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法「煽動罪」威脅下 香港媒體慘遭摧殘

▲香港民主新聞媒體《立場新聞》前主編鍾沛權在被判串謀「出版煽動性出版物」罪名成立後,於2024年8月29日離開香港地方法院。Getty Images
第260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香港的媒體,曾經是香港的驕傲,也是香港自由的象徵。1976年我移居香港之時,香港400萬人口,養了400家媒體。走到街頭報攤,除了十幾份不同政治立場的報章,還有休閒與博弈的馬經,雜誌更是數不勝數,各種類型讓你目不暇給。然而後來隨著競爭的激烈,特別九七後市場經濟的逐步萎縮,媒體市場也在萎縮,尤其政論雜誌在變相崛起來迎接中國遊客後,又迅速萎縮成為清一色。而在《蘋果日報》與網路媒體《立場新聞》被特區政府檢控後,市場幾乎都被「愛國媒體」所統一了。

《立場新聞》被控「煽動罪」

2020年6月《港版國安法》實施後,當局認為《蘋果日報》與《立場新聞》觸犯了國安法,予以搜索拘人,然後進入冗長的訴訟程序。其中,《立場新聞》在今年8月17日終於宣布裁定有罪,有關人的具體刑期要9月26日才宣布,而罪名是「煽動罪」。

《立場新聞》成立於2014年12月23日,是香港最有公信力與權威性的網路媒體。在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發布的「市民對傳媒公信力的評分」民意調查中,《立場新聞》分別在2016年及2019年,獲得香港網路新聞媒體界別的第一。它的前身是《主場新聞》,由商人蔡東豪創辦;停運後5個月,就成立《立場新聞》。與《主場新聞》以有限公司的形式運營不同,《立場新聞》沒有人實質能擁有公司權益,以非牟利方式營運。公司是經由信託公司管理,禁止任何股份轉讓的行為。創始時的董事會成員包括:吳靄儀(前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深媒體人、大律師)、方敏生(前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前布政司、九七後首任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堂妹)、何韻詩(演藝界名歌手)、練乙錚(前《信報》總編輯)、周達智(商人,蔡東豪朋友)、鍾沛權(資深媒體人)。

《港版國安法》在2020年6月30日公布執行後,香港言論自由受到了嚴重束縛,媒體處於風雨飄搖中。2021年6月27日,由於國安法的政治風險及《蘋果日報》被迫關閉,《立場新聞》在網站及社交平台發布公告,決定把2021年5月份及之前刊出的所有部落格文章、轉載文章和讀者投稿,暫時全部下架,與作者確認過風險及意願後再考慮重新刊出。同時宣布將暫停接受贊助,而母公司6位董事余家輝、周達智、吳靄儀、何韻詩、方敏生及練乙錚也辭去董事職務。

2021年10月,《立場新聞》參與其他國際媒體共同公布了潘朵拉檔案,指控多國領導人、政客和名人利用離岸公司隱瞞資產及逃稅,香港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及梁振英也在被洩露的名單內。董建華已經奄奄一息,但前特首、中共地下黨員梁振英指相關報導誤導,反控參與調查的《立場新聞》是「外國代理人」,從此《立場新聞》大禍臨頭。

兩個月後的2021年12月29日,香港警方出動約200名警員搜查《立場新聞》位於觀塘區的辦公室,拘捕6名《立場新聞》現任或前任高層人員,包括:前總編輯鍾沛權、前董事何韻詩、周達智、吳靄儀、方敏生,以及署理總編輯林紹桐,練乙錚因為身在日本而被通緝。同時還再度拘捕前《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鍾沛權的妻子),並凍結《立場新聞》母公司6,100萬港元資產。同日以「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起訴《立場新聞》母公司、前總編輯鍾沛權、時任署理總編輯林紹桐,兩人還押逾一年之後,分別於2022年11月及12月獲准保釋。《立場新聞》高層大搜捕還被視為會在香港傳播媒體界造成寒蟬效應,其中《香港獨立媒體》、《眾新聞》等更被預測成為下一個目標。2022年1月2日,香港網路媒體《眾新聞》宣布停止運營。

17篇「煽動性文章」成罪證

法官在審訊時,不可能閱讀《立場新聞》的千萬篇文章,結果由控方選擇提供了17篇被定性為煽動性文章。與《蘋果日報》的案子一樣,特區政府最痛恨的是「煽動」西方國家對香港的制裁。但連〈災難現場(區家麟撰)〉、〈「中大衝突兩年」畢業生憶徒步前行護校 哀山城人文精神消逝〉、〈鄒幸彤獲頒「中國傑出民主人士獎」:香港發生的一切是對世界的警號〉等文章也被列入。而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資深媒體人區家麟則在開學日被校方「休假」。

在這樣環境之下,香港記者協會自然也是風險很高的工作。原來的記協主席陳朗昇(任職於《立場新聞》)也被警方搜索,帶走他的電腦等物,後來在工作中也被警方拘捕多次。今年記協換屆,很少人敢出任新一屆的執委,最後總算有12位參選,他們多為在外媒工作的記者,比較會得到雇主的保護,或者是沒有雇主的自由記者,不必擔心被炒魷魚。然而他們仍然受到「愛國人士」的騷擾,6月22日選舉當日就有兩名記者退選,然而記協沒有有關退選的規定,因此他們仍然當選,在當選後立即辭職。

 

2024年7月17日,《華爾街日報》前記者、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鄭嘉如在香港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講話。她領導新聞聯盟並倡導新聞自由。Getty Images

▲2024年7月17日,《華爾街日報》前記者、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鄭嘉如在香港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講話。她領導新聞聯盟並倡導新聞自由。Getty Images

 

獨立記者、報紙持續遭迫害

新當選記協主席的鄭嘉如是《華爾街日報》記者,她原先就是記協執委,然而這次竟然遭到雇主警告,在當選主席後,即在7月17日被該報辭退,在同一個時期,再有兩位執委辭職。

然而鄭嘉如不怕威脅,在失業中堅持她的記協工作,並在今年9月13日召開記者會,表示今年6至8月香港至少有15位記者的家人、家人的雇主、房東和其他相關組織,收到自詡為「愛國者」的騷擾信函和電郵。這個騷擾行動看來具系統性且有組織,她本人也是目標之一。看來這些「愛國者」要逼雇主辭退這些記者,乃至他們的家人,令他們失業,甚至被房東掃地出門,讓他們流離失所。所以「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也發表聲明呼籲國際社會採取行動支持香港記者,然而國際社會對這些流氓能做的實在有限,因為他們得到政府的支持。

9月6日香港《大紀元時報》發表啟事,表示將於2024年9月17日(中秋節)發行最後一期報紙。因香港大紀元印刷廠租約到期無法續約,再加之目前香港各種因素,香港《大紀元時報》決定暫時停止印刷和日報報紙的發行。然而網路新聞繼續營運。香港《大紀元時報》的印刷廠多年前曾經受到暴徒衝入內部搗毀,現在則是停止租約釜底抽薪。從此香港再沒有可以批評中共一黨專政的紙版報章了。

「開明判決」無助香港媒體自由

在一連串壞消息之中,也有一則好消息。香港電台源於「六四」後的長壽節目《頭條新聞》2020年2月14日播出的一集,被投訴涉及誣衊和侮辱警方,通訊局最終裁定節目違反《電視節目守則》。港台工會及記協不服提出司法覆核,高院裁定工會部分勝訴,惟通訊局和工會雙方均不滿裁決,雙雙提出上訴。上訴庭2023年9月開庭審理案件,並在事隔近一年後,在今年9月4日頒下判詞,一致駁回通訊局提出的上訴,維持原審裁決,即節目中的「無品芝麻官」環節並無違反守則;而就港台工會及記協一方針對「警方訊息」環節提出的上訴,就裁定上訴得直,頒令通訊局撤回警告。

上訴庭副庭長關淑馨表示,首先通訊局基於片頭及片尾,包含王喜套上垃圾袋的畫面而裁定節目辱警,而衡量節目是否構成侮辱警方,不可抽空節目內容及性質,而只看片頭及片尾。關淑馨法官同意,如單看片頭及片尾,警方確被嘲諷為無用及不專業,內容帶侮辱性,但若觀看節目整體,內容實是針對警方抗疫期間的工作,並以誇張戲劇手法表達警方雖有充足防護裝備,卻不如醫護人員有用,明顯與公眾對警方工作不滿有關,非針對警方本身。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峰表示,諷刺節目是時事評論的方式之一,大多涉及戲劇化和誇張手法,判辭認可公共廣播節目發表有事實根據的諷刺內容。李立峰又稱,根據判決的邏輯,即使時事評論員和政治漫畫家的表達手法較誇張,只要基於一定事實基礎,應獲接納。

由於四年前《頭條新聞》被投訴後立即停播,事隔四年後裁定投訴不成立,李立峰表示感到可惜。他指《頭條新聞》停播不是一、二宗投訴的問題,關乎香港評論空間現狀;隨社會變遷,類似評論內容已減少。李立峰欣賞《頭條新聞》案判決令人感覺開明,不過社會環境未必鼓勵批判言論,外界焦慮猶在,「不是一、二宗開明的判決,可立即扭轉情況」。也的確,有些立法會議員也對這判決說三道四。再看上述發生在媒體界的一系列事件,這則判決又有何用?香港的言論自由仍然在國安法嚴密箝制下奄奄一息。

2024美國大選的關注焦點:非法移民

▲民調「美國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什麼?」結果顯示:關注移民問題的比例居首。Adobe Stock
第260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之一。

