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義無法權衡 《瑯琊榜》中的義與不義(一)

▲《瑯琊榜》是一部適合看一次以上的權謀劇,當了解劇情後,可以慢慢品味其中人物細膩的情感。Adobe Stock
第229期
雲玥

《瑯琊榜》,2015年紅極一時的電視劇,做為權謀劇的經典之作,該劇有著緊湊的情節。雖為時代架空的古裝劇,但其服裝、道具、儀典均有講究,且畫面構圖被認為像電影般精緻,運用了不少攝影技法,在三分法則、斜線構圖、對稱式構圖、黃金螺旋線構圖等技巧的運用下,很多畫面彷若一幅美麗的圖畫。

 

飾演《瑯琊榜》中的主角梅長蘇,是胡歌的經典代表作。Getty Images

▲飾演《瑯琊榜》中的主角梅長蘇,是胡歌的經典代表作。Getty Images

 

豐富且多層次的場景

善於利用場景交代很多訊息,是此劇緊湊又充滿層次的重要因素。一開場,主角梅長蘇(胡歌飾演)從噩夢中驚醒,長髮覆蓋了他的面容,手上緊緊撫觸著一只銀鐲,夢中的戰場殺戮與絕崖跌落,說明他所經歷過的人間煉獄。緊接著,一隻信鴿翱翔天際,送信至瑯琊閣,再從閣主口中說出,他終於成功讓北燕一個最沒有勢力的皇子成為太子。一開場便道出了梅長蘇擅長謀劃,以及他即將進行的復仇之路。

梅長蘇首次出場時是站在一艘小船上吹著笛子,與之相對的是一艘大船,船上眾人正追殺一對老夫妻。隨著悠揚的笛聲傳來,小船與大船對峙,大船上的眾人表情驚恐萬分,並對「江左盟」這個江湖第一大幫的宗主唯唯諾諾,透過小船對大船,展現出不對等勢力強弱的反差。而當觀眾逐漸領略小船上的宗主,才是江湖霸主時,其身後尚未成年且心智不全的護衛,卻用命令式的口吻說:「回去。」這個江湖第一大幫的宗主卻回應說:「好,就聽你的。」這一次的不對等製造了幽默,且頗令人玩味這個宗主與護衛之間的關係。簡單的一個場景,交代了錯綜複雜的江湖勢力,以及人物間微妙的關係。

「謀略」是《瑯琊榜》一劇極重要的元素,一開始展現梅長蘇的謀略時,便利用有人要對霓凰郡主不利一事,讓梅長蘇在短短的時間內,施展連環救援法。而在扳倒兩個主要反派謝玉以及夏江的過程中,更是安排了一連串的計謀,情節緊湊且出人意表,讓人讚嘆梅長蘇心思敏捷、細膩,以及籌謀中依舊維持良善,盡可能不涉及無辜。

而演員的演技與台詞功底,也很令人激賞,透過眼神、細膩的臉部變化、肢體動作,刻劃人性中善惡的交織。《瑯琊榜》被稱為「良心劇」,不論是讚其製作精良,還是樹立了相對高的道德準則,該劇都是一部兼具娛樂性且不失幽默的好劇。

一場揭開是非善惡的真相之旅

不少當代劇著重在表現愛情,《瑯琊榜》則是一部「爺們」的戲,一群青壯年的爺與中年的爺,在劇情跌宕起伏中穿梭往復,演繹一場情義與背叛、為公或謀私的攻防戰。

該劇背景架構在南北朝的梁國之上,講述將門少帥林殊,為其父林燮與其統帥的赤焰軍,以及皇長子祁王洗刷冤屈的過程。十二年前,七萬赤焰軍在一場被構陷的謀逆案中,全軍遭到屠戮,少帥林殊浴火中墜落懸崖,並被梅嶺的雪疥蟲啃噬,導致身中火寒之毒。為了拔除毒性,必須「削皮挫骨」,致使他容顏大改,絲毫沒有往日痕跡,且內力全摧,畏懼寒冷、體弱多病,從一個原本「驕傲張揚、爭強好勝、銀袍長槍、呼嘯往來,從不知寒冬雪意為何物」的人,淪落成為「低眉淺笑、算計人心、擁裘圍爐,沒有一絲鮮活氣息的陰詭之士」。

重生後的林殊成為江左盟的宗主,並化名梅長蘇,憑藉無雙的智計,名列瑯琊閣才子榜榜首,並封為「麒麟才子」,瑯琊閣對他的描述是這樣的:「遙映人間冰雪樣,暗香幽浮曲臨江,遍識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

為了洗刷赤焰軍的謀逆罪名,梅長蘇從廊州回到金陵,當時的太子與譽王奪嫡之爭已是刀光血影,江湖傳言「得麒麟才子者得天下」,兩人均有意延攬梅長蘇作為謀士。而此時,梅長蘇則藉養病為由來到金陵城,並選中少時的摯友、當時備受冷落的靖王(王凱飾演),輔佐他登上太子之位。

一心為昔日好友林殊與皇長兄洗刷冤屈的靖王,在梅長蘇的輔佐下,從劣勢中逐步翻盤。而十二年前的慘案,在梅長蘇的籌謀下,一步步被揭開,其中的善惡也逐一呈現。靖王最終登上太子之位,並在朝堂上迫使當今皇上下令重審赤焰舊案。《瑯琊榜》與其說是主角洗刷冤屈的復仇之路,不如說是一場明辨是非善惡的真相之旅。

情義無法權衡

靖王立有軍功,卻因為十二年前的冤案,屢屢與皇上起衝突而備受冷落。參與奪嫡過程,主要是為了洗刷冤案。而為了讓靖王無後顧之憂,梅長蘇特意隱藏了自己的身分,只讓靖王將他當成謀士。因此一開始靖王便與梅長蘇約法三章,畫下底線:不希望忠良之輩被朝中奸佞構陷,也不想讓梅長蘇將這些人鋪做他進階的路石。

為了救當時赤羽營副將衛崢,在明知會落入對方陷阱,進而影響自己奪嫡的情況下,靖王不顧梅長蘇反對,執意救人。在他內心深處,情義是無法權衡的,該做的便是刀山火海也無所畏懼。他告訴梅長蘇,「等我死後,見到赤羽營的主將林殊,如果他問我,為什麼不救他的副將,難道我能回答他說,不值得嗎?」

正義體現在不同的配角身上

《瑯琊榜》另一個令人讚賞的地方在於,正義的光環並不只集中在主角身上,其他配角也各有精彩之處。言豫津、蕭景睿、穆小王爺等人,無一不是如此,體現的是人應有的為人處世之道,展現了古人持身立命的精神,即便是只出場一次的寒夫人,都展現一種「分所當為、義所當為」的為人處事的準則,透過一個個正直人物的行事,體現古人的風範。

