川普進行多場訴訟,儘管其中不少未成功。2024年5月30日,川普被紐約一陪審團裁定34項偽造商業紀錄的罪名全部成立。《紐約時報》對此毫不掩飾地歡呼說:「該醜聞對他2016年的總統競選構成了威脅。……並將對11月的選舉產生深遠影響,對他的宣判定將於7月11日進行。」這個日子經過精心挑選,因為7月15至18日是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日子,一旦宣布川普為「罪犯」,他將無法出席RNC大會,也將為共和黨內的「永不川普」(Never Trump)派提供充足的理由另推他人取代川普。

那麼,民主黨精英是否滿意拜登?當然不滿意,美國左派媒體在2020年大選期間對拜登家庭的醜聞隻字不提,盛讚拜登的外交能力。但大約從2022年開始,不斷修理拜登,多次發布拜登支援率下降的資訊,總部位於美國的研究公司蓋洛普(Gallup)今年4月29日發布了一個研究報告,指出拜登在第一個任期內只獲得38.7%的支持率,是所有總統第一任期支持率中最低的。在他之前的兩任總統,川普在第一任期內獲得了46.8%的支持率,歐巴馬則獲得了45.9%的支持率。

下述資訊一直在流傳,可能取代拜登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包括:加州州長加文‧紐森(Gavin Christopher Newsom,前眾議院議長南茜‧波洛西的內侄)、歐巴馬夫人蜜雪兒(Michelle Obama),這兩人在民主黨內都有支持者;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數次公開表示她有興趣再度參選,無奈黨內支持者甚少,少有人回應。因此,兩黨候選人是否有變數,得等7月中下旬先後召開的RNC與DNC之後,才算塵埃落定。

第二大變數:民主黨展開對川普的法律戰

川普被紐約陪審團裁定34項罪名成立之後的第二天(5月31日),美國《政客雜誌》(Politico Magazine)發表一篇對22位美國「頂級政治人物和歷史學家」的訪談(22 Experts Predict What the Trump Conviction Will Mean for 2024 and Beyond),詢問他們認為川普被定罪的最大後果是什麼。美國歷史學界這個專業群99%是左派,就算是這些對川普毫無好感的人,也不得不承認有罪判決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含義:一方面,它有力地表明,在這個國家,即使是前國家元首也可能被一群同行起訴和定罪,幾乎沒有比這更能體現法治和司法機構實力的指標了;另一方面,明年可能成為總統的兩位總統之一現在是一名被定罪的重罪犯,這一事實意味著,那些保障法治的司法機構可能會遭受我們歷史上最猛烈的政治攻擊。

文中表示:「可以預見,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共和黨候選人都會附和川普候選人對法治公平性的惡意觀點,從而造成自2020年『停止竊選』(Stop the Steal)運動以來我們從未見過的全國和地方政治毒性,因此,現在評估美國前總統首次被定罪對法治的長期影響還為時過早。這些後果將由不同的判決決定,即美國人民將在11月的投票中集體做出的判決。」

力爭重返白宮的川普現在共有四起聯邦刑事案件在身。除了封口費案,他還面對涉及2021年1月6日國會騷亂事件、密謀推翻2020年總統選舉結果,以及卸任後不當處理機密檔案的刑事訴訟,四案合計88項刑事指控。左派當然希望用這些所謂刑案困住川普,4月下旬最高法院在處理川普因密謀推翻2020年總統選舉結果而免於起訴這一上訴的討論中,美國最高法院的保守派法官傾向於某種程度的豁免權,他們擔心總統缺乏任何程度的豁免權,將會造成政治報復。其中最堅定的兩位大法官是湯瑪斯(Clarence Thomas)與阿利托(Samuel Alito),他們都明確表達了看法。保守派大法官阿利托表示,如果現任總統連任失敗,他們可能會遭到下一屆政府的報復性起訴,那麼他們將處於「特別危險的境地」。

