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億個太空垃圾包圍地球!

▲科學家統計,地球被1.7億個太空垃圾包圍。Adobe Stock
第242期
青蓮

隨著人類對太空的深度開發,也在太空中留下了許多垃圾。據科學家統計,有將近1.7億個太空垃圾碎片包圍著地球。在這個巨大的垃圾包圍圈中,危機無處不在,人類還能支撐多久?

人類對地球的開發已經走到了窮盡,隨著地球資源的日益枯竭,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眼光投向太空。自1957年前蘇聯向太空中發射了第一顆衛星以來,累積至今,人類已將六千多顆衛星送上軌道,目前有三千餘顆仍在天空中,實際運作有千餘顆,其餘都成了太空垃圾。

 

中國2022年7月發射長征五號B火箭,卻任由火箭在軌道上漂流。Getty Images

▲中國2022年7月發射長征五號B火箭,卻任由火箭在軌道上漂流。Getty Images

 

人類製造太空垃圾的來源

除了大量的衛星,太空垃圾還有幾種來源。一是有意或無意爆炸所產生的太空船殘骸,例如:前蘇聯就曾經進行過19次衛星攔截、爆炸實驗,給太空帶來了500至1,000塊大小不等的碎塊垃圾。二是一些國家有意讓火箭殘骸隨意留在太空軌道上,不聞不問。2022年7月24日,中國以長征五號B火箭將「問天號」實驗艙送上太空。有太空專家提出警告,認為該太空船將產生約20噸的太空垃圾,並有可能會墜落到地球,可怕的是無法得知會落在哪裡,因為中國並沒有對墜落的火箭做任何引導。

自媒體《火星軍情局》認為,全世界絕大多數的火箭都是兩節式,最大的第一節在飛至大氣層邊緣時脫落,數分鐘後就落海或落地。但長征五號B火箭只有一節,中國將「問天號」實驗艙送上太空,與天宮太空站接合,但事後卻任由火箭在軌道上漂流。而且自中國開始組建太空站三年以來,已經第三次將太空船留在太空軌道上,放任不管。前兩次國際上的抗議不斷,卻沒能阻止這樣的事再次發生。雖然引導火箭墜毀並不難,中國完全能夠做得到,卻就是不做。

太空垃圾中還有人類的生活用品。這是由於一些太空人漫不經心的過失造成的,例如:在打開艙門時不慎將一些螺栓、墊圈和鉛筆等細小物件捲入太空,成為太空垃圾。

據科學家統計,如今近地軌道上除了密布著衛星、飛行器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太空垃圾,這些垃圾碎片將近1.7億個,已將地球密密麻麻的包圍起來。

太空垃圾一般在高300至450公里的近地軌道上,以每秒7到8公里的速度飛行;而在3萬6,000公里高度的地球靜止軌道上,則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高速運動,根據軌道傾角,碰撞時的相對速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秒10公里以上,因此具有強大的破壞力。

太空垃圾危害太空設施

據悉近地軌道高度在500至1,000公里的區域過去存在大量衛星,互相發生碰撞的可能性較大,這一範圍內大氣十分稀薄,物體繞地球旋轉的速度下降緩慢,因此在短時間內很難脫離原軌道而墜入大氣,成為太空垃圾的「重災區」。

不久前,一大塊俄羅斯太空垃圾靠近國際空間站,導致國際空間站不得不進行機動規避,太空人原定的太空行走計畫也被迫中斷。

2022年12月15日,俄羅斯聯盟MS-22號飛船發生洩漏事件,經檢測發現,該飛船存在一個0.8公釐的洞。專家鑑定,可能是由微隕石或小塊太空垃圾造成的,因為即使是一塊直徑10公分的太空垃圾,也可以將太空船完全摧毀,數毫米大小的太空垃圾也可能使太空船無法繼續工作,甚至可能危及到太空人的生命。如果運作中的人造衛星、載人飛船或國際空間站遭到太空垃圾的衝撞,後果不堪設想。

一直以來,各個國家也在著手研究如何清理太空垃圾,以及避免太空垃圾的產生。但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稱,雖然人類已經可以對部分太空垃圾進行有效的編目管理,但對於如何批量處理這些太空垃圾仍然缺乏直接高效的辦法。

人類或終將在所謂高科技的誘惑下作繭自縛,親手毀掉自己的未來。

科學無解的地球之謎

▲地球為何會出現在現在這個位置?Adobe Stock
第242期
青蓮

天地悠悠,歲月恆久。自地球誕生以來,數十億年的時間,縱然一次次的物是人非,滄海桑田,但大到日月星辰,小到一花一木,天地萬物無不遵循著既定的規律,井然有序的運行。

所有的宗教典籍中都說,是創世主造了世界,天地萬物都在神的安排下運行。信奉科學的無神論者說,世界上哪有神?這一切不過是自然現象。

這看起來如此美妙和諧的世界,真的只是自然形成?

且不說宇宙中浩瀚的星辰藏著多少人類所不能了解的祕密,就是人類對自身以及這個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地球,又能了解多少呢?人類的起源之謎、地球的位置之謎、地球上的水來自哪裡,大氣裡為何恰好有適合人類生存、呼吸的各種元素等,都是科學無法解釋的。

地球為何出現在此?

人類自古以來一直流傳著人是神造的說法,直到數百年前進化論的問世。但仔細思考一下,如果說地球的生命來自於偶然的化合反應,再加上特殊的環境而進化出人類及萬事萬物,那麼在宇宙成千上萬顆類地行星中,也應該同樣有機會孕育生命。為什麼人類至今沒有發現一丁點的地外生命的蛛絲馬跡呢?

有人說,那是因為地球的位置正好處於宜居帶,這恰恰引出了科學無法解釋的另一個謎團:地球為何會出現在現在這個位置?

科學家發現,地球的位置處於宇宙中的宜居帶,但這個宜居帶起初是火星的運行軌道,後來這個位置被地球取代了。這讓許多科學家大惑不解,地球是如何讓火星改道並占據這個位置的?而這個轉化過程,人類根本無法模擬與還原。

 

地球上的水從哪裡來,至今科學界還沒有一個合理說法。Adobe Stock

▲地球上的水從哪裡來,至今科學界還沒有一個合理說法。Adobe Stock

 

地球的水從哪裡來?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離不開水。地球上既有生命,就必須有水。但地球上的水到底是從哪裡來的,至今科學界還沒有一個合理的說法。目前有兩個觀點,一個是內源說,一個是外源說。

內源說認為地球在46億年前,活火山活動頻繁,火山噴發岩漿攜帶水蒸氣散布到地球各處,當岩漿冷卻後,水蒸氣就會凝結成雨水,降落到地表,因此開始了水循環。水往地表低窪處流動,所以形成了現在的湖泊、江河還有海洋。

外源說則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太空中由冰組成的彗星。在漫長的歲月中,有冰塊彗星沖入地球大氣層,在這個過程中融化、破裂而形成了現在的水。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不斷有彗星沖擊地球,就這樣源源不斷地給地球供給水分,形成了現在地球上龐大的水體。

但這兩種說法也只是猜測,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證實其來源。作為近日行星的地球,如果沒有大氣層的保護,地球上所有的水體將不復存在。而地球上的大氣層,就像一個保護罩,護衛著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機。

大氣層,除了水星稀薄得約等於沒有之外,幾乎每個行星都有,而且多數比地球更濃密,甚至有的衛星(比如土衛六)都比地球的大氣濃,但是卻沒有可供人類呼吸的氣體。至少除了地球,人類目前還沒有發現第二個類地宜居的星球。

很多人對許多大科學家最終都走入神學非常不理解,其實研究越深入,越對宇宙的奧祕產生深深的敬畏心,倘若宇宙間沒有一個主宰,世間萬物沒有神的掌控,真的會如此行而有序嗎?

