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s

中秋话明月 望月思故乡

第136期
云中君

我在十六岁那年考取了大学,从此离开故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涯。四十六岁那年我曾自豪地对周围的朋友说,我已经去过了四十六个国家。同时令我失落的是已经三十年没回过故乡了。在异国他乡谋生不免含辛茹苦,历经重重磨难。每当静思养神之际,脑中时常闪现故乡的山河风光。然而,最让我怀念的景物却不是绿水青山,而是故乡的中秋明月。

忆往》骚人墨客好咏月

中国古人对中秋明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文人们更是望月怀人,经常把明月当作古诗词中的题材。诗仙李白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名句,妇孺皆知,脍炙人口。诗圣杜甫也有〈月夜忆舍弟〉那样的千古佳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同样写得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首词更是千古绝句。每当黄历八月十五,总是触动诗人墨客兴致勃发、借月抒情。有风花雪月的清雅悠闲,有登高远眺的磅礴气势,亦有睹月思人的情怀,以及抑郁不得志的愁绪。

遥想苏轼当年,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但他不忘亲情,多次要求调任到离其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以求兄弟团聚。然而,与胞弟苏辙阔别七年,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那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望着一轮明月,心潮起伏,酒至酣浓之时,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以喻高远的情怀,及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这首词成千古绝唱,为后人传诵。

思乡》月饼由来与中秋神话

童年时最快乐的记忆之一就是与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点灯笼。那时只觉得月饼美味可口,却不知道其真正的来历,为甚么要在中秋之夜吃月饼?问过许多老人,也都说法不一。一说在唐高祖李渊的武德年间,大将军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吐蕃商人前来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就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

另一说起源于朱元璋起兵之时,他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的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的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可惜,近年来月饼只有花纹,已不见小纸片的踪影。月饼所隐含的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已经荡然无存。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也流传甚广。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黄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秋节一直是一个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仰望长天,感叹造物主的伟大,也感恩那故乡的明月时常给我温馨。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南州糖廠鐵道行
春日乍現,這個時節涼風習習、陽光溫煦。如果旅行可以暫時忘憂,那可以懷舊的糖廠,就是驛站了。台灣貫穿東西部的鐵道從日治時期開始,…
高中課綱是否有洗腦效果?
去年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案,引起極大的爭議,並且引發近年來首次的高中生集體抗議風潮。這個課綱修改的緣由,…
網紅經濟當道 如何搭配KOL讓行銷起飛?
網紅經濟起飛,越來越多廣告主尋找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進行業配。品牌如何與KOL合作,…
宋祖英「國母」的國罵,誰聽?
攀著跟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關係才能在中國的演藝圈占上一席之地的宋祖英,被中國老百姓諷稱為「國母」(可不是宋慶齡那正經國母的頭銜,…
中國爭奪資源 國際社會面臨「非傳統安全」
現階段,中國與不少國家的一系列摩擦,越來越凸顯出「資源爭奪戰」的特色。由於中國這隻「吞食資源的巨獸」的表現,…
強拆趨勢驚人 中國百姓慘烈護家園
中國大陸的民怨四起,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強拆問題。有人甚至戲稱China為「拆那」。 此現象最近引發國際媒體關注。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
黃姿學以打狗餅守護單親家庭孩子
高雄市的古名「打狗」流傳已久,從平埔族原住民馬卡道族的發音語沿用至日據時代,被日人認為發音不佳才修改為日本漢字音譯「高雄」二字。…
古代也有裴勇俊?
講起古代美男子,大概多數人都會聯想到潘安。「貌比潘安」也成為讚美男子容貌的一句成語。但是潘安除了相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