數量龐大的非法移民成為美國2024年大選中的焦點問題,最後出現這樣的奇觀:從上任伊始就負責邊境安全,並放進至少2,000萬非法移民的民主黨副總統、2024年民主黨推定的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在8月29日接受美國CNN主持人達娜.巴什(Dana Bash)的採訪時表示,將重新推動全面的邊境立法,以收緊對進入美國的移民的管控。接下來就是俄亥俄州春田鎮(Spring field)海地移民吃寵物的傳言成為網路熱點,儘管左媒與當地鎮政府極力否定這點,但除了媒體與極左派之外,沒人相信賀錦麗的話與春田鎮的闢謠。一個5萬多人的小鎮在過去幾年裡內湧入1.5萬海地移民,讓當地居民失去了原來的生活,終於將美國各地類似鄉鎮的命運呈現在美國公眾視野裡。

多數美國人不支持民主黨的非移政策

美國民主黨在美國各地成立了不少庇護所,民主黨統治的州縣因為資金與意識形態原因,宣布自己是「庇護城市」(Sanctuary Cities)。截至2023年12月止,移民研究中心已確定美國有超過170個庇護縣市。

1月18日,「哈佛 / 哈里遜民調」調詢問選民:「美國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什麼?」結果顯示:關注移民問題的比例居首,占35%;位居第二的是物價上漲或通貨膨脹,占比32%;第三是經濟和就業,25%;第四是犯罪和毒品,16%。拜登政府熱衷的海外戰爭,只有以巴戰爭上榜,位列15,有7%的選民表示關注。

雷德菲爾德和威爾頓戰略(Redfield & Wilton Strategies)8月21日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受訪選民中,53%的人認為移民問題在決定他們的投票時「極其重要」,22%的人認為「中等重要」,只有6%的人認為「不重要」。

非法移民帶來的巨額財政負擔

2024年1月11日,美國移民研究中心(Camarota Director of Research Center for Immigration Studies)主任史蒂文‧卡瑪洛塔(Steven Camarota)在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移民誠信、安全和執法小組委員會作證,證詞題為〈非法移民對社會服務的影響〉(The Impact of Illegal Immigration on Social Services)。本文擇要述之:

非法移民是財政淨流失,這意味著非法移民獲得的政府服務多於他們繳納的稅款:一、根本原因是他們的平均教育水準低,69%的成年非法移民沒有接受過高中以上的教育(美國出生者這一比例為35%),導致平均收入和納稅額低;二、非法移民大量使用福利。根據政府資料,估計59%的非法移民家庭使用一個或多個主要福利計畫,而美國出生者家庭的比例為39%;三、使用緊急醫療服務是非法移民造成重大財政成本的另一個領域。以前的研究顯示,2019年美國有580萬沒有醫療保險的非法移民,占無醫療保險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多。為他們提供護理的費用每年可能高達70億美元,今後這一負擔將會更沉重。

美國移民改革聯合會(Federation for American Immigration Reform,簡稱FAIR)今年5月發布的研究報告提供資料顯示,美國納稅人在2023年為拜登、賀錦麗放入的2,000萬非法移民支付了1,507億美元,「包括紐約在內的美國19個州,每個州都已為移民危機支付了超過10億美元」。

共和黨參議員、川普副總統搭檔范斯(J. D. Vance)對此評論說:「我們不應該被迫花費數十億美元在那些根本不應該出現在這裡的人身上。我們應該把這些錢花在學校、員警和消防部門以及我們的公民身上。在川普總統的領導下,我們會做到的。」

天量非移帶來的首要問題:擊潰城市秩序

據「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U.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簡稱ICE)2023財年報告顯示,政府錄得的非法移民人數為:2021財年達370萬人,2022財年近480萬人,2023財年增至620萬人,三年共計1,470萬人。這個資料不包括那些不在政府統計範圍內的非移人數。

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近年來一直在追蹤非法移民增加導致犯罪率上升的問題。據該基金會網站披露,聯邦逮捕的罪犯有將近三分之二是非法移民。左派主張由「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 Fund Management)支持的對犯罪採取軟弱態度的檢察官和庇護城市,成為一個致命的組合。

2024年3月18日,眾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主席馬克‧E‧格林(Mark E. Green)在《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上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記錄了證據,表明拜登總統和現已被彈劾的國土安全部部長亞歷杭德羅‧馬約卡斯(Alejandro Mayorkas)拒絕保護邊境,從而引發了全國範圍內新一輪的犯罪浪潮。根據馬約卡斯部長的非執法指令,移民和海關執法局逮捕的非法移民犯罪分子數量不如前幾屆政府。2019財年,所有行政逮捕中有86%是針對犯罪移民的,2020財年這一比例上升到90%。這些數字在2022財年驟降至32%,在2023財年降至43%。但這種「下降」是馬約卡斯部長指示下,許多罪行從未記錄為非法移民所犯,因為許多司法管轄區根本不記錄或發布這些資料。這使得任何與美國整體犯罪率直接比較的做法都存在嚴重缺陷。

紐約是庇護城市重鎮,引進了非常多的非法移民。但是在紐約,非法移民因犯罪而被司法機關處理的案件已經超過了總案件的75%。

如此高的犯罪率,負責邊境安全的副總統賀錦麗卻對公眾撒謊,稱「無證移民不是犯罪」、「無證移民犯罪的比例是很低的」。

拜登、賀錦麗政府有意放縱非移入境

2024年9月19日,前任聖地牙哥邊境巡邏隊主管埃隆‧海特克(Aaron Heitke)在國會作證,指控拜登、賀錦麗命令掩蓋邊境災難,他披露的事實令人震驚,「各部門被命令接收和處理在邊境遇到的所有非法移民。邊境巡邏隊看到數百和數千人進入美國並自首。這些數字將近80~90%甚至100%的執勤特工從邊境撤離。德克薩斯州、亞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邊境巡邏區,有幾週和幾個月都沒有特工在場。那些不想被抓的人可以直接走進來。我們不知道這段時間誰和什麼進入了我們的國家。」

海特克還透露高級官員強迫他和他的同事,對與恐怖主義有聯繫的非法移民越境數量大幅增加保持沉默,原因只因政府試圖讓公眾相信邊境沒有威脅。自2021財年以來,恐怖分子監視名單上的382名外國人因非法越境美國西南邊境而被抓獲,2021財年至2023財年期間,國土安全部至少將99名監視名單上的非法外國人釋放到美國。

 

美國移民政策攸關選民結構,直接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Adobe Stock

▲美國移民政策攸關選民結構,直接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Adobe Stock

 

拜登、賀錦麗的移民政策:頒布與改變均因權力考慮

拜登政府的移民政策在三年半之後發生了180度大轉彎。

2021年1月20日,拜登上任第一天就簽署了一項行政令,讓美國移民執法機構暫停驅逐非法移民出境,此後,拜登一直大力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在後續採取的數百項以移民為重點的行動中,有數十項旨在扭轉或廢除前任總統川普的政策。最後的結果是擊潰了美國各地的城鎮,帶來了極大的財政負擔,自2023年夏季起,至少14個共和黨控制的紅州已派兵或提供物資支援「孤星行動」(Operation Lone Star)。

到了今年年初,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應拜登政府要求,對德克薩斯州邊境問題做出裁決,允許聯邦執法機構邊境巡邏隊進入被德克薩斯州國民警衛隊控制的邊境地區,並拆除部分鐵絲網。為此,25名共和黨籍州長連署支持德克薩斯州州長格雷格‧艾伯特(Greg Abbott)對抗拜登政府。不少媒體稱,邊境危機導致美國「內戰」風險加劇。而在2月13日,眾議院共和黨人投票彈劾國土安全部長亞歷杭德羅‧馬約卡斯(Alejandro Mayorkas),稱他應該對過去一年越過美墨邊境非法移民創紀錄的湧入負責。最終投票結果是214比213,以一票之差未能通過彈劾。

隨著大選臨近,當移民問題威脅到民主黨連任的希望,拜登不得不踩下煞車。今年6月4日,拜登簽署了一項新的移民行政命令,規定如果七天平均非法移民數量達到2,500人,將停止受理美墨邊境的庇護申請並自動拒絕非法移民入境;當這一數值降至1,500人以下,庇護申請將於兩週後恢復受理。

美國一半以上的人,最初沒意識到民主黨放開邊境的真正目的,還真相信了該黨與左媒宣傳的人權目標,直到民主黨力主大選投票不需要查驗身分證件,很多州對非法移民放開選民登記,比如賓夕法尼亞州民主黨州長喬希‧夏皮羅(Josh Shapiro)從2023年開始就創建了一套新系統,當符合條件的居民獲得駕照或續簽時,該系統會自動將其添加到選民名單中,很多人才恍然大悟,駕照的取得並不需要公民身分,允許持有駕照者投票,一直是民主黨放寬非法移民投票限制的努力方向。今年6月拜登叫停,是因為進來的約2,000萬非移已經滿足了了民主黨的票倉,再加上2020年已經有過的郵寄選票、無法查驗投票者身分的多米尼(Dominion)機器操作,民主黨只要再贏了這一次,基本可達成永久執政的目標。這一籌劃,實際上是歐巴馬執政以來的美國民主黨的政治戰略。

歐巴馬以來的民主黨戰略:改變人口結構可達成永久執政

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曾於2013年4月發布名為《移民正在改變主要州的政治格局》(Immigration Is Changing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in Key States)的報告,該報告開頭就指出,2012年11月的選舉中,拉丁裔和亞裔美國人以壓倒性優勢支持歐巴馬總統,這一支持對於歐巴馬的連任至關重要。隨著這一趨勢的出現,移民問題的政治風向發生了重大轉變,傾向於支持移民改革,為美國境內大約1,100萬非法移民提供獲得公民身分的途徑。71%的拉丁裔選民和73%的亞裔選民在選舉中支持歐巴馬總統,一次又一次的民意調查顯示,這些群體強烈反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麻塞諸塞州州長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的「自我驅逐」政策,轉而支持歐巴馬總統的移民改革努力。