愛因斯坦怎麼說?

據說,有一次一位記者訪問愛因斯坦,請他發表對宗教及神存在問題的看法。愛因斯坦正好剛送走一位客人,茶几上的咖啡杯還沒來得及收拾。愛因斯坦問:「記者先生,您是否知道是誰將咖啡杯等物放於此處的?」記者說,「自然是閣下。」

愛因斯坦接著說,「小如咖啡杯等物,尚且需要一種力量來安排;那麼您想一想,宇宙擁有多少星球,而每一顆星球均按一定的軌道運行無間,安排這種運行力量的即是神。」

僅僅一個小小地球,人類尚且不能了解全部真相,何況遙遠的宇宙奧祕?又怎麼敢說這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呢?

ChatGPT即將取代人類多數職業?

▲ChatGPT突顯了人工智慧失控等潛在風險。Adobe Stock
第242期
聞天清

今年開年以來最受矚目的科技發展事件,當屬人工智慧(AI)聊天機器人ChatGPT。ChatGPT上線兩個月用戶就破億,已經在全球掀起波瀾。

ChatGPT的誕生

ChatGPT是科技巨頭微軟(Microsoft)所支持的一家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OpenAI所開發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2022年11月30日開放大眾使用。ChatGPT夠透過學習和理解人類的語言來進行對話,還能根據聊天的上、下文進行互動,像真正的人類一樣來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寫郵件、影片腳本、文案、翻譯、代碼等任務。

調查顯示,截止2023年1月,美國89%的大學生都是用ChatGPT做作業。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給予高度評價,稱ChatGPT這種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不亞於網際網路和個人電腦的誕生。

ChatGPT可以完成許多智慧問題,不但通過美國部分學校的法律、醫學考試,甚至已經通過Google三級軟體工程師、年薪達18.3萬美元的入職測試。

這款AI聊天機器人不但可以寫論文、樂評、求職信,甚至可以創作兒童讀物,幫大學生作弊。Google甚至發現,如果在公司面試,公司最終會聘用ChatGPT作為入門級程式師。測試ChatGPT的亞馬遜(Amazon)員工也表示,聊天機器人在回答客戶支援問題方面「做得非常好」,在製作培訓文件上「非常棒」,在回答有關公司戰略的查找能力「非常強大」。

ChatGPT上線5天註冊用戶破百萬、上線兩個月後每月活躍用戶破億,促使OpenAI的市值估計已漲至290億美元。

歐盟首次公開對隱憂置評

歐盟市場專員(European Commissioner for Internal Market)蒂埃里.布雷頓(Thierry Breton)表示,新的人工智慧法規將針對性解決ChatGPT所存在的風險。這是歐盟(EU)高級官員首次公開對OpenAI聊天機器人程式隱憂發表評論。

布雷頓以書面評論稱:「正如ChatGPT所展示的那樣,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可以為企業和公民提供了很多的機會,但也會帶來風險。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一個可靠的監管法規來確保人工智慧的可信賴性。」

數據分析公司Similarweb的分析結果顯示,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和提示自動生成文章、散文、笑話甚至詩歌等的ChatGPT,推出僅2個月後,已成為人類歷史上成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程式。2023年1月,平均每天約有獨立訪客1,300萬人使用ChatGPT,達2022年12月平均人數的2倍多。

App資料分析公司Sensor Tower則表示,TikTok向全球市場推出之後,經過約9個月用戶才達到1億人;Instagram用戶增至1億人花費了2年半,且為免費。如今,免費時間不過2個月,OpenAI已宣布ChatGPT每月的使用費用為20美元,先在美國推出收費服務。OpenAI聲稱,收費項目將提供更穩定、更快速的應用程式服務,用戶也有機會先試用新功能。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ChatGPT預先儲存的資料庫資訊十分豐富,它已經可以產出「具有連貫性的文章」,一個明顯的優點是有助於學術研究和文章寫作,幫忙撰寫論文與文章。但該文章也點出了人工智慧失控等潛在風險。

10大職業或被ChatGPT取代

牛津大學2013年的研究發現,未來20年內,美國47%的工作職位可能會被人工智慧淘汰。最新研究指出,以下職業最有可能被ChatGPT替代:一、技術工種,包括程式師、軟體工程師;二、媒體工作者;三、法律工作者;四、市場研究分析師;五、教師;六、財務分析人員;七、金融交易員;八、平面設計師;九、會計師;十、客服人員。

其中媒體工作,包括廣告、技術寫作、新聞和任何涉及內容創作的職業,都可能受到ChatGPT和類似形式的人工智慧的影響。因為分析和解釋大量基於語言的資料和消息是AI技術最能夠提高的一項技能。

中國ChatYuan 向ChatGPT宣戰?

正當ChatGPT前景看好,2月8日,中國多家媒體報導中國杭州創新公司「元語智能」推出中國第一款聊天機器人ChatYuan,還直言向ChatGPT「宣戰」。但次日《第一財經》就發步消息指,「元語智能」頁面提示「小程式元語智能由於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已暫停服務」。隨後程式頁面提示又變更為「系統更新維護中」。元語智能方面暫未就關閉一事作出回應。

有網友直言,在中國大陸,使用ChatGPT面臨最大的難題是「怕它亂說話」,「你不能保證它永遠不說一些不讓說的東西,一旦說錯話對任何一個公司都是毀滅性的打擊」,「一個問題+一個答案,也許一個產品就沒了,有誰願意一邊燒錢一邊承擔如此風險呢?」

從經濟效益談「抗老化」

▲近年來,「抗老化」議題越來越受重視,而人們花在抗老化的錢也越來越捨得。Adobe Stock
第242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近年來,「抗老化」議題越來越受重視,而人們花在抗老化的錢也越來越捨得。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有著難以想像的需求。但具體上,人們究竟願意花多少錢抗老化?卻一直沒有人說得上來,畢竟,生命無價;而花若干錢換取若干時間的壽命,很大一部分牽涉到每一個人的價值判斷,難有公評。

然而,2021年7月的《自然老化》(Nature Aging)期刊上,由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經濟學教授史考特(Andrew J. Scott)、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艾利森(Martin Ellison)及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生化學家辛克萊(David Sinclair)三位所合作的一篇文章〈抗老化醫療的經濟價值〉(筆者暫譯,原文為:The Economic Value of Targeting Aging)中,以「生命統計價值」(Value of Statistical Life,簡稱VSL)法,為人們願意花多少錢多活一年,給出一個量化的數字。為生命定價,當然有很多爭議,但有時候在討論交通或環保工程等降低民眾傷亡的效益時,是一個不得已,卻相對上較被接受的方法。

你願意花多少錢多活一年?

撇開繁瑣的經濟學名詞,這篇文章推算出:平均一個美國人願意出118,000美元多活一年,242,000美元健康地多活一年。請特別注意「多活一年」和「健康地多活一年」的不同。整體上,美國人願意花37兆美元讓全美國的預期壽命增加一年。

2022年美國的平均工資一年約53,924美元,換句話說,平均一個美國人願意花二倍的年薪多活一年,4.5倍的年薪健康地多活一年。當然,美國貧富懸殊,平均的概念往往失真,但這幾個數字還是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健康地活著遠比單純地多活一年重要!