看似只愛風花雪月的紀王爺,暗中保護了祁王的遺腹子,使其有機會長大成人;不理朝政只想求道的言侯爺協助梅長蘇救出衛崢;主要反派寧國侯謝玉的夫人蒞陽長公主,與其子蕭景睿得知冤案真相後,不顧自身可能遭到株連,勇於揭露真相;而首要反派夏江的元配寒夫人,在夏江被定罪入獄後,偕其子至監獄探望他時,所說的話更是令人讚嘆。

她在牢房外令兒子跪下給夏江磕頭,謝他的一點骨血,並告誡他:「持身不正,持心不純,則權勢富貴皆如雲煙,今生你當以他為戒,無論何情何境,勿忘本心之善念。」並告訴夏江,孩子會料理他的後事,並說:「清明寒食,有你一祭。」雖然夏江背棄了夫妻之情義,她卻依舊謹守自己的本分。

節制與隱忍 不欲挑起人性的仇恨

《瑯琊榜》是一部適合看一次以上的權謀劇,當了解劇情後,可以慢慢品味其中人物細膩的情感,在更崇高的理想與追尋中,心靈高貴者的隱忍,不管是男女主角的情感,還是兄弟、袍澤之情,雖濃烈卻相當節制。雖然身負刻骨的冤仇,但整部劇中沒有為了挑起觀眾情緒的灑狗血情節,而是以良善之人的義所當為,做為推動劇情的主力,從中對照邪惡之人的作為。

即便是梅長蘇經歷的削皮挫骨之痛,也沒有直接的呈現,而是透過旁襯的方式讓觀眾感受,不欲挑起仇恨情緒。而在梅長蘇與皇上對質時,雖然面對的是下令殺害全家以及七萬赤焰軍的人,也僅只是透過明辯事理的方式,讓皇帝體悟昨日之非。

痛徹心扉的經歷,讓梅長蘇浴火重生,淬礪出高尚的情操,雖經一般人無法承受的磨難,卻始終保有一顆百死不悔的赤子之心,猶如歷經嚴寒冰雪後方能綻放枝頭的梅花,該劇英文譯名Nirvana in Fire(火中涅槃、浴火重生),可說非常貼切。

一面之緣

▲Adobe Stock
第229期
劉惠宜
劉惠宜
在山村長大,中學讀音樂班,大學念英語系,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EMBA學位。充滿好奇,勇於嘗試。一雙眼,看著社會百態,直視內心。在典籍與大自然陪伴下,抒寫一篇篇真誠雋永之作。曾任廣播電視記者、主播、節目主持人、業餘音樂演奏者。更重要的是,還燒得一手好菜呢!

帷幕外
傳來女子的嘆息:
夕陽的光芒 是我最後見到的美麗
來不及的愛 如何給予?

你輕透的身形 
留  離  不定
一閃一滅的靈光裡
我唱出陰陽游移的衷曲:

曲終
人散
一加一減已然清算
偕手同行的記憶將被抹去
還你一片無暇湛藍

你低頭不語
清癯的身影緩緩步向燦爛的星
長廊外傳來新生兒嘹亮的哭泣
但聞夜空裡集聚的生命
無聲歡慶

拉上簾幕
聽見你最後的歎息

風之山口 馬駝鹿山環線Day2(下)

▲下地道冰河非常壯麗。
第229期
文、攝影⊙方世宇
來自府城台南,台北醫學大學畢業。大學開始熱衷旅行,從俄羅斯冰箱到埃及烤箱,從伊斯蘭世界到古馬雅文明。不是很在意享受一頓美食、住上豪華旅館,卻執著多走一步路、多看一眼風景。2016至2017年間完成為期319天的拉丁美洲18國旅行,2018年完成為期82天的登山徒步旅程,登上南美洲、非洲及歐洲最高峰,曾造訪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以及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基地營。

第一次獨力冰河徒步,我們沿著下地道河冰河(Glaciar Río Túnel Inferior)和上地道河冰河(Glaciar Río Túnel Superior)南緣的冰磧山往西走,要一路往上爬700公尺。幾乎整段路都在大石塊上爬行,有些地方坡度相當陡,石塊常常不穩,容易打滑,背著重裝爬起來更加辛苦。強勁的風勢令人畏懼,這難度在我的旅行經驗中,大概僅次於攀登阿空加瓜了。

一直在石塊上爬行,踝關節的被動張力很強,走起來腳很痛。我們和另外四位法國人找了一塊可以擋風的石塊,在後面坐下來吃午餐。吃著午餐,原本有點陰陰的天空居然開始放晴,大家開始興奮地大叫,南巴塔哥尼亞的秋天一直給我好天氣啊!

 

全景拍出上地道河冰河(左)與下地道河冰河(右)。

▲全景拍出上地道河冰河(左)與下地道河冰河(右)。

 

停留約半個小時野餐後,我們繼續上路,朝上地道冰河前進。

▲停留約半個小時野餐後,我們繼續上路,朝上地道冰河前進。

 

陽光照射在七彩的石頭上,不知道上面是什麼成分反射出這麼特殊的色澤。

▲陽光照射在七彩的石頭上,不知道上面是什麼成分反射出這麼特殊的色澤。

 

吃完午餐以後,我們接著往上繼續爬。雖然天氣轉好,藍天白雲近在眼前,但因為不斷地上坡,加上時間已經有點晚了,途中我只有隨意按幾下快門,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停下來,從高處欣賞下地道河冰河和上地道河冰河。

回頭整理照片的時候,才發現這兩座冰河真的無敵美,背後高聳的雪山更襯托出上地道冰河的壯觀。冰河會看膩那是騙人的,從托瑞湖冰河、莫雷諾冰河、格雷冰河,再到南極,上、下地道冰河,每一處都長得不一樣。就像爬山一樣,爬了再多座山,也不會看膩山頂上的風景。

終於,從營地出發6個小時後,在下午4點半,我們通過了今日的最高點風之山口(Paso del Viento),海拔1,422公尺。

 

歷經了各個冰河洗禮,別德馬冰河壯闊依舊領先群雄。

▲歷經了各個冰河洗禮,別德馬冰河壯闊依舊領先群雄。

 

這個感覺和通過百內塔國家公園的約翰.賈德納山口(Paso John Gardner)有點類似,在通過之前,眼前只有一條充滿碎石的弧線,當我慢慢走上山口時,一座座的雪山漸漸從地平線上升起,接著是一大片看不到邊際的冰河。這片冰河實在太巨大了,雖然經歷莫雷諾冰河以及格雷冰河的震撼,卻完全比不上眼前這片冰河的壯觀。

它就是久仰大名的別德馬冰河(Glaciar Viedma/corriente principal),亦屬於世界第三大冰原──南巴塔哥尼亞冰原(Campo de Hielo Patagónico Sur)的一部分。別德馬冰河是典型的山谷冰河,從北向南一路延伸到別德馬湖。