人口結構的變化,尤其是拉丁裔人口的快速增長及其作為選民的權力,確保了佛羅里達州、科羅拉多州和內華達州等關鍵搖擺州投票支持民主黨總統。該報告指出,人口結構就是政黨命運,並列舉了已經染藍或正在計畫逐步染藍的州——過去是加利福尼亞州;現在是佛羅里達州、科羅拉多州、內華達州和為吉尼亞州;未來(近期,指5至6年內)是亞利桑那州、北卡羅來納州;再未來(長期,指未來10年內)則為佐治亞州、德克薩斯州。

這個報告的兩位作者指出,2012年,民主黨贏得了332張選舉人票,共和黨贏得了206張,但如果亞利桑那州、德克薩斯州、北卡羅來納州和喬治亞州轉投民主黨,那麼選舉人票總數將達到412張──這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差距,民主黨將永久執政。

從謙抑思想出發的投資策略

▲波克夏‧海瑟威投資公司董事長巴菲特(左)和已離世的副董事長孟格(右)早期是忠實的葛拉漢信徒,以價值投資法買了許多「物超所值」的公司。Getty Images
第260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張系國先生的小說《棋王》中,有一位可以預知股市未來的神童,從達官貴人到市井小民,無不為之瘋狂。每個人都想得到神童的金口開示,瞬間致富。想想看,如果世上真有這麼一位神童該有多好!從此做股票就一帆風順,買了就漲,賣了就跌。當然,神童只存在於小說中,而電視上那些號稱可以帶進帶出,對未來神準判斷的「專家」,鮮有禁得起考驗的。

從承認自己沒有預測能力開始

另一方面,知名的成功投資人,特別是長期累積巨額財富者,如:巴菲特(Warren Buffett)、孟格(Charlie Munger)等,不止一次地公開表示,他們沒有能力預測股市,也不想去預測。其實,越是花功夫去研究,就越容易感受到股市的龐雜,遠超過人類有限的理解能力。在股市前,我們必須謙虛,承認自己所知有限。從這個基礎出發,才能發展出高明的投資策略。

記者出身的威廉‧格林(William Green),一生中訪問過非常多成功的投資專家。他的報導饒富深度,筆者深受啟發。TED Talks上有一段他的談話。他問投資奇才葛林布雷(Joel Greenblatt),投資的訣竅是什麼?葛林布雷的避險基金曾創造連續20年超過40%報酬率的驚人績效,也是暢銷書《戰勝市場的小書》(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作者。葛林布雷說:「很簡單,就是搞清楚一家企業值多少錢,然後用遠低於此的價錢買進。」這和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所謂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根本是相同概念。儘管市場變動不居,未來難以預知,只要用很低的價錢買到物超所值的股票,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努力自證錯誤

大多數人找到股市成功祕訣之後,若連續試了幾次都成功,大概會志得意滿,以為自己就是股市高手了。這是很危險也很愚蠢的事,因為人一旦自滿,便不再進步。所以謙虛的人還是會小心謹慎,在每一個決策之前都要自問,如果我錯了,結果會怎樣?如此,至少可以避免孤注一擲的致命危機。「分散投資」其實也是一種謙抑的表現。

然而,這還不夠。有些投資人會進一步尋找各種蛛絲馬跡,證明自己的方法錯誤,或是有瑕疵。因為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缺失,表示沒有進步空間。

關於這點,巴菲特和孟格所主持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司就是最好的例證。巴、孟二人早期是忠實的葛拉漢信徒,以價值投資法買了許多「物超所值」的公司。但物超所值的公司不等於好公司,有時甚至屬於夕陽產業。波克夏原本是一家紡織公司,日薄西山,因乏人問津而股價持續低迷。這讓巴菲特與孟格體會一個道理:「與其用低價買進平凡公司,不如用合理價買進優秀公司」。在他們的新策略之下,波克夏的績效顯著提升,讓巴菲特的聲譽更勝於他的老師葛拉漢。

最精彩的部分是他們從2016年開始大量買進蘋果股票。長久以來,他們總是說自己不了解科技股,所以不碰科技股。2016年的巴菲特已經八十多歲,孟格則是九十多了,居然還願意自證錯誤,毅然調整策略,開始買進蘋果股票。目前(2024年)蘋果股價約為當年的九倍左右,這一役,創造了波克夏史上最大的獲利。波克夏從2016年到現在不到十年間的增值,超過過去數十年的總和。波克夏(B股)2016年的股價約為150美元,如今約450美元。

倒過來解題

學過微積分的讀者應該知道「Jacobian變數變換」,孟格從雅可比(Carl Jacobi)這位德國數學家得到啟發,對困難問題採用倒過來思考的策略。例如:你希望身體更強健,但千頭萬緒,要如何做呢?方法是,我們不追求完美的解答,反而先找出如何讓身體衰弱的方法。現在,這個問題就簡單多了,如:酗酒、不運動、久坐、吃垃圾食物、作息日夜顛倒等。然後,避開上述惡習,你就有機會得到健康。

成功的投資策略也是很難找到的,但失敗的策略卻眾人皆知,如:高價追逐自己不了解的熱門股、頻繁交易、當沖、聽信明牌等。避開這些惡習就可以了。孟格認為,只要做到這點,投資幾乎都會成功。

不求精緻細膩的最佳解法,只要簡單有效即可。這不也是一種謙抑思想?

 

「模仿」也是諸多巴菲特迷長期採用的方法。例如購買波克夏的「13F投資組合」。Adobe Stock

▲「模仿」也是諸多巴菲特迷長期採用的方法。例如購買波克夏的「13F投資組合」。Adobe Stock

 

模仿

資深的巴菲特迷大概都知道「13F投資組合」,有人戲稱為「到13樓看好戲」。這是波克夏定期呈報美國證管會的文件之一,揭露波克夏持股明細。在筆者看來,這根本是寶藏。雖然13F是季資料,有時間落差,但對長期投資人來說,差異不大。投資人只要照著買股票就可以得到股神級的投資績效!

早年我也曾以少許的資金,試著模仿。當年網路資源不如現在豐富,過程其實有些辛苦,但偶爾想起,還是滿滿的回憶。如今投資人只要搜尋「Berkshire Hathaway 13f」,就有一大堆整理好的資訊。

模仿是人類的天賦,也是知識、文化、科技進步的動力之一。透過模仿,自己漸漸會有一點心得,然後加以改良創新。這麼容易的策略,也是諸多巴菲特迷長期採用的方法,為什麼主流投資界很少提及呢?筆者以為,可能是因為許多人以為投資之路必須自創而不是模仿,甚至從未有模仿的想法。總之,就是一種莫名的自尊心。

但模仿13F完全不犯法。只要能賺錢,謙卑一些也是值得的。

體育要發展適合國情的生態體系

▲台灣選手李洋和王齊麟2024年8月4日在巴黎奧運會男子雙打羽毛球比賽中獲得金牌,在領獎台上領獎。Getty Images
第260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我國運動選手在奧運或其他國際競賽有優異表現時,國人多感到非常高興,但也時常引發許多應可改善的問題。現在政府也很重視體育而想設立體育部,為了讓體育運動政策更符合國家和全民的需求與福利,我們應該對體育的各種目的及發展方向做全面的思考。

除了培養選手在國際競賽中獲獎,以提高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增進國人的榮譽感和認同感,體育活動也是現代人重要的休閒娛樂,同時是重要的產業和就業機會,而各類人民親自進行的運動,更有益於國民的健康。這些利益或目的之間有高度的相互影響,有研究主張良好的體育活動可改善學生的品行和成績,因此良好的規劃可讓它們相輔相成,用較少的政府及社會資源達成這些目的,並得到更大的國家利益。

建構整個體育生態體系或產業群聚

用經濟學談論一般產業問題,和這些目的相關的產業或活動,是具有投入、產出關係的關聯產業,它們整體的相互支援,可形成一個產業群聚和生態體系,讓其中各產業都可以更順利地發展,各項目的也更容易達成。所以我們在規劃體育部及研擬各項政策時,要同時考慮前述各項發展體育的目的,而以建構整個生態體系或產業群聚的理念來進行。

培養傑出運動選手或明星一向很受支持,也確實是很重要的政策。我們可由它所遭遇的一些困難,看到同時重視多種目的及發展多種產業或活動的利益。我們鼓勵傑出選手的政策之一,是給在國際競賽中獲勝的選手高額獎金。我們給每個人的獎金在世界上名列前幾名,但能獲勝的選手並不多。這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有才能且願意被培養而成為有獲勝潛力的人才可能不夠多。而其進一步原因是,有些有潛力的年輕人沒有機會參與,以至於未對某項運動產生夠大的興趣,並且未被發現而加以培養。即使被發現而擬加以培養的人才,也可能自認為在國際大賽獲勝而得獎的機會並不很高,而若未能得獎,則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可能都不如現在,就去別的方向發展。

更普及的運動教育和機會

要讓有潛力的人才有興趣且被發現,就需要有更普及的運動教育和機會。我們雖然長期有德、智、體、群四育並重的口號,但有些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並不重視體育,只是應付一下,有些體育課也未能正確教導相關的技術和樂趣,因此學生不易產生興趣,其潛力也不易被發現。若有更多校內、校際、社區以及地方的體育活動競賽,也可能開發出更多有興趣和潛力的人才。

而要讓更多有興趣和潛力的人才投入某項運動,我們要讓多數人都能有適當的生活和發展機會,而不是只有獲得國際大獎的人才有保障。這裡除了要讓未能成為頂尖選手的人能在適當時機有改行的機會之外,也要創造更多運動專長人才在本行的就業和發展機會。

運動相關產業及活動的發展就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大多數專業人才在剛走入這個發展方向時,並不能確定自己會成為該專業的頂尖人才。因此,這專業方向如果不能成為頂尖人才,就只能做低薪工作甚至失業的話,很多人就不敢進入這個發展方向。所幸大部分專業裡成就不是頂尖的人,也多有還好的發展機會。例如:全球聞名的頂尖音樂家之外,其他投入音樂專業的人仍有不錯的樂團工作、各級音樂教育工作以及娛樂甚至餐廳表演的機會。一些其他專業也多有類似退而求其次的機會。但不少體育運動項目較缺少類似的機會。