37兆美元這麼龐大的經濟效益,勢必引領醫療相關產業往抗老化方向加速前進。而目前心臟病看心臟科、糖尿病看新陳代謝科這種針對單一疾病治療的科技,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對病人來說,進步空間有限。換句話說,傳統療法的市場發展空間有限,不具經濟效益。以一個六十多歲的癌症病人為例,就算花大錢用最先進的標靶療法把癌症治好了,他身體或許還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和腎臟方面的問題,生活品質並沒有因癌症的治癒而大幅改善。就算癌症醫療技術再進步,也不能減輕他在其他疾病上的痛苦。

 

將來大約每隔10年,老人家的樣貌就會有明顯的不同,而且全球皆然。Adobe Stock

▲將來大約每隔10年,老人家的樣貌就會有明顯的不同,而且全球皆然。Adobe Stock

 

壽命將「加速延長」

而幹細胞培養、粒線體增強活化、DNA修復、汰除老細胞等可以「逆轉」生物年齡的技術,將可望被熱烈研究並推廣應用,為生命科學帶來一場革命。因為當一個人經過抗老化治療,成功逆轉生物年齡,各種疾病的風險便同時降低。抗老化讓身體變年輕,這是一種綜效。這才是市場所需要的,經濟力量會引導產業。

大量的抗老化研究還有可能帶來壽命「加速延長」的驚人效果。其理論如下:近百年來,人類的平均壽命大約每10年增加3歲,隨著科技進步,未來可能每8年增加3歲……不久之後每5年增加3歲……終於每3年增加3歲!於是平均壽命可以無限延長!所以,我們的觀念也要有所調整:抗老化研究對所有人都是有利的,而且越年輕的人可能受益越大!

總之,在可見的未來,人類平均壽命有很大的機率來到120歲,而且大多數時間是健康地活著。於是我們的財務規劃觀念也要有很大的調整。例如壽險:傳統保險是年輕人成家立業,有車貸、房貸,怕還沒還清之前就身故,造成家庭的重大壓力,因而投保。將來是反過來,退休金一般人頂多準備到85歲,結果卻活到120歲,所以必須在年輕時投保「長壽」險。

「退休」將讓社會措手不及

未來的工作與退休概念也將顛覆我們現有印象。如果大多數人都可以活到120歲,那現在65歲退休的制度自然就不合時宜了。但要一個人從25歲進入職場,一直工作到,譬如,105歲才退休,似乎也很離譜。但至少,工作年數增加了,房貸就可以從20年期延長為30年甚至40年。那麼,到時候是每期的還款壓力得到紓解,還是在市場力量推動下,導致房價進一步飆漲?就很難說了。

此外,生命的延長,很容易讓社會措手不及,或是搞錯方向,因為生命統計是事後的統計,總是落後現狀。比如說,你現在40歲,生命統計表上寫的平均壽命為80歲,你合理推測自己還有40年壽命。40年後,你80歲了,那時的平均壽命可能為95歲;而等你95歲了,平均壽命又再增加。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總之,面對即將發生的「壽命加速延長」一事,一切都亂了。就算努力追隨生化學家、努力研究生命統計資料,也很難正確規劃。

台北或成「養生村」

於是有另一派人士主張,與其在文明社會裡自我摸索,不如到世界上以長壽著稱的藍區(Blue Zone),實際參考真正長壽社會裡的人是如何生活。藍區有五個地點:日本沖繩、義大利薩丁尼亞(Sardinia)、哥斯大黎加尼科亞(Nicoya)、希臘伊卡利亞島(Ikaria)和美國加州羅馬琳達(Loma Linda),這五個地點被公認是全球最長壽、生活最健康的地方。藍區除了長壽之外,更奇特的是醫療支出極低,因為生活健康且單純。

總之,將來大約每隔10年,老人家的樣貌就會有明顯的不同,而且全球皆然。請想像每一班公車上的乘客,百分之八十以上用敬老票,但各個身形矯健、生龍活虎。現在台北附近許多地方推出養生村或養老村,在筆者看來,那是二十年前陳舊觀念的產物,在未來世界裡完全沒有意義,因為到時候整個台北市本身就是一個養生村了。

還有很多有趣的議題,限於篇幅,就此打住吧。

總之,未來肯定是一個到處都是老人的世界,但是別怕,這是健康、溫馨與陽光的象徵。

仇恨的合作與謊言的競爭 會導向錯誤的發展

▲資本主義式的經濟體系已經運作很久,長期下來在機制上做了很多調整,追求私人利益的經濟行為能和公益相容甚至有助於公益。Adobe Stock
第242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人類和其他動物相比,能夠進步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能夠合作。但每個人的能力、想法以及利益並不相同,因此人類社會的合作,要有比螞蟻和蜜蜂更複雜的分工。在分工中如何分得更好並促成更多的發展和進步,則有相當大的部分是靠競爭。良好的合作與競爭機制能使一個群體、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朝正確方向進步發展,而不良的合作與競爭機制則會導致退步甚至敗亡。

經濟和政治這兩個重要活動都有很多合作和競爭的問題,也都有很多做法和機制。由於經濟方面的做法大家較為熟知,而相關的機制也因長期發展而較為豐富,因此我們可以由經濟的合作與競爭經驗,來思考政治合作與競爭該改革和努力的方向。

經濟和政治的「良性競爭」

資本主義式的經濟體系已經運作很久,長期下來在機制上做了很多調整,雖然仍有很多問題而不完美,但已有較多的規範或遊戲規則來限制有害的行為。因此追求私人利益的經濟行為,較常像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主張的那樣能和公益相容甚至有助於公益。相對地,政治領域的遊戲規則仍較不足,而使政治的合作與競爭較有可能導向對社會整體不利的發展。

經濟面常見的良性競爭是廠商生產品質更好的商品、研發更高效率及更少傷害的新技術、提供更多樣的產品來滿足更多消費者的偏好,以及發展新產品來擴大和改善人們生活。政治面對應常見的良性競爭,是提出更好的政策並做更好的執行、提供更多樣的服務和政策來照顧更多人或滿足更多人的願望,以及領導新的思想和國家發展方向以使國家未來會更好。

經濟面的良性競爭帶給廠商更大的利潤和市占率,政治面的良性競爭也帶給政黨更多的選票和權力,因此人民對這些事情若有充分的了解,而表現在其購買和投票,廠商和政黨基於本身的利益,都可能願意從事良性的競爭。

經濟和政治的「惡性削價」

經濟面常見的另一種競爭是削價競爭。削價可能是技術改進或其他成本變動的合理表現,但也可能是廠商以偷工減料、採用不良或有害之原料和設計,甚至剝削勞工、汙染和破壞生態環境來降低成本,才得以削價競爭。

而在政治面的削價競爭,很常見的就是浮濫要求發放現金或其他利益給人民,不管財政能力而要求降稅,提出圖利部分民眾的錢坑法案,鼓吹泡沫經濟,開放外國廉價產品傾銷,不顧產業空洞化和失業問題而依廠商利益主張無限產業外移,犧牲國家安全和人民長期自由以換取敵國所給的利益,以及其他很多短期看似有人獲利但長期有害國家人民的政策主張。

經濟面惡性的削價競爭可由產品檢驗和勞工及環保規範來監督。政治面的惡性削價則常包裝在一些好聽的理由或理論之中,而且常有一部分可以得到私人利益的支持者,所以很多人不易了解其惡性削價的本質,甚至使本來不同意的政黨也加入削價競爭。《憲法》有立法院不得做增加政府支出之決議的限制,《公投法》有稅率不能拿來公投的規定,以減少政治上的削價競爭。但相對於經濟面,監督規範政治惡性削價競爭的遊戲規則及資訊仍然很不足,所以政治惡性削價仍是我國乃至其他國家常見的惡習,有賴人民自己和輿論明察,以及政黨和政治人物的良心。