風勢趨緩,天氣放晴,不枉費我扛了一機二鏡和腳架來到風之山口,雖然重也很值得。我們在這裡待了足足40分鐘才動身前往下個營地。

 

趁著日落前我們加快腳步下山。

▲趁著日落前我們加快腳步下山。

 

抵達今天的目的地風之山口營地,湖邊有一座鐵皮屋。

▲抵達今天的目的地風之山口營地,湖邊有一座鐵皮屋。

 

一路上都是下坡,在太陽下山前我們加快腳步,4公里的路下降了500公尺,只花了1個小時左右就抵達今天的營地──風之山口營地(Campamento Paso del Viento),海拔919公尺。

 

大家先把帳篷搭好,又擔心帳篷無法抵擋強風。

▲大家先把帳篷搭好,又擔心帳篷無法抵擋強風。

 

營地有一個無人管理的小屋,晚上大家就在這裡做飯用餐,免受外頭寒風吹襲,門一打開還有可以生飲的河水。由於這個營地周邊環境頗為開放,我擔心帳篷無法抵擋強風,乾脆鋪睡袋直接在小屋睡了吧。剛好有兩個法國人也有一樣的擔憂,我們就一起在小屋內打地鋪睡了。

晚上小屋內陪伴我們的,除了外面的水流聲,還有伺機而動的老鼠聲。(未完待續)

Tea Time! 初次泡茶‧茶器推薦

第229期
文☉李士霆 圖☉Adobe Stock
台灣手搖茶風行,間接帶動更多人認識飲茶文化。風潮之下,越來越多人嘗試自己購買茶葉回家泡茶。給初次接觸茶葉的新手,推薦適合日常使用又容易上手的茶器,一起享受喝茶的時光吧!

台灣手搖飲料風行,間接帶動更多人認識飲茶文化。如今走進超市,就能輕易地找到琳瑯滿目的茶產品,從便利性極高的茶包,到精緻鐵罐盛裝的茶葉;從傳統的綠茶、烏龍茶,到外國品牌的花果茶、抹茶,應有盡有。

 

「工夫茶」的茶具

 

風潮之下,越來越多人嘗試自己購買茶葉、回家泡茶,那麼第一步勢必需要一個好用的「茶器」。許多人對泡茶的印象,就是正式的「工夫茶」,因此不免產生這樣的疑問:是不是要買套「工夫茶」的茶具?

在此建議初學泡茶的朋友,先不要急著購置陶壺、或是一整套的「工夫茶」茶具。因為陶壺具有氣孔,通常只適合單一茶種,並不適合仍在認識、熟悉不同茶種的新手使用。而一整套「工夫茶」茶具買下來也不便宜,泡茶前的準備與事後茶具的清潔保養,都需要更進一步的學習。

初學泡茶,可以先從方便日常使用的茶器著手,慢慢理解茶葉的特性。考量到沖泡時,需要有足夠的空間讓茶葉舒展以釋放風味,以下就推薦幾件實用且好入手的茶器,讓茶葉的沖泡與清理更加快速簡便。

 

飄逸杯1

 

 

1. 飄逸杯

飄逸杯主要分為「內杯」與「外杯」兩部分,使用時將茶葉放入上方的內杯裡,注入熱水,待茶湯出色後,即可按下「出水按鈕」,讓茶葉留在內杯,茶湯則經由內杯下方內建的濾網流入外杯中。

 

飄逸杯2飄逸杯3飄逸杯4

▲李士霆提供

 

飄逸杯透明的杯體,讓初學者容易掌握茶色;上下層的過濾設計,則方便茶葉與茶湯分離,不須特別準備茶海,也不用擔心茶葉會浸泡在未喝完的茶湯中,影響風味。

唯缺點是內杯內建的濾網,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難以清洗,但目前也有廠商推出可拆卸的濾網設計以利清潔,讀者在購買時可以特別注意此部分,選擇好清洗的款式。

 

附濾網的茶壺1

2. 附濾網的茶壺

為了方便茶葉使用完畢後丟棄,市面上很容易找到附有濾網的茶壺,濾網的材質通常會以不鏽鋼或玻璃製作。

 

附濾網的茶壺2

 

使用附有濾網的茶壺沖泡茶葉時,首先將茶葉置入濾網,再將濾網放入茶壺,注入熱水,待茶湯出色,隨即取出裝有茶葉的濾網,即可享用茶壺裡的茶湯。

購買此款茶壺,須留意其內附濾網的大小,若濾網空間太小,會造成茶葉在沖泡時無法充分舒展,影響風味。

 

法式濾壓壺1

 

3. 法式濾壓壺

許多人以為法式濾壓壺僅適用於泡咖啡,但其實用於泡茶也相當容易上手。

法式濾壓壺造型簡單俐落、沖泡富直覺性,清洗更是快速。使用時,將茶葉放入濾壓壺後,注入熱水,蓋上蓋子靜置。待茶湯出色後,將「濾壓塞」下壓分離茶葉與茶湯,此動作且勿過度擠壓,以免損毀茶葉。

出色後的茶湯請全數倒至另外的容器享用,以避免茶葉長時間浸泡,造成茶湯轉為苦澀。

 

附螺旋茶隔的玻璃茶壺1

4. 附螺旋茶隔的玻璃茶壺

此款茶壺在台灣比較少見,其特點是在茶嘴的頸部處,附有一個不鏽鋼材質的螺旋狀「茶隔」,防止倒茶時茶葉流出。

 

附螺旋茶隔的玻璃茶壺2

 

附有螺旋茶隔的玻璃茶壺,無濾網的設計可以讓茶葉盡情舒展、釋放風味。透明的壺身美觀之餘,茶湯變化一覽無遺,也是很推薦新手使用的茶具。

人類的情緒可影響物質世界

▲人類的情緒實實在在地形塑了我們所處的世界。Adobe Stock
第229期
青蓮

通常人們認為情緒只不過是我們對於世界的覺知或觀感,但科學研究顯示,人類的情緒可以實實在在地影響並形塑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甚至可以推翻傳統的物理定律。

人類的情緒對DNA影響巨大

科學家們在一系列的實驗中發現,人類的情緒對DNA影響巨大,DNA對光子的影響顯而易見,而光子則是組成現實世界的基礎。

科學家們進行了三項實驗。在第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受試者的DNA單獨存放在一密封容器中,然後使DNA的主人接受情緒刺激。結果顯示,當受試者受到負面情緒衝擊時,抽取出來的DNA便會緊縮起來;反之,當受試者產生正面情緒時,DNA的螺旋便會放鬆。