如果我們有更多運動相關的產業及活動,例如:職業競賽、休閒和健身運動,以及地方、校際、或社區的各種體育活動,體育人才就可以有更多工作發展機會。這並不是說,我們只為了體育人才的就業而特意去發展這些相關產業及活動,這些產業及活動實際上也是我們所得提高之後值得增加的消費。

將來AI等技術發展若真的使人們每月的工作時間縮短,我們更會需要多一點這類活動以豐富生活。而要發展這些相關產業及活動,不能只依賴市場機制甚至企業賺錢的動機。因為這些產業及活動所需的硬體、軟體和制度,有不少是公共財或準公共財,不是市場機制所能充分提供,而需政府的規劃、投資和領導。

這些相關產業和活動的發展,也可以讓更多人接觸而喜歡運動,因此也會有更多有潛力的年輕人選擇加入該項運動。有些人的潛力也能在這些活動中被培養和發現,而使我們更容易培養出更多傑出的運動員。我國曾有不少高爾夫球名將,就是在高爾夫球場服務而發展出來的。校內、校際和區域的競賽,也是各國很多運動明星被發掘的地方。

 

各種增進人民健康的運動,即使和國際競賽無關,也值得將來的體育部特別關注。圖為台灣總統賴清德和副總統蕭美琴在8月16日台北舉行的遊行前夕,在總統府與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台灣奧運獎牌得主合影。Getty Images

▲各種增進人民健康的運動,即使和國際競賽無關,也值得將來的體育部特別關注。圖為台灣總統賴清德和副總統蕭美琴在8月16日台北舉行的遊行前夕,在總統府與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台灣奧運獎牌得主合影。Getty Images

 

重視全民的運動風氣和健康

體育相關活動更重要的一個目的是全民的運動風氣和健康。這些活動及其設施可使不會成為選手的一般人,也對運動有更高的興趣和參與機會,不只讓人民有更多藉運動而健身的機會,家長也可能更願意讓其子女嘗試學習某些合適的運動項目,甚至當作可能發展方向。我國過去太專注經濟發展,將來體育政策應該把全民的運動風氣及機會也當成更重要的目的。

把培養傑出選手、給人民休閒娛樂、發展體育相關產業和就業、提高運動風氣、改善人民健康等目的,以及它們之間能相支持的作用一起考慮,我們的體育政策應該像是要發展一個讓這些活動能相互滋養的生態體系,不能只注意其中的部分目的,而要更注意整個生態體系中須要特別補強的因素。

運動的項目很多,我們不可能每樣都作為重點培養或成為世界一流。把運動看成一個生態體系或一個產業群聚時,我們就和發展其他產業群聚一樣,要注意我們想發展的群聚是否具有比較利益,或符合我們的特質或先天條件。也就是說,我們要發展的生態體系內的生物必須是較適合我們主客觀條件的生物。我們要做重點的運動項目最好是符合國人體能和個性的運動,是夠多家長和小孩及年輕人願意進入的運動,我們的地理和物質條件不難提供其足夠的設施的運動,或我們已有或不難有相當多的人才、教師、以及人民有興趣作為其初步基礎的運動。我們不宜因為某項運動在國際上極受注目或國內少數領導人物很喜歡,就當成重點發展項目。譬如足球很好、很好很重要的運動項目,但土地不足的我們大概不易把它發展成像用地較少的籃球和桌球那樣普及的運動,而只能做不同的發展規劃。哪類運動可當全面發展的重點,哪類只能做何種有限的發展方式,值得政府和專家們具體詳細討論。

至於各種增進人民健康的運動,即使和國際競賽無關,也值得將來的體育部特別關注。國人相當重視運動對健康的幫助,健身房、游泳池,以及部分健身運動項目已發展成重要的產業。慢跑、走路、氣功、跳舞等可利用道路和公園的運動,也有很多愛好者。

我們可以研究有沒有更多其他可以全民方便參與的運動。例如:我國的羽球好手在國際上有很傑出的表現,但一般人要拿羽球當健身運動的方便性似可改善。我念大學時馬來西亞的羽球已很興盛,當時有僑生告訴我,馬來西亞在路邊就可打羽球,而當時台北有人在新公園打羽球而球網卻被沒收。那時也有不少人在圓山風景區建了違章的球場,可見人民是有需求的。我們若能規劃一些地點和規範,能讓更多人方便地在不違章、不妨礙他人的情況下,有更多運動方式選擇,也可帶給人民更多健康和快樂,體育部有很多事情可以好好做。

會批土與噴漆的「黑武士」 揭祕逢甲大學「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副教授盛郁庭。謝平平攝影
第260期
謝平平

你或許看過機器人送餐、送書、煮麵,但你看過機器人噴漆嗎?逢甲大學「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近年開發出「黑武士」一號、二號,並在台中東區社宅進行油性漆試做。實驗室主持人盛郁庭表示,目前機器人還在初始的學習階段,希望獲取更多經驗值,隨著資料庫的完整、發展成熟,未來希望能建置營建機器人團隊,降低工地的人力使用。

 

逢甲大學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謝平平攝影

▲逢甲大學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謝平平攝影

 

盛郁庭遠赴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攻讀電腦輔助建築設計時,原希望深入研究電腦專業運算將如何影響建築設計;但大缺工時代,多國開始發展營建機器人,她也與來自電子、機器學習、化工、建築、自動化、數位運算的學者,陸續整合成機器人研發團隊,在逢甲大學設立全台第一個機器人實驗室。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開發TACO軟體,結合「建築資訊模型」(BIM)以進行更多連結。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粉專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開發TACO軟體,結合「建築資訊模型」(BIM)以進行更多連結。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粉專

 

向「人」學習》營建機器人挑戰性大

盛郁庭表示,機器人是複雜且龐大的系統,需結合多種領域,才能承擔複雜任務。相較於其他功能的機器人,營建機器人所處環境充滿沙塵、積水、物品不在固定位置等,挑戰性更大。

營建機器人除安裝有控制系統、視覺系統外,還有導航裝置與傳感器,先從「自我定位」開始,再讓機器人批土、噴漆。

而「檢驗標準」也可能因機器人進入工地而改變,例如過去在牆面上的批土、油漆為「二底三度」(指上兩次批土,刷三次漆),是為防範人力施作不均而設定的標準,但機器人噴漆的厚度可調整、施力均勻較人力更標準,「二底三度」未來是否存在?就看機器人的學習速度。

 

營建機器人「黑武士」現身。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粉專

▲營建機器人「黑武士」現身。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粉專

 

向「人」學習,機器人可說費盡洪荒之力,一個輕巧的動作,它需拆解為更小部分,而噴漆、泥作、模板、打磨、放樣等不同工項,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學習、拆解、微調。盛郁庭笑說,團隊現在才了解人腦的好用之處,反觀機器人光是水泥打底就嘗試過多種方案,失誤連連。團隊試圖找出定位錯誤抑或工具出錯?也可能是高度、空間辨識出錯?「我們是痛苦又快樂著。」

但目前最大的挑戰為,水泥鋼筋的材料特性在不同天候、不同批次,都有不同表現,過往依靠師傅的手感、經驗,就能輕鬆處理,但團隊必須找到材料的最大公約數,成為機器人施作標準。

機器人到底要向誰學習?也是一道卡關難題。盛郁庭表示,每種工項的工序、祕訣都不見於著書,僅存在於老師傅的腦中,從既存結果也無法反推工序,只能讓機器人多多試做,獲取更多經驗值。而當業主拜託老師傅回到工地時,也可委託老師傅幫忙檢視機器人的抹法、力度、等待時間等,並逐一調整。

 

〈珊弧.山瑚 / CoralArc〉,藝術家:盛郁庭、王識源,2021年。邏數官網

▲〈珊弧.山瑚 / CoralArc〉,藝術家:盛郁庭、王識源,2021年。邏數官網

 

機器手臂》與設計師合作3D列印

除發展營建機器人,機器手臂還可進行不同材質的3D列印,如盛郁庭與設計師黃任杰合作3D列印透明光桌〈粼〉。2021年落山風藝術季的〈珊弧.山瑚 / CoralArc〉,拿下2022年美國國際設計大獎IDA「公共藝術與公共藝術裝置」銅獎、2023年義大利設計大獎A' Design Award「 Fine Arts and Art Installation Design」金獎。

 

機械手臂執行3D列印。謝平平攝影

▲機械手臂執行3D列印。謝平平攝影

 

2023年,盛郁庭與建築師趙建銘合作〈韻水慢漫〉,使用機械手臂3D列印水泥景觀座椅,為台灣首座「無模板」混凝土結構,「我們是列印模板,但不用拆除,可以降低材料的使用,也降低碳排。」

終日忙著解決機器人問題的盛郁庭偶爾會思考,「當機器人達到極限,那人又可以做什麼?」尤其在可根據文字生成圖像的人工智慧程式「Midjourney」問世後,連設計都只要按幾個鍵即可,人,還能用什麼證明自己是人?設計產業,又該往哪去?永續,是否可能成為產業?而這一切,都要在落實構想、實作中找到答案。

如你也想加入找答案的行列,ROSO實驗室歡迎願意提供試做的案場或廠商,逕行與其聯絡。

 

 

 

相關文章:

人口紅利不再 台灣建築還堅持手工打造嗎?