自那之後,這兩位法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擊與威脅。分別如X(Twitter)上6月中旬流傳一推,說湯瑪斯大法官涉嫌稅務欺詐將被司法部免職。我查核之後,證實是謠言,原始版本來自於極左網刊《雅各賓》(Jacobin)2023年12月的一條消息〈克拉倫斯‧湯瑪斯涉嫌稅務欺詐〉(Clarence Thomas Is Committing Tax Fraud),該文稱,多年來保守派億萬富翁一直為最高法院法官克拉倫斯‧湯瑪斯提供奢華假期和私人飛機旅行。如果這些不是無私的禮物,那麼它們就需要納稅,而湯瑪斯欠美國國稅局一大筆錢。該文還有收受禮物未報稅等的質疑,所有疑問都建立在「如果」之上。這種輿論造勢,目的是威脅,想讓這幾位大法官閉嘴。

這種完全出於政治意圖的罪案審理激怒了不少中立的法學界重量級人物,引發各種質疑。6月3日,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傑德‧魯賓菲爾德(Jed Rubenfeld,X號是@ProfessorJedRubenfeld)從《憲法》層面,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地解析了川普封口費案,因其中立、嚴謹、全面而深受歡迎,視頻共分三個部分,每部分約8到9分鐘:一、川普封口費案基本情況;二、三大違憲爭議之處;三、下一步該怎麼做?

在「川普封口費案」中,他被指控有兩步犯罪,第一步:偽造34項商業紀錄;第二步:偽造商業紀錄以掩蓋他已犯下的第二項罪行。

然而檢方直到庭審開始時,仍未說明那第二項罪行到底是什麼,只是列出了三個可能的選項。直到庭審結束,才似乎將範圍縮小到了其中之一,「違反紐約州選舉法」的罪行,卻又始終沒有說明川普試圖違反哪一條其他法規來影響選舉。

法官甚至在給陪審團的指示中,告訴他們不需要就這個潛在的違法行為達成一致同意,就可判定川普有罪。這樣就構成了兩大違憲爭議之處:因未告知罪名而違反了「第六修正案」,以及非一致同意之裁決。另外一處為選擇性起訴。

如果川普因為違憲的不公裁決而輸掉2024年11月份的選舉,即使多年後定罪經由上訴而被推翻,這種輸掉選舉的後果也已經無法消除了,這就是所謂的「無法彌補之傷害」。為了防止這個風險,魯賓菲爾德教授建議川普團隊趕緊向聯邦法院提起訴訟,申請緊急臨時限制令,以阻止紐約最高法院大法官胡安‧默臣(Juan Merchan)做出有罪判決並使之生效,直到聯邦法院(或最高法院)有機會審查並裁定本案中存在的嚴重憲法爭議。

2024美國大選面臨的變數還有不少,以上只是左派陣營為阻止川普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而採取的重大阻撓措施。第一個變數的結果,將在兩黨全國代表大會開過之後見分曉;第二大變數的結果,則只有等11月大選結果揭曉之後。但可以預言,大選揭曉之後,如果是川普獲勝,那麼直到1月20日之前,美國會發生什麼?誰也無法準確預估。

關於投資與財富:無聊即是美

▲成功的理財或投資其實是長期且無聊的一個過程。要有耐心和紀律,還要能抵抗或忽略市場的瘋狂誘惑。Adobe Stock
第257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中有一段情節,描述賽局理論大師約翰‧納許(John Nash)從四位男士追求五位女士(其中一位為金髮)的策略分析,得到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的概念,並認為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理論有待商榷。亞當‧斯密的理論認為,每一個人追求自己的最佳利益,全體就會得到最佳利益。但納許認為,如果每個男士的優先喜好都是那位金髮女子,並且都去追求,勢必競爭激烈而有多人落敗,這顯然不是全體的最佳利益。不如四人都忽略金髮女子,而全數成功與四位黑髮女子約會。

 

2001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美麗境界》由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右)飾演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許(左)。Getty Images

▲2001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美麗境界》由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右)飾演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許(左)。Getty Images

 

姑且不論這段軼事是否屬實(也不討論金髮女子是否最具魅力),納許均衡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有時候避開世人爭相追求的事物,才是明智之舉,特別是在投資與財富累積上。