在第二個實驗中,科學家從受試者身上抽出白血球細胞,放在一個測量室中,以查看電訊號的變化。在這項實驗中,受試者與其DNA(即那些白血球細胞裡頭的染色體的DNA)被分隔在兩個不同的房間裡,然後依然對受試者進行「情緒刺激」。結果顯示,不論受試者反應出情緒的高點或是低點(經由電訊號反應得知),DNA也會在相同時間呈現相同反應,兩者之間的反應沒有時間差,傳輸也不耗費任何時間。DNA呈現的高低與受試者的情緒峰谷完全一致,即時反應。

科學家發現,即使受試者與其DNA相距50英呎(約15.24公尺)遠的兩個地方,結果也是相同,沒有時間延遲,也不需要傳輸時間,受試者與其DNA在同時間有一模一樣的反應。科學家的結論是,個體與其DNA可以相互交流,超越時空的限制。

人類DNA影響光子行為

在第三個實驗中,更加驚人的結果徹底顛覆了科學家們的觀念。俄羅斯量子生物學家弗拉迪米爾‧琶普寧(Vladimir Poponin)和彼得‧卡里耶夫(Peter Gariaev)設計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實驗,測試DNA在光子(組成這個世界的量子物質)中的表現。

首先,他們抽盡特殊試管中的空氣,創造出所謂的真空環境。通常真空一詞就表示容器內空無一物,但光子依然存在。科學家們可以運用精確製造的設備檢測到光子在試管中所處的具體位置,發現光子是以完全隨機的方式散布在試管中。

接下來,他們把人類DNA的樣本放進了試管中,結果出現了令人意外的表現:光子在DNA存在的狀態下不再如之前所見的隨機分布,而是在生命物質存在的情況下進行了重新排列,很顯然DNA對光子造成了直接影響,彷彿透過某種隱形力量將它們有規則的排列,但在正統的物理學裡並沒有任何定律能解釋這一效應。

接下來,他們又把DNA從試管中移出去,結果又發生了一個驚人的現象:光子仍然有序地排列著,彷彿DNA仍在試管中一般。琶普寧對此描述說,光子出現了「驚人且違背常理」的舉動。

實驗的結論是:人類的DNA實實在在地影響了光子的行為,而光子則是組成現實世界的基礎!

人類情緒有改變物質世界的能力

試驗結束後,科學家們對此進行了討論,當DNA被移除後,到底是什麼影響了光子?是DNA殘留的什麼東西影響了光子的表現?或是DNA和光子雖然在實質上已經分離,不再處於同一試管中,但是否某種程度仍然互相連結,只是我們看不見?

最後,他們在研究結論中寫到:「那些光子的行為在我們的意料之外,可以說與我們估算的大大相反。」又說:「現在,我們必須承認,可能有某個未知的能量場存在。」

當科學家將這三個科學實驗的結果合併起來檢視時,他們震驚了:如果人類的情緒影響DNA,DNA影響光子,光子形塑我們的物質世界,那麼,人類的喜怒哀樂便有改變物質世界的能力。

還不只如此,我們與自身DNA的連結,已經超越了時空的維度。科學家因此做出結論:「人類情緒所產生的影響,甚至可以推翻傳統的物理定律。」

天賦來自前世的修行

▲國際知名刑偵鑑識專家李昌鈺。孫明國攝影
第229期
青蓮

這世上大多數的人都普普通通,平平無奇。但有的人卻天賦異稟,在某一領域具有獨特的才能,這種人被稱為「天才」。而很多天才這一世的成就,卻與上一世的修行有著莫大關係。

中國古代出現過非常多的傑出人才,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自小就與佛、道有著很深的淵源。

古代名家的轉世故事

宋朝大文豪蘇軾自稱是五戒禪師轉世。他曾對雲庵和尚說:「我八、九歲時,也曾經夢到我的前世是位僧人,往來陝右之間;還有我的母親剛懷孕時,曾夢到一僧人來託宿,僧人風姿挺秀,一隻眼睛失明。」雲庵驚呼道:「五戒和尚乃陝右人,一隻眼睛失明,晚年時遊歷高安,在大愚過世。」與蘇東坡的出生的時間相符。

明朝儒家心學大師王陽明曾在金山寺見到了一位已經圓寂50年的老和尚的舍利真身。老和尚在牆上留下一首詩:「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精靈去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王陽明至此知道這位和尚就是自己的前世。

清朝文學家蒲松齡在他的《聊齋誌異》中說,他出生前,父親夢見一位生病的和尚穿著袒露肩膀的袈裟進入家中,胸乳部位貼著銅錢大小的膏藥。醒來後,蒲松齡就出生了,胸乳處正好有一顆黑痣,和父親夢裡那個生病的和尚的膏藥一樣。

很多人可能認為古代人不懂科學,所謂轉世投胎都是臆想出來的。但當今有一位非凡的人物也說過自己是和尚轉世。

國際知名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的轉世故事

2006年4月2日,國際知名刑事鑑識專家、美籍華人李昌鈺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演講,在互動時有觀眾問他,你這一生最後悔的事是什麼?李昌鈺回答說:「我一生認為人只到世界上一次,當然很多人以為會重生,還有很多傳說,是我媽媽跟家人告訴我,說我前世是個和尚,我的小名叫解塵。原來,他們說我生下來就大哭,無緣無故地哭,我媽媽爸爸沒有辦法,在家鄉看了多少醫生,還是哭。有一天一個和尚化緣,來敲門,我媽媽說拿點油米錢,和尚說他不是來化緣的,是來見我的師父的。我媽媽說:『這裡沒有你的師父。』他說:『妳剛剛是不是生了個小男孩兒?』我媽媽說:『是啊。』他說:『你讓我去見他,他是不是一直哭?』我媽媽說:『你怎麼知道的?』結果那個和尚一進來就拜。我當然不記得這個事情了,太小了,那和尚說我是他的師父,不願意到這個世界上投胎,投胎後大哭不已,所以他建議父母把我的名字叫成『解塵』,一改了以後,我就不哭了。你問我最後悔什麼,我最後悔到這個世界上來投胎。謝謝。」這是李昌鈺當時的原話,震驚了在場所有人。

李昌鈺,有著「當代福爾摩斯」的美稱。他曾參與過八千多個案件的偵破調查,其中有許多著名的「世界大案」,例如:美國兒童選美皇后謀殺案、美國著名球星辛普森殺妻案等。

李昌鈺獲得過八百多個榮譽大獎,是美國三所大學的終身教授。他偵辦過的許多刑事案,後來成為國際法庭、科學界與警界的教學範例,不少案件因他的鑑定結果而對政局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李昌鈺對於偵破案件有一個「桌腳理論」,就是「現場、人證、物證以及運氣」,缺一不可。在李昌鈺眼裡,運氣或許可以被解釋為冥冥中的一股力量,推動著案件的發展,找到關鍵證據,使真相得以大白天下。

命運是否由天註定?