經濟方面的合作很多,包括上下游產業乃至相同產業廠商之生產及研發合作。政治方面不同政黨和團體也可以相互支援和討論以使政策主張更為合適。執政者也可用李登輝總統時之國是會議或2001年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的方式,藉參與者的深入討論而建立對國家重大政策之共識。地方性或範圍較小的政策,也可用審議式民主的方法來建立共識。政治團體也可以調整某些僵化的堅持以包容更多看法稍有不同的人。這都是可以發展制度和擴大應用的良性合作。

 

OPEC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聯合獨占組織,該組織藉聯合漲價的方式來使成員國得到更大利益。Adobe Stock

▲OPEC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聯合獨占組織,該組織藉聯合漲價的方式來使成員國得到更大利益。Adobe Stock

 

經濟和政治的「有害合作」

但在經濟方面,惡性的合作或排除競爭之做法也很多。某個市場的大廠商可能運用其獨占力提高價格以剝削消費者,或者壓低價格把其他廠商逼出市場以降低競爭而提高其未來的獨占能力。而幾個較小的廠商也可能聯合、勾結或合併起來形成所謂聯合壟斷,以剝削消費者或相關廠商。獨占及聯合壟斷常會傷害社會整體利益,因此已開發國家都要設法制約,我國也有公平交易委員會負責監督管制。

政治上可能有害的合作也很多,但它們有時也看似恰當或有利的合作,有時即使對社會可能不利,但基於政治自由的原則,並不能像有害的經濟勾結那樣立法來限制,更不能由也是政治競爭的當事者之一的政府來管制,所以需要輿論和人民來判斷和監督。

如果不同政治團體的理念相同,則它們可以合作以形成更大的力量,而使其理念得到更充分的討論以供人民選擇,應該會是良性的合作。但由於民主政治制度常以選票多寡做為取得權力的標準,因此政治上就常有理念不同甚至沒有理念的團體,為了贏得選舉以取得權力而合作。這樣的合作在取得權力之後,卻常為了政策意見不合甚至利益分配不能擺平,而又鬧分家,讓各項政策相互衝突或變來變去,或者使政策充滿妥協而非採取最好政策。內閣制國家由幾個理念不同的政黨組成聯合內閣,就常會出現這種局面。

即使理念相近,不同政治團體間的利益衝突也常使政治合作難以持續並對社會造成傷害,也可由經濟面的歷史來印證。「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OPEC)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聯合獨占組織,該組織藉聯合漲價的方式來使成員國得到更大利益。但要漲價就得減少並限制產量,哪個國家能在這有限的產量中分到較多,就可以分到較大利益,於是各國常為產量分配而爭吵,甚至違背約定而偷偷增產以得到更大利益。所以雖然有共同利益和目標,但因各國仍有自己的目標,使該組織的做法仍然常有極大變化,也常成為世界經濟動盪的重要因素。政治團體若沒有相同的理念,只為了贏得選舉這個短期利益而結合,後來就難免有很大的內部利益和意見衝突,而對國家社會不利。

台灣政治市場的「仇恨合作」

台灣政壇有個常見的口號叫「團結就是力量」,但若沒有相同理念,只為勝選而團結,後來必有利益分配和政策意見不同的衝突和分裂。政治團體要合作,要先弄清楚彼此的理念主張,並經討論而能相互調和與包容,同時也要有一套合理的權力與利益分配方式。如果只是為了勝選,甚至只是為了打敗基於不同理由的共同仇人而結合,權力和利益分配方式又像是在分贓,則必將造成未來內部的鬥爭、政策的混亂以及對國家人民的傷害。

仇恨在政治市場不只被當成某些合作的媒介,也常是競爭的工具,這現象在經濟市場比較少見。政治上在某些集團想以仇恨做為合作的媒介時,常會設法擴大仇恨其對手的人數,例如在對手的各種政策或主張中挑毛病批評,而挑起部分民眾的不滿和仇恨,即使這些批評之間自己互相矛盾,甚至錯誤或違背整體的利益也在所不惜。這種遍地烽火的焦土戰法,雖可增加仇恨對手的人數而有助於團結不同仇恨的人來得到勝選,但勝選之後這些不恰當的批評,也將被反過來用來批評自己和限制這集團的政策選擇空間。而基於不同仇恨的選民,也會提出不同或相互衝突的要求,使仇恨集團的政策混亂,最後常引起新的不滿和仇恨以致很快又失去支持者和執政權。有些國家可能在這種仇恨的競爭和輪替中,失去用良性競爭與合作可得到的發展和機會。

在當前假資訊和謊言泛濫的時代,它們已是製造仇恨的便宜工具。在經濟市場,假資訊和謊言受到相當嚴格的監督和管制;但在政治市場,它們卻已成為主要的競爭及合作或勾結方法。若社會和人民無法約束或明察,政治人物和團體也不自律,政治市場的競爭,很可能將對造謠說謊和製造仇恨者有利,而使國家失去和諧及正確的發展方向。

斜槓家族「彰藝園」 陳韋佑九年鋪就布袋戲接班路

▲陳韋佑拜在陳錫煌(左)老師門下成為藝生,至今已邁入第九年。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第242期
謝平平

「做布袋戲,沒用啦!」陳韋佑的祖父陳峰煙中氣十足地說著六、七十年前的趣事,卻也不忘轉頭給金孫一句肺腑之言。陳韋佑曾是攝影師取景鹿港的小小模特兒,七、八歲的他站在板凳上操偶,氣勢十足。他記得,每次跟大人同台演出,阿公都會給他一疊鈔票,「我一直以為布袋戲是用來賺錢的。」

布袋戲,是台灣的敬神文化之一,過往廟方每年固定邀請布袋戲戲團盛大演出,從下午到晚上,廟埕人聲雜沓,涼水、肉圓等攤販各霸一角,夜幕低垂,民眾還流連忘返。當廟方備好宵夜,讓布袋戲團人員休息時,已是凌晨子時,人方四散。

一年365天,這麼熱鬧的日子並不多。

陳峰煙的父親陳木火本身也是藝師,能說會演,還會寫劇本,創立祥盛天掌中劇團,可惜遇到二戰末期,日本殖民政府推動皇民化運動,演出機會幾乎是零。在陳峰煙接下劇團後,開始成為斜槓劇團——無演出的日子,原本載道具的牛車轉而幫農夫繳交公糧、把稻穀賣給碾米廠,直到今日。

陳峰煙後來受聘在台中教育大學社團任教,陳韋佑閒來無事,開車陪阿公去教書,看著精緻的動作,對掌中戲之美深深著迷,印象也隨之改觀。

 

「彰藝園」團長陳韋佑從小就能操偶。岳翔雲攝影

▲「彰藝園」團長陳韋佑從小就能操偶。岳翔雲攝影

 

不會口白 入門重新學習

他翻出家中古早的劇本,有看沒有懂,劇本上只有簡單提要,還有幾個人名,偶爾上面畫一個「X」,「就是這人要在這一幕歸西。」

祥盛天掌中劇團在1958年更名為「彰藝園掌中劇團」,是大彰化唯一的布袋戲團,但從陳韋佑的父親與阿伯開始,就是「錄音班」,「我們出去就是一台貨車、二位演師,然後放錄音帶,不用開口。」他喜歡操偶,但因不會口白而稍有遺憾,「很多人都說布袋戲是夕陽產業,不會比現在更好了。」