從「誤入歧途」到「高瞻遠矚」 潤弘健全「預鑄工法」建築之路

從「誤入歧途」到「高瞻遠矚」潤弘健全「預鑄工法」建築之路

▲潤弘精密工程廠區內部的鋼筋加工區,6,000噸客製鋼筋需求僅需15人。葉俊宏攝影
第260期
謝平平

「當年,我們總裁尹衍樑在歐洲看到預鑄工法,就『誤入歧途』了。」潤泰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潤弘精密工程」總經理莫惟瀚一番話引得眾人大笑。工程背景出身的莫惟瀚,年輕時遠赴沙烏地阿拉伯協助當地工程建設,回台後跨入「預鑄」領域。台灣從排斥預鑄工法,到潤弘贏得先機,與公司團隊解決痛點的能力、卓越的研發文化,密不可分。

 

「潤弘精密工程」總經理莫惟瀚,年輕時曾赴中東支援當地建設,回台後跨入「預鑄」領域。葉俊宏攝影

▲「潤弘精密工程」總經理莫惟瀚,年輕時曾赴中東支援當地建設,回台後跨入「預鑄」領域。葉俊宏攝影

 

台灣多震多雨》預鑄早年成眾矢之的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起飛,建築開始出現超過五樓建築,鷹架也從竹架改為金屬,政府成立「工業化推動小組」,大力推廣房屋工業化政策;民間處處可聞預鑄聲,日本來台投資預鑄板工廠,華僑、包商都亟欲建立預鑄廠,省議員、監委也要求國宅多使用預鑄工法,〈建築師會變魔術 四層樓六天完工〉、〈預鑄式國宅 耐震且施工迅速〉等報導見諸媒體,而政府也放寬營造廠以預鑄工法興建國宅者,工程款可不受《營造業管理規則》限制。

然而,當時引入台灣的歐洲預鑄系統並不適合多震、多雨的台灣。1980年代開始,媒體開始出現批評浪潮,當時大批國宅問題接連不斷,如「基隆安樂」一期、「萬芳國宅」,都發生外牆龜裂、漏水等問題,入住萬芳國宅僅六年的居民要求重建無果,導致預鑄工法成為眾矢之的。1985年,政府宣布不再採用預鑄興建國宅,台灣第一代的預鑄工法遭到「就地正法」。

預鑄工法發展已久,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日本因戰爭摧毀大量住宅,香港湧入難民,住居成為首要民生問題,當地政府開始大量預鑄建屋。台灣為何行不通呢?

莫惟瀚解釋,預鑄工法分為歐洲、日本二種系統,早年引入的預鑄工法為歐洲系統,香港地質堅硬,與歐洲為古老大陸都不需考量地震帶風險。但台灣位於地震帶上,須詳加考慮其應力在建築上的影響,例如結構體需有變形空間,加上當時接縫產生問題,以致小問題不斷,造成預鑄工法形象大跌。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以「年年發」螺旋箍筋工法獲民國94年國家發明創作獎金牌。葉俊宏攝影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以「年年發」螺旋箍筋工法獲民國94年國家發明創作獎金牌。葉俊宏攝影

 

投注預鑄研發》打開科技客戶大門、躍上國際媒體

1995年,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宣布與芬蘭Partek公司將在台推行預鑄工法。即使對營建相當有興趣的尹衍樑擁有多項營建專利,並赴芬蘭當地考察多次,但民眾仍敬而遠之。

八年慘賠期間,潤弘精密工程多施作外牆預鑄工程,偶有集團的大賣場與建案。莫惟瀚表示,外牆預鑄是成熟型產品,非結構主體,因此結構技師相對於建築師反而不會提出質疑,加上當時日本有許多成功案例,讓潤弘在還沒有「全預鑄」客戶前,勉強度小月。

「圓螺箍加工機」可精準製造所需鋼筋尺寸,無損耗,並可減少三成粗鋼用量,圍束強度更好。葉俊宏攝影▲「圓螺箍加工機」可精準製造所需鋼筋尺寸,無損耗,並可減少三成粗鋼用量,圍束強度更好。葉俊宏攝影

 

業績雖青黃不接,但潤弘投入大量精力在研發上,2000年已取得多項鋼筋新工法發明專利,如「年年發」螺旋箍筋新工法,讓倚賴人工綁紮的鋼筋升級為自動化,省工省料。

此外,機電與管線如何在不同預鑄混凝土中精準結合,也是他們需要克服的難題,因此潤弘極早就積極導入「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至今已可與各系統結合,成為重要資料庫。

以工具取代人工綁紮繫筋。葉俊宏攝影▲以工具取代人工綁紮繫筋。葉俊宏攝影

 

2003年,「沛鑫半導體」(現為「京鼎」)竹南廠以「百日完工」震撼科技界,潤弘預鑄工法因此案打開了科技業的大門,包括:奇美電子、宏碁、群創、台積電等都成為客戶;高超的隔震設計也讓Discovery「建築奇觀」節目特別前來拍攝台灣預鑄工法的奧祕,成為登上該國際媒體的首家台灣民間工程公司,而今日潤弘每年的營業額早已超越前期投資。

 

「藍海」社區為全預鑄工法興建。圖為社區陽台。大隱建設官網

▲「藍海」社區為全預鑄工法興建。圖為社區陽台。大隱建設官網

 

展望未來》預鑄應用在台灣住宅建築仍有難度

為強調獨特性,台灣開發商習慣在低、中、高樓層設計不同坪數、錯落陽台或層層退縮等,「鑄模費用很高,遇到一點小變化,模具就不是同一套。」莫惟瀚以中央聯合辦公大樓為例,南、北棟為二家營造廠分別以預鑄工法興建,雖然外型極為相似,但模具與圖面皆無法共用,「因為二棟大樓基地條件不同,通風、日照的開口位置,二棟就不同。」

再以新北淡水38樓高的「藍海」預鑄大樓為例,地下層到頂樓皆為同一套模具,最大變化僅在陽台,莫惟瀚笑說,「藍海」無法與當代建築大師作品相比,但也是個設計不錯的社區。看似簡單的設計、工法,耗費了潤弘將近十年時間研發,「潤弘預鑄現在是3.0版本,可以蓋出還不錯的住宅。」

「『藍海』用橡膠墊來消除地震巨大能量,但科技廠房面積太大,隔震要直接設計在建築中。」談起住宅與科技廠房隔震設備的不同,莫惟瀚詳細解釋一番。

預鑄灌漿不需在高溫下工作,且有天車協助人員運送重物。葉俊宏攝影▲預鑄灌漿不需在高溫下工作,且有天車協助人員運送重物。葉俊宏攝影

 

預鑄住宅大樓是否需要另一組預鑄設計人員?結構技師出身的副總經理曹昌盛表示,潤弘可一條龍作業,但一般客戶在前期建築設計可依照預鑄原則自行設計,潤弘會將設計圖自行「轉譯」為預鑄版,「只有一些材料參數不同。」

若希望打造特殊景觀陽台,如種樹,會產生防水問題,曹昌盛建議,個案設計不同,愈早討論,整合的機會愈高,「我們最怕業主已經設計完成,才說因缺工要改預鑄。」預鑄工法能省時省料,倚靠事前規劃的精準設計,但傳統工法則是先設計,再由營造廠依照技術、經驗完成,二者順序完全相反。

 

潤弘精密工程廠區內正在預鑄灌漿。葉俊宏攝影

▲潤弘精密工程廠區內正在預鑄灌漿。葉俊宏攝影

 

預鑄工法每坪營建成本約比傳統工法高出15%,疫情前後並無太大差異,但省工、省料、省時的確是一大誘因。莫惟瀚表示,現場工地偏向重勞,七萬元都找不到工人。潤弘曾派人到到泰國招募營建勞工,也難以如願,「因為日本、韓國開的價碼比我們還高。」因此全力發展預鑄工法,一直是該公司逆流而上的目標,至今也已看到成果。

 

潤弘預鑄工法已發展至磁磚、石材可與混凝土一起成型,不需師傅現場後貼。左側凹洞為鋼柱預留位置。葉俊宏攝影

▲潤弘預鑄工法已發展至磁磚、石材可與混凝土一起成型,不需師傅現場後貼。左側凹洞為鋼柱預留位置。葉俊宏攝影

 

那麼,台灣建築適合使用預鑄工法興建嗎?莫惟瀚表示,歐洲、日韓、香港的民間建築多是採用預鑄,外觀看來雖然單調,但符合一般住居需求。台灣住宅則強調新古典、巴洛克樣式,或精緻的建築立面,莫惟瀚以「藍寶堅尼」形容之,預鑄高樓猶如房車,無法與手工打造跑車相提並論,但在人力極度缺乏的環境下,哪種工法更合適呢?答案昭然若揭。

尹衍樑多次告訴團隊,「工程難以止於至善,因為永遠都有新的挑戰。」科技大廠的精密度越來越高,對震動的容忍度就越來越小,新材料如何完美結合預鑄?客戶會產生哪些新需求?都是潤弘每週一次研發會議的議題。

而台灣住宅未來是否會向日、韓看齊?誰也無法給出答案,但就多方條件來比較,預鑄的確是解方之一,雖然對開發商尚屬陌生,但隨著多人投入,擦出的火花就會越多。

 

 

 

相關文章:

人口紅利不再 台灣建築還堅持手工打造嗎?

會批土與噴漆的「黑武士」 揭祕逢甲大學「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

人口紅利不再 台灣建築還堅持手工打造嗎?

▲人口紅利不再,台灣建築還堅持手工打造嗎?Adobe Stock
第260期
謝平平

從晶圓代工到棒球、米其林上榜餐廳,到宜居城市,台灣各行各業都交出亮眼成績,但出生率多年來始終敬陪末座。隨著少子化問題加劇,許多大專院校併校或選擇退場,餐飲、旅宿業也開始招募熟齡人士,而同為勞力密集產業的營造業,卻卡在苦無能負重、且能在高溫下工作的工人,難上加難。2023年,政府首度開放一般營造業申請移工,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呢?

 

「潤弘精密工程」廠區乾淨整齊。葉俊宏攝影

▲「潤弘精密工程」廠區乾淨整齊。葉俊宏攝影

 

預鑄工法:緩解營造業缺工問題?