李昌鈺在其自傳《神探李昌鈺》中寫道:「有時,我回想起自己走過的路,常常會問,命運是否由天註定?真的有因果報應嗎?人生的悲歡離合又是否在冥冥中早有定數?」他還表示:「身為一位科學工作者,我不相信鬼神,但是在處理過無數刑案後,許多事情我不能從科學的角度解釋。因此,我不斷地問自己,緣分究竟是什麼?」

李昌鈺的困惑,也是許多科學家的困惑。他們發現,太多科學無解的問題,唯有神學能給出答案。也許,這也是許多大科學家最終走入宗教的原因吧。

反中升溫 韓國在野黨強化與日本聯繫

▲韓國保守派與年輕人近年傾向遠離中共,青睞與老一輩眼中的宿敵日本合作。Adobe Stock
第229期
成容

韓國政權正迅速從目前執政的共同民主黨手中滑落,在野保守派的力量和人數持續增長,主要是由於韓國年輕人的支持,他們不希望與中國有任何關係,反而更青睞與老一輩眼中的宿敵日本合作,以便共同對付北京。與此同時,韓國與俄羅斯的發展動向,也出現明顯的變化。

保守派遠中共、親日本

韓國年輕人正在獲勝。韓國人有充分理由排斥中共,因為它的「文化帝國主義」表現得太明顯了。韓國人甚至在網上抱怨,中國的搜索引擎百度將一些韓國食品,如韓國泡菜和參雞湯列為源於中國的菜餚。此外,中共一直試圖竊取韓國傳統服裝韓服,將其歪曲為中國漢服的一種。中共正試圖將韓國文化描繪成與中國文化相似。北京此舉的目的也許是為了未來對整個朝鮮半島提出要求。

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10月的數據顯示,韓國的反中情緒正在上升,尤其是年輕人。總體而言,30~49歲的韓國人中有82%對中國持否定態度,而18~29歲的人當中,這一數字為80%,因此,韓國政界也自然而然的轉向反共。那些希望與中共保持良好關係並為中共的目標服務的政治家,在韓國根本不會得到公眾的支持。

這一點從韓國的保守派開始呼籲與日本建立更多聯繫就可看出。由36歲的魅力型領導人李俊錫領導的保守派「國民力量」,非常清楚加強與日本關係、解決兩國存在的分歧是對付中共的最佳解藥,也將使韓國與中國的關係下降。韓國公眾將對此作出積極反應,目前來看,這個計畫似乎是完美的。

李俊錫強調,一旦國民力量黨派出的總統候選人尹錫悅當選總統,有必要盡早向韓國公眾解釋,涉及日本的敏感歷史問題應通過外交途徑處理。他預測,一旦尹錫悅拿出好理由向公眾說明,將能比現任政府更積極地參與對日本的談判。

文在寅加劇日、韓歷史衝突

最近幾個月,在韓國總統文在寅領導下,韓國重新向中國靠攏。文在寅過去幾個月做出一連串親北京的決定和選擇,使文在寅政府成為在韓國非常不受歡迎的一個因素。

文在寅政府作出一系列決定,加劇了日本和韓國的歷史衝突,例如:韓國法院命令日本賠償那些被脅迫為日本公司和戰時妓院工作的受害者。然而,日本聲稱,賠償問題已由1965年首爾和東京之間關係正常化的條約解決。

此外,在韓國東部的江原道推行以遊客為中心的「韓中文化城」等決定,並沒有受到韓國人民歡迎,韓國人對北京的「文化帝國主義」非常反感。文在寅推動讓中國人歸化為韓國公民的做法,也使他和民主黨與韓國民眾疏遠。

從本質上講,韓國公眾擁護日本的核心考量是因為中共。中共在韓國確實臭名昭彰,韓國人正在推動與日本這個歷史上的敵人建立更緊密的聯繫與合作,甚至可能建立軍事聯盟。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正試圖深化與俄羅斯溝通,雙方11月同意建立直接的雙邊軍事熱線以加強溝通,防止海上和空中的意外衝突。

韓俄國防高層簽署了諒解備忘錄(MOU),在兩國海軍與空軍分別建立一條熱線,深化雙邊溝通。俄羅斯軍機過去曾多次未事先通知而進入韓國防空識別區,引起兩國不必要的軍事緊張關係。

分析指出,執政黨「傾中遠日」的政策已不獲年輕族群青睞,在不願改弦易轍下,與俄羅斯的外交或許是文在寅當局試圖解套的選項。

在野黨總統候選人聲勢高漲

近期獲選為韓國主要在野黨的「國民力量」總統候選人的尹錫悅的聲量竄升,他針對之前讓北京極度不滿的「終端高空防禦飛彈」(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簡稱薩德或THAAD)強硬地表示,美、日、韓合作的薩德部署行動是依據韓國國安局勢決定,也是國家主權事項,並對文在寅先前表達的「三不承諾」(即韓國不參與美國的飛彈防禦體系、不追加部署薩德系統、不加入韓美日軍事聯盟)表達了看法。

尹錫悅強調,薩德被視為對北京的挑釁,令人相當遺憾,而「三不」僅是韓國在三方面理解中方的憂慮,且會通過協商來解決問題。他說,如果自己順利當選總統,將爭取韓中高層定期進行戰略對話。

尹錫悅7月時曾經表明,薩德系統部署是國家主權行為,甚至反酸「中國要求韓國撤銷薩德部署前,應該先撤銷中國在韓國邊境部署的遠端雷達」。此話當時被北京駐韓大使邢海明批評,中國雷達並不會威脅韓國,而薩德的部署決定,可說損害了中韓彼此之戰略互信。

從現實走進虛擬 元宇宙是進步或險途?

▲進入虛擬實境,看到是機器製造的假「現實」。Adobe Stock
第229期
邢亞男

今年「元宇宙」(Metaverse)成了科技圈和資本圈的寵兒。日前臉書宣布改名為META,以宣示向「元宇宙」發展,微軟、谷歌、輝達、騰訊、字節跳動等公司也紛紛進入相關領域布局。將人類從現實引向虛擬的「元宇宙」,是進步還是險途?