因此,2015年當他看到陳錫煌大師招收藝生,立刻手刀報名。按照文資局規定,藝生一年學一齣戲,每年二次考試,共計四年。陳韋佑計畫除了學習口白之外,還要學習戲偶帽子的製作。

 

從日治時代開始經營,「彰藝園」曾是彰化唯一的布袋戲劇團。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從日治時代開始經營,「彰藝園」曾是彰化唯一的布袋戲劇團2。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從日治時代開始經營,「彰藝園」曾是彰化唯一的布袋戲劇團。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南北派別不同 挫折多多

陳峰煙與陳錫煌相識,他特別為金孫打了個電話,希望金孫的藝生之路收穫滿滿;但第一個月,陳韋佑就受到不小的挫折,「我反覆聽錄影帶的四句聯,五十遍應該有,我還是聽不懂師父(陳錫煌)在講什麼。」

陳韋佑在彰化長大,母語就是台語,後來他才知道師父唸的是泉州腔,今日台灣除了北部布袋戲劇團,能聽到泉州腔的就是鹿港了,與一般台灣人講的台語不太相同。

他苦練泉州腔,心想搭配上自己的操偶技術,應該很快就能晉級過關。但考試時,評審一句:「你的前場跟後場搭不起來。」讓他一頭霧水。

經過詢問,他才知道,原來後場的鑼鼓師傅並不是來幫自己「配音」的,前場操偶師傅要聽鑼鼓點下在哪裡,跟著節奏發揮,類似京劇,所以才有「三分前場,七分後場」的說法;以前靠錄音帶「一演到底不斷片」的功夫,全然派不上用場。

四年後他通過文資局傳習藝生結業考後,陳韋佑覺得自己學得還不到家,2020年又報名傳藝中心「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團演訓計畫」成為駐團藝生,同樣由陳錫煌老師指導。陳韋佑的離家拜師學藝之路,到今年已堂堂邁入第九年。

 

陳韋佑祖父陳峰煙是彰化知名的布袋戲藝師。岳翔雲攝影

▲陳韋佑祖父陳峰煙是彰化知名的布袋戲藝師。岳翔雲攝影

 

跨界演出?這個嘛……

彰化市中正路上,每年中秋節大排長龍的「不二坊」生意依舊興隆,同在一條路上的「彰藝園」,外台戲依舊應接不暇。親朋好友知道陳韋佑回來,紛紛好奇要他露二手看看。彰化是金光布袋戲的天下,使用戲偶尺寸較大,而傳統布袋戲的尺寸較小,動作細緻,在他眼裡,可說各有優點。

但近幾年,許多廟方希望以傳統布袋戲形式演出,倒是讓陳韋佑頗感驚訝,「傳統布袋戲的戲偶情緒,是靠動作去演出來的。」因此師父老叮囑他基本功的重要性。

不過,除非坐在最前面,否則多數人都以「聽戲」為樂;民眾透過藝師的口白體會小生、小旦的談情說愛,丑角的逗趣,武將在戰場征伐的氣勢,因此,口白也左右了一齣戲的好與壞。陳韋佑因為個性內向,丑角是他認為最困難的角色,征戰戲、古冊戲則較為拿手。

現在劇團一半業務來自公部門,一半來自外台戲,看來前景不錯。未來能否靠演出自立自強?他的觀察是,有劇團能自立自強,但更多劇團都以第二個工作來支撐劇團營運,如「彰藝園」除了他,還有父親、二個弟弟共同經營;父親主業是經營工廠,弟弟也有自己的正職工作,演出時會來幫忙,「因為斜槓經營,我才有錢、有空到台北上課。」

 

陳韋佑(最後排右)至校園推動布袋戲文化,不遺餘力。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陳韋佑(最後排右)至校園推動布袋戲文化,不遺餘力。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藝文界現在流行跨界創新,陳韋佑直言,他沒有想太遠,「彰藝園」短期目標為培養觀眾,效仿阿祖、阿公以簡單、有趣的角色,搭配有趣的劇情演出,讓布袋戲的美重新走入民眾的心中。

 

 

 

相關文章:

傳統布袋戲 後生可期

傳統結合創意 陳建霖「雷音劇坊」響徹雲霄

頂著超級光環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突破自我

天生藝師陳冠霖勤學不怠 傳承精湛掌藝

天生藝師陳冠霖勤學不怠 傳承精湛掌藝

▲陳冠霖目前已是「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的主演藝師。陳冠霖提供
第242期
謝平平

「趙匡胤如果在台北,就要講文言文,去中南部的話,他就會改講白話文。」大夥哈哈笑之後,陳冠霖接著嘆道,「現在的孩子都不講台語了,只能先從操偶教起。」

他從小因想學布袋戲而自行「禁足」多年,學成後,卻看到下一代的台語已不輪轉,連普通台語都不太會講,何況是聽懂傳統布袋戲的文言文?但他對布袋戲的熱情,依然不減。

 

沒有大人督促,陳冠霖從小就投身布袋戲的練習,樂此不疲。吳長益攝影

▲沒有大人督促,陳冠霖從小就投身布袋戲的練習,樂此不疲。吳長益攝影

 

《西遊記》陪伴長大的童年

大稻埕在清朝已是人文薈萃之地,當今廟宇仍保留許多本土文化,陳冠霖在這裡長大,經常看到迎來送往的場面,每遇迎神賽會,更是一路跟隨觀賞。國小,他興沖沖地加入布袋戲社,專心操偶——很難想像,當小朋友蜂擁衝到操場盪鞦韆、打籃球,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卻正襟危坐地在位子上自己練習表演《西遊記》,孫悟空是他最喜歡的角色。上了國中,同學玩電腦,他還是在玩布袋戲。

國中雖因考試而中斷布袋戲的學習,但他仍喜歡收集戲偶,只要月考一百分,媽媽就讓他買戲偶過癮。媽媽見他真心喜歡,還會帶他去看歌仔戲,或買霹靂布袋戲素還真的卡帶,讓他聽個過癮。

 

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現場演出。趙郁誠攝影

▲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現場演出。趙郁誠攝影

 

國中學藝並進 光明正大玩戲偶

由於陳冠霖買戲偶毫不猶豫,買到攤位老闆都認識他,後來更告知他布袋戲國寶藝師陳錫煌在台北偶戲館開課,陳冠霖馬上報名,每週六下午就去偶戲館上課。

他操偶的技術被老師注意到,陳錫煌告訴他,一週一個下午,只能學到皮毛,要他有空就去自己家裡練習。正好老師家住得不遠,因而促成了這段師徒情緣,「老師那邊的環境很好,我有空就去那邊,我媽也很放心。」

從國中開始,陳冠霖可以說是走上了布袋戲的專業藝師之路,每週六固定在台北偶戲館上課,每週四晚上去陳錫煌家中上到8點,又接著去慶安社區上到晚上10點,整整五年,沒有其他娛樂,他不以為苦,還樂在其中。

師父見他學得用心,也傾囊相授,例如:小旦走路要練一個月,拿腳、抓腳擺裙,各練二個月,搖扇、寫字、磨墨要三個月,一年後才學到小旦梳頭髮。

陳冠霖不管身處何地,吃飯看電視,手上必有一尊戲偶,練習各種動作,被大家戲稱「過動兒」。

 

陳冠霖(左)在北市士林雙溪國小兼課,教授布袋戲。曾允盈攝影

▲陳冠霖(左)在北市士林雙溪國小兼課,教授布袋戲。曾允盈攝影

 