2021年,社會住宅「萬華安居」首次採用「預鑄」工法,預計2024年第四季完工。其他社宅如新北「國光一期青年社宅」、桃園「埔心安居」、新竹「中雅安居」與「金城安居」等,也相繼採用預鑄工法。

建築工程、廠房等已可採預鑄,但台灣住宅、商辦大樓等較多採用傳統工法,大樓先開挖地基,而地面上的每層樓分為梁、柱、板、牆結構體,常可見到單一樓層有數十人戴著安全帽、全身包緊,站在鋼筋層上,雙手忙著搭鋼筋、套模板、運工具,準備下一步的灌漿。雖然今日工地都有塔吊、工地電梯可運送材料,但大量的人力仍避免不了。

 

「潤弘精密工程」總經理莫惟瀚表示,潤弘精密工程花了十年時間打造住宅「預鑄」建築。葉俊宏攝影

▲「潤弘精密工程」總經理莫惟瀚表示,潤弘精密工程花了十年時間打造住宅「預鑄」建築。葉俊宏攝影

 

預鑄工法,則是先將建築在設計圖上拆解,讓梁、柱、板、牆於工廠預鑄完成,再於現場進行組裝,可大大減少工地現場人力,並改善工作環境。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自1993年決意發展預鑄工法後,即在工程界踽踽獨行多年,主因台灣早期曾引進預鑄工法興建國宅,引發外牆龜裂、漏水等問題,造成民眾、業界陰影。但預鑄擁有快速、精準的特色,在「百日建廠」優勢下,科技產業率先採用。至今,精品飯店「台北時代寓所」、星野集團「虹夕諾雅‧谷關」皆採潤泰集團旗下的「潤弘精密工程」預鑄工法興建。

 

ROSO實驗室中的機器手臂工作中。謝平平攝影

▲ROSO實驗室中的機器手臂工作中。謝平平攝影

 

營建機器人:分攤營建工作、解決勞安問題?

至於是否可能發展「營建機器人」分攤工作?潤弘精密工程總經理莫惟瀚快人快語:「我們規模還沒這麼大。」

預鑄使用的人力不多,一支8到10公尺的梁安裝僅需2人,自然沒有發展營建機器人的需要。但對許多傳統工地而言,營建機器人可解人力之荒。全台首個營建機器人建造實驗室ROSO就設在逢甲大學,成軍至今6年,機器人「黑武士」已學會批土、噴漆。

 

逢甲建築專業學院副教授盛郁庭。謝平平攝影

▲逢甲建築專業學院副教授盛郁庭。謝平平攝影

 

實驗室主持人之一、逢甲建築專業學院副教授盛郁庭,從建築領域跨入電腦運算,當初希望了解電腦運算如何影響設計,卻一步步走向營建機器人的開發,目前已有中部豪宅建商、品牌建商與實驗室討論發展性。

盛郁庭表示,營建機器人現在還是初始階段,以人、機協作為主,階段目標為工地師傅、外籍移工都可操作。另有許多材料商希望能為其開發機器人工法,例如系統模板,「實在太缺工了,很多老師傅都是被業主拜託回來案場,再教一下。」

2023年與「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合作3D列印景觀設計的建築師趙建銘,曾在4月辦理「數位構築論壇」講座,他認為營建機器人可以改善工地許多勞安問題,在對岸大型建商已有數十種營建機器人的情況下,了解營建自動化、智慧化,也是建築師的功課。

 

 

 

相關文章:

從「誤入歧途」到「高瞻遠矚」 潤弘健全「預鑄工法」建築之路

會批土與噴漆的「黑武士」 揭祕逢甲大學「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

時間不夠用?花錢買!

▲美國藝術家、印刷家、電影攝影師安迪.沃荷。Getty Images
第260期
一起來出版提供
「伴侶責怪你把家當旅館,唯一的問候是:你愛他還是愛工作?」
「擔心下屬做不到自己的100分,只好凡事親力親為,讓工時和血壓一起飆高?」
事業有成後,時間就是最珍貴的資源。你的時間不只是你的時間,更是公司的命脈。
美國身經百戰的科技領域創業家、被譽為鬼才的丹.馬特爾(Dan Martell),曾是愛冒險的叛逆青年,創業路上一路越挫越勇,在創造事業新高峰的同時,也達成「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他提出的獨門時間投資法,一推出便轟動創業圈。
拿回幸福人生的主導權,需要的是更強的時間管理嗎?其實不然,丹.馬特爾認為,不是運用時間,而是投資時間!你必須審核你的時間,把事情交給別人,把省下的時間做最高價值產出,把時間花在你擅長、喜歡,而且有價值的地方。也就是,僱人買回你的時間,花錢才能把時間買回來。
除了工作之外,你是否有時間享受自己的生活?你熱愛你的生命與家庭嗎?你是被工作追著跑?還是時間與工作能完美取得平衡?這本亞馬遜(Amazon)商業類排行榜冠軍,4.9星近滿分好評的《把時間買回來》,或許能讓你對時間規劃有全新的認識!
從第177期開始,《看》雜誌編輯部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為讀者精選好書,經授權後以小篇文章形式,供讀者吸收好書精華。以下內容摘自原書。

把時間買回來:讓你一本驚醒、一本初衷的經管奇書

書名:把時間買回來:讓你一本驚醒、一本初衷的經管奇書

作者:丹.馬特爾(Dan Martell)

譯者:張家綺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類別:商業管理、經營策略

出版日期:2024年9月11日

 

====================================================

 

要是你的事業全得靠自己來,你就不是老闆──你只是個員工,而且做的還是全世界最爛的工作,因為你在幫一個瘋子效命!

——─《創業這條路》(The E-myth Revisited)作者麥克.葛伯(Michael E. Gerber)

 

第一章短暫提到安迪.沃荷(Andy Warhol),你或許早已熟知他出名的康寶湯罐頭畫作、瑪麗蓮.夢露的絹版印刷,以及獨樹一格的公眾人物肖像。就算只知道皮毛,大多數人確實都對沃荷略知一二。根據《紐約客》雜誌,「在世界藝術史上,沃荷是人生紀錄最完整的藝術家」。最終,沃荷名下共有85,000件藝術作品,以及500支影片。2014年,沃荷作品的交易金額,在全世界藝術品的交易中,占了約高達15%。試想一下:全世界所有藝術品交易中,約有六分之一的金額,全貢獻自他名下的作品。

嗯,也許是同一個人名,卻絕不是同一位名人。

沃荷真正拿手的,或許其實是商業的藝術。他挖掘了不斷複製個人點子的方法,培養出個人品牌的崇拜信眾,邀人前來他名符其實的工作室「工廠」。在工廠,他從販賣藝術的商人搖身一變,成了帝國的領袖。沃荷研發出了獨到的創作手法,把絹網放在照片上,讓墨水滴落,賦予成品一種「製品」的感受,他想創作出所謂的「生產線效應」藝術。有了忠實信眾、助理和調整優化的創作流程,他果真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生產線,不只是藝術作品帶給觀者的感受,實際上也確實如此:他的藝術作品大多都是由他人代工。以下是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的描述:

1962年,在網版印刷發展中期,沃荷開始把絹網當作媒介,與藝術工作室助理利用這項技術,模擬工廠生產線,創造出數量驚人的繪畫與雕刻品。沃荷以他機械化的生產手法,顛覆了對於真實的既存觀念與藝術家之手的價值。

他一方面僱用工作室助理,同時也借用其他藝術品:他運用不少已在公共領域流通(不受版權限制)的照片,複製並出售絹版印刷的作品。沃荷還僱人幫忙創作文字:他用錄音帶創作,再付錢請年輕人寫書。

沃荷找到方法,讓其他人取代自己,所以工廠的藝術品千真萬確全是「安迪.沃荷」的作品,卻不代表他是唯一的藝術創作者。

當你近距離觀察沃荷的一生,就會發現他投入生產製程的心力,不亞於他對個別作品的用心。他利用這種製法,按需求生產可複製的商業化作品,最後以數千美元賣出。以下是他最為人所知的名言:「採用這種繪畫方法,是因為我想成為一部機器。」藝術創作恐怕是最難系統化再製的東西,沃荷卻為創作打造出了一種可複製的製程。再強調一點,他絕非一人獨攬所有工作。沃荷對商業化的概念無法自拔,於是把藝術本身商業化(因而飽受其他藝術家抨擊)。

他遺留給世人的,不是幾幅親手創作的藝術品,而是打造出一台機器,生產出85,000件散布全球的高品質藝術品。安迪.沃荷不只是把藝術化為商業。

他的商業本身就是種藝術。

***

看來,沃荷從未在取代象限卡關,他不斷專注發揮個人所長──將藝術品商業化。沒有可複製的原創作品?借用公共領域的圖像就好。如果需要製作更多藝術品呢?找助理幫忙囉。要是沒有符合他需求的藝術品複製流程怎麼辦?那就再發明。

沃荷專注在生產象限,但他確實為每幅藝術品貢獻了最重要的要素。他知道他需要的是流程、方法、人力,以確保時間與能量都能集中在他最擅長的事務。於是他創造出一台機器,就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曾經說的,他知道該怎麼「打造一台能夠打造機器的機器」。

說到雕塑、繪畫、素描等藝術,不難理解為何有些人對沃荷充滿怨言──他的作品並非完全出自他手。可是談到商業,卻沒人相信艾迪.鮑爾(Eddie Bauer)本人會一針一線把皮革縫上夾克,也沒人覺得湯米.席爾菲格(Tommy Hilfiger)會親手縫製所有印有他名字的夾克。以藝術角度來看,沃荷的手法確實頗具爭議,畢竟那不是商界。但是身為企業家的你,大可運用這套原則,卻不惹上爭議。

想要跟沃荷一樣取代自己,其實沒那麼複雜,你需要的只是方法。

從委派走進取代象限

上一章中,我們講過該如何火速從委派象限脫身,現在我要傳授你跳脫取代象限、走進生產象限的方法。

我要你找出既能賺大錢,又能讓你充滿能量的事。

委派象限中能即刻收割的任務,通常都是一些可以迅速移交給團隊其他人,或外包給公司外的人的簡單工作。無需多想,甚至不用流程,就能決定該如何消滅這個象限中絕大多數的任務。