Metaverse直譯「元宇宙」,概念來自於美國科幻作家尼爾.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1992年出版的小說《雪崩》(Snow Crash)。

坐在電腦前,人們使用穿戴式裝置進入連接著各式各樣的數位環境的虛擬世界——元宇宙。元宇宙能應用在任何實際事務,例如:工作、聚會、看電影等。人們會有一個代表自己的3D化身,在其中從事各種活動。

科技公司競相斥資開發

今年3月,美國遊戲公司Roblox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公開說明書內提到Metaverse;4月美國科技公司輝達(NVIDIA)宣布,將布局Metaverse業務,8月推出Omniverse,專為Metaverse建立基礎模擬平台;4月美國遊戲公司Epic Games宣布獲得10億美元融資,將用於拓展Metaverse業務;8月微軟宣布,將推出「企業元宇宙」(Enterprise Metaverse)解決方案,透過旗下智慧型眼鏡HoloLens、公用雲端服務平台Azure Cloud等產品,將數位與現實世界融為一體;9月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收購中國虛擬實境開發業者Pico;10月臉書宣布,將建造元宇宙列為最優先項目之一。

彭博行業研究報告預計,元宇宙的市場規模將在2024年達到8,000億美元;普華永道預計,元宇宙將在2030年達到1.5兆美元的市場規模。

今年元宇宙概念大熱門並非偶然,隨著AI、5G、大數據、區塊鏈的發展,可穿戴設備等基礎技術應用日漸成熟,虛擬與現實結合的趨勢越來越難阻擋。

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近期發布的《2020-2021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認為,2020年是人類社會虛擬化的臨界點,為2021年成為元宇宙元年做了鋪墊。在疫情防控措施下,人們的上網時間大幅增長,人類的生活開始大規模向虛擬世界遷移,人類成為現實與數位的「兩棲物種」。

科幻小說情節來到?

若元宇宙未來能走入現實,大型科技公司將在未來10年或更長的時間決定其發展和演變。

香港學者趙善軒指出,虛擬世界將讓人類享受到日常生活中無法享受的東西,可隨時切換到不同的遊戲、世界,可以隨時離開、放棄,一定會受到歡迎。但當人回到現實世界,必然有各種無法控制的因素,包括工作壓力、家庭問題、感情困擾。當人類習慣享受虛擬帶來的滿足時,該如何面對生活的種種不如意?

元宇宙概念讓人看到小說和科幻電影中的情節已急速到來,與之相關的小說和電影有《雪崩》、《駭客任務》(The Matrix)、《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這些故事相似的背景是現實世界的淪陷和高科技的崛起。

《雪崩》的故事發生在21世紀的美國,政府分崩離析、物價飛漲、社會混亂,科技不斷更新,人們在現實世界之外構建一個「元宇宙」,只要通過公共入口連接,就能以虛擬形象進入。劇中主角發現,元宇宙中的雪崩病毒並非虛擬,在現實中它能夠感染人的血液,控制現實世界,人類面臨的實際是資訊末日。

在《駭客任務》中,人類生活在電腦「母體」塑造的世界,一切體驗都是由電腦虛構,本體卻在機器操控下一直沉睡。《一級玩家》描述的是2045年,地球多數地區變成貧民窟,人們為了逃避混亂的現實,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虛擬世界的「綠洲」中。

馬斯克:此類技術可摧毀人類

元宇宙讓人類在虛擬的現實中生活與工作,背後有很多隱憂。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就指出,此類技術的過度使用可能摧毀人類。

美國媒體理論家、作家洛西科夫(Douglas Rushkoff)在CNN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也許矽谷科技巨頭從一開始就夢想逆轉人類與科技的關係,反轉現實與虛擬。元宇宙不只是一般虛擬實境,而是一點一點地連結真實的空間,終極目的是完全涵蓋現實世界的一切。這樣的未來,人類不再共處一室,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會變得「標準化」和「機械化」,不再用人類面部表情來表達。踏進虛幻的元宇宙中,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把自己的人性拋棄」。

2.4億「光棍」 中國單身經濟盛行的背後

▲中國雙11「光棍」購物節是各大網路電商平台最重要的銷售大節。Adobe Stock
第229期
金雨森

中國雙11「光棍節」剛落幕,各大電商平台狂打單身用品,「一人食」家電銷售倍增。據官方統計,中國獨居人口將近1億人,吸引各大業者跟風搶占單身大餅。

中國2.4億人單身 有四成悅己消費

中國民政部資料顯示,中國獨居人口數從2018年的7,700萬預計2021年上升至9,200萬;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則有2.4億人。根據數據預測,隨著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未來十年中國單身人口或將增加至4億。

伴隨單身人口增長且成為主要消費族群,新型消費型態悄然誕生。全球知名的市場監測和數據分析公司尼爾森(Nielsen)在2020年《中國單身經濟報告》中指出,當前中國盛行單身經濟,且有42%單身族群的消費動機是為了取悅自己,比非單身消費者27%的比例高出許多。各大業者為了搶占逐漸壯大的單身經濟市場、吸引單身族群消費,已開始轉變商業模式及商品型態。

雙11「光棍節」熱銷迷你家電

中國今年雙11「光棍」購物節,各大網路電商平台掀起「個人用」迷你家電及小型廚具熱潮,只要貼上「一人食」標籤的家電就很受歡迎,根據購物平台「蘇寧易購」聯合新華財經的《「雙十一」家消費升級報告》資料指出,迷你電飯煲、「一人食」陶瓷養生鍋、「一人食」養生壺、小型洗衣機、優酪乳機、氣炸鍋、榨汁杯、三明治機等小家電訂單接連不斷。「天貓超市」中的迷你家電銷售也暴漲,尤其是40、50公升的小冰箱特別受青年族群喜愛。

單身青年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只叫外賣不下廚」的宅男、宅女,根據中國知名網站「58同城」與房產信息服務平台「安居客」的《2021年單身青年居行報告》資料顯示,84.2%的單身青年會自己做飯,單人火鍋電磁爐、迷你洗衣機、迷你冰箱被視作「獨居家具三件寶」。除了迷你化,單身族群為了提高生活品質,特別注重家電的外觀及品質,業者推出一系列精緻、健康的豆漿機、果汁機、烘焙機、優酪乳機、早餐機等,備受青睞。

「一人食」也自然延伸到餐飲市場,自熱鍋、自熱麻辣燙、自熱螺螄粉等速食特別熱銷,「一人食」餐廳如一人食火鍋、燜鍋飯、日本料理等也開始走進中國民眾視野。為吸引單身族群上門,業者推出單人單桌、相互隔離、全程無交流的用餐環境,解決了單身者吃飯的尷尬與不自在,讓饕客安靜地用餐,享受美食。

租男友、養寵物寄託情感

除了一人食,還有「一人住」、「一人遊」,提供單身公寓及個人客製化旅行設計,甚至出現「日租男友/日租女友」的服務,來滿足單身的「情感寄託」。以「一日男友」來說,社交軟體上價格或從1小時幾十元人民幣到30分鐘190元人民幣(約800元新臺幣)不等,提供情感服務,一起聊天、逛街、吃美食、拍照,在上海,甚至有女僕、男執事店,可以陪玩桌遊。

寵物也是單身族群情感轉移的對象。《中國單身經濟報告》指出,養寵物人群中有57%為未婚,雙11貓狗糧食和寵物家電大賣。網路電商平台「京東」的數據指出,寵物智慧用品、貓爬架產品、糧食、醫療及日常用品,衝到熱銷前十名。

 