祖師爺照顧 工作穩定到今日

布袋戲劇團這個行業的祖師爺是西秦王爺,但師父陳錫煌也會供奉田都元帥,什麼道理?他不知道;陳冠霖自己則像台灣人敬神一樣,都會燒香默禱。他開玩笑說,大概是祖師爺看自己很認真,都沒有出去玩,所以工作穩定,連買股票都有小賺。

陳冠霖從學習第一齣戲《判官審石頭》到可以擔任主演,時間超過五年,現在他已經學了二十齣戲,腦中有許多劇情、口白,可以自行成串發揮,不再需要腳本。他個性活潑,詮釋丑角相當到位,隨口說出幾個笑話,台下觀眾就笑成一片,讓他很有成就感。

如今,刻苦勤學的他已經成為主演藝師,只要是「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的演出,多半由他掛帥,還擔任解說,台風穩健而風趣,頗有大將之風。

 

陳冠霖認為應讓孩子先喜歡布袋戲,培養小小觀眾的興趣。曾允盈攝影

▲陳冠霖認為應讓孩子先喜歡布袋戲,培養小小觀眾的興趣。曾允盈攝影

 

該說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清領時代,布袋戲跟著唐山客來到台灣,唱泉州腔、吟文言詩詞,小生、小旦講求優雅,口白帶有京劇曲韻,才能在神明前演出。

不過,這也使陳冠霖看到傳承的危機——優美的文言文已遠離民眾生活,「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陳錫煌一脈相承的是原汁原味的泉州布袋戲,但泉州腔加上文言文,布袋戲發展只能侷限在北部小眾,殊為可惜。

陳冠霖現在也在小學教社團,看著孩子講台語好似講英文,心中感慨萬千。雖然他也喜愛京劇,但隨著台語人口越來越少,有必要時,布袋戲偶也只能講白話文。或許這就是與時俱進吧!

 

 

 

相關文章:

傳統布袋戲 後生可期

傳統結合創意 陳建霖「雷音劇坊」響徹雲霄

頂著超級光環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突破自我

斜槓家族「彰藝園」 陳韋佑九年鋪就布袋戲接班路

頂著超級光環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突破自我

▲2020年11月,李奕賢參與《魔笛》的跨界演出。李奕賢提供
第242期
謝平平

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是富二代,可以少奮鬥二十年,但大樹底下不一定好乘涼,個中滋味李奕賢最清楚。從阿祖李天祿創立「亦宛然」掌中劇團,傳給阿公李傳燦經營,伯公陳錫煌(從母姓)78歲時另立新團,再到李奕賢,是第四代。

 

李奕賢(右)和陳冠霖(左)都是陳錫煌的藝生,經常同台演出。吳長益攝影

▲李奕賢(右)和陳冠霖(左)都是陳錫煌的藝生,經常同台演出。吳長益攝影

 

家族長輩李天祿、陳錫煌、李傳燦,三位大師對台灣布袋戲技藝的保存、發揚,功不可沒,但盛名是光環?是壓力?「阿祖如果是十分,我⋯⋯大概二分吧。」李奕賢說得謙虛但真摯。撇開別人的期待不談,他對自己的期許也是一股壓力。2022年,事前就已放下他人可能的褒貶全力以赴,他帶領「亦宛然」榮獲「青年金掌獎」最佳團隊獎,李奕賢用實力繼續為家族爭光。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吳長益攝影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吳長益攝影

 

大時代下的布袋戲人生

日治時期,李天祿誕生在布袋戲世家,7歲上私塾學習漢文、寫書法,奠定良好國學底子——這也是為什麼在國民政府遷台後,講台語的他能融入文言文、京劇鑼鼓再創布袋戲高峰的原因之一。

李天祿的父親許金木為「華陽台」布袋戲劇團團長,向布袋戲藝師許金水學藝,許金水與其師父陳婆為台、閩知名的南管布袋戲藝師;李天祿由父親親授,刻苦學習,年僅22歲,即創立「亦宛然」。

當時,台灣鄉紳在林獻堂帶領下,努力爭取設立台灣議會,實施地方自治,屢次失敗。但本土文化活動在殖民政府默許下,於日本侵華之前,一直呈現蓬勃發展的氣勢。此時的布袋戲配樂,則從南管之外,又出現了北管配樂,適合武戲,也極受民眾喜愛。

1933年,高齡86的陳婆渡海來台,與李天祿同台演出,於大稻埕轟動一時。不管時代變遷如何劇烈,「亦宛然」至今仍維持南管布袋戲的演出方式。

李奕賢曾看過阿祖的錄影帶,他分析,李天祿的口白像吹笛人的音樂,讓人不斷地想聽下去;而伯公陳錫煌則承傳文戲的細膩身段,如:小生開扇、小旦梳髮,活靈活現;阿公李傳燦則擅演武戲,且製作衣帽的手上功夫極巧。

日夜與布袋戲為伍,是真愛嗎?

從小,李奕賢起床不一定會見到家人,但一定會看到戲偶。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對他而言,很難斷定對布袋戲到底是不是真愛?直到小學五年級加入布袋戲社,他才體會到演出的趣味,也因此往前場藝師發展。

但李奕賢從小習慣講國語,連腳本都要注音加上英文拼音,才唸得出來,讓阿祖嘆道,家中怎麼會出一個「外省小孩」?加上「亦宛然」的布袋戲口白以泉州音為主,難上加難。而阿公在他國中時過世,能問的人就更少;直到成為伯公陳錫煌的藝生,李奕賢才有機會「正音」,他經常讀劇本給伯公聽,學習泉州音的唸法。

「布袋戲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動作跟動作之間的『氣口』。」例如點頭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擺動的幅度與速度快慢所帶出的細微感受,讓每次演出傳達的情緒也不同,這是李奕賢認為最難學到家之處。

 

李奕賢練就一身好功夫,卻謙稱只有阿祖李天祿的二成功力。亦宛然提供

▲李奕賢練就一身好功夫,卻謙稱只有阿祖李天祿的二成功力。亦宛然提供

 

盛名光環下找尋自我

要接阿祖、阿公的衣缽,李奕賢早早就有「品牌」意識——自己的行為就是代表阿祖、阿公的名聲,不能任性、不能放飛自我,當然也不能有太多的自己。他給自己施加的壓力不小,又想到自己連阿祖、阿公的本事,都學不到三成,曾經難過得想改走他路,以免讓大家失望。

然而,面對最熟悉的戲偶,他不知如何道別,也很難說服自己瀟灑離去。但如何在阿祖、阿公創造的光環中定位自己,是他多年來不斷思考的課題。

阿祖李天祿逆境中的乘風破浪

1970年代,電影、電視當道,加上推行國語運動,布袋戲發展受限,「亦宛然」也因此而沉寂多年。1980年代,李天祿受邀在侯孝賢的《戀戀風塵》、《悲情城市》電影中客串演出,與生俱來的生命滄桑,讓電影更加畫龍點睛。然而,「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能演百萬兵」卻成了壓箱寶。

此時,李天祿的法國學生班任旅(Jean-Luc Penso)學成回到法國,設立「小宛然」布袋戲劇團,1982年在巴黎首次演出《西遊記》。李天祿並不認為外國人不能學布袋戲,還督促班任旅演出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奧德賽》,並多次赴法指導,不是口白,而是導演方法;法國政府特別頒予李天祿「騎士榮譽勳章」的最高榮譽。

或許在國外開枝散葉,這不會是傳統布袋戲的新市場,但不同世代、人群的融合,就是創新的可能。

 

李奕賢指導三芝國小布袋戲社團。吳長益攝影

▲李奕賢指導三芝國小布袋戲社團。吳長益攝影

 

校園巡迴演出 培養新觀眾

歷經南管、京劇、北管、歌仔戲等不同年代,不管在哪個時空演出,布袋戲都有娛樂兼教化的功用。身為第四代的李奕賢也經常思考,在台語式微的年代,布袋戲如何有新的面目?有藝師開始嘗試與現代劇場合作,或改編西方歌劇。李奕賢目前的看法是,「亦宛然」為傳統戲班,與崑曲、日本能劇一樣,操偶、音樂、口白、情節,都難以更動。或者說,要如何更動,才能延續如此優雅的文化?

