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台湾游艇王国再飞跃 品牌秘辛大公开

东哥董事长阙庆承认为要打品牌就得了解市场,要掌握市场就必须熟悉客户。图为东哥游艇厂新造的游艇。
第135期
郑少凡
台湾制造游艇的技术扬名全球,但自有品牌之路仍然艰辛。历经两次产业波动,台湾的游艇王国如何再升级,走向品牌之路?

英国航海爱好者Dick Beaumont,7月时驾驶着他的帆船从菲律宾航向台湾,中途遇上了暴风雨,风速到达50、60节(约每小时90~110公里),7公尺高的大浪不断迎面而来……

这只是他数年来航行于东南亚海域间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Dick Beaumont是一位成功的英国商人,事业跨及产品开发、零售、金融、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年近退休的他,几年前就开始过着半退休的生活,驾着帆船游玩于东南亚。他从香港出发,经过了菲律宾、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到达印度洋,再回到澳洲,并往来于这些国家。几年下来,他在亚洲地区总共航行了超过将近5万公里。

Dick Beaumont说道:「在海上航行时,若船本身不坚固,情况会很危险。」航行期间他遇过无数暴风雨,但都因为他的驾船坚固耐用而度过了难关。

而他使用的游艇就是来自台湾的品牌。

 

历史追溯》
游艇王国二度起落 品牌之路刻不容缓

台湾是世界有名的游艇制造王国,这段历史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驻台美军为了建造游艇,意外发现台湾的木工很高竿,看着设计图就能做出成品来,而且质量良好。于是名声在美国传开来,纷纷来到台湾造船,台湾游艇厂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到1980年代,游艇业进入高峰期,当时最多一年出口一千五百多艘游艇,总产值接近二亿美元,「亚洲游艇王国」之名传遍世界。

但随后第一波的产业危机出现。1980年代末,美国课征奢侈税,游艇购买量瞬间大减;加上1990年代初台币大幅升值,从原本对美元的1比40瞬间升到1比25,以外销为主的游艇业吃不消,七成的游艇厂倒闭,一百多家游艇厂只剩下二、三十家,产业历经第一波洗牌。

剩下的游艇厂为了生存,纷纷调整经营策略,转而制造大型游艇,并以高超的制造技巧走高价位精致化、客制化路线。1999年随着汇率稳定、景气回温,市场需求量增加,加上游艇厂策略正确,产业又经历了十年的荣景,台湾游艇出口量在世界保持于五、六、七排名上下摆动。

名赛车手小舒马克(Ralf Schumacher)、NBA篮球明星皮朋(Scottie Pippen)、众多香港富豪所拥有的游艇,都是台湾制造。LVMH集团总裁阿诺特(Bernard Arnault)价值新台币十多亿元的巨型豪华游艇,也指定由台湾厂商改造。

目前台湾33家游艇制造厂分别分布于南、北两大区。南台湾为台湾游艇生产重镇,以台南、高雄、屏东为聚地;北部游艇则聚集在台北、桃园。

但是,2008年的金融海啸,再次对游艇产业投下另一颗震撼弹,加上美债、欧债危机,外销市场以美、欧为主的游艇业受创不小。游艇制造厂亚港董事长林高水表示,这波金融海啸导致他们公司的业绩掉到剩下原来的二成五,虽然现在已慢慢恢复,可见当时的惨况。

不过,即使台湾制造游艇的技术扬名全球,但自有品牌之路仍然艰辛。全台33家制船厂中,拥有自有品牌者约十家(如嘉鸿的品牌Horizon、东哥的品牌Ocean Alexander、琼森的品牌Johnson、大洋的品牌Tayana等),不到三分之一。

台湾区游艇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张学樵表示,2008年金融海啸后,以代工为主的游艇制造厂意识到唯有自有品牌才能不受景气影响,纷纷加快脚步发展。尤其近十年来,发展品牌已成为台湾游艇厂的趋势,「台湾游艇当初(第一波转型时)发展高附加价值,跨进世界市场那一步,国外代理商帮了很多忙,但代理商也限制了台湾厂商,因为等于是用别人的品牌帮别人作嫁,后来这十年来才有一些自有品牌崭露头角。」

经营品牌很不容易,必须跳脱制造思维,砸大钱在全球设立服务据点,并自己进行全球营销和打广告。历经两次产业波动,台湾的游艇王国如何再升级,走向品牌之路?