無聊股也有魅力

哈佛大學教授兼美國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研究員的麥肯‧貝克(Malcolm Baker)發現,低Beta股票具有超額報酬。Beta是系統風險係數,所謂低Beta股,就是不太隨著大盤波動的股票,通常是不受市場關注的股票。理論上,高報酬高風險,低報酬低風險,但貝克發現,低風險未必就是低報酬,值得研究。

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簡稱CFA)納丁‧貝克(Nardin Baker)認為這來自二個因素。首先,高Beta係數的股票,高報酬高風險,通常就是所謂的熱門股,也是財經新聞頭條的常客。這種股票由於受到高度關注,對投資人形成很大的吸引力與壓力,難以抗拒。投資人認為投資這種股票可以享受高報酬;至於高風險的部分,可以用自己的專業和操作來排除。此舉,進一步推升熱門股的股價,遠超過本質,而有較大的下檔風險。

其次,大多數人都不喜歡無聊的低Beta股票。而專業投資經理人也傾向於避開這些股票,省得要對客戶解釋為什麼投資這種股票。這使得低Beta股票的價格受到壓抑。那些具有穩定收益與獲利的公司,只因行業因素或是成長性不足而不為投資人所喜愛,反而因股價被低估而具有較高的實質投資報酬率。換句話說,低檔風險有限。

這像不像電影《美麗境界》那段?避開眾人所追求的金髮女郎才是上策。還有,這些無聊股票,你必須長期持有,方能享受超額報酬,這對大部分人來說,實在太難了。

無聊產業的吸引力

熱門產業乍看光鮮亮麗,其實高手如雲競爭激烈。無聊產業則恰恰相反,只要用心經營,長期必有成果。筆者在〈咖啡店與理髮店:哪個能圓夢、哪個是惡夢?〉一文中亦曾指出此點。咖啡店是熱門創業選項,卻也是失敗率最高的行業之一;而傳統理髮店,極少創業者願意投入,卻可以經營一輩子。如果你想創業圓夢,從無聊產業開始研究也許是一個好方法。

桑切斯(Codie Sanchez)原本是新聞從業人員,以逆向思考方式創業,專門尋找一般人不想做的無聊產業並投入經營,成果斐然,在YouTube上掀起一陣熱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此走上創業之路,尋找被人們忽視或是極少人願意從事的事業。原來,無聊就是美,無聊產業才是寶。

所以回到股票投資的問題上,投資人不妨敞開心胸。投資不要侷限在熱門產業,老掉牙的傳產甚至於夕陽工業,都可能是機會所在。產業不管有多無聊,總會存在幾家認真經營的優質企業,為投資人提供穩定的報酬。這是理想的長期投資標的。

無聊的複利過程

說起複利,無人不知,但複利是一個極其無聊的冗長過程,只有少數人才「熬」得過來。在熬字上加引號是因為這個過程對一般人來說是熬,對少數內行人卻是享受。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大部分人對股票投資的看法就是找機會做一波、賺一票。這沒什麼不好,但很容易陷入追求熱門股的迷思。人們總是問:現在買什麼股票最好?哪家公司或哪個產業最有前途?最後,就像納許的例子,金髮女子只有一位,大家都要追,成功機率能有多少?

而那些無聊的股票,不乏獲利穩定的優質企業。這些股票因為沒有吸引力而股價低迷,所以投資人可以用比較便宜的價錢買進。剩下就是耐心持有,長期低調地累積財富了。

有人把這二種投資風格比喻成龜兔賽跑,我覺得非常傳神。兔子行動敏捷,蹦蹦跳跳地,好像跑很快。但牠一下子前進、一下子後退,有時候還停下來休息;烏龜則是一步一步往前爬,終於勝出。

低調的財富

人們感興趣的往往是快速致富與奢華消費。但基於複利,成功的理財或投資其實是長期且無聊的一個過程,要有耐心和紀律,還要能抵抗或忽略市場的瘋狂誘惑。既然無聊,就很難向他人炫耀,外人也無從知道你如何節省、如何拿一筆小錢投資、如何長期持有某檔無聊股票或ETF、如何滾出成果。

因此,成功投資、累積財富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低調,這使得財富看起來更加無聊。難怪許多隱形富翁生前不為人知;即使走在路上,除了衣服較為樸素之外,與一般人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