但取代象限不同。取代象限中都是重要的高產值任務,所以交給誰就變得很重要。沃荷的事業需要流程,你也一樣。

人人都知道要僱人幫忙,我想不出有哪個領袖不懂這個概念。事實上,我甚至不確定有哪個三歲小孩會不懂,當父母吩咐他們收玩具,而他們回答:「嘿,媽咪/爸比,你可以幫我嗎?我可以讓你當我的好朋友喔。」你就可以說這孩子已經在運用僱人術了。

儘管如此,億萬富翁還是會深陷泥沼,試著釐清哪些任務應該花錢請人、應該錄用誰、如何有效管理所有大小事。其實以概念來說,「僱人」並不難理解,我們真正誤解的是流程。

這就是我研發取代梯的原因。這套系統禁得起時間考驗,無論公司處於哪個階段,你都能移交公事,不分公司、發展程度、產業,全部適用。

以下是梯子的順序,從低到高排列:

第一階:行政

第二階:傳達

第三階:行銷

第四階:業務

第五階:領導

有個重點:這不是一張組織結構圖,而是一條循序漸進的途徑,讓你清楚看見,若想持續買回時間,接下來該移交哪些任務。

要是我要你「把所有責任移交出去」,你大概會噴飯吧。還是那個道理,要是真有那麼輕鬆愜意,你早就做了。問題在於,有些任務至關重要,而且委託他人需要一大筆經費。不用擔心,你可以照著這條途徑循序漸進,然後像沃荷那樣,持續把奪回的時間重新投資在你熱愛的事,一步步往階梯上方移動。

買回核心重點

  1. 成功擺脫讓人深陷委派象限的繁瑣任務後,很多企業家都走不出取代象限。取代象限中的工作確實能帶來產值,卻也會害創辦人耗費能量。
  2. 若想跳脫取代象限,可以運用取代梯,井然有序地爬上台階,用符合你預算的方式,一步步將任務脫手。
  3. 你拿手(卻不在生產象限範疇)的事,往往是最難移交他人的任務。你具備一定的技能,也能專業地執行任務,但要是不卸下該任務的責任,你就爬不上取代梯。
  4. 一般來說,你會希望先從行政助理開始僱起,依序爬上取代梯。如果公司的員工數量很充足,那麼思考自己當下的感受可能會有幫助。接著,專注處理這一階取代梯。
  5. 取代梯共有五階,每階都有各自不同的關鍵雇員、你的感受、職務所有權。

(以上節選自《把時間買回來》第五章〈尋找關鍵人才的優先順序:取代梯〉第117頁~第122頁及第138頁~第139頁)

信用卡的魔鬼細節

▲信用卡一方面是支付的工具,一方面是信用工具,會誘導消費。Adobe Stock
第260期
整理⊙《看》雜誌編輯部
《看》雜誌「財經搖滾」專欄長期以來深受讀者喜愛,本刊特邀作者林茂昌攜手合作,於YouTube開設同名頻道,期望在「投資理財」的課程紅海中,開闢貼身聆聽專家理念的第一排「搖滾區」,讓您輕鬆獲得獨特、正確的投資觀念,達到真正的財富自由。
本文為「財經搖滾」影片第二集的文字精華版,歡迎讀者在YouTube搜尋「財經搖滾 林茂昌」頻道並點擊訂閱。
▲YouTube影音 預支信用小心養成透支習慣!年輕人如何修心存錢?

主持人安慈:現在大家出門一般都會帶錢包、手機、鑰匙,其實東西真的是越帶越少,有時甚至只要一支手機就可以了。很多支付工具或者是信用卡,就是那麼輕便,導致現在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歡使用這些工具。

想要請問老師,如果站在投資,或者儲蓄、省錢的角度看,這些支付工具到底是好,還是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看》雜誌「財經搖滾」專欄作家林茂昌。吳長益攝影

▲《看》雜誌「財經搖滾」專欄作家林茂昌。吳長益攝影

 

林茂昌:支付工具越方便,消費就越沒有阻礙,換句話說對儲蓄就是一個負面的因素。尤其是信用卡,一方面它是一個支付的工具,很方便;另一方面它是一個信用的工具,就是我要買一台相機,可是少了幾萬塊,或買一個限量款的包只差個幾萬塊,但可以刷卡,所以它是會誘導消費的。

透支消費恐會預支未來財富

安慈:「誘導消費」有一點類似「寅吃卯糧」,是這個意思嗎?可能我口袋裡還沒有這些錢,但刷卡了,就可以先擁有這個東西。

林茂昌:對。大部分受薪階級,比如說一個月薪水8萬元,到了月底剩下2萬元,然後現在想要買一個5萬元的東西,你會覺得下個月就會有8萬元進帳了,所以刷卡下去沒有問題。大家很自然這樣想,慢慢就養成習慣,就會透支。就是剛剛安慈講的「寅吃卯糧」,你是把未來所得放到現在就去消費了,最後還是要支付,這跟儲蓄的觀念其實是相違背的。

安慈:這樣講起來,信用卡如果好好使用,真的是一個非常方便的工具,可是如果隨意用它的話,可能就會負債。

林茂昌:其實信用卡的魅力在於,即使消費差一點點,但會有一個更好等級的東西在那邊等你。就是說我省一點,買一個入門版的,還是簽一下、刷一下,就可以買到頂規的,或是我夢想中的一個產品。很多人在這個時候就會選好一點的產品,反正下個月就可以買單,沒有問題。但是理智來看,你每個月、每個月的消費,就是這樣被誘導地往上,所以儲蓄就越來越少。

安慈:網路上會看到有人會分析不同家的信用卡,可能這一家是現金回饋、可能另一家是到某個賣場去,可以有更多的回饋,對於小資族來說,會覺得好划算、好省錢。

林茂昌:有時候要代位思考,這些信用卡公司當然也都是好人,但是設計這麼多優惠給你,目的是要讓你賺錢,還是它來賺錢?我相信當然也是希望帶給客戶福利,但是先決條件應該是為公司增加利潤。換句話說,你在消費中得到理財優惠的時候,其實是以付出更多的費率、更多的手續費,或消費更多作為代價,否則它沒辦法給你太多的優惠。

安慈:其實我們現在這個世代就是離不開這些東西,如果手上有信用卡,會覺得很方便,但現在也很想要存錢,您會建議如何來使用這些方便的工具?

有意識拒絕消費陷阱

林茂昌:我建議單純的把信用卡當作一個支付的工具。比如說你要買兩個便當,他說三個便當就打多少折,這些優惠都是商家來誘導消費的慣用手法。或者你買了以後會給你抵用券,或者收集若干點數以後就再便宜多少,這些都是在誘導消費,目的還是增加商家的營收、增加利潤。

相對的,實質上就是從消費者這邊挖越多的東西走。本來你是要存錢的,如果花很多心思在這些條件上的時候,無形中就踏入了被激勵起來的消費陷阱。

我個人覺得,與其花很多心思在整理哪一張信用卡最優惠,還是回到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你到底需不需要這個東西?有沒有更省錢的方法來達到?

比如說你要請女朋友吃飯,找了五星級或評價幾星的餐廳,然後又有優惠,其實還是有很多方式可以達到浪漫的目的,但是不見得要花那麼多錢。重點有時候不是在餐點的內容,而是在於那天聚會是怎麼樣共度美好的夜晚,這個可能才是重點,而不是那個餐點有沒有軟殼蟹。

安慈:這樣子會不會覺得有點辛苦?我今天就是真的很想要吃一頓好吃的,結果你叫我去吃路邊攤。心態的部分,要如何堅定?可不可以有一個目標,譬如真的已經省到極致了,可不可以花一筆錢來犒賞一下自己?

 

跟朋友聚餐,是聯絡感情、是要做什麼?重點釐清後,到哪裡去吃其實是比較次要的。Adobe Stock

▲跟朋友聚餐,是聯絡感情、是要做什麼?重點釐清後,到哪裡去吃其實是比較次要的。Adobe Stock

 

思考某筆消費有無其他方式代替

林茂昌:這當然沒有問題。我們現在講的是說,總結到了底線的地方。就是一年下來或一個月下來,存多少錢才是重點。要存錢,勢必要把你的消費抑制住。

剛剛提的只是說,重點不要放在什麼地方打折比較多,這個當然也是一個好方法。可是更好的方法是,我為什麼要做這筆消費?是不是還有其他方法來滿足?

剛才舉例說,跟女朋友約會或跟朋友聚餐,這次聚餐是聯絡感情?或是要做什麼?重點釐清後,到哪裡去吃其實是比較次要的,不要太離譜的場合,都可以達成那個目的。

既然要理財,選擇一個比較經濟實惠的方式來做,如果一年365天你省了300天,有一、兩天想說我就是好好的享受,這是沒有問題的。

安慈:從剛剛茂昌老師的解釋裡面,我聽到一個非常精闢的重點,就是現在社會的整個氛圍,是比較偏向物質世界的。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跟朋友聯絡感情,或者是待人接物等等,重點真的不是吃多好的菜,或者是去多美的網紅餐廳,而是我今天做這件事情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就不會一直去想要用什麼樣的物質來滿足我的心情。

林茂昌:我再補充一點,如果把重點放在什麼場合或者什麼餐廳去吃,連帶的會誘發其他的消費。我到一家高檔餐廳時,總不能很邋遢,要穿一件像樣的服裝,皮鞋也可能要稍微打理一下,於是東加、西加弄一弄,原先預算比如說一個人花一千元弄上來,實際上你的花費可能會二、三千元。

安慈:錢,永遠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流出的。謝謝茂昌老師為我們解釋支付工具,以及我們在消費的時候,心態應該要如何擺正。下次再見!