台湾是世界有名的游艇制造王国,游艇出口量在世界保持五、六、七排名上下。图为停泊在高雄港的游艇。fotolia

 

以自有品牌创厂》
「东哥」跳脱经济利益 做出东西代表「我」

东哥游艇厂创立于1978年,不同于台湾大部分同业,东哥创厂之初,即推出自有品牌Ocean Alexander。创办人阙诒流在1990年代末因健康因素交班给自己的儿子──东哥现任董事长阙庆承,是台湾游艇厂最早完成第二代交班的业者。

东哥游艇三十几年来,透过自有品牌和不断提升质量,累积销售游艇总量超过2,000艘,成为大中华地区最大的游艇厂,成绩斐然。目前东哥游艇全球有十多个代理商,市场涵盖欧、美、澳、亚各地,尤其在美国,光是美西游艇市场,市占率就超过50%;目前在上海、台湾、西雅图都有工厂,分别制造小、中、大型动力游艇。

讲起自己的品牌经验,东哥游艇董事长阙庆承表示,不是每个公司都适合拥有品牌,因为建立品牌得自己建立销售网、负责保固,还得不断维持品牌名誉、投入广告与推广,光是投在品牌的成本就占了营业额的5%~10%,但品牌带来的回收却无法用数字量化。尤其在不景气时,营收少却同样还得投入品牌开销,而长久经营的品牌形象若稍不注意,一年、一季的策略错误就会打坏了品牌名声,若对品牌没有一定的坚持,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阙庆承认为,经营品牌不能只是为了经济效益、获利。他谈及当初父亲以自己的英文名字Alexander作为自创品牌的名称,并不是考虑获利,而是为了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声,「那时的启发点就是希望做出一个东西代表『我』」。

在1970、1980年代景气很好的时候,台湾游艇厂都大量接单。当时东哥也可随时接国外品牌的代工订单,但创立品牌的出发点,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藉此赚更多钱,也就舍弃接单的机会,专心经营自我品牌。

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第一波不景气时,品牌价值开始发酵。当各厂质量、成本都相近时,由于有自有品牌,能够较灵活地掌握销售,就可取得先机。阙庆承解释:「比如说,你可以卖便宜一点,如果你是接单生产的话,你只能卖给下你单的那人便宜点,而他会怎么卖给客人你就不知道了。」

但是,品牌带来的不一定都是甜蜜,在2008年的不景气中,阙庆承表示,别人失血,但东哥由于多了投入品牌的开销,失血更重。不过,阙庆承反而藉此加快投入品牌的脚步,他解释,因为东哥创立品牌的初衷本来就不是为了赚钱,所以在失血的情况下还是不愿停止品牌道路。

阙庆承语重心长地说:「在最苦的时候,你愿不愿意继续维持品牌,反而代表管理者对品牌的重视。」他比喻,品牌就像是养一个小孩般,无法预期将来小孩会带来甚么好处,但若他能给你带来快乐,那么才适合做品牌。

 

掌握市场 了解与服务客户

第一波不景气来袭时,台湾游艇厂纷纷往打造客制化、高附加价值的游艇转型,但东哥走了一条不同的路──量产。

阙庆承解释,客制化有其风险,其一就是在与客户沟通时是否能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其二就是制造时间可能受到客户的要求而有所变量。

相对的,量产就必须满足大部分消费者,前端的研发就得做好,让客户信服,也就是说,要先做好功课、掌握市场需求。「要能『自己了解市场』是打造一个品牌所必备的要领之一,不是工厂的事,因为要有自己品牌,就要扛这件事。」阙庆承举例说明:「一个女孩子为何买LV包,因为她认为LV是专家。我们的立场是,如果你要有销售能力、不走客制化,你就必须对市场了解,并做好前端的研发,满足使用者。」

要打品牌就得了解市场,要掌握市场就必须熟悉客户。所以东哥与国外代理商有更直接的互动,代理商与客户互动的一举一动都要能追踪。国外代理商的业务人员每年都得通过东哥设计的测验,保证其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

尤其经过这波金融海啸的冲击后,阙庆承决定进一步增加对国外代理商的主导权,这样在资金的调动上会灵活许多。例如需要买进二手船时,若代理商的资金不足,东哥甚至可以先拨款给代理商,购入二手船后再卖出。这样的弹性,俨然是将代理商变成自己的分公司。

因为要打品牌,从代理商的店面摆设、业务人员的穿著,都得能反应品牌的识别,业务人员甚至必须穿起制服。

售后服务也是重要的一环。自有品牌的服务无法全权交给代理商,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必须扛起更多售后服务的成本。就以索赔的例子来说,阙庆承谈道,任何产品都有灰色地带,到底是客户还是厂商的问题有时难以分清,但为了保住客人的面子,或是服务好客户,灰色地带的索赔往往都得自行吸收。「我们百分之五十的索赔都是灰色地带,大部分都付钱,当然付钱也要有技巧,也要经过代理商了解每个客人的特性,客户个人的管理,让他觉得被照顾到了。」由于服务周到又有一套,所以有一半的客户都是回头客。

 

专攻远洋帆船》
「大洋」让客户满意 由客户告诉客户

不同于东哥游艇,大洋游艇的品牌经验也很值得借镜。

大洋游艇厂创立于1973年,有别于大部分台湾游艇厂现以制造动力游艇为主,大洋制造的是帆船。1979年大洋与美国设计师Robert H. Perry合作推出一款37呎的帆船,同时顺势推出品牌Tayana。这款1979年推出的Tayana37成了帆船中的经典,三十年过去了,至今还在贩卖,销售量超过600艘!