中國社會結構出現人口減少、男女比例失衡及老齡化的問題。Adobe Stock

▲中國社會結構出現人口減少、男女比例失衡及老齡化的問題。Adobe Stock

 

人口減少、男女比例失衡及老齡化

單身經濟雖然引發了新的消費浪潮,但商機背後卻也標示著中國與日本、台灣相同,都走向人口減少及高齡化社會的危機。據統計,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逐年銳減,從2013年的1,347萬,一路下滑至2020年的813萬對新人;離婚率則持續升高,從1987年有58萬對辦理離婚登記,2020年已攀升至373萬對。生育率不意外地也逐年降低,2020年中國新出生人口為1,200萬,生育率(婦女育齡期生育的子女總數)僅1.3。

外界原本預測中國今年第7次人口普查結果,將會出現中國人口首次負成長,卻遭中國政府一再推遲普查結果,最後終於在5月公布報告,顯示中國人口為正成長5.38%,但該數據有多處遭外界質疑可能有灌水嫌疑。

另一個現象是,中國單身的男女比例差距擴大,「剩男」比「剩女」多,且年齡層越低,男性單身者更多。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20》顯示,30歲以上未婚男性超過2,000萬,而同年齡層的未婚女性則少於1,000萬,差距相當大。統計局預估至2040年,中國30歲以上未婚男性將會達3,000至4,000萬。

不容質疑的是,中共自2016年解禁一胎政策,准許生「二胎」,到今年5月開放生「三胎」,但根本治標不治本,無法緩阻單身增加、男女比例失衡及人口老齡化的危機。接受BBC採訪的中國女士強烈表示:「就算現在給我100萬,我也不生。」

 

中國單身的男女比例差距擴大,「剩男」比「剩女」多,且年齡層越低,男性單身者更多。Adobe Stock

▲中國單身的男女比例差距擴大,「剩男」比「剩女」多,且年齡層越低,男性單身者更多。Adobe Stock

 

「三座山」壓力龐大 只能「躺平」

現在中國年輕人面對住房、教育、醫療三座山的龐大壓力,只能選擇「躺平」,不買房、不結婚、不生育。單身及男女比例失衡更造成中國鄉下地方「光棍村」林立,拐賣婦女、買賣婚姻、婚姻詐騙、性犯罪、暴力事件等問題層出不窮。

當中國經濟迎來短期新一波的單身經濟潮時,應及時反思如何修復中國社會道德、傳統的家庭觀、婚戀觀及倫理道德,以免長期社會失衡,導致整體經濟萎縮。

日語是孫悟空「緊箍咒」

▲日語中的敬語、自謙語其實是日本文明的鑰匙。Adobe Stock
第229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日本的安全、乾淨、禮貌、服務等都是世界一流;但這僅是外在表現,其內在因素是保守主義價值在整個社會占主導地位。這種主導使日本沒有法國左派「紅五月」、「黃背心」那種街頭暴亂,沒有美國「黑命貴」式的打砸搶燒,更沒有中國動不動就反美、反日、反哪國的暴徒聚會。日本是個祥和社會,且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可謂國泰民安的典型,大「和」民族,名副其實。

在今天全球左派囂張、政治正確橫行(實質是踐踏常識常理)、道德水準普遍降低、墮落的時代,日本是怎麼保持住其全民性的誠實、敬業、秩序、禮貌、榮譽、不妨礙他人的自律等等傳統價值的?我在上篇專欄〈日本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講了一個原因:日本從孩子開始就注重傳統價值教育,像一棵樹,幼苗時就全力正向哺育,樹長高了,才不會彎曲走樣,保持正直挺拔。

另一個原因就是本文要論述的,來自日本語言的獨特性。之前聽過不少人對日語的「繁文縟節」不買帳:又是敬語,又是自謙語,好麻煩;另外講話「曖昧」讓人搞不懂日本人到底啥意思。但如果花點功夫研究一下為什麼保守主義價值在日本能挺得住,會發現,「說日語」本身就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日語有點像孫悟空的「緊箍咒」,從嬰兒牙牙學語,就開始塑造孩子語言上的禮貌、尊重長輩和他人等品德,而且語言跟隨人一生,只要開口說日語,這種塑造就不斷在持續。說話總得注意敬語,自謙和曖昧等,固然麻煩,但這種「麻煩」和其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客氣、禮貌、友善、整體社會的文明相比,是完全值得、甚至必不可少的。

 

日本人對長輩說敬語、伴隨著鞠躬等動作,說著自謙語,對塑造重秩序的文化起到特殊作用。Adobe Stock

▲日本人對長輩說敬語、伴隨著鞠躬等動作,說著自謙語,對塑造重秩序的文化起到特殊作用。Adobe Stock

 

敬語、自謙語:日本文明的鑰匙

很多人都知道,日語裡既有「敬語」還有「自謙語」。中文、英文(當然還有其他語言)也都有這兩方面,但用量之大,尤其是能持續到今天的,恐怕日本是全世界獨一無二了。

日文的敬語很特殊,可謂「看人下菜碟」:對不同輩分、級別的人使用不同語言。在美國,有幾大忌諱,不可問別人的年齡、收入、黨派、宗教等;但在日本,則不忌諱詢問年齡,為的是確定要不要用「敬語」。只要對方比自己年齡大,就要使用「敬語」,這是日語的全民性規範。設想一個國家,全民使用敬語,怎麼可能會有一群群惡語相向、粗暴野蠻的衝突?怎麼能發生美國那種「黑命貴」打砸搶燒?中文古語「良言一句三冬暖」,全民用敬語,當然促成一個更溫暖、祥和的社會人際環境。

除了對長輩,對上司也必須用敬語。西方左派批評日本搞「等級制」,美國學者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在《菊與劍》(原名《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中也批評日本等級森嚴。但西人的理解有曲解和誤解之處。日本強調尊重長輩和上司從大概率和普遍意義上來說,一定是對的;因為年齡代表閱歷和成熟,級別往往代表能力。所以對年長者、更有能力者當然應予以尊敬。這種尊老、尊師、尊能力高的人,都促使了日本對傳統價值的保持。《菊與劍》作者雖把這些尊重解讀為等級制,但也承認,日本人這種尊卑,是「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即各自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敬業、忠誠,秩序、信賴等。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史賓塞(Herbert Spencer)當時就預測,這種尊重長輩上司的文化能夠促使日本從封建幕府向君主立憲平穩轉型。結果他看對了。所以說,日文的敬語,對塑造這種尊長輩、重秩序的文化起到特殊作用。

除了敬語,日本還有更獨特的「自謙語」,即把自己的動作、行為用自謙的方法表達,目的是向對方表示尊敬。這個對方往往是上級、長輩、外人。可想而知,面對伴隨著鞠躬等動作、說著自謙語的人,怎麼還可能吵架、衝突,甚至動手呢?