他坦承,真的很難,光是戲偶上台是否要改掉「亮相」?大家的看法都不相同。

藝術,不是在窠臼中傳承,而是跟著時代往前推進,李奕賢只能先巡迴校園演出兼推廣,「我跑校園推廣的里程數,可以環台N次了。」當孩子看著布袋戲,露出純真的笑容,就是他最大的動力。

與上一代相比,這一代的年輕人比較願意一起推廣布袋戲。李奕賢認為,這是有利於布袋戲發展的微型生態圈。他感謝老藝師願意傾囊相授,而他也邊跑邊學,邊學邊做,「伯公說,多學點,沒有什麼不能學的。」至於定位,就留給後人吧。

 

 

 

相關文章:

傳統布袋戲 後生可期

傳統結合創意 陳建霖「雷音劇坊」響徹雲霄

天生藝師陳冠霖勤學不怠 傳承精湛掌藝

斜槓家族「彰藝園」 陳韋佑九年鋪就布袋戲接班路

傳統結合創意 陳建霖「雷音劇坊」響徹雲霄

▲陳建霖將手工自製而成的賴清德副總統布袋戲偶贈送給賴副總統本人。陳建霖提供
第242期
曾允盈

一邊熟練地雕刻布袋戲偶頭,三兩下就看出了輪廓,一邊用流利的台語說:「下次我想要刻自己。」今年27歲的青年藝師陳建霖靦腆笑著,曾有機緣雕刻副總統賴清德的頭像,三天的時間刀出的模樣,入木三分,神情活靈活現。

 

陳建霖雕刻技術純熟,副總統賴清德頭像看來唯妙唯肖。陳建霖提供

▲陳建霖雕刻技術純熟,副總統賴清德頭像看來唯妙唯肖。陳建霖提供

 

雕刻縫紉自小摸索

從小就喜歡看布袋戲,3歲時把玩戲偶的畫面還保留著,說不上原因,就是情有獨鍾。國中的時候想,沒錢買就自己做,陳建霖到永樂市場買布,從帽子、衣服的針線活開始,用黏土捏偶頭,接著開始學習用木頭雕刻,就這樣摸索完成一尊布袋戲偶。

 

「雷音劇坊」團長陳建霖與自製的布袋戲偶。黃昱攝影

▲「雷音劇坊」團長陳建霖與自製的布袋戲偶。黃昱攝影

 

不同身分有不同扮相,戲偶呈現出的工藝細膩精緻。陳建霖曾經做過一尊《西遊記》的龜丞相,他在戲偶上裝一個烏龜殼,龜殼用報紙糊成,就這樣突發奇想,卻也有幾分相像,看起來十分討喜。

備好戲偶和道具,陳建霖也喜歡在前場表演。前場藝師如何能吸引人,全在細微末節之間,口白與掌上工夫必須兼修。

「可能是祖師爺賞飯吃吧!」阿公、阿嬤都講台語,幼稚園前生活中全是台語,對陳建霖來說,口白的揣摩比較有靈感。「演戲的過程中,演師必須先做人物設定,想像每個角色講話的口音,會講出什麼話來,才能幫他配音。」所以即使是同一個角色,每位演師也能賦予不同的靈魂。傳統表演中,一齣戲的十幾個角色,幾乎全是同一人配音。

揣摩掌上工夫

和老師陳錫煌首面之緣,是2003年的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當時老師六、日都有演出,彩樓裡,老師演出的《飛劍奇俠》,就這樣烙印在腦海。那時聽不懂文言的四念白,長大後才知道是出場詩,讓他印象深刻。

於是他時時看戲,揣摩動作,18歲左右,開始到大龍峒陳錫煌老師府邸學習。

大師有教無類,只要願意學,就大方不藏私傳授所有。「老師注重身段,注重掌上功夫,傳統戲偶不像電視布袋戲,眼睛會眨。情緒除了演師表現,得用身段交代。」包括生、旦、淨、丑、雜的出台、亮相,整理衣冠、走台步,再到細膩的斟酒、舉杯,小生搖扇,小旦梳頭,戲偶的動作必須宛然如人。

「老師『請尪仔』(操偶)很好看。」請尪仔最重要的,是了解每個角色的個性和神態。陳建霖提到:「戲偶出場會有亮相,把單手張開到耳後,頭再迅速轉向觀眾,動作很細膩。」亮相的動作,可說是藝師們一輩子的功課。「我都會去找老師學習,也會給老師看新的劇本,老師發現沒有到位的地方,會立刻指正。我記得有次練踢腳,就踢了一個小時。」

 

完整的布袋戲偶陳建霖能自己製作。黃昱攝影

完整的布袋戲偶陳建霖能自己製作2。黃昱攝影

▲完整的布袋戲偶陳建霖能自己製作。黃昱攝影

 

傳統如何找出新市場

陳錫煌的技藝就是傳統藝術的化身,藝生們學之不盡,「但是他也很鼓勵我們去嘗試不同的東西,有時候師父會說,這個戲文是拖時間的,現在不用這樣演,建議我們怎麼改。」

就讀宜蘭大學時,校內沒有布袋戲社團,於是陳建霖開始跑台大布袋戲社,觀摩其他學校怎麼進行社課,終於在大四創立宜蘭大學偶蘭天成布袋戲研習社。畢業後到高師大念研究所,依然南、北兩地跑,回宜蘭大學指導學生。只是學校社團輪替頻繁,每年都會面臨找新社員的困難,「所以更要想辦法融入新東西,目的是保留它、延續它。」

 

雷音劇坊演出《鯽仔魚娶親》。趙郁誠攝影

▲雷音劇坊演出《鯽仔魚娶親》。趙郁誠攝影

 

2020年成立「雷音劇坊」之後,陳建霖想讓布袋戲被更多年輕人看見,必須注入新的元素。「傳統是我們的根,一定要保留,但也會從歌仔戲、台灣唸謠裡找靈感。」因此雷音除了演出過往的劇本,也會譜寫新劇,《鯽仔魚娶親》就是從台灣童謠〈西北雨直直落〉敷演出來的劇本,傳統與創意兼具。

 

陳建霖演出《鯽仔魚娶親》時,為觀眾介紹布袋戲。趙郁誠攝影

▲陳建霖演出《鯽仔魚娶親》時,為觀眾介紹布袋戲。趙郁誠攝影

 

布袋戲是一生志業

2021年入圍第15屆金掌獎及第3屆青年金掌獎,2022年雷音劇坊以《鯽仔魚娶親》一劇獲得第16 屆金掌獎「評審團特別獎」,開始嶄露頭角。陳建霖心懷感激,稱獲獎過程曲折,如果沒有團員同好,一定辦不到。之所以取名雷音,「雷」相傳是戲曲祖師田都元帥的姓氏,音則是藝界行話「三分前場,七分後場」的後場音樂。感念祖師爺之外,更期許劇團可以如雷音一般響徹雲霄。