问起大洋的品牌经验,总经理Peter Chen解释,大洋专攻半客制化的远洋帆船(blue water yacht)。因为是远洋帆船,必须特别坚持质量与耐用度,而台湾制造占据了价格优势,加上大洋专一耕耘Tayana的品牌名声,让Tayana成为成功的帆船品牌,Peter Chen说:「让客户很清楚地想到Tayana就是帆船专业制造。」

Tayana这名称在国外帆船界名称响亮,许多国外使用者不知这是台湾品牌,如今在维基百科英文版可以找到Tayana的介绍(无中文版),甚至美国使用者还自发成立了使用者俱乐部,从二十几年前尚未进入网络时代时就用通信交换Tayana的使用经验,至今已晋升为网络论坛。Peter Chen表示:「客户满意的话胜过一千页的广告,由客户告诉客户,再由他们在帆船使用者中变成一股讨论的势力,让他们很引以他的Tayana帆船自豪!」

来自英国的商人Dick Beaumont,12岁就开始玩游艇,也是Tayana的爱用者。他找遍了英国和欧洲的帆船品牌,最后发现Tayana才是他的最爱。七年前,Dick Beaumont买了大洋制造的58呎Tayana远洋帆船,在东南亚航行了5万公里,近来他又买了一艘64呎Tayana帆船。Dick Beaumont如此评论:「有的帆船只适合近海航行,遇到风浪就得速速进港。但是在太平洋中,没有停靠的地方,当暴风雨来时,你只能依靠禁得起风浪的船,坚固、好质量、好的设计,就是这品牌Tayana对我的意义!」

推出亚洲首台绿能游艇》
「南海」用口碑与质量替品牌说话

南海游艇制造公司董事长陈朝南,曾任四届台湾区游艇工会同业公会理事长,专精于客制化游艇,有着近40年接触游艇的经验,今年推出亚洲第一台油电混合的绿能游艇,刚推出就被买家订购。

陈朝南认为,好口碑与好质量才是品牌的最根本保障。他分享自己40年的游艇经验时提到:「南海游艇厂不同系列的船型都有各自的品牌名称,像是帆船的品牌是Vagabond、豪华游艇品牌Ultimate、运动海钓型游艇Bluewater,不管是哪种型式的游艇,只要客户打听品牌背景,知道是南海制造,就知道有质量保证。」

历经两次大时代的波动,台湾游艇业艰辛创立品牌的过程,写下了台湾产业史深刻的一页,值得各行业借鉴!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媽媽魚安心超市 科技人用半導體精神賣魚
以媽媽為名,「媽媽魚安心超市」的目標在於提供消費者最新鮮、零汙染的魚貨。從漁船捕撈,上岸清洗、去鱗、去肚,六小時內急速冷凍,直送到店面銷售…
俄羅斯經濟大衰退 傳統年菜吃不起
俄羅斯正面臨經濟衰退,盧布在一年內貶值了20%,加上遭到歐美經濟制裁,在新年來臨之際,許多俄國民眾不但買不起禮物來慶祝,連傳統年菜「…
中國學生壓力大 初中一週上課六天半
考試多如牛毛,家庭作業沒完沒了,是中國「應試教育」的特點。「應試教育」就是學生學習完全是為了考試。…
旱災肆虐全球 歐洲「饑餓之石」示不祥之兆
2022年全球持續嚴重乾旱,不僅從中國延伸到歐洲,美國加州農場也傳出重大災情,食物與能源價格走高,已經受到壓力的全球貿易系統不堪負荷,…
香港回憶錄之「考察承包」
(續前期)中國經濟改革,主要是改革國有企業,因為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主要是全民所有制經濟,其次是農村的集體所有制經濟。…
坐在父親肩上的第一名模
輕輕挽著父親的手,林志玲含笑走來。環抱著父親,鏡頭前兩人自在地相視而笑。2016年甫在台北開了名為「不同繁想」的個人畫展,…
追蹤一隻豬 竟然有185項用途
說到豬,通常大家只認為是人們的一種食物來源,但其實不僅止於此。一名作家因為好奇,想知道豬離開屠宰場以後都發生了甚麼事,…
柯一正順應自然 很多事情意外就成了
「我本來沒有要去參政,我認為我個性裡沒有這個部分。」導演柯一正溫和地說。他翻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裡面畫滿樹屋,空閒的時間時常拿起筆素描,…