傳承四代種茶世家 舞鶴「富源茶莊」譜寫動人茶史

▲舞鶴「富源茶莊」城堡般的紅磚建築前,一隻展翅昂揚的大白鶴彷彿是歡迎客人的迎賓使者。
第260期
文、攝影⊙高妍晨

花蓮舞鶴茶園是著名的花東縱谷觀光勝地。假日午後,和同事約好去「拜訪老友,喝茶聊天」,前往她口中「不推銷客人買茶」的舞鶴「富源茶莊」。

 

富源茶莊四代經營,屢獲製茶大獎。

▲富源茶莊四代經營,屢獲製茶大獎。

 

藍天白雲映襯著連綿起伏的青山,城堡般的紅磚建築矗立在遼闊的青翠茶園前,草皮上一隻展翅昂揚的大白鶴雕像,彷彿迎賓使者歡迎客人的到來。富源茶莊曾於2007年獲得十大經典名茶,在天鶴茶的故鄉——舞鶴台地,譜寫出一段感人的有機茶故事。

 

葉發善三十年前率先遷移至花蓮瑞穗鄉的舞鶴台地經營茶園。圖為長子葉步銧。富源茶莊臉書擷圖

▲葉發善三十年前率先遷移至花蓮瑞穗鄉的舞鶴台地經營茶園。圖為長子葉步銧。富源茶莊臉書擷圖

 

四代種茶》墾荒東部茶葉勝地

走進富源茶莊,留著一頭俏麗短髮的老闆娘劉素霞,親切招呼我們喝茶。一壺茶,邊泡邊聊,她娓娓道來種茶家族遠遷東部山區墾荒拓土的故事。

民國62年,政府鼓勵西部務農有成者到建設落後的花蓮發展,並祭出許多優惠措施。四代種茶、世居桃園龍潭的葉家響應此政策,劉素霞的公公葉發善懷著雄心壯志來到舞鶴台地開闢茶園,成為當地種植茶葉的第一人。

葉發善初期種植由農政單位提供的龍井、烏龍茶、鐵觀音等,均以失敗告終。為何這些茶種不起來?葉發善鍥而不捨尋找答案,發現是茶種不適應台地酸性土質之故,於是改種原先熟悉的品種,並採用輕發酵的方法製茶。然而當時風行「重發酵茶」,葉發善的「輕發酵茶」銷路一直沒有起色。民國68年,前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崇道博士前來視察,駐足品茗,為甘醇芳香的舞鶴茶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天鶴茶,舞鶴台地生產的茶從此打開知名度,一炮而紅。

 

水土保持局和富源茶莊合作,開設了東部第一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水土保持局和富源茶莊合作,開設了東部第一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而後舞鶴台地種茶面積急速增加,製茶工廠越來越多,葉發善提出了水土保持、愛護大地的理念。民國78年,水土保持局執行「富麗農村」計畫,葉發善改善環境景觀,增加休憩空間,於是水土保持局和富源茶莊合作,開設了東部第一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富源茶莊以無農藥有機的方式種茶,跨出東台灣所有茶園的第一步。

▲富源茶莊以無農藥有機的方式種茶,跨出東台灣所有茶園的第一步。

 

堅持品質》寧可少賺不接遊覽車生意

隨著台灣經濟起飛,高價茶受到青睞。茶農為了增加產量,並讓賣相更好,農藥越用越多。葉發善和兒子葉步銧都不認同這種雖能短期獲利,但一定會傷害茶樹和土地的做法,毅然決然改以無農藥、有機的方式種茶,跨出東台灣所有茶園的第一步。

「土地活了,自然茶樹也會快樂,茶才會好喝。」為了自然環境的永續經營,富源茶莊不只沒有使用農藥,連土壤都達到合格的認證。剛開始種植的前兩年非常辛苦,因為全部使用有機肥,沒有噴灑農藥,茶葉都被蟲咬光了。逆境中如何突破?劉素霞說:「就是很認真地拔草,要花人工,沒有別的。最重要的就是拔草。」所謂「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日復一日努力拔草、照顧茶樹,無盡汗水終於讓富源茶莊有機茶站穩腳步,獲得顧客認同。

其後,台灣觀光旅遊風興起,大多數茶行都以接待遊覽車團客為主。兩岸開放觀光後,一車一車的陸客川流不息。富源茶莊數十年來堅持不接遊覽車團客,也不接陸客的生意,因為既要做出高品質的茶,又要給司機、導遊回扣,根本不可能。

 

富源茶莊店內「茶道」匾額。

▲富源茶莊店內「茶道」匾額。

 

多數茶莊為了獲取利潤,犧牲茶葉品質。富源茶莊則踏踏實實種茶,寧可減少獲利,也要將「品質」擺在第一位。

富源茶莊販售的茶風味絕佳,名聞遐邇。劉素霞談到茶的品種,如數家珍。她說,公公葉發善勇於嘗試茶葉試驗所新研發出來的各種茶,所以往往最先試種新品種的就是富源茶莊。漢人傳統的白茶、綠茶、青茶、紅茶、黃茶、黑茶六大茶系,除了黃茶、黑茶以外,富源茶莊都有種植,主要是春茶和冬茶,包括:金萱、白茶、四季春、蜜香紅茶、高山烏龍茶、大葉烏龍茶、紅玉紅茶等。

其中,「白茶」指的是經萎凋、烘乾而不揉捻的茶,富源茶莊擁有全台獨一無二的「白牡丹」,味道清香。「綠茶」的製作過程較為繁瑣,需經過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還可以精緻化為和風煎茶、日式玄米茶和有機綠茶。「青茶」即烏龍茶,必須經過萎凋、晒青、殺青等工序做部分發酵。蜜香紅茶雖有「紅茶」之名,其實是烏龍茶種遭小綠葉蟬啃過的茶葉,以全發酵法製成的茶,茶湯亮紅,韻味渾然天成。

 

葉家勤懇踏實,家風淳厚。劉素霞感恩慈祥和善的婆婆葉魏麗雲對她的照顧。

▲葉家勤懇踏實,家風淳厚。劉素霞感恩慈祥和善的婆婆葉魏麗雲對她的照顧。

 

家風樸實》葉家平安立足於大地

務農是看天吃飯的行業,做茶非常辛苦,能夠堅持「有機」更不容易。有時遇到乾旱或颱風,損失很大,但劉素霞的婆婆葉魏麗雲總是說:「我們要感恩,感謝老天爺讓我們可以平平安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葉家勤懇踏實,家風淳厚。劉素霞一邊泡茶、一邊笑談嫁入製茶家族三十餘年的生活。她說自己年輕時是住在中壢市的上班族,媽媽說:「有田、有土地,生活才有保障。」但要從繁華都市遠嫁偏鄉山區,劉素霞心裡相當掙扎,忐忑不安。還好公公、婆婆待人和善寬厚,婆婆總是笑容滿面,公平對待三個媳婦,也一直加強維繫妯娌間的感情。和樂的家庭氣氛讓她很快適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居生活。

常有人稱讚90歲高齡的葉魏麗雲皮膚好、腦筋好、有氣質,她總是笑咪咪地說:「我媳婦很會照顧我啦!」劉素霞則說:「她從來不會批評我煮得怎樣,好吃她就多吃;不好吃也不講出來,就少吃。」

 

務農是看天吃飯的行業,做茶非常辛苦。富源茶莊能夠堅持「有機」更不容易。富源茶莊臉書擷圖

▲務農是看天吃飯的行業,做茶非常辛苦。富源茶莊能夠堅持「有機」更不容易。富源茶莊臉書擷圖

 

優質風土》孕育舞鶴地區種茶文化

富源茶莊座落於瑞穗鄉南區的舞鶴村,地名極美。瑞穗鄉南區,由日本時代撒奇萊雅族的原住民部落「馬立雲」譯音(Maibul)轉化而來。舞鶴台地舊名「掃叭」,位於秀姑巒溪、紅葉溪匯流處,由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撞擊隆升而形成。

舞鶴地理景觀特殊,環境優越。潔淨的陽光、空氣、水,宜人的氣候、適合的緯度、富含氧化鐵的紅色土壤,培育出優質的茶、咖啡、農作物,亦營造出花東縱谷數一數二的特色風光。

舞鶴台地在日治時期以咖啡為首要的經濟產物,大部分產品都運回日本,呈獻給日本天王,據說舞鶴咖啡是其最愛。二次大戰日本戰敗離開台灣後,咖啡榮景不再,農民紛紛改種其他作物,走過了一段備極艱辛的路。

民國60年間,政府評估舞鶴的風土、氣候適合種茶,遂輔導農民改種茶樹,成立製茶專業區,並積極研發、推廣茶作。水土保持局也以專業行銷手法協助茶農,營造農村嶄新的風貌,尤以開放式的茶莊文化「泡茶,來坐」最具特色。遊客品茗、賞景,口耳相傳,一訪再訪,終於讓「舞鶴傳奇」風華再現。

雖撐過好幾年疫情,但又遇到地震、颱風,銷量落差明顯,如今的富源茶莊也面臨經營困境。「年輕一代北漂工作,不願意接手辛苦的家業;手搖飲興起,咖啡也盛行,喝茶的人口顯著減少;加上氣候變遷、缺工等整個大環境改變……」談及製茶產業的前景,劉素霞覺得是一個大斷層。但她知足常樂,「能夠和客人像朋友一樣暢快地泡茶聊天,也是很開心了。」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是來到舞鶴台地的必拍景點。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是來到舞鶴台地的必拍景點。

 

回程走了一趟以白色日晷和大茶壺造型裝置藝術為焦點的「北回歸線標誌公園」。這是台灣三處北回歸線標誌之一,除花蓮瑞穗舞鶴台地外,另二處在花蓮豐濱鄉和嘉義水上鄉。公園小而美,視野遼闊,空氣清新,在此眺望舞鶴台地山巒、茶園、藍天白雲交織的經典風光,十分愜意。

再次輕啜著溫潤好茶,回想著富源茶莊堅持友善土地,譜寫舞鶴感人的有機茶故事,卻沒有聽到任何一句推銷茶葉的話語,的確是個很特別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