布袋戲曾經演遍大街小巷,興盛熱鬧,如今歷經時光淘洗,榮景不再,如果以布袋戲為業,家人也會感到擔憂。「布袋戲對我來說不一定是事業,但卻是志業!」陳建霖十分守護自己的愛好,卻也想得明白,布袋戲不一定作為生計,卻是想一生奉獻的事。

所幸這一輩中,年輕藝師們互相幫忙,熱愛傳統布袋戲的初衷依然,精緻優雅的技藝,得以在一雙雙熱情的掌中發揚延續。

 

 

 

相關文章:

傳統布袋戲 後生可期

頂著超級光環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突破自我

天生藝師陳冠霖勤學不怠 傳承精湛掌藝

斜槓家族「彰藝園」 陳韋佑九年鋪就布袋戲接班路

傳統布袋戲 後生可期

▲「雷音劇坊」自行創編的《鯽仔魚娶親》,榮獲了2022年第16屆金掌獎「評審團特別獎」。雷音劇坊提供
第242期
陳平

每年黃曆二月初二,是台灣民間信仰中,大管家「土地公」的誕辰,也是民俗中的「頭牙」或稱「龍抬頭」的吉日。每到這天,各土地公廟前依例請來布袋戲團前來扮仙祈福。即使台灣早已脫離農村社會,擺下盛大謝神儀典熱鬧一番,依舊是善男信女心中的大事。

 

黃曆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各土地公廟前依例請來布袋戲團前來扮仙祈福。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黃曆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各土地公廟前依例請來布袋戲團前來扮仙祈福。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一口說出千古事」

此時只聞台上鑼鼓喧天,戲偶飛天鑽地,好不熱鬧!然而,在社會環境丕變與人才凋零的今日,傳統布袋戲團前場演師加上後場樂師現場演出的畫面已不多見,時下布袋戲演出的音效、口白多半都是事先預錄,只留台上二位操偶師支撐大局。雖然對神明的心意依舊,台下卻少了扶老攜幼的觀眾以及小販湊熱鬧的人聲鼎沸,徒留神明獨納信眾與廟方的一片誠意。

布袋戲的式微,宮廟戲台前不再有熙熙攘攘的觀眾是現實寫照。然而,這個最能代表台灣傳統文化的藝術表演,卻在近年來重新走入大眾視野,有逐漸翻轉向上的趨勢。除了民間學者專家的提倡外,政府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自2009年起,開始逐年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及重要傳統工藝」,並開展對該項藝能或技藝傳習教學的資助,各類「藝生」由此而生。

 

1993年5月22日,侯孝賢(中)和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右二)法國舉行的第46屆坎城中合影。Getty Images

▲1993年5月22日,侯孝賢(中)和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右二)法國舉行的第46屆坎城中合影。Getty Images

 

其中,「傳統布袋戲」門類,最廣為人知的,當屬當年還客串侯孝賢電影如《悲情城市》、《戲夢人生》等的李天祿大師。李天祿之子、現年已92高壽的陳錫煌老先生,目前則是台灣唯一獲得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與「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兩項國家肯定頭銜的全方位藝師,主要由他帶領年輕一代,重拾傳統布袋戲的輝煌。

此外,雲林縣政府也於2007年開始,在素有「布袋戲故鄉」的虎尾鎮,舉辦有布袋戲界奧斯卡獎之稱的「金掌獎」活動,以鼓勵布袋戲表演藝術。2022年,成軍甫兩年的「雷音劇坊」自行創編的《鯽仔魚娶親》,榮獲了第16屆金掌獎「評審團特別獎」。令人驚訝的是,雷音劇坊的主演群――陳建霖、李奕賢、陳冠霖、陳韋佑等四人,都是老藝師陳錫煌的藝生或學生,不僅個個年輕,更是都可獨當一面的一時之選。

「十指弄成百萬兵」

其中,27歲的雷音劇坊團長陳建霖,2021年即榮獲第15屆「金掌獎」、第3屆「青年金掌獎」雙入圍;28歲的李奕賢是國寶藝師李天祿曾孫、「亦宛然」第四代傳人,另於2022年榮獲第4屆「青年金掌獎」最佳團隊獎;27歲的陳冠霖目前是「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的接班主演藝師;38歲的陳韋佑則是彰化「彰藝園掌中劇團」第四代團長,並曾於2020年榮獲第2屆「青年金掌獎」最佳主演獎。

他們四人皆鍾情於傳統布袋戲,目前也都分別在中、小學,甚至大學社團教學,以傳承傳統布袋戲為己任。從這些優秀的年輕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台灣傳統布袋戲的新希望。在現今科技業掛帥的台灣,他們為什麼會投注心力在這個貌似夕陽的產業?這四位年輕傳統布袋戲藝師的心路歷程,值得我們品味。

 

 

 

 

布袋戲是一種起源於中國大陸,後在台灣蓬勃發展的地方戲劇。Adobe Stock

▲布袋戲是一種起源於中國大陸,後在台灣蓬勃發展的地方戲劇。Adobe Stock

 

布袋戲小百科

根據維基百科介紹,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中國大陸,後在台灣蓬勃發展的地方戲劇,與宗教信仰、天地神人關係、經濟時令、文化價值的傳承與維繫既定社會階層的穩定性緊密關聯。

布袋戲的歷史相當久遠,中國古籍《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宋朝宮廷宴會的禮單上就有掌中木偶戲。

18世紀時,根據演出場所的不同,布袋戲分為室外演出的「野台戲」與在劇院演出的「內台戲」。其中,野台戲是戲班應邀請到各地演出,後來漸漸變成以迎神、謝神、祝壽為目的的表演,布景較為簡單,演出人員也較少。

台灣布袋戲早年多從大陸漳州、泉州流傳過來,由於保留了一百多年沒被破壞的社會架構及傳統語言(河洛語),提供了布袋戲良好的研究與展演環境。在台灣,因布偶大小,大致可分為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霹靂布袋戲。傳統的布袋戲偶尺寸較小,不到三十公分高,金光戲戲偶高約三十公分,電視霹靂布袋戲偶則大到七、八十公分。

1750年代,大量漢族閩南移民進入台灣,布袋戲也隨之傳入,其劇本以古書、演義小說等為主,被稱作古冊戲,口白較則文雅多詩詞,講求動作的細緻性,伴奏音樂以南管音樂、北管音樂為主。

1920年代,以武俠戲為主的布袋戲逐漸在民間發展,與先前傳統布袋戲主要的不同,在於劇情上多採用清末民初新著的武俠小說,如《七俠五義》、《小五義》等。因表現手法重視各種奇特劍招與武功的展現,故稱為劍俠戲。

戰後的1950年代,金光布袋戲開始在中南部各地的野台戲中開始發展。除了在劇情上仍延續劍俠戲時期的武俠內容外,也開始新創劇情及主角。1960年代初期,電影戲院演出布袋戲相當普遍,但野台金光布袋戲仍是鄉村地區的重要娛樂之一。

1970年,黃俊雄主演的內台布袋戲《雲州大儒俠》於台灣無線電視台演出,口白、劇情俱佳,曾締造全台灣97%的超高電視收視率。1980年代中期,黃俊雄之子黃文擇與黃強華在接續了父親黃俊雄《雲州大儒俠》系列以後,開創了聲名大噪的霹靂布袋戲。

 

 

相關文章:

傳統結合創意 陳建霖「雷音劇坊」響徹雲霄

頂著超級光環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突破自我

天生藝師陳冠霖勤學不怠 傳承精湛掌藝

斜槓家族「彰藝園」 陳韋佑九年鋪就布袋戲接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