 

不論是哪一國人、哪個年紀,使用日語後,在不同程度上變得像日本人那樣謙恭、禮貌。Adobe Stock

▲不論是哪一國人、哪個年紀,使用日語後,在不同程度上變得像日本人那樣謙恭、禮貌。Adobe Stock

 

禮貌用語:祥和社會的潤滑劑

除了敬語、自謙語,日文還有「叮嚀語」等,有中國專家把這些譯為「鄭重語」、「美化語」等。叮嚀語的尊敬程度略低於「敬語」和「自謙語」,可泛稱「禮貌用語」。

比如「對不起」在日語中被廣泛使用,可謂全民把「對不起」掛嘴邊。雖然中文也有「對不起」,但由於黨文化興起,紅衛兵式粗野語言已漸盛行,「對不起」的使用頻率大幅下降,越來越多的人不肯「屈尊」。在美國,雖然「對不起」也是常用口語,但絕不像日本那樣幾乎每天、每時、每個場合都說。「對不起」已成日本人「口頭禪」,不管對什麼問題,什麼語境,只要提問都要先說「對不起」(也有先表示「謝謝」的意思)。這樣一種全民性、各種場合都使用的「禮貌用語」,自然就降低可能的語境衝突和矛盾,對人與人之間的祥和關係起到潤滑劑作用。中文裡的「伸手不打笑臉人」就是這意思,但共產黨把中國傳統禮儀破壞殆盡。

日語中的「請」字也被廣泛使用到無所不在。中、英文裡當然也都有「請」字,但日本人「請」的最多、最頻繁,由此「請」來了修養、禮貌的習慣。像日本的商場、酒店,火車等,服務員都用「禮貌用語」,以示尊敬顧客,視消費者為「上帝」,提供最禮貌的服務。「謝謝」這句日語,更是1.3億日本人每天每刻都要說的。永遠是「對不起」開頭,「謝謝」結尾。這是日語的永恆「語法」,也是日本文明的標誌!

另外日本人幾乎從不用「你」來稱呼對方,而是叫對方名字,再加上對先生/女士都通用的尊敬稱呼「桑」。明擺著,用「你」顯得生硬,而用名字就感覺親切,加上先生/女士/小姐的尊稱,就更禮儀、得體。

再說日語裡那種著名的「曖昧」。或許在多數情況下,外國人對日語的曖昧不感冒、不理解、甚至反感,認為日本人說話吞吞吐吐、繞來繞去,不直截了當,讓人搞不清他們到底啥意思。的確,日本人的「曖昧」會讓外國人困惑,但這恰恰是日本語言的特殊性;對日本人自己來說,曖昧是「不冒犯他人」的常規操守,是日本人在交往、交際中避免衝突、保持文明、禮貌、客氣的基本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是盡量不給別人添麻煩,盡量不冒犯他人,避免使對方不快,所以日本人講話小心翼翼,避免因跟對方觀點相左而引起對方不悅,所以表達上刻意曖昧、不直說。這是相當高的文明——更關心別人的情感,更在乎對方的感受!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這樣做,當然一定能創造一個更祥和的社會,更文明的公民。日本做到了,日本護照多年來都是可以免簽進入最多國家的第一名,說明日本人的文明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日語罵人話僅「笨蛋」,中文髒話多如牛毛

說話既敬語,又自謙,還曖昧的日本人,會不會罵人呢?他們怎麼罵人呢?比較中英日三種語言的罵人話,也可看出日語的獨特性。中國人的國罵五花八門,而且罵人話越來越多。中國羽毛球女選手竟在東京奧運比賽現場直播中一口一個「我X」,讓習慣禮貌用語的日本人目瞪口呆!

美國也是到處是「Fxxx」聲不斷。而且不知哪個流氓製造了那個最噁心、最下流的「舉中指」動作,被左瘋們到處用,甚至女性、學齡前兒童都敢舉,簡直是糟蹋人類社會。所有舉中指的,都是一指頭把自己指進下水道。

但日本人不僅絕沒有「舉中指」那麼下流的表達,日語中的罵人話只有被中譯成「八嘎牙路」的句子。日語寫法是漢字「馬鹿野郎」;馬鹿是笨蛋、野郎是愚夫的意思。共產黨的抗日神劇,無論如何渲染日本人的野蠻,他們的罵人話也僅是「八嘎牙路」。據說這句日文是從秦朝趙高專權的「指鹿為馬」演變而來,意思是連馬和鹿都分不清,真是「笨蛋」、愚夫。日語的罵人話僅是「笨蛋」而已,沒有動詞,更沒有生殖器詞彙。在十九世紀之前,中英文裡也都沒有用生殖器罵人的使用,但如今在中英文世界,生殖器語言已是家常便飯、大庭廣眾下可以隨便亂噴的了。只有日本人,哪怕氣急敗壞了,也只會喊「八嘎牙路」。

日本人從童年起就在這種敬語、自謙語、沒有髒話罵人的環境中成長;一生說文明語言,對一個人的禮貌、文明訓練可謂根深蒂固!別說自幼就被這種語言熏陶的日本人,即使成年後學日語的外國人,使用日語後,通通在不同程度上變得像日本人那樣謙恭、禮貌了。在YouTube上,有很多在日本、說日語的外國人,無論他們是白、黑、黃、褐等任何皮膚,只要說日語,立馬變得文明很多。尤其是女性,金髮碧眼的,只要說日語,那種左瘋女權狂人勁頭就蕩然無存;黑色皮膚的,只要說日語,同樣溫柔乖巧,毫無美國黑命貴那種野蠻,更無法想像她們像在美國那樣扭成一團撒野互毆,甚至暴打亞裔男性;中國女性也不例外,只要說日語,紅衛兵女將或潑婦勁頭就蕩然無存,廣場大媽影子也不見了。日語真是有神奇般的讓人變得更文明的力量。

這讓人想起一個故事:一個魔鬼為討他心愛的女孩子喜歡,戴上了天使面具,久而久之已經習慣了戴著天使面具的自己;當他想誠實面對女友、摘掉面具時,竟無法變回魔鬼了。這種習慣變自然的法則,在日本人和學習日語的外國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無論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帶上這個敬語謙語的語言「面具」之後,人就更趨向文明;有點像孫悟空被戴上緊箍咒(這裡不是貶意),被禮貌語言規範所制約,不能越雷池半步,最後融入敬語謙語的文化之中。

語言的使用是展示一個人和一個社會文明的極重要一環。在全世界無論是獨裁還是民主國家都越來越放肆地胡言亂語的時代,只有日本仍小心翼翼地說著自己的敬語和謙語,仍唯恐冒犯他人地曖昧著。這是在全球左派越來越瘋的時代,日本保守主義能一枝獨秀的獨特因素。所以,無論日語多麻煩,其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